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19日〈香江人語〉專欄
最近隔壁裝修。但不知道用一種甚麼機器,由早上九點吵到將近六點,我恍惚住在工廠車間,加上家具震個不停,寫這篇稿都很困難。你見到此文時,那部機器說不定還在鬧。
但對這些工人來說,有能力製造噪音反而是幸運的。近日多的是裁員。前一陣是說東莞的工廠倒閉,內地工人索性回鄉耕田,現在殺到埋身。英國電訊裁員一萬對香港也許沒有甚麼影響,但澳門金沙集團的金光大道停工,即時有四千名香港工人失業,加上本港的亞視、星展銀行、名店LV….低氣壓又再籠罩。雖然深圳市長說,不希望港資或台資企業「悲情」地離開,但「悲情」已經在望。
這與中央宣布全球僅次於美、英的救市方案,相距只不過幾天。但又可以理解,並非中央的話不管用,而是刺激經濟有如病人服藥,要時間才能見效。海嘯的效應現在陸續浮現,但救市措施則除非直接入市,否則最快也要幾個月才見功。等待措施發酵的期間內,市道只會變差而不會變好。
不只此,對於中央的「4萬億」、港府的「十大基建」、廣東省的「1.3萬億」鴻圖,恐怕還得打個折扣。古今中外,作大好事、淡化壞事是政府的慣伎。上述大計裡新的成份可能只佔少數,其餘措施是早已決定的,只不過還未完成。現在將舊酒混在新酒裡以谷大數字,再用新樽包裝,讓你以為是危機出現後才制訂的措施,一來增強對經濟的信心,二來使你覺得政府真「果斷」。
不要說曾蔭權《施政報告》裡列出的基建,沒有幾樣是你未聽過的,聽內行的朋友說,即使中央那4萬億,真正因為金融海嘯而加碼的也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其餘都是原定的項目。而且,中央突然公布大手筆,有可能是趕在胡錦濤上周末出席全球救市峰會之前,加強與西方談判的籌碼。
這並非說中央「縮骨」,而是中央要應付外來的問題。雖然手持近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有十三億人,人均其實遠遠少於很多國家。中國就像從前的大家庭,上下十幾房,屋子很大,田地不少,糧產很多,買入的日用品更多,但其實每一口分到的可能還不如小戶。而且,內地長期高增長,人民都預期明天會更好,已就業的人等著加薪,開始就業的人希望順利找到工作,增長一旦放緩,無法吸納勞動人口,勞資衝突、官民矛盾、人間悲劇就會層出不窮。
還有一個多月就是聖誕新年,香港開始有商場亮燈。但由現在到年底還會有小規模的裁員,這次過節只能苦中作樂。而且等過了農曆年、美國新總統上任,大方向比較明確後,大規模的裁員倒閉才會浮現。這個聖誕相信很多人會勒緊荷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