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26日〈香江人語〉專欄
大陸青年憤怒是因為經濟太好,看不到國家的不足;台灣青年頹廢是因為經濟太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我可以理解《海角七號》為甚麼在台灣大賣。因為反映了社會,特別是南部的現實:經濟低迷,人浮於事。很多「 鄉下仔」在城市混不下去,回流家鄉又看不到出路,終日渾渾噩噩,以煙酒度日。
台灣的不景主要是政治造成的,劇情基本上反映了導演魏德聖個人的挫折感。但他很聰明,隻字不提黨派、國族、藍綠、兩岸……(戲分較重的八九個角色裡,唯一的政治元素是男主角的父親。身為地方名流,草根土氣,但致力為鄉民打拼,有意角逐鎮長一職),而是借台灣南端小鎮恆春的一次文娛活動,襯托出經濟低迷下農村的「精神面貌」,向小人物致敬。
故事借一個懷才不遇的鄉下歌手,激勵社會上失落的年輕人。用輕喜劇的手法包裝,強調「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弱勢社群,只要不自棄,總可以找到本身的潛力,昂首闊步。
導演更聰明的是,借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初期和今天,六十年來一前一後兩代人的愛情來催淚。不用說,今天的這對台、日年輕人感情得以開花,毋須重蹈前輩因為政治阻隔而被逼分手的悲劇。整部戲略嫌煽情,作為戲引的情書部分點到即止會更好,但現在也未至於不可接受。
男主角范逸臣樣貌英俊,造型不羈,憤世嫉俗,演活了失意的鄉下青年。加上嗓音好、有台型,相信會走紅。但真正重要的是,這個角色使我想起了兩岸相反的處境。如果大陸近年最受注目的一個社群是「憤青」,台灣的對等則可能是「頹青」。
大陸憤青對國家信心爆棚,因而痛恨西方: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奇蹟,而且按照你們的要求,力求與國際接軌,但仍然處處受針對,就像毛澤東當年說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台灣青年剛好相反,雖然深愛家鄉,但對目前的處境極其失望,有強烈的無力感。兒時所享有的富裕和希望,隨著自己成長而逐漸流走。輪到自己出道後,連一份有尊嚴的工作都沒有。
換言之,大陸青年憤怒是因為經濟太好,看不到國家的不足;台灣青年頹廢是因為經濟太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但兩岸相比,台灣人文傳統較強,頹青比大陸的憤青容易開解。大陸要待高速成長階段到達盡頭,轉為平穩成長後,憤青才會醒悟到高速階段的後遺症,回過頭來檢討國家的缺失。
本身來自南部的魏德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也有反省的必要。他接觸過一批自己動手改建房子的鄉下老人。原來他們想開旅舍,為子女提供就業機會,不必在城市浪蕩。魏德聖在片子?借一個老人與男主角做對比,襯托出他說的:「有時候年輕人很容易被環境打垮,但老年人卻很頑強。」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黑人大跃进
原载《南风窗》双周刊2008年11月19号专栏
黑人首次当选美国总统,而且几乎是全球拥戴。但余生也早,我1967年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求学和工作十几年,但一个黑人也不认识。老师和同学里没有黑人,即使住处看门的也是拉丁裔。读研究院那几年,只在学术会议上见过一个黑人同行。由于太罕见,至今还记得他姓Brown。
我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住处与现在候任总统奥巴马的家步行可及。奥巴马在芝大教法律。芝大是学院派,重学术而轻实用。由于学术要客观中立,故一向与政经权力保持距离。奥巴马可能是第一个当总统的芝大师生,我与有荣焉。不过,他的家在”South 51st Street”(南五十一街)以北,而我住在五十一街以南的校园。当时的五十一街是黑白的楚河汉界,黑人走北边的行人道,白人走南边的。由于黑人的标签是犯罪率高,不是黑人而跨过五十一街往北走者,自负安危。我自然没有这种胆色。
黑人的这个形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但没想到,最近这20年,黑人的地位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奥巴马之前,有两个黑人当上国务卿。国务卿是内阁之首,在宪制里的排名仅次于正副总统和众议院议长。
我到美国第一年,在长春藤大学布朗就读。校内所见的黑人不是洗地就是洗碗。但不少保留着早期的南方遗风,见到我这种无权无势的外国学生,也都停下手中的活,微笑问好:”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
就在那一年,我首次领教了华人闻风变色的黑人区。我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婚礼,本应坐1号车,却上了2号。出站时同样是125街,但发觉街上只有黑人,楼房破旧、满地垃圾。附近的人见来了个西装毕挺的东方人,都盯着我看。我怕掉头走回车站太碍眼,只好硬着头皮问路。原来,沿着125街往西走十来分钟才是哥大。但婚礼时间已到,附近又没有的士,幸亏是白天,我于是一边急行军,一边留意四周,准备一觉得有人逼近就发足狂奔。最后总算平安抵达。回
过头来看,黑人区也许没有一般说的那样恐怖。
但1968年后,宁静的局面被打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激发全美的黑人暴动。与此同时,白人青年的反越战运动席卷美国,倾向无政府主义,有点像文革。黑人也转趋激进,在”Black is beautiful””black power”等重建民族自尊的口号下,不排除用暴力与白人展开斗争,老一辈黑人的温文显得过时。我由布朗转校芝大后,再也没有机会与黑人在平和中接近。
芝大在美国大学里的排名从1930年代巅峰期的头五名跌到现在大概第十名,据说就是因为黑人。校园除了东边是湖,其余三面都是黑人区。师生不但不敢走出校园,即使在校园里,入夜后也要格外留神。最坏的时期,几天内有两个白人女生在校园里被强奸。校方即使每晚出动保镳护花,仍然有女生闹退学。
芝大的台、港师生也不能幸免。有同窗晚上在家门口洗车时被抢。同学之间更盛传,与我在同一栋大楼做研究的副教授李远哲离开芝大,是因为他太太在校园的超市付钱时,有人持枪行劫。李教授后来在母校加大柏克莱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为甚么离开芝大,始终是一个谜。但同学都相信,治安令芝大少拿了一个诺贝尔。
但我也因此学会了防身之道。每晚深夜从系里走回家时,用竞步的速度走路中心有照明的车道,以防有人藏身行人道的阴暗处。
我与黑人接触最恐怖的一段时期,是1980年代初,住在纽约离地铁D车Church大道站附近的Prospect街。当时中国刚开放,人们争相赴美,纽约的华人激增。我所在的大厦大约每三户就有一户是华人。由于华人发薪消费惯用现金,有人看准我们”有钱”怕事,加上有些是黑市居留,不敢报警,于是每天早上守在大厦门口,一见华人出来就要钱,所谓要也就是硬讨,不给就抢。我的家人也领教过。我因为做报馆,不是正常时间上班,才得以幸免。但有一天晚上从地铁站步行回家,也被人挑衅。幸亏有同车的香港人陪我走,黑仔才不敢上前,远远地向我们摔啤酒瓶泄愤。我于是立即由纽约搬到河对岸的新泽西州。
翻出这段往事,并非想贬低黑人。刚好相反,要说的是黑人居于微时的行为与出人头地时的表现,可能是是两回事。当时他们并非没有才干,而是没有机会,变得仇视社会。
奥巴马这次竞选的表现,美国过去这40年来无人能及。他当选当晚的演说,可能是人类最杰出的演说之一。我不知道他与美国人最爱的约翰‧肯尼迪怎么比。肯尼迪被刺杀时,我还不懂政治。是时候上YouTube看看他著名的就职演说:”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黑人首次当选美国总统,而且几乎是全球拥戴。但余生也早,我1967年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求学和工作十几年,但一个黑人也不认识。老师和同学里没有黑人,即使住处看门的也是拉丁裔。读研究院那几年,只在学术会议上见过一个黑人同行。由于太罕见,至今还记得他姓Brown。
我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时,住处与现在候任总统奥巴马的家步行可及。奥巴马在芝大教法律。芝大是学院派,重学术而轻实用。由于学术要客观中立,故一向与政经权力保持距离。奥巴马可能是第一个当总统的芝大师生,我与有荣焉。不过,他的家在”South 51st Street”(南五十一街)以北,而我住在五十一街以南的校园。当时的五十一街是黑白的楚河汉界,黑人走北边的行人道,白人走南边的。由于黑人的标签是犯罪率高,不是黑人而跨过五十一街往北走者,自负安危。我自然没有这种胆色。
黑人的这个形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但没想到,最近这20年,黑人的地位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奥巴马之前,有两个黑人当上国务卿。国务卿是内阁之首,在宪制里的排名仅次于正副总统和众议院议长。
我到美国第一年,在长春藤大学布朗就读。校内所见的黑人不是洗地就是洗碗。但不少保留着早期的南方遗风,见到我这种无权无势的外国学生,也都停下手中的活,微笑问好:”Morning. How are you today?”
