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110330三陰:《In a Better World》 -- heavy stuff


剛看完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n a Better World》(愛有新世界)首演。一部結局「光明,但整齣戲相當沉重的丹麥片。一個大人故事和一個兒童故事構成

一個瑞典醫生以丹麥爲家,但日常在蘇丹難民營濟世,在最簡陋的環境下搶救赤貧、暴力的受害者。夫婦分居,12歲的兒子Elias(圖左)與母親同住。

Elias與倫敦回流的同班同學Christian(圖右)在校內遭到欺淩。前者忍讓,後者則以暴制暴,令惡同學不敢再欺負他倆。

Elias的忍讓可能自父親。醫生回丹麥輪休期間,先後兩次遭鎮上的惡人侮辱毆打不還手。相信以牙還牙的Christian受到刺激,說服Elias一起造炸彈,炸掉惡人的汽車。

但引爆時,一對母女慢跑經過。Elias為免禍及無辜,在隱身處衝出示警,救了母女,自己被炸成重傷。雙方父母這才知道兒子事態嚴重。

Christian仇恨的動力主要來自母親之死。雖然是患癌,但他認定父親另有外遇,故意遊說母親放棄治療。父親類似行政人員,經常來往倫敦,在家也沒有太多話與兒子說加上兒子個性執著,父子關係落入惡性循環。

兒童故事的結果是:兩人炸掉了惡人的汽車,但一來只有12歲,二來連警方也說情有可原(因為父親被打),沒有法律後果。而汽車被炸後,惡人再也沒有在鏡頭前出現,給人的感覺正如在校內以暴易暴制止了欺淩,這次為父復仇不但有理,而且成功。

成人故事方面,醫生為難民治療時,發現經常有孕婦被有武裝的土豪活生生剖腹,目的只是看看嬰兒的性別。醫生除了搶救,只能歎氣。但有一次這個專門剖開孕婦的魔頭腳患來求醫。醫生本著職責治療,令與魔頭不共戴天的難民百思不得其解。但其後魔頭大致復員後,故態復萌,自爆對女性令人髮指的暴行,醫生忍無可忍,把扔給營內的難民去處置,自己別過臉。戲裡沒有交代,魔頭被「處置」後,他全副武裝的手下有何反應,會否有更多難民遭殃?

一老一幼都在忍無可忍下以暴易暴,而且達到復仇的目的而沒有後果。雖然只是觀眾的聯想,但這個結論仍然極具爭議性。

我覺得很難反對,因為世間經常有單靠法律和文明無法公平處理的事。但在歐美社會是不能講的,否則也就引人犯罪,令法治顯得很沒有面子。

這使我想起,美國「九一一」後,丹麥不時有言論針對伊斯蘭教,例如反默罕默德的漫畫,也遭到伊斯蘭社會報復。不知道本片所引起的聯想是否與此有關。

總之,這是一齣很heavy的戲,值得看,值得思考,但不會覺得開心。

可圈可點的是片名。英文是In a Better World,並非勵志性的For a Better World。更微妙的中文譯名。注意是「愛有」而不是愛的新世界在這裡可解作」,也就是更好的新世界仍未到來,現在只是盼望。反過來也就暗示,目前的世界不夠美好。

最後一提的是,本片得以及早在港放映,要多謝港人許先生。大概是丹麥僑民的首演主持人說,許先生在歐洲影展看到此片後,主動接觸片商。言下之意,帶來香港放映是覺得值得港人看,並非爲了賺錢。而客觀上,此片可信在港不會賣座。

110330三陰:《Tempest》 is good


又是清明時分,天陰潮濕,風濕的朋友辛苦了。

本周是看戲周。昨晚看《The Eagle》(不敗雄鷹)的預演。頭15分鐘比較好,其餘的很cliché—courage, honor, ……。軍人的品格是歐洲一種可貴的傳統,英國皇室繼承人至今必須接受軍訓。但在片子裡太不sophisticated。最後的一幕更反高潮。但只求打發時間,也有點新奇的地方。除了英國的小型萬里長城Hadrian’s Wall:(古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位時所建),不知是歷史事實還是電影創意,在公元120左右,今天的英國北部(大概是蘇格蘭高地)有一種部落,打扮形同近世的原始部落,男人在冰天雪地裡仍然只在腰間纏一塊布,在山間奔跑如履平地。

剛才看莎士比亞經典改編的《Tempest》(暴風雨)。很喜歡原著和創意的比例,既不是照搬莎翁,又不是現在舞臺上常見的,導演和編劇借經典的名義來講自己想講的話,除了一些精神,幾乎看不出原著的痕跡。

本片的故事和文言對白都是莎翁的,服裝也主要是古代的。但加入了現代感。女導演兼編劇將主角由原來高貴的男人變成高貴的女人,此外用電腦動畫、輕柔的流行音樂、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加强戲劇效果。為了方便聽不懂古文的觀眾,即使在英語地區放映,由頭到尾都有英文字幕。我不懂古英文,沒有讀過莎翁原著,但看中文字幕覺得翻譯得不錯。這大概是收藏家必須買香港版而不是美國版DVD的少數西片,只有只有港版才會有中文字幕。

