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110322二濕:薩爾科齊要當大哥

馬尼拉人質的死因聆訊歷時將近30天後,日內將會「審」結。我們依足法律程式,但菲律賓闊佬懶理。希望昨天的報章標題〈當地華人分析脅持慘劇原因:菲政府腐敗貪汙 50年不變〉讓港人明白現實的局限。

8人枉死已經夠了,不要落入美國人的巢臼,被第二重悲劇累死。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全世界,以為有理就一定得直,這是30年本土自豪感、法治迷信、誇大人權的反面。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不按我們的法律標準行事。向管治這樣糟的國家討回公道,最有力的恐怕不是法律,而是〈港府黑色旅遊警示 七個月未解除港團絕跡 菲國叫慘〉的標題。對於貧窮腐敗的國家,說得難聽些,我們最有力的只是錢。但也幸虧我們沒有美國那種實力,否則早就變成沙文主義。

昨天標題〈貴州茅台去年盈利逾50億元人民幣〉:一家酒廠一年淨賺50,如果不是寫錯,中國經濟規模之大由此可見。

這次西方狂轟利比亞,最特別的是法、英帶頭,美國被迫跟進。今閱報,據說:

法國總統想連任。除了法資在利比亞有不少投資,可能更重要的是:不忿每次國際行動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決心重振國威。

英國則同樣想借國際行動來提高民望。首相是保守派,想裁減政府,但阻力很大。如果能在國際上揚威,有利於改革。

至於美國不想打頭,因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未了,不想再次泥足深陷。

過去這一百年,法國一直是列強中的二流國家,限於民族性和左翼傳統,與Anglo-Saxon的美國和英國差天同地。二戰期間是非法西斯強國陣營裡唯一的投降派。今天不要說薩爾科齊,就算戴高樂再生,也無法與美國甚至英國比擬。

法國人當然很不服氣。但客觀上,現在除了奢侈品、時裝,沒有什麽可以領導潮流。1960-70年代,法國電影和後現代哲學風靡文化界。最近這十幾年,沒有哪部電影成為話題,哲學大師也已凋零,沒聽說有什麽新理論、重要的作品。諾貝爾科學獎好像拿過一兩次,但沒有泛起什麽漣漪。

見報最多的是工會示威,反對削經費、加學費,次之是前幾年的少數民族騷亂,要麼就是禁止伊斯蘭婦女蒙面。給人印象最深的新聞大概是薩爾科齊的豪放女妻子。總之,沒有一樣讓人覺得有重大的意義。禁止蒙面是「政教分離」走火入魔。蒙面唯一對他人不便的是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此外想不出什麽理由禁止。

最近這十幾年,法國最威水的是捧過足球世界盃。但上屆一敗塗地。我們日常用到的法國貨(恕我沒有LVChanel……,這輩子大概也不會有),大概只有食品。每年五月法國都搞文化節,但幾乎沒有一樣是想看的。

這次法國出兵的情緒化也很符合其民族性。不但搶先轟炸,而且幾乎講明要「斬首」,也就是殺死卡達菲。

這就有點過份。卡達菲無疑神經病。但替外國剷除暴君,簡直是中國人「替天行道」裡的「天了,與美國被罵世界員警何異。而且,法國雖然不是頭號強國,對付利比亞也勝之不武。

唯一的解釋是:薩達姆想與布殊齊名,不讓其推翻伊拉克獨美。荷里活早期有一齣百老匯歌劇《Oklahoma》。其中一首插曲是《Yes, I can.》。一群女的與一群男的耍花槍,與大男人鬥嘴說,你做得到的,我不但做得到,而且I can do better….better than you。這大概就是薩爾科齊想對奧巴馬說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