就在那一年,我首次领教了华人闻风变色的黑人区。我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婚礼,本应坐1号车,却上了2号。出站时同样是125街,但发觉街上只有黑人,楼房破旧、满地垃圾。附近的人见来了个西装毕挺的东方人,都盯着我看。我怕掉头走回车站太碍眼,只好硬着头皮问路。原来,沿着125街往西走十来分钟才是哥大。但婚礼时间已到,附近又没有的士,幸亏是白天,我于是一边急行军,一边留意四周,准备一觉得有人逼近就发足狂奔。最后总算平安抵达。回
过头来看,黑人区也许没有一般说的那样恐怖。
但1968年后,宁静的局面被打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激发全美的黑人暴动。与此同时,白人青年的反越战运动席卷美国,倾向无政府主义,有点像文革。黑人也转趋激进,在”Black is beautiful””black power”等重建民族自尊的口号下,不排除用暴力与白人展开斗争,老一辈黑人的温文显得过时。我由布朗转校芝大后,再也没有机会与黑人在平和中接近。
芝大在美国大学里的排名从1930年代巅峰期的头五名跌到现在大概第十名,据说就是因为黑人。校园除了东边是湖,其余三面都是黑人区。师生不但不敢走出校园,即使在校园里,入夜后也要格外留神。最坏的时期,几天内有两个白人女生在校园里被强奸。校方即使每晚出动保镳护花,仍然有女生闹退学。
芝大的台、港师生也不能幸免。有同窗晚上在家门口洗车时被抢。同学之间更盛传,与我在同一栋大楼做研究的副教授李远哲离开芝大,是因为他太太在校园的超市付钱时,有人持枪行劫。李教授后来在母校加大柏克莱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为甚么离开芝大,始终是一个谜。但同学都相信,治安令芝大少拿了一个诺贝尔。
但我也因此学会了防身之道。每晚深夜从系里走回家时,用竞步的速度走路中心有照明的车道,以防有人藏身行人道的阴暗处。
我与黑人接触最恐怖的一段时期,是1980年代初,住在纽约离地铁D车Church大道站附近的Prospect街。当时中国刚开放,人们争相赴美,纽约的华人激增。我所在的大厦大约每三户就有一户是华人。由于华人发薪消费惯用现金,有人看准我们”有钱”怕事,加上有些是黑市居留,不敢报警,于是每天早上守在大厦门口,一见华人出来就要钱,所谓要也就是硬讨,不给就抢。我的家人也领教过。我因为做报馆,不是正常时间上班,才得以幸免。但有一天晚上从地铁站步行回家,也被人挑衅。幸亏有同车的香港人陪我走,黑仔才不敢上前,远远地向我们摔啤酒瓶泄愤。我于是立即由纽约搬到河对岸的新泽西州。
翻出这段往事,并非想贬低黑人。刚好相反,要说的是黑人居于微时的行为与出人头地时的表现,可能是是两回事。当时他们并非没有才干,而是没有机会,变得仇视社会。
奥巴马这次竞选的表现,美国过去这40年来无人能及。他当选当晚的演说,可能是人类最杰出的演说之一。我不知道他与美国人最爱的约翰‧肯尼迪怎么比。肯尼迪被刺杀时,我还不懂政治。是时候上YouTube看看他著名的就职演说:”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看淡西藏
原載《信報》2008年11月24日〈兩地一檢〉專欄
上網的版本略有改動
流亡的藏人以達賴年邁(近月兩次入院,據說患膽石)、爭取「大藏區」自治二十年不果為由,上周齊集印度舉行公決,看是繼續走目前的「中間路線」,一統全中國的藏族居地,學港、澳那樣「藏人治藏」,還是謀求獨立。
達賴避席以示由族人自決。大會最後決定:繼續尋求自治,倘無進展就謀求獨立,但在北京軟化前不再談判。由於可以暗中調整立場來控制交涉的成果,藏人此舉是表面溫和,但隨時激化。
流亡者留一手,理由是:海外的少壯派要獨立,但老一輩流亡者和中國境內的藏人仍然追隨達賴。言下之意,再過幾年,待老一輩離去,就會正式謀求獨立。北京的回應相信也是一實一虛:先譴責分裂,然後對西方交差說,接觸的大門仍然敞開。
達賴身後問題更棘手
流亡者急於決定「統獨」,因為明年三月十日是達賴流亡五十周年,而再過三個月就是「六四」二十周年,須決定如何出擊。屆時西藏裏外若有人發難,洋人粉絲、恨共的漢人,以至台獨、疆獨、法輪功必爭相起鬨,務求形成較今年拉薩「三一四」更為震撼的效果,使同年十月慶祝六十大壽的共和國大為掃慶。
北京若為保安全而像奧運那樣全國動員、停發簽證,外人固怨聲載道,金融海嘯下的市面也將更為蕭條。加上美國首次由少數民族當總統,競選時講明「保護西藏人民獨特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北京若鐵腕對付藏人,奧巴馬將不得不出聲。
同情維吾爾人和藏人的內地作家王力雄配合藏人大會,上周三在反共網站博訊上撰文,認為西藏有了「實現」獨立的可能。理由是:黨政涉藏部門以「反分裂」為既定利益,一於硬到底,將藏人逼上梁山。但世間所有議題都存在著官員的利益,不見得就一事無成。北京對藏寧左勿右,關鍵在大漢心態和盲從唯物論。對台的反分裂容易辦,因為兩岸只有地域而沒有文化分歧。
達賴身後,問題的確更棘手。達賴見過毛澤東,與中原還有些淵源。但出走五十年後,至少有兩代藏人在歐美成長,基本上是愛藏的西方人,只講原則,不考慮歷史和實際,對北京只有鄙視和鬥爭。
相信是針對藏人大會,北京近月空前強硬,直指達賴破壞京奧,勾結法輪功、疆獨,威脅溫家寶外訪時的人身安全,言而無信,沒有資格談西藏問題,只能談「個人前途」。換言之,接受招安,到北京終老(北京拒絕讓達賴回拉薩長住,以免他接近藏人),否則 shut up。但不界定何謂「獨立、半獨立、變相獨立」而一概否定,顯得蠻橫。
與此同時,繼西藏自治區一位政府副主席和公安廳長被免職,中央統戰部的西藏局漢族女局長上周去職。港報前天獲北京放料說,女局長電腦裏的機密遭黑客下載,驚動胡錦濤,換言之與事主對西藏的看法無關。但不早不晚,偏偏在藏人大會期間開刀,太過巧合。
大藏區之議無稽
由於達賴可能無法轉世,北京與藏人都想用強硬的姿態來增加籌碼。藏人用激進的後生嚇北京:不趁著達賴在生成就大藏區,他一去,我們就索性獨立。但中國的經濟舉世欣羨,以二萬億美元的儲備,在金融海嘯中獲全球高唱「他是我們的大救星」,西方不會為了西藏而開罪中國。
何況大藏區之議也實在無稽。如果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的藏人聚居點都應該併入西藏,統一歸藏人管理,印度、尼泊爾、不丹的藏區是否也作如是觀?這個難題相信聯合國都解決不了。再說,世上各民族長期混居,如果都有權一統聚居地,第一強國將會是以色列。紐約和倫敦的金融街、紐約的鑽石街都是猶太人地頭,應歸特拉維夫管轄。
但反過來,北京如果以為只要達賴無法轉世,就可以用錢來誘使藏人轉向世俗,則是中了唯物論的毒。只要看並非佛教徒的本報同文陳耀紅上周五所述與藏人的交往,就可以明白,藏人的精神力量不會因為物質而消亡。
我未到過藏區,沒有藏傳佛教的朋友,但看書本和影碟同樣感覺到,藏人的宗教情懷是全世界特有的。我相信西藏黨委書記說的,西藏九成的花費來自北京。但我也相信,讓藏人選的話,他們會放棄這筆資助來換取「自治」。他們只有六百萬人,在歐美有僑民和粉絲,西藏是旅遊勝地,怎會挨餓?
不幸的是,藏漢剛好是兩個極端,一個最重精神,一個最講實用。由於彼此間缺乏共同點,西藏雖然幾百年前就納入了中國版圖,但關係疏遠,漢人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開放改革後的經濟發展又純從漢人的賺錢致富觀出發,對藏人的精神生活造成新的困擾。
勿製造以巴式世仇
中共應該為歷史作補救。一要相信,宗教導人向善、服務社會的作用遠遠大過對黨的挑戰。二要拋開禁忌,為西藏文化在文革中的損害道歉。三要摒棄大漢史觀,少講漢人五九年以來為西藏做了多少好事,少逼藏人承認歸屬。「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生活是否有改善,藏人心裏有數。藏人心服,自然會來歸。天天講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共如何解放農奴,不要說藏人,連我都覺得煩。中共更不能以為,最好是藏人大搞暴力,以便像疆獨那樣列為恐怖分子,受全世界孤立。這只會製造出以色列—巴勒斯坦式的世仇。
最後引用○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Orhan Pamuk(帕慕克)自傳《伊斯坦布爾》的一段話。所講的是土耳其大約一九六○年代西化菁英對社會主流的看法。當時九成五的人信伊斯蘭教,但大都貧窮。菁英遂把不信神當作富裕和現代化的象徵。作者出身於這種家庭。下文將我╱我們改為漢人,他們改為藏人,現代化和西化改為開放改革,或許能夠看出今天漢藏的問題:
我的家人取笑信教的家傭,使我知道他們的善良純潔要付出代價:國家現代化、繁榮、西化的夢想因而更難達到。身為西化、實證派的有產階級,我們有權治理這些半文盲,防止他們太迷信。……政府控制的媒體嘲笑(宗教傳統),學校紀念革命烈士,提醒我們國家屬於我們,而不屬於窮人信眾。他們的虔誠會把我們跟他們一起拖垮。我們對國家的控制權取決於現代化和西化的眼光。(上海:世紀出版,第一七五頁)
上網的版本略有改動
流亡的藏人以達賴年邁(近月兩次入院,據說患膽石)、爭取「大藏區」自治二十年不果為由,上周齊集印度舉行公決,看是繼續走目前的「中間路線」,一統全中國的藏族居地,學港、澳那樣「藏人治藏」,還是謀求獨立。
達賴避席以示由族人自決。大會最後決定:繼續尋求自治,倘無進展就謀求獨立,但在北京軟化前不再談判。由於可以暗中調整立場來控制交涉的成果,藏人此舉是表面溫和,但隨時激化。
流亡者留一手,理由是:海外的少壯派要獨立,但老一輩流亡者和中國境內的藏人仍然追隨達賴。言下之意,再過幾年,待老一輩離去,就會正式謀求獨立。北京的回應相信也是一實一虛:先譴責分裂,然後對西方交差說,接觸的大門仍然敞開。
達賴身後問題更棘手
流亡者急於決定「統獨」,因為明年三月十日是達賴流亡五十周年,而再過三個月就是「六四」二十周年,須決定如何出擊。屆時西藏裏外若有人發難,洋人粉絲、恨共的漢人,以至台獨、疆獨、法輪功必爭相起鬨,務求形成較今年拉薩「三一四」更為震撼的效果,使同年十月慶祝六十大壽的共和國大為掃慶。
北京若為保安全而像奧運那樣全國動員、停發簽證,外人固怨聲載道,金融海嘯下的市面也將更為蕭條。加上美國首次由少數民族當總統,競選時講明「保護西藏人民獨特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北京若鐵腕對付藏人,奧巴馬將不得不出聲。
同情維吾爾人和藏人的內地作家王力雄配合藏人大會,上周三在反共網站博訊上撰文,認為西藏有了「實現」獨立的可能。理由是:黨政涉藏部門以「反分裂」為既定利益,一於硬到底,將藏人逼上梁山。但世間所有議題都存在著官員的利益,不見得就一事無成。北京對藏寧左勿右,關鍵在大漢心態和盲從唯物論。對台的反分裂容易辦,因為兩岸只有地域而沒有文化分歧。
達賴身後,問題的確更棘手。達賴見過毛澤東,與中原還有些淵源。但出走五十年後,至少有兩代藏人在歐美成長,基本上是愛藏的西方人,只講原則,不考慮歷史和實際,對北京只有鄙視和鬥爭。
相信是針對藏人大會,北京近月空前強硬,直指達賴破壞京奧,勾結法輪功、疆獨,威脅溫家寶外訪時的人身安全,言而無信,沒有資格談西藏問題,只能談「個人前途」。換言之,接受招安,到北京終老(北京拒絕讓達賴回拉薩長住,以免他接近藏人),否則 shut up。但不界定何謂「獨立、半獨立、變相獨立」而一概否定,顯得蠻橫。
與此同時,繼西藏自治區一位政府副主席和公安廳長被免職,中央統戰部的西藏局漢族女局長上周去職。港報前天獲北京放料說,女局長電腦裏的機密遭黑客下載,驚動胡錦濤,換言之與事主對西藏的看法無關。但不早不晚,偏偏在藏人大會期間開刀,太過巧合。
大藏區之議無稽
由於達賴可能無法轉世,北京與藏人都想用強硬的姿態來增加籌碼。藏人用激進的後生嚇北京:不趁著達賴在生成就大藏區,他一去,我們就索性獨立。但中國的經濟舉世欣羨,以二萬億美元的儲備,在金融海嘯中獲全球高唱「他是我們的大救星」,西方不會為了西藏而開罪中國。
何況大藏區之議也實在無稽。如果四川、青海、雲南、甘肅的藏人聚居點都應該併入西藏,統一歸藏人管理,印度、尼泊爾、不丹的藏區是否也作如是觀?這個難題相信聯合國都解決不了。再說,世上各民族長期混居,如果都有權一統聚居地,第一強國將會是以色列。紐約和倫敦的金融街、紐約的鑽石街都是猶太人地頭,應歸特拉維夫管轄。
但反過來,北京如果以為只要達賴無法轉世,就可以用錢來誘使藏人轉向世俗,則是中了唯物論的毒。只要看並非佛教徒的本報同文陳耀紅上周五所述與藏人的交往,就可以明白,藏人的精神力量不會因為物質而消亡。
我未到過藏區,沒有藏傳佛教的朋友,但看書本和影碟同樣感覺到,藏人的宗教情懷是全世界特有的。我相信西藏黨委書記說的,西藏九成的花費來自北京。但我也相信,讓藏人選的話,他們會放棄這筆資助來換取「自治」。他們只有六百萬人,在歐美有僑民和粉絲,西藏是旅遊勝地,怎會挨餓?