我是Helen Mirren的擁躉,感覺上她在此片不過不失。

身兼導演和編劇的Julia Taymor專門拍嚴肅電影,港人較熟悉的大概是墨西哥女畫家的傳記《Frida》。

但最有趣的是,出錢的co-producer是華人,但並非來自英國,而是比美國總統奧巴馬低一屆的三個夏威夷Punahou中學同窗Jason(圖左)Deborah K. Lau夫婦、以及John Ching。他們的公司TalkStory Productions花了2,200萬美元,是夏威夷公司至今最大的獨立製作。據報導,Jason讀中學時,經常在午飯後與奧巴馬切磋籃球。

意料之中,本片在港無人問津。放映的影院數目一隻手數,平均每場觀眾大概不超過兩隻手。這種題材本來就只有文化人會看。但從報刊的文化選材看,今天的文化人只愛現代,不管是中是西。經典只有中老年人捧場。現在電影院每逢週四換畫,明天大概只剩下油麻地百老匯一家會播放。

主角由男變女相信是女導演的情意結。但在女權方面進步之餘,以美國的政治正確性看,本片其實相當「反動」。戲裡有兩個奴隸扮演重要的角色。白人俊男形象的精靈忠心耿耿,今天怕會被罵servile。另一個是黑人,雖然心懷刻骨仇恨,隨時想對主人報復,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賣主求榮卻擇人不善,把一個醉鬼當主子,最後自討苦吃。美國黑人怕要抗議。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110329二《都市》:何須fxxk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3月29日《都市博客》專欄

更重要的是,由於性格、成長受教的地域尤其是年代的差異,我們看待事物的出發點和輕重的判斷都不同,造成一些敏感的看法差天同地。

今天本來想寫政府派錢與漲風的因果關係,但有讀者就上周的本欄來郵,用的是英文,全文大約十個字,但fxxk完又fxxk。這位讀者相信會想知道,地震後這十多天,我多次收到美加熟人轉來的信息。列出各種疑問以「說明」,這其實是日本借發電來造核彈,在海底試爆引發的。這個〈日本地震真相〉的帖子似乎本月17日始見於內地陸軍論壇,署名zhukeao。

這可信嗎?日本有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來試驗細菌的前科……至今未對我們下跪認罪,說甚麼都有人信。何況毛澤東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更重要的是,由於性格、成長受教的地域尤其是年代的差異,我們看待事物的出發點和輕重的判斷都不同,造成一些敏感的看法差天同地。港人受英式教育,對日本的好感主要來自日常生活的電器、漫畫、影視、食物,以及禮貌整潔、奉公守法、井井有條的社會。台灣更由於50年的殖民統治,由橫街窄巷的布局到食肆「歡迎光臨----」的腔調都很日本。但內地的年輕人為民族崛起而自豪,痛恨日人篡改歷史、甘當美國的馬前卒,建國頭30年的苦難則不是他們的記憶;反共的人則崇美,認為日本政治落後、道德上功利。反過來,我這一代成長於日本貨仍然「化學」的時代。日本全盛期,我們往往呆在美加,被美國文化裹挾,除了開Toyota,對日本的認識限於上一代的抗戰記憶。因此,上一代的美加華人絕少對日本有好感。

但日人的優劣是否一如其他事物,所謂「半杯水」?一位說與日人有生意往來的讀者指出,日人予人好感的背後代價不菲。他們不像美國人那樣歇斯底里,因為從小受壓抑。換言之,地震後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大叫;有序的背後是日常的抑鬱、自殺、變態、宅男腐女……

若此,這裏大可以作點補充。日人想要的時候卻裝作謙讓,要對方識做,所謂禮貌其實是虛偽。社會看似和諧,企業看似照顧員工,其實等級森嚴,論資排輩,埋沒人才。政府看似照顧全民,其實是用公帑來背起一切、為財團的爛帳埋單。因此泡沫爆破後,美國會大量裁員、倒閉,用短痛來加快復甦,但日本拖了20年都爬不起來。日商與外人做生意,僅留下活口的微利,以免失去這個客,但絕不讓你壯大。更不要說金權陋習、官商勾結。內閣年年換,但換湯不換藥。幾乎沒有政客和財團是乾淨的。女性鄙視日本男人嫖通街。環保人對濫捕鯨魚的日人宣戰。港人譏笑日人英文爛……。

這次救災防核就紕漏百出。雖然沒有豆腐渣工程和打壓維權,但與四川地震善後的效率差天同地。總之,任何人都可以找到批日的理由。這跟中國人堅忍、勤奮、靈活的背面是懦弱、內鬥、權宜……,是同樣的道理。我可以諒解日人和國人優點的反面,但明白很多人受不了。

如果想看罵日本、弘揚國威的言論,或者可以去鐵雪論壇bbs.tiexue.net/。此外網上有1970年日本科學家高橋敷的名著《醜陋的日本人》。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110327日:旺角樓上的書店風景

