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台灣紀行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10 03 23 星期二


台港雖然是不同的世界,但筆者這次旅遊回來,發現多了一個共同點。在台剛看過〈大陸沙塵暴〉的頭條,回港就碰上「空氣污染破紀錄」。

台灣會有人說:看香港就知道,大陸是「污染 」的源頭,我們絕對不能鬆懈對人資材來台的管制。由於大陸的問題沒完沒了,這種心防不要說台灣,回歸將近13年的香港也存在。

蔣經國死後,台灣政治大躍進,開華人社會和平過渡到民主的先河。但經濟失卻動力,又碰上對岸起飛,近年退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民主以民意為主導。但民意如天氣,翻雲覆雨。我兩年前來台看大選,帶領國民黨重奪政權的馬英九是英雄;兩年後再來,馬總統已淪為狗熊,前總統更入獄。其間的變化沒人猜得到。但想當年,國民黨1946年初與共軍全面開打時仍佔盡優勢,49年初首都南京即告「陷落」。三年內丟掉半壁江山,蔣介石又何曾想到?

「我跑得愈多,愈愛台灣!」確切的用詞或有出入,但友人講了一整晚,看得出發乎內心。雖然每次見面,都會扯點藍綠之爭,但只當作笑談。這是第一次聽他講個人的抉擇。

友人土生土長,放洋留學後,先是在外當記者,台灣開始普選後同年回流。近年頻頻出差,幾乎跑遍世界。這種對家鄉的自豪,二十多年前香港如日方中時,我也聽過。航空公司訂位的人龍裏,排在我前頭的兩位女士閑聊說:「行勻全世界,香港最好。」今天敢講「我家最好」的,怕只有大陸人。

友人愛台是出於價值觀的認同。友人說,台灣的人近年深切反省,改變生活態度。這個說法其後獲一個放棄大城市IT高職、遷居小市鎮當導遊的七十後證實。已婚的他出身農家、愛山愛海、厭倦煩囂。得知他跑遍全台的山嶺,我問是否也去外國登山。答案是台灣的山還沒爬夠。

這種簡樸、健康、悠閒,以質而非量來衡量幸福感的生活,有人稱為樂活(LOHAS),有別於中上層的高品味。由於粉絲都是雅士,善於表達,甚至感染到香港。

這次在台由庭園素食吃到路邊雞(甚至咬了一口基層最愛的檳榔)、夜宿山區農場,感覺到台灣的農業有日本的影子,既精緻,也以此而自豪。這說明對於講究品味的社會,農業的意義不能僅以GDP的比重來衡量。大陸人在現階段追求高消費,但台灣嚮往人與自然的和諧。大陸對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忽視、浮誇的風氣,正是台灣的大忌。大陸近日估計,國人每年吃掉300萬噸陰溝裏油污加工提煉的「地溝油」(台港稱為餿水油),在台灣旅途上看來格外諷刺。

綠營反對與大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相對於香港的CEPA),雖然是怕台灣依賴大陸、拒絕與兩岸重建紐帶,但就以上所見,民間也確有反對的理由。除了農民的生計,農產本身是台灣人健康的防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