不幸的是,藏漢剛好是兩個極端,一個最重精神,一個最講實用。由於彼此間缺乏共同點,西藏雖然幾百年前就納入了中國版圖,但關係疏遠,漢人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開放改革後的經濟發展又純從漢人的賺錢致富觀出發,對藏人的精神生活造成新的困擾。
勿製造以巴式世仇
中共應該為歷史作補救。一要相信,宗教導人向善、服務社會的作用遠遠大過對黨的挑戰。二要拋開禁忌,為西藏文化在文革中的損害道歉。三要摒棄大漢史觀,少講漢人五九年以來為西藏做了多少好事,少逼藏人承認歸屬。「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生活是否有改善,藏人心裏有數。藏人心服,自然會來歸。天天講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共如何解放農奴,不要說藏人,連我都覺得煩。中共更不能以為,最好是藏人大搞暴力,以便像疆獨那樣列為恐怖分子,受全世界孤立。這只會製造出以色列—巴勒斯坦式的世仇。
最後引用○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Orhan Pamuk(帕慕克)自傳《伊斯坦布爾》的一段話。所講的是土耳其大約一九六○年代西化菁英對社會主流的看法。當時九成五的人信伊斯蘭教,但大都貧窮。菁英遂把不信神當作富裕和現代化的象徵。作者出身於這種家庭。下文將我╱我們改為漢人,他們改為藏人,現代化和西化改為開放改革,或許能夠看出今天漢藏的問題:
我的家人取笑信教的家傭,使我知道他們的善良純潔要付出代價:國家現代化、繁榮、西化的夢想因而更難達到。身為西化、實證派的有產階級,我們有權治理這些半文盲,防止他們太迷信。……政府控制的媒體嘲笑(宗教傳統),學校紀念革命烈士,提醒我們國家屬於我們,而不屬於窮人信眾。他們的虔誠會把我們跟他們一起拖垮。我們對國家的控制權取決於現代化和西化的眼光。(上海:世紀出版,第一七五頁)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黑色聖誕?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19日〈香江人語〉專欄
最近隔壁裝修。但不知道用一種甚麼機器,由早上九點吵到將近六點,我恍惚住在工廠車間,加上家具震個不停,寫這篇稿都很困難。你見到此文時,那部機器說不定還在鬧。
但對這些工人來說,有能力製造噪音反而是幸運的。近日多的是裁員。前一陣是說東莞的工廠倒閉,內地工人索性回鄉耕田,現在殺到埋身。英國電訊裁員一萬對香港也許沒有甚麼影響,但澳門金沙集團的金光大道停工,即時有四千名香港工人失業,加上本港的亞視、星展銀行、名店LV….低氣壓又再籠罩。雖然深圳市長說,不希望港資或台資企業「悲情」地離開,但「悲情」已經在望。
這與中央宣布全球僅次於美、英的救市方案,相距只不過幾天。但又可以理解,並非中央的話不管用,而是刺激經濟有如病人服藥,要時間才能見效。海嘯的效應現在陸續浮現,但救市措施則除非直接入市,否則最快也要幾個月才見功。等待措施發酵的期間內,市道只會變差而不會變好。
不只此,對於中央的「4萬億」、港府的「十大基建」、廣東省的「1.3萬億」鴻圖,恐怕還得打個折扣。古今中外,作大好事、淡化壞事是政府的慣伎。上述大計裡新的成份可能只佔少數,其餘措施是早已決定的,只不過還未完成。現在將舊酒混在新酒裡以谷大數字,再用新樽包裝,讓你以為是危機出現後才制訂的措施,一來增強對經濟的信心,二來使你覺得政府真「果斷」。
不要說曾蔭權《施政報告》裡列出的基建,沒有幾樣是你未聽過的,聽內行的朋友說,即使中央那4萬億,真正因為金融海嘯而加碼的也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其餘都是原定的項目。而且,中央突然公布大手筆,有可能是趕在胡錦濤上周末出席全球救市峰會之前,加強與西方談判的籌碼。
這並非說中央「縮骨」,而是中央要應付外來的問題。雖然手持近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有十三億人,人均其實遠遠少於很多國家。中國就像從前的大家庭,上下十幾房,屋子很大,田地不少,糧產很多,買入的日用品更多,但其實每一口分到的可能還不如小戶。而且,內地長期高增長,人民都預期明天會更好,已就業的人等著加薪,開始就業的人希望順利找到工作,增長一旦放緩,無法吸納勞動人口,勞資衝突、官民矛盾、人間悲劇就會層出不窮。
還有一個多月就是聖誕新年,香港開始有商場亮燈。但由現在到年底還會有小規模的裁員,這次過節只能苦中作樂。而且等過了農曆年、美國新總統上任,大方向比較明確後,大規模的裁員倒閉才會浮現。這個聖誕相信很多人會勒緊荷包。
最近隔壁裝修。但不知道用一種甚麼機器,由早上九點吵到將近六點,我恍惚住在工廠車間,加上家具震個不停,寫這篇稿都很困難。你見到此文時,那部機器說不定還在鬧。
但對這些工人來說,有能力製造噪音反而是幸運的。近日多的是裁員。前一陣是說東莞的工廠倒閉,內地工人索性回鄉耕田,現在殺到埋身。英國電訊裁員一萬對香港也許沒有甚麼影響,但澳門金沙集團的金光大道停工,即時有四千名香港工人失業,加上本港的亞視、星展銀行、名店LV….低氣壓又再籠罩。雖然深圳市長說,不希望港資或台資企業「悲情」地離開,但「悲情」已經在望。
這與中央宣布全球僅次於美、英的救市方案,相距只不過幾天。但又可以理解,並非中央的話不管用,而是刺激經濟有如病人服藥,要時間才能見效。海嘯的效應現在陸續浮現,但救市措施則除非直接入市,否則最快也要幾個月才見功。等待措施發酵的期間內,市道只會變差而不會變好。
不只此,對於中央的「4萬億」、港府的「十大基建」、廣東省的「1.3萬億」鴻圖,恐怕還得打個折扣。古今中外,作大好事、淡化壞事是政府的慣伎。上述大計裡新的成份可能只佔少數,其餘措施是早已決定的,只不過還未完成。現在將舊酒混在新酒裡以谷大數字,再用新樽包裝,讓你以為是危機出現後才制訂的措施,一來增強對經濟的信心,二來使你覺得政府真「果斷」。
不要說曾蔭權《施政報告》裡列出的基建,沒有幾樣是你未聽過的,聽內行的朋友說,即使中央那4萬億,真正因為金融海嘯而加碼的也大約只有四分之一,其餘都是原定的項目。而且,中央突然公布大手筆,有可能是趕在胡錦濤上周末出席全球救市峰會之前,加強與西方談判的籌碼。
這並非說中央「縮骨」,而是中央要應付外來的問題。雖然手持近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有十三億人,人均其實遠遠少於很多國家。中國就像從前的大家庭,上下十幾房,屋子很大,田地不少,糧產很多,買入的日用品更多,但其實每一口分到的可能還不如小戶。而且,內地長期高增長,人民都預期明天會更好,已就業的人等著加薪,開始就業的人希望順利找到工作,增長一旦放緩,無法吸納勞動人口,勞資衝突、官民矛盾、人間悲劇就會層出不窮。
還有一個多月就是聖誕新年,香港開始有商場亮燈。但由現在到年底還會有小規模的裁員,這次過節只能苦中作樂。而且等過了農曆年、美國新總統上任,大方向比較明確後,大規模的裁員倒閉才會浮現。這個聖誕相信很多人會勒緊荷包。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扁悲情奏效 綠營博谷底反彈
原載《信報》2008年11月17日〈兩地一檢〉專欄
前總統涉嫌貪污被收押,本來是台灣繼普選總統和政黨二次輪替後,第三個引以為傲的政治里程碑。但整個事件一聽就煩。四五個案子彼此交纏,巨款散布全球各地,涉案者各有利害,證供反覆,調查曠日持久,真相可能永遠不明。這種大事縱有政治意義,卻無思想性可言。再說,一個世紀大案,比周刊最愛報道的豪門八卦更不堪,無聊透頂。
至今披露的證據與上述兩大民主成就沾不上邊。被前第一家庭「A」掉的款子據說以億元台幣(台幣兌港元約為四對一)計,分散在瑞士、香港等幾乎所有可以洗錢的地區。除了第三代的兒童,直系成員無一倖免,還牽涉不少近親。換言之,經過長期打拼才鬥倒國民黨威權,透過普選完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前總統陳水扁,很可能是犯罪家族之首。
滑稽「病」案
這種《健力士(堅尼斯)記錄大全》的故事,我覺得又滑稽又 sick。幸虧自己不住在台灣。這批案子可能還會吵一兩年,一想到今後天天遭到各大新聞台的地毯式轟炸就昏倒。
陳水扁高呼「民主萬歲,獨立萬歲」、展示手銬、在看守所絕食,藉此把貪污罪轉化成政治「迫害」,臉皮無疑很厚。但不早不晚,偏偏在兩岸分治第五十九年,大陸高官首次來訪後將他收押,讓他得以自封為「國共合謀的戰俘」,何其不幸!初步看,他已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繼二十二前當反對派後,再次坐「國民黨監牢」的悲情英雄。大選落敗後雌伏至今的謝長廷上周突然以人權領袖姿態重出江湖。綠營的情緒顯然已經煽起,成為下次選舉的本錢。聽馬英九上電台勸陳水扁進食的語氣,可知他束手無策。