昨午到大角咀看醫生,事後到旺角西洋菜街看書。買了iPad後,似乎還未去過。果然,半年來變化很大。

街上規模最大、唯一兼賣繁簡體書的榆林調高簡體書價1.5x人民幣標價折算港幣。但每年交20元入會可獲八折,實際上以1.5 x 0.8 = 1.2折算港幣,接近市場匯率。書種仍緊貼文化人口味。西洋菜街早就成了香港秋葉原,租會愈來愈貴,希望榆林頂得住。

一對夫婦在同一棟大廈經營的博學軒,遷到與西洋菜街平行,但距離彌敦道多一條街的通菜街。由於是女人街,人流也很旺。但兩邊行人路的店鋪被路中心的攤檔遮住,加上攤檔主要賣衣飾,貨價只是西洋菜街上iPhoneiPad的一個零頭,租金肯定低得多。果然,男東主說,榆林所在的大廈加租太勁,加上樓下是百老匯,電梯繁忙,小租戶使用不便。的確,大樓內有多間展翅一類的學校,每逢上下課,電梯大排長龍。

博學軒開業這十年八年,見證了樓上簡體書店由衰到盛再轉衰的過程。市場初期的爆炸性成長相信是內地出版起飛、書種豐富、與港台差價大,加上新移民多、學校教簡體字和普通話激發的。此外,各大學的師生也愈來愈多內地人。榆林所在的大廈,高峰期一度有五六家書店。近年轉衰,相信是人民幣匯率和租金急升所致。短期內,租金預料有升冇跌。加上網上的書看不完,現在連美國第一大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也賣盤,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更倒閉。博學軒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家主打嚴肅簡體書的小店。而且,這對東主似乎靠書店維生,並非打跛腳唔憂,只爲活出自己的中產讀書人。他們頗有些非一般書店的熟客,希望吉人天相。

博學軒位於大廈英國制的三樓,也就是實際的四樓,有電梯。面積與原店差不多,還是五六百的光景,但較前光猛(光亮)。書價是人民幣乘1.15,略低於榆林。只要有可能,我會儘量幫襯他們。

而說也巧,在博學軒買到兩本本來不會買的書:

日本管理專家大前研一著日本的未來日文版在華爾街金融危機橫掃全球後的2009年出版,想為日本找到擺脫20多年經濟停滯之道。簡體譯文今年1月出版。回家路上翻過目錄,覺得頗有見地。現在日本遭到該國史上最強烈的地震,以及連帶的海嘯和核電廠洩漏輻射中長期的損失難以估計。今後三年內,救亡第一,此書的建議無用武之地。但也可能逼使日本放開僵硬的制度,鼓舞年輕人發奮。

另一本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的《核(放射)突然事件應急處理》。如果不是日本洩漏輻射,全港大概沒有人會買。書後只說這個月是第1版第2次印刷,沒有說第1次印刷是什麼時候。但〈前言20046月寫的,說不定是2004年初版,這個月日本地震後重印。

涵蓋所有的輻射事故,包括醫院、工業用核原料、恐怖活動,並非單指電廠。但〈前言〉說:「10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各類放射突發事件約30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放射突然事件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相信會引起香港環保人士的關注。

在榆林還買了一本台灣食家焦桐寫的《灣味道》。我買的簡體版是北京三聯今年1月出的。但作者自序200912月寫的,由此看,台灣原版應該是去年年初出版的。內容還沒看,吸引我買的是:由短篇構成,每篇專講一種吃的,篇前有手繪的彩色插圖,篇後有食肆的地址、電話。全書末尾還有大約10頁的全台名店錄。這比國治寫的同類書籍進了一步。看過後再說。

在榆林還買了浦一也Kuzuya Uya著《旅行從客房開始 - 日本著名建築師素描世界各地最具特色客房》(日文原版:2001年;簡體版:北京中信20013月,定價45元人民幣)

在榆林還買來內地新創刊的文藝雜誌《大方》。似乎想賣洋味,封面上的期號Spring 2011。吸引我的是封面上黃碧雲的小說末日酒店「黃碧雲」是很常見的名字,香港文化和社運界就至少有兩個用這個名字的女子。雜誌沒有介紹這個黃碧雲,但翻看小說的背景和用詞、文氣,像是我們香港的《揚眉女子》,一位久違了的前同事。如果是她,多年前就遍歐洲,後來多次去西班牙學Flamengo回港後曾公開演出。

對於較年輕的朋友,這本刊物最特別的是:主編是內地的新生代女作家安妮寶貝。大名經常在封面上出現,但聽來像是寫青少年的漫畫式作品,我沒想過看,現在肅然起敬,今後至少要看一本。她來主編文藝刊物,似乎與韓寒別苗頭。希望不會蹈韓寒《獨唱團》的後塵,一期就夭折。

這期封面上擔綱的是村上春樹三天兩夜長訪談。此外除了黃碧雲,還有賈樟柯的隨筆侯導 孝賢。至於周作人的未刊稿龍是什麽,不知有何重要性。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110322二《都市》:讓櫻花繼續開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3月22日週二《都市博客》專欄

