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n a Better World》(愛有新世界)首演。一部結局「光明」,但整齣戲相當沉重的丹麥片。由一個大人故事和一個兒童故事構成。
一個瑞典醫生以丹麥爲家,但日常在蘇丹難民營濟世,在最簡陋的環境下搶救赤貧、暴力的受害者。夫婦分居,12歲的兒子Elias(圖左)與母親同住。
Elias與倫敦回流的同班同學Christian(圖右)在校內遭到欺淩。前者忍讓,後者則以暴制暴,令惡同學不敢再欺負他倆。
Elias的忍讓可能來自父親。醫生回丹麥輪休期間,先後兩次遭鎮上的惡人侮辱毆打都不還手。相信以牙還牙的Christian受到刺激,說服Elias一起造炸彈,炸掉惡人的汽車。
但引爆時,一對母女慢跑經過。Elias為免禍及無辜,在隱身處衝出示警,救了母女,自己被炸成重傷。雙方父母這才知道兒子事態嚴重。
Christian仇恨的動力主要來自母親之死。雖然是患癌,但他認定父親另有外遇,故意遊說母親放棄治療。父親類似行政人員,經常來往倫敦,在家也沒有太多話與兒子說。加上兒子個性執著,父子關係落入惡性循環。
兒童故事的結果是:兩人炸掉了惡人的汽車,但一來只有12歲,二來連警方也說情有可原(因為父親被打),沒有法律後果。而汽車被炸後,惡人再也沒有在鏡頭前出現,給人的感覺正如在校內以暴易暴制止了欺淩,這次為父復仇不但有理,而且成功。
成人故事方面,醫生為難民治療時,發現經常有孕婦被有武裝的土豪活生生剖腹,目的只是看看嬰兒的性別。醫生除了搶救,只能歎氣。但有一次這個專門剖開孕婦的魔頭腳患來求醫。醫生本著職責治療,令與魔頭不共戴天的難民百思不得其解。但其後魔頭大致復員後,故態復萌,自爆對女性令人髮指的暴行,醫生忍無可忍,把他扔給營內的難民去處置,自己別過臉。戲裡沒有交代,魔頭被「處置」後,他全副武裝的手下有何反應,會否有更多難民遭殃?
一老一幼都在忍無可忍下以暴易暴,而且達到復仇的目的而沒有後果。雖然只是觀眾的聯想,但這個結論仍然極具爭議性。
我覺得很難反對,因為世間經常有單靠法律和文明無法公平處理的事。但這在歐美社會是不能講的,否則也就引人犯罪,令法治顯得很沒有面子。
這使我想起,美國「九一一」後,丹麥不時有言論針對伊斯蘭教,例如反默罕默德的漫畫,也遭到伊斯蘭社會的報復。不知道本片所引起的聯想是否與此有關。
總之,這是一齣很heavy的戲,值得看,值得思考,但不會覺得開心。
可圈可點的是片名。英文是「In」 a Better World,並非勵志性的For a Better World。更微妙的中文譯名。注意是「愛有」而不是「愛的」新世界。「愛」在這裡可解作「想」,也就是更好的新世界仍未到來,現在只是盼望。反過來也就暗示,目前的世界不夠美好。
最後一提的是,本片得以及早在港放映,要多謝港人許先生。大概是丹麥僑民的首演主持人說,許先生在歐洲影展看到此片後,主動接觸片商。言下之意,帶來香港放映是覺得值得港人看,並非爲了賺錢。而客觀上,此片可信在港不會賣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