稍有常理的人都不相信國共聯手整陳水扁。國民黨已經在位,只要與對岸重建紐帶、改善經濟,即可爭取連任。大陸的上策是利用經濟實力來協助台灣、博取民眾好感、間接疏離綠營。雙方都懶得與眾叛親離的陳水扁糾纏。事實上反而是綠營怕兩岸和緩帶動經濟,令其難以翻身,故衝擊大陸高官,想嚇退對方,逼馬英九收手。
很多人不屑於綠營硬來和陳水扁「演戲」。但民進黨輸掉大選、內部分崩離析後,扮悲情博同情理所當然。借圍堵大陸高官來顯示弱勢面對「強權」的悲憤,手法一如反全球化人士衝擊富國會議。現在的社會政治道德高,只要被視為弱勢,手段再蠻也有人同情。台灣這次就有大學生靜坐,認為當局過分使用暴力、限制綠營的表達。聽說我們的理大學生也有同感。黃毓民在立法會裏用蕉掟向主席台時,同樣有人叫好。
我對陳家弊案興趣缺缺,也因為常理到了陳家就完全不是那回事。扁妻說涉案巨款都是「政治獻金」或選舉餘款,部分留待丈夫卸任後作公共事務用。但選民的貢獻為何不是以競選辦的名義存放在島內,轉給民進黨作經費,而要到海外存入親人賬戶?而且,與先進國相反,大部分獻金並非來自普通人,集腋成裘,而是少數富豪的巨獻。
明目張膽
除了近日偵訊的兩筆億元台幣款項,據報在生意上被抓痛腳的李登輝乾兒子對乾爹訴苦,陳水扁跟他要三億「美元」政治獻金,因為他不給才落得流亡日本。未曾對質之前,這當然是一面之詞。但以李登輝的教父地位,相信乾兒子不敢在他面前無中生有。奧巴馬在三億人口的美國選總統,也不過籌得六億美元左右。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陳家索取三億美元,也許是「建國」用的。
常理之二是,陳水扁以妻子為首的所有直系家人都涉案,部分弊案在傳媒上早已公開,女婿和親家更已判刑。要說為人夫者幾年來對枕邊人可能損及自己職業生命的作為毫不知情,自己身為總統卻不看新聞,誰會相信?古語云齊「家」治「國」。陳水扁如果真的這樣糊塗,家不成家,又何以治「國」?
稍有常理的人都不會這樣明目張膽地貪錢。陳家之所以會毫無忌憚,只有兩種解釋。一是國民黨遺留的歪風,正如國務機要費,人人如此,陳家只不過蕭規曹隨;二是陳家看到人民痛恨國民黨,以為改朝換代後,民進黨將會「長治久安」,總統卸任後不會被翻舊賬。沒想到台灣的法治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國民黨會翻身。但如果是第一種可能,天下烏鴉一般黑,民進黨不要再把自己打扮成台灣的救世主。我相信,後一個可能性更大。
民主缺陷
不過,陳家有扁妻的殘障加阿扁的謀略,案子最後有可能因為無法取得無可置疑的證據而結案。總之全家將責任推給扁妻,阿扁咬定「一概不知」,扁妻到了最後關頭就暈倒。逼迫這個對丈夫在獄中絕食憂心如焚、體重只剩二十九公斤(大約六十磅)的「風中殘燭」(綠營對扁妻的美稱,靈感大概來自當年頌揚英國戴妃的名曲《Candle in the Wind》),只會給綠營暴動的藉口。
不要笑,這在歷史上很平常。世間涉及最高層次的內情,由於牽扯到太多幕後的利益,最後大都不了了之。台灣○四年選舉前夕的「三一九」槍擊案,此前美國始自林肯總統的連串政治暗殺,事後的調查都不足以釋疑。
陳家案再次彰顯了世間不成熟民主的缺陷。一是普選並不能防貪。歐美的廉潔來自道德傳統,香港和新加坡則是英式法治加厚祿的結合。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拉丁美洲國家……都有普選,但貪污如昔。二是陳家弊案表面證據確鑿,但仍有許多粉絲死命維護,將事件歸因於國族黨派之爭。
這說明理論上真理愈辯愈明、公義必定伸張,但在傳統文化深厚、缺乏共同價值觀的社會裏,中短期裏,populism is king。
前總統涉嫌貪污被收押,本來是台灣繼普選總統和政黨二次輪替後,第三個引以為傲的政治里程碑。但整個事件一聽就煩。四五個案子彼此交纏,巨款散布全球各地,涉案者各有利害,證供反覆,調查曠日持久,真相可能永遠不明。這種大事縱有政治意義,卻無思想性可言。再說,一個世紀大案,比周刊最愛報道的豪門八卦更不堪,無聊透頂。
至今披露的證據與上述兩大民主成就沾不上邊。被前第一家庭「A」掉的款子據說以億元台幣(台幣兌港元約為四對一)計,分散在瑞士、香港等幾乎所有可以洗錢的地區。除了第三代的兒童,直系成員無一倖免,還牽涉不少近親。換言之,經過長期打拼才鬥倒國民黨威權,透過普選完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前總統陳水扁,很可能是犯罪家族之首。
滑稽「病」案
這種《健力士(堅尼斯)記錄大全》的故事,我覺得又滑稽又 sick。幸虧自己不住在台灣。這批案子可能還會吵一兩年,一想到今後天天遭到各大新聞台的地毯式轟炸就昏倒。
陳水扁高呼「民主萬歲,獨立萬歲」、展示手銬、在看守所絕食,藉此把貪污罪轉化成政治「迫害」,臉皮無疑很厚。但不早不晚,偏偏在兩岸分治第五十九年,大陸高官首次來訪後將他收押,讓他得以自封為「國共合謀的戰俘」,何其不幸!初步看,他已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繼二十二前當反對派後,再次坐「國民黨監牢」的悲情英雄。大選落敗後雌伏至今的謝長廷上周突然以人權領袖姿態重出江湖。綠營的情緒顯然已經煽起,成為下次選舉的本錢。聽馬英九上電台勸陳水扁進食的語氣,可知他束手無策。
稍有常理的人都不相信國共聯手整陳水扁。國民黨已經在位,只要與對岸重建紐帶、改善經濟,即可爭取連任。大陸的上策是利用經濟實力來協助台灣、博取民眾好感、間接疏離綠營。雙方都懶得與眾叛親離的陳水扁糾纏。事實上反而是綠營怕兩岸和緩帶動經濟,令其難以翻身,故衝擊大陸高官,想嚇退對方,逼馬英九收手。
很多人不屑於綠營硬來和陳水扁「演戲」。但民進黨輸掉大選、內部分崩離析後,扮悲情博同情理所當然。借圍堵大陸高官來顯示弱勢面對「強權」的悲憤,手法一如反全球化人士衝擊富國會議。現在的社會政治道德高,只要被視為弱勢,手段再蠻也有人同情。台灣這次就有大學生靜坐,認為當局過分使用暴力、限制綠營的表達。聽說我們的理大學生也有同感。黃毓民在立法會裏用蕉掟向主席台時,同樣有人叫好。
我對陳家弊案興趣缺缺,也因為常理到了陳家就完全不是那回事。扁妻說涉案巨款都是「政治獻金」或選舉餘款,部分留待丈夫卸任後作公共事務用。但選民的貢獻為何不是以競選辦的名義存放在島內,轉給民進黨作經費,而要到海外存入親人賬戶?而且,與先進國相反,大部分獻金並非來自普通人,集腋成裘,而是少數富豪的巨獻。
明目張膽
除了近日偵訊的兩筆億元台幣款項,據報在生意上被抓痛腳的李登輝乾兒子對乾爹訴苦,陳水扁跟他要三億「美元」政治獻金,因為他不給才落得流亡日本。未曾對質之前,這當然是一面之詞。但以李登輝的教父地位,相信乾兒子不敢在他面前無中生有。奧巴馬在三億人口的美國選總統,也不過籌得六億美元左右。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陳家索取三億美元,也許是「建國」用的。
常理之二是,陳水扁以妻子為首的所有直系家人都涉案,部分弊案在傳媒上早已公開,女婿和親家更已判刑。要說為人夫者幾年來對枕邊人可能損及自己職業生命的作為毫不知情,自己身為總統卻不看新聞,誰會相信?古語云齊「家」治「國」。陳水扁如果真的這樣糊塗,家不成家,又何以治「國」?
稍有常理的人都不會這樣明目張膽地貪錢。陳家之所以會毫無忌憚,只有兩種解釋。一是國民黨遺留的歪風,正如國務機要費,人人如此,陳家只不過蕭規曹隨;二是陳家看到人民痛恨國民黨,以為改朝換代後,民進黨將會「長治久安」,總統卸任後不會被翻舊賬。沒想到台灣的法治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且國民黨會翻身。但如果是第一種可能,天下烏鴉一般黑,民進黨不要再把自己打扮成台灣的救世主。我相信,後一個可能性更大。
民主缺陷
不過,陳家有扁妻的殘障加阿扁的謀略,案子最後有可能因為無法取得無可置疑的證據而結案。總之全家將責任推給扁妻,阿扁咬定「一概不知」,扁妻到了最後關頭就暈倒。逼迫這個對丈夫在獄中絕食憂心如焚、體重只剩二十九公斤(大約六十磅)的「風中殘燭」(綠營對扁妻的美稱,靈感大概來自當年頌揚英國戴妃的名曲《Candle in the Wind》),只會給綠營暴動的藉口。
不要笑,這在歷史上很平常。世間涉及最高層次的內情,由於牽扯到太多幕後的利益,最後大都不了了之。台灣○四年選舉前夕的「三一九」槍擊案,此前美國始自林肯總統的連串政治暗殺,事後的調查都不足以釋疑。
陳家案再次彰顯了世間不成熟民主的缺陷。一是普選並不能防貪。歐美的廉潔來自道德傳統,香港和新加坡則是英式法治加厚祿的結合。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拉丁美洲國家……都有普選,但貪污如昔。二是陳家弊案表面證據確鑿,但仍有許多粉絲死命維護,將事件歸因於國族黨派之爭。
這說明理論上真理愈辯愈明、公義必定伸張,但在傳統文化深厚、缺乏共同價值觀的社會裏,中短期裏,populism is king。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今後四年看你的了!