櫻花的美就像林黛玉,柔弱短暫,不禁風雨。日人溺愛的這種淒美,相信就是「福島50人」留守核電廠的精神

日本熬過了核危機關鍵的十天後,開始進入戰後最淒厲的「花見」期。

櫻花的美就像林黛玉,柔弱短暫,不禁風雨。日人溺愛的這種淒美,相信就是「福島50人」(實際上是200人,再加消防員,合計將近350人)留守核電廠的精神。

300年前,有47名武士不值主人之死,擊殺其對頭人,事後甘受幕府(軍政府)的剖腹處分以殉主。延續《47忠臣藏》故事的武士道精神,二戰期間有士兵以自殺式抵擋美軍,現在面對世紀浩劫,又化作自殺式救人。同一種傳統,對上愚忠還是為眾盡忠,在不同的環境下可以截然相反。對於福島一眾死士,我們除了鞠躬致謝、望奇迹降臨,也希望他們不要見怪我們聞輻射喪膽的同胞,搶鹽之後又強行退鹽。耶穌臨終前,為釘死他的人求情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3.11後頭兩三天,日人的堅忍自律令全球折服。但核電廠連爆後,責難逐漸蓋過讚許。當局被指無能、隱瞞。災民開始斷糧,在風雪中顫慄,有病患失救。日人視為生命的尊嚴開始崩潰,有人拾荒盜竊。地方官大罵中央要他們等死。核電廠附近的醫院撤退時,拋下過百名長期病患。西方專家炮轟,連中國也開口。

先哀後罵是災難輿情的常規。事發之初,輿論無限同情。但救援中難免慌失,再快也滿足不了焦慮的災民。加上專家、政客爭發馬後炮,記者慣性不信政府,天災最終被視為人禍。

在任何事故中,要找責任都不難。就這次而言,防核分秒必爭,但日人謹小慎微,處事細緻但緩慢。次之,以日本的先進,有美軍為後援,飢民開始盜竊後,仍不及時空投,以免有人爭奪打鬥,令人費解。至於核電廠,只要看有副社長夜夜笙歌,就知道其有罪。而傳媒報道危機時,日本偏向淡化,美國偏向升高,也都是文化的偏向。

但美國對核輻射零容忍,首相菅直人再無能也不敢隱瞞。再說,40年前設計的核電廠在災前即使想加固,可能也不會將防震標準提高到前所未見的9.0級。說到底,全球最好的社會也不可能對千年一遇的災難有足夠的準備。

目前全球安危所繫,正如日人說,「想不到將來,現在可以做的是處理眼前。」責任應記在帳上,待災民安定後再來結算。借用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的名言,先問自己可以做甚麽,不要先罵別人累通街。

幸而日人仍然堅持「加油」,謹守崗位。日皇請國民「活下去」,菅直人誓言以「必死的決心」,有人以作家宮澤賢治的詩《不怕風雨》來互勉。

中國起初派15人參加救援。但現在看來,更能發揮的可能是施展世界工廠的產能,為災民趕製必需品,以汶川救災的效率送到日本。

這當然要日本同意,但事到如今應主動請纓。中國在開放改革中長期接受日援,出這點力理所當然。

據報日本主動要求的第一種協助是,提供特大的機械以應對核危機,中方以閃電的速度處理。希望陸續有來。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110324四陰:中國還會增長20年?

中國派去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林毅夫昨天在港說,中國未來20年平均經濟增長料逾8%。
中國已經高速增長了30年。
人類歷史上有國家一連高速增長50年的嗎?
美國經濟好像每隔十年就來一次大調整。
「中國模式」真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優秀?
信他的話,快的去掃國企股,打跛腳唔憂!
林毅夫是一個超愛國的人,在台灣當兵時,游水到大陸,也就是起義或者說叛逃。然後去美國讀經濟,曾來香港科大教書。
但此人到底是學者還是喉舌?
恐怕是「2030年成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夢令smokegetsinyoureyes吧。


日前港台有下列報導,以我的印象,是溫家寶用詞最強烈的言論。但翌日港報隻字不提。
我問難道新聞是假的?有朋友幽港人一默說:
Because Premier Wen is not Dr. Stanley Ho(何鴻燊) or Mr. Richard Li(李澤楷)!:

溫家寶稱貪腐有如癌細胞 重申推行政治改革
2011-03-21HKT19:32
在北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一個外資論壇形容,貪腐有如癌細胞般可怕,一個國家無論基礎設施多麼健全,但如果腐敗,就不能提供良好投資環境,自身發展亦沒有持續性。
溫家寶又說,除了經濟改革,亦要推動政治改革。他引用鄧小平一句話作出說明,句子是「如果體制好,壞人難以得逞,如果體制不好,好人亦容易犯錯」。

