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100423五:《Ghost Writer》、內地影碟

Roman Polansky的新作《Ghost Writer》(港譯:影子滅殺令)可說是Harrison Ford間諜片的對立面。但善於製造懸疑、摒棄暴力,結局出人意料,比善惡分明、硬橋硬馬的荷李活thriller更耐看。我看的是正式公映的頭場。小戲院不止半滿,不少是西方人,看來票房會過關。
自問鑒賞力不高,大導早期的『經典』一個鏡頭也不記得,近作印象最深的是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The Pianist》(2002)。
本片以真人為原型,但出於意識形態,無限誇大。所謂「影子」指代筆或者說槍手。導演顯然痛恨現實裏的英國首相貝理雅跟從美國出兵伊拉克,在戲裏說CIA透過首相夫人,令英國淪為美國的附庸,陰謀敗露後更不惜殺害這位前首相。首相夫人甚至把丈夫自傳的代筆人誘上床,報復其有外遇。戲裏還用首相的美國金主來影射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當年經營的能源公司Halliburton。
戲裏的首相下台後被爆出任內醜聞。代筆人與首相談起時開玩笑說,說不定是出版商為首相自傳造勢的陰謀。巧的是,在現實裏,就在這部反美片殺青時,美國翻出大導未了的孌童舊案,要求歐洲引渡。大導起而抗爭,影圈和歐洲輿論力抗美國『霸權』,全球熱論。這又是否本片的宣傳?

久未看內地影碟,日前去北角update。英皇道上的專門店主要賣內地片,兼及台劇和韓劇。有人問是否正版。在現實裏,幾乎所有產權都存在著灰色市場。對產權主來說,如何維護產權是經濟而不是法律問題。檢控費用高、勝訴難,況且盜版市場一雞死一雞鳴。中韓台市場小,硬性執法不划算,寧以低價吸引受眾、建立慣性收視、培養民族好感。只要看中青代港人對日本大眾文化的偏好,就知道文化上放長線釣大魚可能比即時收取高昂的版稅更重要。外匯水浸、急於在國際上贏取好感的中國又怎會不明白?或因此,50集內地劇在街鋪只賣10元,恐怕不夠支付物料和運費。只有財雄『市』大、品牌夠嗆、硬性看待法律的美、日堅持用壟斷的價格來收取版稅。
由於發展超前,港人看內地劇集產生不了對日本文化那種感情,但多看有助於瞭解國情。影碟既然可賤賣以廣招徠,亦應鼓勵香港的電視用次要時段與內地同步播放一線劇集。現在有線帶頭。即將播放的《潛伏》和《蝸居》我都看過。前者歌頌共產黨,但不算離譜。後者看了一半後送給朋友,不悶,但情節嫌重複,不如《中國式離婚》《新結婚時代》《金婚》。只不過樓價拋離收入成為最大的民怨,獲得巨大的共鳴。

日前試看這次買來的周立波上海清口(滬語「棟篤笑」)、東北名家趙本山的男女相聲「二人轉」。封套上說有字幕,但我的DVD機顯示不出來。周立波話講得快,加上我不諳滬情,大概只聽懂五分之一。趙本山和拍檔的東北普通話雖然聽懂七八成,但同樣不明話題所在,一不留神就掉隊。兩張碟子都看了半小時就報廢。
接著看封套上打著CCTV旗號、名為《晚清風雲人物》的紀錄片。原來是配合開放改革30年的一個軍事講壇《和平年代》。國防大學教授馬駿選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丁汝昌、洪秀全......等12個有關軍事的人物,每人講半小時。講者穿軍裝,有時候連聽眾都是制服筆挺的軍人。但內容單薄,資料疏鬆,靠粵語所謂『賣膏藥』的口吻吸引,遠不如CCTV的《百家論壇》。看節目名稱可知,主要是配合「大國崛起」的願望,為軍事現代化造勢。例如講者說,當時有所謂的「同治中興」,「王公大臣們天天想著別打仗。然而,怕啥還真就來啥·!」似乎在罵『鴿派』一廂情願,以為天下太平,只求發展經濟,罔顧內外的威脅。此外也借甲午屈辱來宣揚海權的重要,強調李鴻章雖然「賣國」,但對軍事現代化有功。
除了有兩三集跳片,其餘我都看完。最有得著的是嚴復那一集。據講者說,嚴復學貫中西、思想進步、精通海軍,是北洋艦隊統領當然之選。但李鴻章偏愛不懂海軍的鄉親丁汝昌,最終導致甲午之敗。這個講座可以在v.ku6.com點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