原載《U Magazine》2008年11月14日號
今後這一個月,用奧巴馬做封面的雜誌相信會看到你厭。他在美國時間上周二晚上當選,但香港周五上街的亞洲版《Time》和《Newsweek》幾乎全本用來講他。美國傳媒顯然賭他贏梗,做定了絕大部分內容,只留下得票率和當選後的影像在付印前填上。
《Time》偏重於第一個黑人當選的意義;《Newsweek》則主要講競選的軼事。由於後者比較輕鬆,例如說新總統原來也爆粗,本港也有報紙引述。但除非你家在美國,又或者喜歡歷史,花時間看過去還不如看未來,看奧巴馬當選會否影響到自己。
真的要講軼事,我覺得只有一件值得一記。把奧巴馬撫養成才的外祖母Madelyn Dunham在孫兒創造歷史的前一天離世。等了將近50年,偏偏就差一天。這肯定是奧巴馬最大的遺憾(《Time》第12頁)。
《Time》第46頁建議奧巴馬做五件事使美國回到正軌。一是「New New Deal」(新新政),仿效70年前華爾街股災後的羅斯福總統,大興土木,創造就業。二是扭轉喬治布殊的政策,把該管的事重新管起來。三是與世人為善,處理好伊朗、阿富汗、中東等國家安全重點,中國不在考慮之列。四是扭轉偏袒富農的農業政策。五是讓吵了幾十年的醫療改革走出第一步。
同期用奧巴馬做封面的還有英國的《Economist》。這本英國周刊與美國同行,有點像我們的月刊和八卦周刊。看後者比較過癮,但看前者可以得益。第13頁的社論〈Great Expectations〉就從全球角度出發,為奧巴馬開清單,希望他善用上任前這10個星期,有個好開始,不要辜負世人的期盼。第56頁對大選輸家的評價也很中肯:「命運派給約翰麥凱恩的是一副不可能贏的牌。」
《Economist》還說,在其網站上就美國大選投票的全球網民,幾乎一面倒選奧巴馬。這是否也代表你?
激情過後,奧巴馬一如所有的美國人,還須撫平心情、捲起袖子。《Economist》社論的結語寫得好:「一如大多數政客,奧巴馬先生肯定會敗多於成。但他有極大的尊嚴、超卓的才華、崇高的理想。美國人挑選他也就再次說明,美國無論自我修復的能力還是驚世駭俗的能力,都舉世無匹。」
《Time》和《Newsweek》亞洲版11月17日號,《Economist》11月14日號,零售價分別是50元、50元和60元,各大報攤、書店有售,網站:time.com,newsweek.com,economist.com,有內容。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為芝加哥自豪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12日〈香江人語〉專欄
美國候任總統夫人米歇爾有一次為丈夫競選時說,這是她「第一次」為美國而自豪。這句話被對手抓住狠批:奧巴馬的妻子根本不愛國,怎能讓他來當家?
其實,米歇爾說的是真心話。她1960年代生於芝加哥的黑人貧民區,從小受盡白眼。直至這次看見選民不嫌棄她丈夫是黑人,才看到社會的另一面。
同樣地,我也是在30多年後,看到奧巴馬競選引發的美國「革命」,才對自己住過7年的芝加哥感到自豪。我在奧巴馬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獲得思想啟蒙,在芝大時,住處離奧巴馬現在的家步行可及,在奧巴馬上周發表當選演說的芝加哥Grant Park(格蘭公園)留下了不少足跡。但時值米歇爾的童年,芝城市容灰暗、交通不便、治安不寧、寒冷風大,住久了十分鬱悶。直到去年夏天我回芝大探望恩師,對芝城才開始改觀。
芝加哥以工農業起家,文娛不是它的優勢。市中心的Grant Park比我們的維園大好幾倍,坐落在湖邊,景色一流。但偌大一片草坪,只有兩個地標:一個噴泉和一個露天音樂廳,沒有大眾同樂的設施。加上冬天很冷,一年內只有6-9月之間比較旺,此外很難匯聚人氣。
但去年舊地重遊,發覺Grant Park多了一個人人爭相留影的地標:一個狀如科學裡時空漏斗的巨大擺設。吸引人的是它的水銀鏡面。在太陽下亮得令人目眩。但更有趣的是,你站在四周任何一點,都會在水銀面上留下一個漫畫鏡像。而且由於物體呈不規則的流線型,站在不同的位置,所得的鏡像不同。站在這裡看起來很醜,但只要稍微挪一挪,就可能大大改善形象。很多人繞著物體轉,找得最滿意的鏡像才按快門。
我在的時候,芝加哥的O’Hare機場全美國最繁忙。但一直沒有地鐵直通。去年回去,才坐上了機場地鐵。雖然只是站站停的普通線,到市中心將近要一小時,但已經是大躍進。巴士路線也增加了。首次有巴士從市中心來往芝大。雖然要換一次車,但十來分鐘總有一班,不開車也可以生活。
變得更厲害的是市中心以南的地區。以往由市中心往南走,一出了商業區,連綿十幾個街口,說得好聽是工廠倉庫,說得難聽是廢墟,在車上望去幾無人煙。我當時除非去二十三街的唐人街,否則從來不敢在這個地區下車。
但現在已重建為新中產地區。去年回去,芝大同窗開車帶我遊覽。新樓的密度和高度與我們不能比,但較昔日已脫胎換骨。我甚至敢在那裏下車閒逛。同窗說,該區因為靠近市中心,已成了「豪宅區」。怪不得我們有人要求把工廠區改變用途。
對建築物拆建,美國的限制比香港嚴得多,所以樓價比香港平穩。但現在連芝加哥也大力提升市容,可信是全球化壓力使然。城際競爭無遠弗屆。甲城不改進,資金和人才就會流向較有活力的乙城。
看近年香港基建的進度,危機已不遠矣。
美國候任總統夫人米歇爾有一次為丈夫競選時說,這是她「第一次」為美國而自豪。這句話被對手抓住狠批:奧巴馬的妻子根本不愛國,怎能讓他來當家?
其實,米歇爾說的是真心話。她1960年代生於芝加哥的黑人貧民區,從小受盡白眼。直至這次看見選民不嫌棄她丈夫是黑人,才看到社會的另一面。
同樣地,我也是在30多年後,看到奧巴馬競選引發的美國「革命」,才對自己住過7年的芝加哥感到自豪。我在奧巴馬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獲得思想啟蒙,在芝大時,住處離奧巴馬現在的家步行可及,在奧巴馬上周發表當選演說的芝加哥Grant Park(格蘭公園)留下了不少足跡。但時值米歇爾的童年,芝城市容灰暗、交通不便、治安不寧、寒冷風大,住久了十分鬱悶。直到去年夏天我回芝大探望恩師,對芝城才開始改觀。
芝加哥以工農業起家,文娛不是它的優勢。市中心的Grant Park比我們的維園大好幾倍,坐落在湖邊,景色一流。但偌大一片草坪,只有兩個地標:一個噴泉和一個露天音樂廳,沒有大眾同樂的設施。加上冬天很冷,一年內只有6-9月之間比較旺,此外很難匯聚人氣。
但去年舊地重遊,發覺Grant Park多了一個人人爭相留影的地標:一個狀如科學裡時空漏斗的巨大擺設。吸引人的是它的水銀鏡面。在太陽下亮得令人目眩。但更有趣的是,你站在四周任何一點,都會在水銀面上留下一個漫畫鏡像。而且由於物體呈不規則的流線型,站在不同的位置,所得的鏡像不同。站在這裡看起來很醜,但只要稍微挪一挪,就可能大大改善形象。很多人繞著物體轉,找得最滿意的鏡像才按快門。
我在的時候,芝加哥的O’Hare機場全美國最繁忙。但一直沒有地鐵直通。去年回去,才坐上了機場地鐵。雖然只是站站停的普通線,到市中心將近要一小時,但已經是大躍進。巴士路線也增加了。首次有巴士從市中心來往芝大。雖然要換一次車,但十來分鐘總有一班,不開車也可以生活。
變得更厲害的是市中心以南的地區。以往由市中心往南走,一出了商業區,連綿十幾個街口,說得好聽是工廠倉庫,說得難聽是廢墟,在車上望去幾無人煙。我當時除非去二十三街的唐人街,否則從來不敢在這個地區下車。
但現在已重建為新中產地區。去年回去,芝大同窗開車帶我遊覽。新樓的密度和高度與我們不能比,但較昔日已脫胎換骨。我甚至敢在那裏下車閒逛。同窗說,該區因為靠近市中心,已成了「豪宅區」。怪不得我們有人要求把工廠區改變用途。
對建築物拆建,美國的限制比香港嚴得多,所以樓價比香港平穩。但現在連芝加哥也大力提升市容,可信是全球化壓力使然。城際競爭無遠弗屆。甲城不改進,資金和人才就會流向較有活力的乙城。
看近年香港基建的進度,危機已不遠矣。
美國行,我們也行?