我在Facebook上轉述,不止一位回應。
普遍的感覺是:溫家寶「好戲」(影帝)、「大隻講」(空話)。

我問:溫家寶到底是:
1. 演戲為中共麻痹人民
2. 空談以沽名釣譽
3. 有心無力
4. 絕望,像趙紫陽般豁出去

有一個朋友答得好:

我揀(選)2+3,演戲既(的)觀眾唔係(不是)中國人。

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


香港陪審團花了28天,方裁定在馬尼拉的8名香港人質死於「不合法被殺」。在這種情形下死亡,難道還有「合法被殺」的嗎?
法律已淪為繁瑣哲學,絕大部份資源耗費在程序遊戲上,最後得出的只是常理。浪費資源。
昨天的一個裁決也很荒謬。警長利用職權,招攬毒販為他販毒。反毒變販毒,法官也說匪夷所思,但最後只囚4年4個月。怎能對持槍一族起到阻嚇作用?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110322二濕:薩爾科齊要當大哥

馬尼拉人質的死因聆訊歷時將近30天後,日內將會「審」結。我們依足法律程式,但菲律賓闊佬懶理。希望昨天的報章標題〈當地華人分析脅持慘劇原因:菲政府腐敗貪汙 50年不變〉讓港人明白現實的局限。

8人枉死已經夠了,不要落入美國人的巢臼,被第二重悲劇累死。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全世界,以為有理就一定得直,這是30年本土自豪感、法治迷信、誇大人權的反面。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不按我們的法律標準行事。向管治這樣糟的國家討回公道,最有力的恐怕不是法律,而是〈港府黑色旅遊警示 七個月未解除港團絕跡 菲國叫慘〉的標題。對於貧窮腐敗的國家,說得難聽些,我們最有力的只是錢。但也幸虧我們沒有美國那種實力,否則早就變成沙文主義。

昨天標題〈貴州茅台去年盈利逾50億元人民幣〉:一家酒廠一年淨賺50,如果不是寫錯,中國經濟規模之大由此可見。

這次西方狂轟利比亞,最特別的是法、英帶頭,美國被迫跟進。今閱報,據說:

法國總統想連任。除了法資在利比亞有不少投資,可能更重要的是:不忿每次國際行動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決心重振國威。

英國則同樣想借國際行動來提高民望。首相是保守派,想裁減政府,但阻力很大。如果能在國際上揚威,有利於改革。

至於美國不想打頭,因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未了,不想再次泥足深陷。

過去這一百年,法國一直是列強中的二流國家,限於民族性和左翼傳統,與Anglo-Saxon的美國和英國差天同地。二戰期間是非法西斯強國陣營裡唯一的投降派。今天不要說薩爾科齊,就算戴高樂再生,也無法與美國甚至英國比擬。

法國人當然很不服氣。但客觀上,現在除了奢侈品、時裝,沒有什麽可以領導潮流。1960-70年代,法國電影和後現代哲學風靡文化界。最近這十幾年,沒有哪部電影成為話題,哲學大師也已凋零,沒聽說有什麽新理論、重要的作品。諾貝爾科學獎好像拿過一兩次,但沒有泛起什麽漣漪。

見報最多的是工會示威,反對削經費、加學費,次之是前幾年的少數民族騷亂,要麼就是禁止伊斯蘭婦女蒙面。給人印象最深的新聞大概是薩爾科齊的豪放女妻子。總之,沒有一樣讓人覺得有重大的意義。禁止蒙面是「政教分離」走火入魔。蒙面唯一對他人不便的是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此外想不出什麽理由禁止。

最近這十幾年,法國最威水的是捧過足球世界盃。但上屆一敗塗地。我們日常用到的法國貨(恕我沒有LVChanel……,這輩子大概也不會有),大概只有食品。每年五月法國都搞文化節,但幾乎沒有一樣是想看的。

這次法國出兵的情緒化也很符合其民族性。不但搶先轟炸,而且幾乎講明要「斬首」,也就是殺死卡達菲。

這就有點過份。卡達菲無疑神經病。但替外國剷除暴君,簡直是中國人「替天行道」裡的「天了,與美國被罵世界員警何異。而且,法國雖然不是頭號強國,對付利比亞也勝之不武。

唯一的解釋是:薩達姆想與布殊齊名,不讓其推翻伊拉克獨美。荷里活早期有一齣百老匯歌劇《Oklahoma》。其中一首插曲是《Yes, I can.》。一群女的與一群男的耍花槍,與大男人鬥嘴說,你做得到的,我不但做得到,而且I can do better….better than you。這大概就是薩爾科齊想對奧巴馬說的。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110318五陰:《Another Year》和《World Invasion》

福島的核電危機乎暫時穩住。但危險遠未過去,只有繼續盡人事。

美國最先進,日本又最信得過,是否可以用類似電影裡的軍事頻率採取行動!首先是防止「核爆」。此外,災區的幾百萬人即將斷糧斷水。至少可以用軍用運輸機空投日用品以濟燃眉之急。

中國又是否可以問日本,有什麽可以幫忙?中國幫日本,也是幫自己、幫鄰國!空投日用品應該是中國做得到的。

香港人最好收聲。有信仰的禱告;沒有的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少現世。捐錢在現階段是不需要的,他們用不上。災難一天未塵埃落定,損害也就很難估計。