原載《信報》2008年11月10日〈兩地一檢〉專欄
美國上周的世紀大選一如所料,建國以來,繼四十三個白人總統後,終於出了個黑人。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都在他一邊:戰後最嚴重的衰退當前,國民強烈求變;民主黨統領國會兩院,與總統雙劍合璧;全球的普通人似乎都樂意他當選。
但當選才是真正的挑戰。他面對的攤子太爛。戰勝七旬的對手容易,戰勝金融海嘯、恢復華爾街的秩序、重建美國的信譽難。今後四年如果沒有實績,很多人會說,黑人就係得把口。這並非危言聳聽。三四六對一六三的「選舉人」票誇大了選民對奧巴馬的支持,他與麥凱恩的「選民」票其實只差六個百分點。這個差距雖然在歷屆大選中已經是決定性的,但一個最多只能做一屆的老人面對高大威猛的天才演說家,仍然獲得五千七百萬票,其中必定有不少是傳統的白人。長遠來說,黑人只有拿出真功夫,才能奠定自己的地位。
就當選後的連串動作看,奧巴馬頭腦清晰,善抓重點,出手快,將會是強勢的領袖。但委任幕僚長(亦即中國的「辦公室主任」)、致電盟國領袖、與經濟顧問會商、首次舉行記者會、就閣員人選放風、促國會通過經濟方案、……,有可能是做給公眾看的。喬治布殊八年前剛上任時,也颳過一陣強政旋風,但很快就無以為繼。
奧巴馬再三強調經濟問題嚴峻,為選民的預期降溫,展示了預見危機、正視問題、及早提醒的領袖特質。以目前看,他介入經濟時有明確目標,例如挽救美國人視為國粹的汽車工業。這無疑近似羅斯福式「新政」。但華爾街的癌細胞已擴散,化療即使副作用很強,可能也別無選擇。
奧巴馬當選後,選民的激動只有當年柏林人推倒圍牆可比。美國黑人為奴百年後,名義上在一百五十年前獲得解放,但其實民權要到過去這五十年才逐步落實,最近這二十年才突飛猛進。但即使這樣也沒有人想到,一個政壇新仔會盲拳打死一眾白人老師傅。
芝加哥天安門事件
看電視直播二十萬選民擠在芝加哥的Grant Park 祝捷,使我想起四十年前這個公園的另一個大選里程碑。
如果二○○八年是美國最動人的一次大選,一九六八年則是戰後最黑暗的。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泥足深陷,大學生不願服役,普遍反戰。越戰和民權成為主要的話題。但偏偏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和反戰的總統參選人羅拔甘迺迪相繼在四月和六月遇刺。黑人和學生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各大城市的貧民區火光熊熊,學生在校園與當局對峙。八月底,學生藉着民主黨在芝加哥開大會的機會,由全國各地湧到 Grant Park,要求推舉反戰的總統候選人。當時民主黨由貌似黑幫的芝加哥市長 Richard J. Daley(戴利)當權,下令「清場」,警察見人就打,是為芝加哥式的天安門事件。
民主黨四十年前派警察衝進公園打學生,到今天在公園慶祝選出第一個黑人總統,Grant Park 的這兩個里程碑很能說明美國的變遷。美國這四十年的步伐比建國頭兩百年加快了很多,可信是訊息和經濟全球化使然。事實上,這也是全球各地的情形。若此,中國人再過二十一年,也就是「六四」四十周年,會否有普選?到時開放改革已五十一年,我們與台灣、西藏會否重歸於好?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到時又能否說服世人:中國人需要更多時間?
對華關係排名不高
胡錦濤第一時間祝賀他當選,但奧巴馬並沒有第一時間回電,要到致電第二批元首時,才將中國和近月與美國關係惡化的俄羅斯並列。與胡錦濤通話時也似乎各說各話,對不到一起。礙於經濟上的依存,奧巴馬不致敵視中國。但作為 progressive(進步人士),即使不談人權,也肯定不欣賞以貧富懸殊、破壞公德、虛耗資源、犧牲環境來換取高增長的中國發展模式。他在匱乏中長大,見識過印尼和非洲的習俗。中國既不能用好客來打動他,更不能借助他在深圳的「中國通」兄弟來「套近乎」。胡、溫的穩重與他的銳氣也湊不到一起,只有政治上的開放改革才能化解他對中國的保留。胡、溫也許是時候重溫荷李活電視劇 West Wing(白宮群英)。
對華關係在奧巴馬的議程裏排名不高。但即期的英國《經濟學人》提醒他,美國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必須放下身段、接納意見,在較為平等的架構下,讓中國等新興國家加入國際體系,以免其發展威脅到西方。理由很簡單:奧巴馬如果成功連任,到了他卸任前,中國的產值將會接近美國的八成。
奧巴馬的當選演說可能是有錄影技術以來最偉大的演說之一,應作為英文、演講和公民教材。價值觀耳熟能詳,英文平實淺白,但由鋪陳、神情、頓挫、抑揚、手勢到與聽眾的互動都幾乎無懈可擊(可以上 YouTube 重溫),重建了美國的道德勇氣,打動了大半個地球。要抓痛腳,也許是他微笑時嘴角帶點自滿,似乎難掩「美國歷史第一人」的滿足感。且看這會否成為他的致命傷。
為了確定奧巴馬曾否在母校任教,我在芝加哥大學的網站發現了這個遺憾:他在芝大兼職教了十二年書,職銜是「高級講師」,直到零四年當選聯邦參議員,遷居華盛頓才辭職。由於他熱心社會事務,校方多次邀請他當全職教授都被婉拒。奧巴馬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和哈佛,當總統的光榮屬於他的母校。但作為兼職教授,芝大也與有榮焉。
最後還麥凱恩一個公道。此人天生是悲劇英雄,上前線碰上頑敵被囚禁了五年,競選總統又碰上黑人神奇小子,但百折不撓,雖敗猶榮。更值得敬佩的是,認輸時誠懇謙厚,煞住台下擁躉對奧巴馬的噓聲,體現了一個真正愛國者的氣度,彰顯了民主的真諦。選前博盡,選後俯首,以國家為重,放下成見,團結全民。他日我們有普選時,落選者是否也會懇請擁躉以全局為重,接受當選者?
美國上周的世紀大選一如所料,建國以來,繼四十三個白人總統後,終於出了個黑人。而且,天時地利人和都在他一邊:戰後最嚴重的衰退當前,國民強烈求變;民主黨統領國會兩院,與總統雙劍合璧;全球的普通人似乎都樂意他當選。
但當選才是真正的挑戰。他面對的攤子太爛。戰勝七旬的對手容易,戰勝金融海嘯、恢復華爾街的秩序、重建美國的信譽難。今後四年如果沒有實績,很多人會說,黑人就係得把口。這並非危言聳聽。三四六對一六三的「選舉人」票誇大了選民對奧巴馬的支持,他與麥凱恩的「選民」票其實只差六個百分點。這個差距雖然在歷屆大選中已經是決定性的,但一個最多只能做一屆的老人面對高大威猛的天才演說家,仍然獲得五千七百萬票,其中必定有不少是傳統的白人。長遠來說,黑人只有拿出真功夫,才能奠定自己的地位。
就當選後的連串動作看,奧巴馬頭腦清晰,善抓重點,出手快,將會是強勢的領袖。但委任幕僚長(亦即中國的「辦公室主任」)、致電盟國領袖、與經濟顧問會商、首次舉行記者會、就閣員人選放風、促國會通過經濟方案、……,有可能是做給公眾看的。喬治布殊八年前剛上任時,也颳過一陣強政旋風,但很快就無以為繼。
奧巴馬再三強調經濟問題嚴峻,為選民的預期降溫,展示了預見危機、正視問題、及早提醒的領袖特質。以目前看,他介入經濟時有明確目標,例如挽救美國人視為國粹的汽車工業。這無疑近似羅斯福式「新政」。但華爾街的癌細胞已擴散,化療即使副作用很強,可能也別無選擇。
奧巴馬當選後,選民的激動只有當年柏林人推倒圍牆可比。美國黑人為奴百年後,名義上在一百五十年前獲得解放,但其實民權要到過去這五十年才逐步落實,最近這二十年才突飛猛進。但即使這樣也沒有人想到,一個政壇新仔會盲拳打死一眾白人老師傅。
芝加哥天安門事件
看電視直播二十萬選民擠在芝加哥的Grant Park 祝捷,使我想起四十年前這個公園的另一個大選里程碑。
如果二○○八年是美國最動人的一次大選,一九六八年則是戰後最黑暗的。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泥足深陷,大學生不願服役,普遍反戰。越戰和民權成為主要的話題。但偏偏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和反戰的總統參選人羅拔甘迺迪相繼在四月和六月遇刺。黑人和學生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各大城市的貧民區火光熊熊,學生在校園與當局對峙。八月底,學生藉着民主黨在芝加哥開大會的機會,由全國各地湧到 Grant Park,要求推舉反戰的總統候選人。當時民主黨由貌似黑幫的芝加哥市長 Richard J. Daley(戴利)當權,下令「清場」,警察見人就打,是為芝加哥式的天安門事件。
民主黨四十年前派警察衝進公園打學生,到今天在公園慶祝選出第一個黑人總統,Grant Park 的這兩個里程碑很能說明美國的變遷。美國這四十年的步伐比建國頭兩百年加快了很多,可信是訊息和經濟全球化使然。事實上,這也是全球各地的情形。若此,中國人再過二十一年,也就是「六四」四十周年,會否有普選?到時開放改革已五十一年,我們與台灣、西藏會否重歸於好?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到時又能否說服世人:中國人需要更多時間?
對華關係排名不高
胡錦濤第一時間祝賀他當選,但奧巴馬並沒有第一時間回電,要到致電第二批元首時,才將中國和近月與美國關係惡化的俄羅斯並列。與胡錦濤通話時也似乎各說各話,對不到一起。礙於經濟上的依存,奧巴馬不致敵視中國。但作為 progressive(進步人士),即使不談人權,也肯定不欣賞以貧富懸殊、破壞公德、虛耗資源、犧牲環境來換取高增長的中國發展模式。他在匱乏中長大,見識過印尼和非洲的習俗。中國既不能用好客來打動他,更不能借助他在深圳的「中國通」兄弟來「套近乎」。胡、溫的穩重與他的銳氣也湊不到一起,只有政治上的開放改革才能化解他對中國的保留。胡、溫也許是時候重溫荷李活電視劇 West Wing(白宮群英)。
對華關係在奧巴馬的議程裏排名不高。但即期的英國《經濟學人》提醒他,美國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必須放下身段、接納意見,在較為平等的架構下,讓中國等新興國家加入國際體系,以免其發展威脅到西方。理由很簡單:奧巴馬如果成功連任,到了他卸任前,中國的產值將會接近美國的八成。
奧巴馬的當選演說可能是有錄影技術以來最偉大的演說之一,應作為英文、演講和公民教材。價值觀耳熟能詳,英文平實淺白,但由鋪陳、神情、頓挫、抑揚、手勢到與聽眾的互動都幾乎無懈可擊(可以上 YouTube 重溫),重建了美國的道德勇氣,打動了大半個地球。要抓痛腳,也許是他微笑時嘴角帶點自滿,似乎難掩「美國歷史第一人」的滿足感。且看這會否成為他的致命傷。
為了確定奧巴馬曾否在母校任教,我在芝加哥大學的網站發現了這個遺憾:他在芝大兼職教了十二年書,職銜是「高級講師」,直到零四年當選聯邦參議員,遷居華盛頓才辭職。由於他熱心社會事務,校方多次邀請他當全職教授都被婉拒。奧巴馬先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和哈佛,當總統的光榮屬於他的母校。但作為兼職教授,芝大也與有榮焉。
最後還麥凱恩一個公道。此人天生是悲劇英雄,上前線碰上頑敵被囚禁了五年,競選總統又碰上黑人神奇小子,但百折不撓,雖敗猶榮。更值得敬佩的是,認輸時誠懇謙厚,煞住台下擁躉對奧巴馬的噓聲,體現了一個真正愛國者的氣度,彰顯了民主的真諦。選前博盡,選後俯首,以國家為重,放下成見,團結全民。他日我們有普選時,落選者是否也會懇請擁躉以全局為重,接受當選者?
台北都好玩嘅!
原載《U Magazine》2008年11月07日
《城市畫報》在廣東出版,我在香港看到〈我的台北〉專輯時,已來不及在10月告訴你。
11月才來寫,只怕有人說,介紹過期雜誌,有冇搞錯?我想了好久,但最後還是決定寫。一來11月是「台灣月」,有台灣作家和藝術家來港演講/演出。二來台灣方面這兩天正與大陸在台北會談,這是兩岸分隔59年來的第一次。而就在前兩個星期,大陸一個高官首次到台南遊覽,被人當眾毆打,成為滾地葫蘆。深度文化與政治暴力並存是台灣的一種特色。三來你看到本文時,所講的雜誌看來還有得賣。
《城市畫報》每月1日和15日出版,以城市為出發點,以文化人為對象,提倡文化品味。10月號請來7個文化人介紹他們心目中的台北,最適合用來補飲食旅遊書的不足。我尤其喜歡方文山的結論:「台北是混合的,偏一點日本。但也有自己的東西。它不像北京那麼極端斷裂,也不像上海那樣太被老上海定型。」他與李欣穎推薦的台北去處(第62-65頁),我大都到過。餘下還未去過的,例如新舞台、兩廳院,下次去補課。
我最喜歡這期第56-57頁的〈南區漫步地圖〉。下次去台北,我會手持雜誌裡的地圖,〈從溫州街、師大路晃到永康街 白天閑逛,晚上喝酒〉。
但這7個人裡也有比較偏的。譬如說想看台北的美「就要盡量遠離101大樓」。這相當於叫初次來港的遊客不要去中環和尖沙嘴。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是不buy的。每到一地,我看奢華,也看地道,相信這樣才能明白別人的社會。
這一期除了台北,還講宜蘭和台東。台灣我去過好幾次,但從未超出繁華地區,下次要去拜訪。
最搞笑的是第80頁,建議讀者〈一起去台灣結婚〉?原來,台灣頗有些名勝可以say I do。不過,墾丁最近因為電視劇和電影《海角七號》而大熱。你大概已經選定了地點。那就祝你開心!
Info:《城市畫報》10月01日號/售價:13港元/售賣點:旺角地鐵站D3出口西洋菜街74號旺角城市中心8樓榆林書店/網站:citypictorial.com.cn沒有雜誌內容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為兩岸關係開個好頭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5日〈香江人語〉專欄
大陸和台灣分隔了59年後,本周首次在台會談,落實飛機直飛、船隻直航、郵件直遞,無需再兜路,同時建立機制,防範大陸再以「黑心食品」禍台。此後,香港少了過河濕腳的機會,但絕對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
由於台灣的規模與大陸相差幾十倍,加上當年國民黨與共產黨聯手抗日,但最終被逐出大陸的教訓,台灣對大陸又怕又恨。即便很間單的民生互利,傾向台獨的綠營也想盡辦法阻撓。在他們看來,以大陸之大、經濟之強,如果往來方便,台灣必定會靠大陸開飯,加上通婚混居、文化交融,最終淪為大陸的特區。台灣想要獨立,就要切斷與大陸的聯繫。因此,陳水扁當總統時,忙於「去中國化」,把台灣說成本地人創造的「國家」,與大陸早已斷絕關係,同時在日常生活裡強化台灣習慣,務求台灣人看到大陸的東西就討厭。
台獨希望兩岸繼續分割幾十年,到時台灣人對大陸再也沒有感覺,就像新加坡人。問題是,兩岸往來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環節,大勢所趨。由於大陸的經濟機會和生活便利,台灣無論怎樣設置障礙,人和資金還是向大陸流,連黑道都轉移。不讓兩岸經貿正常發展,苦的是那些缺少能力來往兩岸的台灣弱勢社群。
兩岸在15年前恢復接觸,當時選擇在第三地見面,一來以示地位對等;二來避免承受對方人多勢眾的壓力。但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當總統時,由於根本不想與對岸往來,遂利用一些明知道大陸很難接受的國家稱謂等問題,逼使對方中斷接觸,一停就是10年。當年雙方的代表也已先後離世。
因此,這次在台恢復會晤,阻力也很大。為了煞住兩岸合作的勢頭,綠營上月先是糾集民眾追打在台南遊覽的大陸高官,希望激怒大陸,取消會晤。接著發動幾十萬人在台北遊行。這兩天更發動萬人「堵截」來訪者,務求令其出醜、令馬英九尷尬。
幸而對岸吸收了這些年對台所犯的錯誤,認識到想要達成統一,就要設身處地,而不是斥責對方,自以為是。因此,這次率團赴台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起行前透過台灣傳媒,再次就毒奶事件向台灣民眾道歉,並重申這次赴台只談經濟,不談政治,換言之,不會有損台灣的自主性。此外幾乎所有議題都對台灣有利,例如讓更多居民赴台觀光、金融合作、「陸」資赴台。
馬英九明天將會首次以總統身分與大陸官員會晤,這又是破天荒的。希望雙方這幾天不要出紕漏,為大陸開放改革三十年後的兩岸關係第二階段開個好頭。
小啟:上周本欄說,「由於基督教傳統的障礙,猶太人也沒有當過美國總統」。有讀者來函質疑。我其實想說,美國起源於基督教,因此猶太教信徒難以當選總統。其中的第二句寫成「美國也沒有出過猶太人總統」會比較清楚些。引起誤解,謹此致歉。
大陸和台灣分隔了59年後,本周首次在台會談,落實飛機直飛、船隻直航、郵件直遞,無需再兜路,同時建立機制,防範大陸再以「黑心食品」禍台。此後,香港少了過河濕腳的機會,但絕對符合兩岸民眾的利益。
由於台灣的規模與大陸相差幾十倍,加上當年國民黨與共產黨聯手抗日,但最終被逐出大陸的教訓,台灣對大陸又怕又恨。即便很間單的民生互利,傾向台獨的綠營也想盡辦法阻撓。在他們看來,以大陸之大、經濟之強,如果往來方便,台灣必定會靠大陸開飯,加上通婚混居、文化交融,最終淪為大陸的特區。台灣想要獨立,就要切斷與大陸的聯繫。因此,陳水扁當總統時,忙於「去中國化」,把台灣說成本地人創造的「國家」,與大陸早已斷絕關係,同時在日常生活裡強化台灣習慣,務求台灣人看到大陸的東西就討厭。
台獨希望兩岸繼續分割幾十年,到時台灣人對大陸再也沒有感覺,就像新加坡人。問題是,兩岸往來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環節,大勢所趨。由於大陸的經濟機會和生活便利,台灣無論怎樣設置障礙,人和資金還是向大陸流,連黑道都轉移。不讓兩岸經貿正常發展,苦的是那些缺少能力來往兩岸的台灣弱勢社群。
兩岸在15年前恢復接觸,當時選擇在第三地見面,一來以示地位對等;二來避免承受對方人多勢眾的壓力。但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當總統時,由於根本不想與對岸往來,遂利用一些明知道大陸很難接受的國家稱謂等問題,逼使對方中斷接觸,一停就是10年。當年雙方的代表也已先後離世。
因此,這次在台恢復會晤,阻力也很大。為了煞住兩岸合作的勢頭,綠營上月先是糾集民眾追打在台南遊覽的大陸高官,希望激怒大陸,取消會晤。接著發動幾十萬人在台北遊行。這兩天更發動萬人「堵截」來訪者,務求令其出醜、令馬英九尷尬。
幸而對岸吸收了這些年對台所犯的錯誤,認識到想要達成統一,就要設身處地,而不是斥責對方,自以為是。因此,這次率團赴台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起行前透過台灣傳媒,再次就毒奶事件向台灣民眾道歉,並重申這次赴台只談經濟,不談政治,換言之,不會有損台灣的自主性。此外幾乎所有議題都對台灣有利,例如讓更多居民赴台觀光、金融合作、「陸」資赴台。
馬英九明天將會首次以總統身分與大陸官員會晤,這又是破天荒的。希望雙方這幾天不要出紕漏,為大陸開放改革三十年後的兩岸關係第二階段開個好頭。
小啟:上周本欄說,「由於基督教傳統的障礙,猶太人也沒有當過美國總統」。有讀者來函質疑。我其實想說,美國起源於基督教,因此猶太教信徒難以當選總統。其中的第二句寫成「美國也沒有出過猶太人總統」會比較清楚些。引起誤解,謹此致歉。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奧巴馬上台怎麼辦?