過去一個星期,看了三部電影。一部是電視上的舊片《Australia》,表現的手法我不太欣賞。至於兩部新片,概述如下:

驟看英國導演Mike Leigh的《Another Year》(一年未緣)的海報,混淆了他和美國反種族歧視的黑人導演Spike Lee。如果不是週二預演,怕不會去看。沒想到頗有驚喜。

沒有美女俊男、打鬥科幻、詭秘驚悚,由頭到尾都是對白,除了一場衝突,甚至說不上有戲劇性。但淡淡的喜悅和哀愁,卻比戲劇性豐富的片子更發人深省。個中家庭、專業、上下兩代、朋友之間的關係許是老生常談,但很值得提醒自己,特別是看到日本的浩劫。我沒有在英國住過,這部片也教會了我一些英國社會。

特別喜歡男主角,一位年近退休的工程師。職業不但無趣、行頭窄,甚至沒有人明白。但知足常樂、開明幽默,夫婦相敬如賓,閒來租一塊地種點瓜果自用。大概是西方老一代的小中產,與新一代以服務業為主的年輕中產相信很不同。

我偏向東方性格,喜歡英式幽默、日人的含蓄,討厭明刀明槍的美式正義。

不過,限於題材和表達方式,《一年未緣》只適合接近退休的人士,在港的對象限於專業中產。

真的有年輕人入場,大概也是陪父母看。

上週日看了《World Invasion(異形侵略戰)。本來有點猶豫。想看是因為故事發生在洛杉磯。雖然自己很怕住這個城市,卻有很多朋友,至少比倫敦要熟悉。但自從電腦令《Jurassic Park(侏羅紀公園)的恐龍栩栩如生後,電腦特技趨於氾濫。現在幾乎沒有電影不用特技,銀幕上什麽場面沒看過,再也不新鮮,而且我總覺得科幻大都天馬行空,都是不諳科技的文人把恐懼投放在小說上。但對我來說,科技只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局限,也有副作用。用不用自己選擇,但無需因哽廢食。

最後決定看,部份與日本兩天前的大地震有關。都是面對不可抗力,差別是對手的性質。雖然,日本這次的天災千年一遇,戲裡洛杉磯面對的有智慧對手在現實不太可能,而真的出現,美國恐怕也應付不了,但這兩種情況都使人想到人類的命運。感謝此刻,樂觀未來,各盡人事,似乎是最佳的選擇。

幸虧沒有想像的那樣差。話題是外星人入侵,但邪不勝正、終被人類擊退的老套。幾個美國敢死隊與強大的侵略者由頭打到尾,無情節可言,甚至快到看不懂技術細節。只有一個場面比較感人:即將退休的老隊長面對國族的生死抉擇時,決定單獨上陣,所謂不成功便成仁;結果其他年輕隊員也都選擇跟隨。電影是週日看的,後來才聽說日本有福島五十Fukushima 50(後來增加到將近兩百人)人留守「多連爆的核電廠。日本這些活生生的人相信已做了壯士此去兮不復還的心理準備。據新聞報導,有日本留守者對妻子說,這次不會回來了。我由此又想到歷史上的一些事,例如前幾年據說第一部以動畫製造人身套在真人頭上的電影《300》(300戰狼)。講的是古希臘斯巴達人拼死抵抗波斯帝國入侵。

《異形侵略戰》想儘量減輕大美國主義色彩。劇情雖然發生在美國、英雄都是美國人,但外星異形同一時間內也入侵中國等其他國家。

帶著消遣麻醉的心情可以一看。太認真的話就不必了。

願上主與福島的留守者同在。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110316三陰:反思世紀災難

今晨一早外出,午後回家看新聞,日本地震後一直保持沉默的天皇終於開口,中國搶先撤僑。但與65年前他父親對國民宣佈投降不可同日而語。今天的天皇只是民族象徵,并無權威,出來講話最多是讓國人知道他與平民一起面對災難。

相信沒有人想到,日本這次最大的災難不是9.0級的地震本身,而是隨後數小時內的海嘯和接著幾天的核爆

島國日本地形狹長,福島核電的輻射若大規模擴散,將會截斷南北的陸路往來。但飛機、輪船不可能應付載運量,南北將間接分為兩半,東京以北的本州地區更難復原。

更嚴重的是,東京及周邊的三千萬人將爭相南逃,被迫暫居南部三五年,待輻射消退才能回家。這將會是二戰以來人類最大的災難。佔國土一半的南部突然要多容納幾千萬世界第二富裕的人口,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的供應難以想像。更不要說同期內,可能有數以萬計的人染上輻射病。

除了日本本土,鄰國韓、朝、中的人身安全也受影響。經濟上,與美國同等美國的日本半停頓。美、中、韓等競爭對手雖然會填補空缺,但世界沒有日本貨,國際金融市場上少了日圓和日股,將會大為失色。

地震4x24小時過後,海嘯災區恐無生還者,防疫和清理更重於救援。但核災難的威脅每個小時都在惡化,地震頭兩天以秩序井然折服全球的東京人開始恐慌。國際上更把日方評估的核電事故第級提升爲第級,比核能史上最嚴重的蘇聯切爾諾貝爾事故僅低一級。有線電視說,核電廠要10天才能冷卻。但東京人的恐慌等不到下星期二三就會失控。逃難潮恐怕在今後兩三天內出現。大難臨頭各自飛下會出現混亂,甚至為求自保而不君子的行為。

看到別人如此,不得不為自己慶倖。香港人應該: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前一句是美國文化,後一句則是東方的。融貫東西也就是最好的人生觀。

相比之下,香港立法會在預算案臨時撥款這種例行公事上扯皮,實在是富極無聊。

110315二《都市》:冀日本火鳳凰重生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3月15日《都市博客》專欄

中國憑着行政力量,集全國資源來重建汶川,至今將近三年,初見成效。日本經濟停滯了超過20年,希望這次能藉着重建,火鳳凰重生。

在香港預算案和全國兩會的背景中,本來寫的是國事港情,不料碰上世紀浩劫。周五下午才問從未去過日本的老母是否用財爺派的6 ,000元去見識一下,沒想到日本就在此時遭到該國史上最強烈的地震。

由於震央在仙台近海,與東京到大阪的日本心臟地帶相距幾百公里,事發時多數人在上學開工,留在較民居牢固的樓房裏,加上日本先進而且防震有素,我起初以為,損害不會太大。沒想到,真正致命的不是9.0級的地震本身,而是海嘯和核電「爆炸」。

城市的高樓無損,但海浪高達十米。看錄影就像看科幻片,沿海一排排的民房像積木般被沖入內陸,被捲走的居民恐怕數以千計。2004年聖誕翌日的印尼海嘯,估計近30萬人喪生。但受害地區較落後,缺乏監察錄影,遊客用手機拍攝的片段沒有那樣恐怖。

但真正令全球,尤其是鄰近地區驚心動魄的是,事發24小時後,仙台和東京之間的福島核電廠「爆炸」。雖然,冷卻系統爆炸與核反應堆爆炸差天同地,但核反應一刻不「熄火」,「核爆」因而輻射隨風擴散至韓、朝、中、台的可能性也就不能排除。港人突然覺得,當年反對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有理。

日本是全球唯一被原子彈炸過的國家。政府被指震後防核反應遲鈍。但就表面上看,首相菅直人雖然不及地震後溫家寶落場救人那樣動人,至少中規中矩。

而所謂患難見真情,日人也再次彰顯了可能是全球最難得的國民性。人人都自發地按部就班、默默應對。無論候車回家還是購物備震都照樣排隊。沒聽說有人抬價、打尖、打劫、哄搶、倒賣……或者荷李活災難片常見的歇斯底里、謾駡爭執、趁火打劫。日本次文化裏的怪人,宅男腐女都回到了現實。

友人將日人在商場梯級上席地而坐,一人一級,靜待歸家救援的照片放上Facebook說:「溫家寶用文字在學校黑板上體現『多難興邦』,日本人用行動在樓梯上體現民族尊嚴。」

的確,這個曾經踐踏我們的民族令我們汗顏。在信仰空白、權力就是金錢的內地,以最快的速度賺最多錢是老百姓自保的手段。佔小便宜、弄虛作假、作威作福成為生存的方式。災後社會一旦失控,人人爭先圖存,要靠政權的震懾,才能防止弱肉強食。長遠來說,要待在位者廉潔奉公,才可望老百姓提升素質。

但又毋須妄自菲薄。縱使買少見少,今天的內地仍然可見悲天憫人的異類。環顧全球,一些發展中地區連這種可能性都不存在。海地去年一月地震,估計有20萬人死亡。當地社會本來就瀕臨崩潰。震後更退回到動物世界,姦淫擄掠、奴役他人無所不為。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人死於震後無政府狀態下人的罪行。

中國憑着行政力量,集全國資源來重建汶川,至今將近三年,初見成效。日本經濟停滯了超過20年,希望這次能藉着重建,火鳳凰重生。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110311五晴:日本史上最強震

(週六晨更正:昨晚上載時,原題是《突然大地震》。後經網友Patrickov指正,前幾天同一地區就震過,只不過損失不是太嚴重。現在修改了原題。謝謝Patrickov)

剛看完胡恩威在亞視啟播的13集政治獨白《我要做特首》。阿威對香港政治滾瓜爛熟,而且有鋪講書癮。我年事日長,記憶衰退,很感謝有人為我重溫彭定康以來香港的政治發展。只不過除了我,有多少觀眾有耐性聽獨白?

這還是其次。最難頂的是,開講前要被迫聽我記憶中最難聽的插曲。硬把港式打諢套在經典英文歌上,不理中英之別,腔調、旋律是否合拍。下週五晚如果繼續看第二集,首先要mute掉插曲。


今午仙台海外的8.9級地震在日本史上最強。但不幸中之萬幸,震央一來離岸近200公里,二來位於本州東北,遠離東京到大阪的人口密集地區(),三來事發時還不到下午三點,尚未放學、下班,多數人呆在比較牢固的學校或者辦公室而非矮小的民宅,人命傷亡應少於19957.2級,但在陸上和睡夢中發生的大阪神戶大地震。

日本資訊發達,很多地方拍攝到事發時的海嘯(見圖中巨大的漩渦)。全球眼看著電視上,一批批的民宅、車船被捲走。希望裏面不是太多人。

日本雖然富甲天下,其他國家只要有能力,特別是2008年汶川記憶猶新的中國,都會伸出援手。中國最近據說學俄羅斯與日本爭北方四島」那樣,在釣魚島和東海油田的歸屬上由忍讓反過來進迫,出動飛機逼近爭議地點,盛傳油田開始投產。日本突然由長期的主動變得被動。且看這次地震對中日關係有何影響。

看電台網站今午的報導曾俊華:日本地震可能令本港市場有波動,使我想到的不是財爺關心股市,而是借勢轉移要他下臺的呼聲。事件對港股的影響應該由金融界來講。財爺加入評論,難道準備救市?

這兩天中華世界很多transitions

昨天是解放軍入藏52周年。達賴正式申請退休,讓藏人改為跟從民選的領袖。中央斥為騙局,但我倒相信達賴是真的。從外面看達賴的性格,流亡超過50年,即將76歲,及早讓路,讓流亡的族人及早有人帶領,應該是他的本意。

問題是他讓位容易,取代藏人世紀以來的傳統難。一個沒有活佛身份的政治領袖是否有足夠力量彙聚中國內外的藏人?藏人不接受北京主持尋訪的轉世靈童是一回事,但沒有靈童又是一回事。流亡政府政教分離後,藏人領袖少了宗教光環,在國際上能否獲得像達賴那種多的同情?

直覺上,達賴離開後,藏人很難保持現在那樣強的向心力。

這對北京就更不利。達賴也許優柔寡斷,但至少有中國的記憶。在海外成長的藏人已進入第三代。這些80後和90後只有印度和西方的經驗,對西藏本土沒有記憶,對中國更don’t give a damn,與北京交手時純從泛人權、民主的高度出發,不講藏人的團結、生活適應等現實問題。若此,對北京只怕會不惜一切,這反過來正中北京鷹派的下懷,雙方的對弈變成一種self-realizing prophecyYou see, I told you so, ……..it’s a waste of time to talk to these bastards…..。只怕藏人改用暴力,而北京狠打更不手軟,西藏變成另一個北愛爾蘭甚至巴勒斯坦,藏人將永遠離心。

繼呂秀蓮後,蔡英文今天也宣佈競選總統。我不太懂綠營的地方政治,只知道呂肯定out,但蔡對民進黨其他大佬的機會不知道有多少?

蔡軟綿綿的,說得好聽是小龍女,說得直一些像美女幕僚多過政治家。

但如果由她與當了三年總統後魅力消失於無形的馬英九對決,說不定有點機會。

有人說,小龍女是xxxx。如果她當選總統,華人倒是雙重地創造了歷史。

正所謂半杯水,悲觀的看作半空,樂觀的看作半滿,從不同的心情出發,同一件事可得出大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排名第二的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昨對人大再次否定多黨制,右翼民主報說是〈獨裁宣言〉絕對有理但吳這次制度動搖,「可能內亂」唬百姓,不像以往那樣,強調重上井岡山打游擊。這可以解釋為:這個制度萬一撐不下去,中共不會再用槍來解決,又或者即使出槍,也沒有把握保得著江山。

至於報的另一個標題中聯辦宣傳部長開腔恐嚇港人︰港太政治化危險如納粹文革,想讀者得出什麽結論很清楚。但反過來看,一個副省級高幹公開把文革與納粹並列,使人想到毛澤東等同於希特勒,絕非等閒。

兩會進入後期,當局顯然想平衡負面的報導,獲得放料的左翼民主報變得擦鞋。國情版的評論稱〈北京聞風﹕維穩為重 當局終肯受監督〉。由上到下,只看到〈維穩〉,就是看不出〈受監督〉。該報甚至把政府工作報告改9 「十二五」規劃改38〉當新聞,用量變起質變的辯證法來引人入轂。改報告表面上是從善如流,但關鍵不是改多少處,而是怎麼改。改關鍵處方可引起質變,美化文字則只會助長原來的立場,可以是助紂為虐。

右翼的民主報又說,年度維園花展今開幕,見茉莉。花農的解釋是未到花期。這使我想起日前光顧三文治連鎖Pret a Monger。友人戒咖啡。但餐牌上有好幾種茶,就是沒有jasmine,只好改喝味道很濃的mint薄荷記得美國人是jasmine。這家英國連鎖相信不會因為政治敏感而不賣茉莉。但此時在珠三角上酒樓,開茶時肯定不宜大叫茉莉呀!」否則怕會被請去飲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