原載《信報》2008年11月3日〈兩地一檢〉專欄
大選前夕加上金融海嘯,美國人無心工作,靜待新朝代來臨。因此,無論奧巴馬還是麥凱恩當選,都會拿出作為以滿足選民的期盼,但這相對只是小變化。真正令美國 never be the same 的是奧巴馬。即使大熱倒灶,馬丁路德金帶領三十萬黑人在華盛頓遊行爭取平權時只有兩歲的這個政壇新丁,也已圓了金牧師的「dream」,為黑人「overcome」了上進的障礙。
誠然,奧巴馬身為哈佛非洲高材生和白人母親的混血兒,自己與妻子都是哈佛畢業的律師,不代表祖上有為奴之痛的一般黑人。但現在有一半選民不再抗拒黑人當總統,說明美國已開始超越黑白之分。大遊行後,黑人在四十五年內由白宮的下人躍升為候選的主人,相對美國立國的前兩百年,是重大的飛躍。奧巴馬如果當選,就更是世紀的革命,用「末代總督」彭定康的話說,選黑人做總統將會最有力地證明,美國是「世上最全球化的國家」。
經驗過時
由於現任的喬治布殊成為眾矢之的,兩位候選人都高呼變革。麥凱恩竭盡了一個老人的餘力、發揮了軍人的鬥志。無奈身上帶參戰時的傷痕,肩膀與頸部無法揮灑自如,卻碰上數十年一遇的超級對手,在公關主導大選、媒體主導選民的時代,一眼就被比了下去。再加上同黨布殊這個政治包袱和分化多過團結選民的競選搭擋佩琳,很難不沒頂。
老先生比布殊大十歲,國會議員當了二十五年。但世界觀受越戰主導,在伊拉克問題上,看不出他比傳媒視為「死蠢」的布殊有睿智。上周看他講金融海嘯,也只是老生常談,未能回應對美式資本主義的質疑。若此,麥凱恩除了膚色,唯一的長處是多活了二十五年,食鹽多過奧巴馬食米。但現在的人打機玩電腦長大,用一兩年就得換準則來看待世代交替,視經驗為過時。你愈賣老,他愈不買。老人家,你七十開外,最多不過做四年,怎麼可能為國家帶來長遠的發展?想賣經驗,去寫書吧!至於麥凱恩當戰俘的「英雄史」,只有右派會當寶。
我如果是美國人,也會選奧巴馬。反恐方面,加速向伊拉克轉移權力,將重點轉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聽來很合理。但更需要借助他的是金融。華爾街的沉痾已危及美式制度的根本,有必要借有銳氣、與華爾街沒有瓜葛的年輕人來「矯枉」。以奧巴馬的左,有可能仿效一九二九年股災後羅斯福採用的大政府、大赤字、大監管「新政」,對八十年代起長達二十年的列根—戴卓爾右翼革命「反攻倒算」。這無疑會「過正」,但不用重藥可能無法根治痼疾。歷史說明,人類有自制的能力,過猶不及之後,鐘擺總會盪回來。生怕過正而拒絕矯枉,反會長期沉淪。
奧巴馬直到四年前民主黨大會前仍然寂寂無聞,現在當了大概兩年國會議員就開始選總統,主要靠口才和魅力,不排除講多過做。但政客食言本屬普選的「投資風險」,選民只能把「四年一任」當作止蝕線。現在美國過千萬選民提前
投票,拒絕被最後幾天的負面傳聞動搖,連保守派名流也公開挺奧巴馬,可見求變的決心。
貨幣戰爭
除了伊拉克,外交不是這次大選的議題。兩位候選人要到美國在華商會屬下的《China Brief》(中國簡報)十月號面世,才比較完整地交代對華政策(全文見amcham-china.org.cn)。
兩人的關注點大同小異,尋求與華合作的領域也很「大路」:減少貿易摩擦、對付氣候變暖、改善軍事交流、防止核擴散。但兩人裏以奧巴馬的政策較為具體,看來比較重視中國,對中國的壓力也會比較大。奧巴馬認為,中國想獲得持久穩定的發展,還須保護環境、減少能源密集型生產、用內需帶動經濟、改善社會保障、鼓勵技術創新;此外不能「無限期地孤立於外」,而應「保護人權,向民主與法治前進」,跟上「全球大勢」。他希望台海兩岸建立信任、改善關係,特別強調「保護西藏人民獨特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將會是對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衝突方面,奧巴馬希望中國協助: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結束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屠殺,扭轉津巴布韋的無政府狀態等。換言之,要求中國管好自己的的「壞朋友」,但沒有提到緬甸。
由雙方最近的言論看,奧巴馬如果當選,對華的第一仗有可能是內地暢銷書說的《貨幣戰爭》(簡體原版:北京中信,○七年六月;繁體版:台北遠流,○八年九月):美國要人民幣升值,中國要終止美元的「霸權」。奧巴馬一再承諾:「利用一切可行的外交途徑」,改變中國「人為」制訂低貨幣率的政策。溫家寶則不點名地指美國金融拆爛污、要求在國際體系內增加發言權,中銀副行長更說〈抗衡美元唯有人民幣〉(十月二十四日香港《文匯報》)。
《貨幣戰爭》可說是憤青處女作《我們可以說不》的新世紀金融版。作者宋鴻兵眼中的紐約和倫敦銀行大亨就像占士邦電影裏的犯罪集團,為了牟取暴利,透過控制美元發行權,策劃歷史上所有的經濟周期和牛熊市。這種陰謀論源出於美國文獻,在牛市中沒有人會理會,但現在獲得了金融海嘯的「引證」。由於說得逼真,出版以來每月重印不只一次,作者的「金本位」貨幣觀可信不代表官方。但國人不忿人民幣被美國濫發美元拖累,偏激的「愛國」觀有市場。
同期內,西方傳媒說中國不准媒體捧奧巴馬,但人民喜歡他。言下之意,這個政府不代表人民。但中共搞外交,歷來對強國講實利、對弱國講仁道,故對歐美寧可右派上台。原因是右派(極右除外)像港人,只要有利經貿,願意在人權上妥協;但左派重人文,偏向民粹,比較不願意用經貿換人權。中共則從實利出發,只要能繞過主權,一切有商量。毛澤東在文革期間與美國的右派總統尼克遜簽定在台灣問題上「互不否認」的《上海公報》,即為明證。
但過去三十年的中美關係說明,民主黨在現實中不一定比共和黨難纏。卡特和克林頓初上任時,都曾經就人權對華施壓,但後來都與中南海友好。最能說明現實的是,開放改革之初,卡特基於「遷徙是人權」的原則,當面要求鄧小平讓人民自由出境。鄧反問:你想要多少?意指我這十億人巴不得都去美國,但你容得下嗎?據說卡特從此不敢再叫中國人移民。由此看,國際政治說到底以國家利益為本,中國對奧巴馬重新起用克林頓政府的班底無需太擔心。面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後遺症,中國正急於找到持續發展的「王道」,政治權和生存權都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若此,不妨借用美國下任總統的壓力來推進改革。
大選前夕加上金融海嘯,美國人無心工作,靜待新朝代來臨。因此,無論奧巴馬還是麥凱恩當選,都會拿出作為以滿足選民的期盼,但這相對只是小變化。真正令美國 never be the same 的是奧巴馬。即使大熱倒灶,馬丁路德金帶領三十萬黑人在華盛頓遊行爭取平權時只有兩歲的這個政壇新丁,也已圓了金牧師的「dream」,為黑人「overcome」了上進的障礙。
誠然,奧巴馬身為哈佛非洲高材生和白人母親的混血兒,自己與妻子都是哈佛畢業的律師,不代表祖上有為奴之痛的一般黑人。但現在有一半選民不再抗拒黑人當總統,說明美國已開始超越黑白之分。大遊行後,黑人在四十五年內由白宮的下人躍升為候選的主人,相對美國立國的前兩百年,是重大的飛躍。奧巴馬如果當選,就更是世紀的革命,用「末代總督」彭定康的話說,選黑人做總統將會最有力地證明,美國是「世上最全球化的國家」。
經驗過時
由於現任的喬治布殊成為眾矢之的,兩位候選人都高呼變革。麥凱恩竭盡了一個老人的餘力、發揮了軍人的鬥志。無奈身上帶參戰時的傷痕,肩膀與頸部無法揮灑自如,卻碰上數十年一遇的超級對手,在公關主導大選、媒體主導選民的時代,一眼就被比了下去。再加上同黨布殊這個政治包袱和分化多過團結選民的競選搭擋佩琳,很難不沒頂。
老先生比布殊大十歲,國會議員當了二十五年。但世界觀受越戰主導,在伊拉克問題上,看不出他比傳媒視為「死蠢」的布殊有睿智。上周看他講金融海嘯,也只是老生常談,未能回應對美式資本主義的質疑。若此,麥凱恩除了膚色,唯一的長處是多活了二十五年,食鹽多過奧巴馬食米。但現在的人打機玩電腦長大,用一兩年就得換準則來看待世代交替,視經驗為過時。你愈賣老,他愈不買。老人家,你七十開外,最多不過做四年,怎麼可能為國家帶來長遠的發展?想賣經驗,去寫書吧!至於麥凱恩當戰俘的「英雄史」,只有右派會當寶。
我如果是美國人,也會選奧巴馬。反恐方面,加速向伊拉克轉移權力,將重點轉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聽來很合理。但更需要借助他的是金融。華爾街的沉痾已危及美式制度的根本,有必要借有銳氣、與華爾街沒有瓜葛的年輕人來「矯枉」。以奧巴馬的左,有可能仿效一九二九年股災後羅斯福採用的大政府、大赤字、大監管「新政」,對八十年代起長達二十年的列根—戴卓爾右翼革命「反攻倒算」。這無疑會「過正」,但不用重藥可能無法根治痼疾。歷史說明,人類有自制的能力,過猶不及之後,鐘擺總會盪回來。生怕過正而拒絕矯枉,反會長期沉淪。
奧巴馬直到四年前民主黨大會前仍然寂寂無聞,現在當了大概兩年國會議員就開始選總統,主要靠口才和魅力,不排除講多過做。但政客食言本屬普選的「投資風險」,選民只能把「四年一任」當作止蝕線。現在美國過千萬選民提前
投票,拒絕被最後幾天的負面傳聞動搖,連保守派名流也公開挺奧巴馬,可見求變的決心。
貨幣戰爭
除了伊拉克,外交不是這次大選的議題。兩位候選人要到美國在華商會屬下的《China Brief》(中國簡報)十月號面世,才比較完整地交代對華政策(全文見amcham-china.org.cn)。
兩人的關注點大同小異,尋求與華合作的領域也很「大路」:減少貿易摩擦、對付氣候變暖、改善軍事交流、防止核擴散。但兩人裏以奧巴馬的政策較為具體,看來比較重視中國,對中國的壓力也會比較大。奧巴馬認為,中國想獲得持久穩定的發展,還須保護環境、減少能源密集型生產、用內需帶動經濟、改善社會保障、鼓勵技術創新;此外不能「無限期地孤立於外」,而應「保護人權,向民主與法治前進」,跟上「全球大勢」。他希望台海兩岸建立信任、改善關係,特別強調「保護西藏人民獨特的宗教與文化傳統」將會是對華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衝突方面,奧巴馬希望中國協助: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結束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屠殺,扭轉津巴布韋的無政府狀態等。換言之,要求中國管好自己的的「壞朋友」,但沒有提到緬甸。
由雙方最近的言論看,奧巴馬如果當選,對華的第一仗有可能是內地暢銷書說的《貨幣戰爭》(簡體原版:北京中信,○七年六月;繁體版:台北遠流,○八年九月):美國要人民幣升值,中國要終止美元的「霸權」。奧巴馬一再承諾:「利用一切可行的外交途徑」,改變中國「人為」制訂低貨幣率的政策。溫家寶則不點名地指美國金融拆爛污、要求在國際體系內增加發言權,中銀副行長更說〈抗衡美元唯有人民幣〉(十月二十四日香港《文匯報》)。
《貨幣戰爭》可說是憤青處女作《我們可以說不》的新世紀金融版。作者宋鴻兵眼中的紐約和倫敦銀行大亨就像占士邦電影裏的犯罪集團,為了牟取暴利,透過控制美元發行權,策劃歷史上所有的經濟周期和牛熊市。這種陰謀論源出於美國文獻,在牛市中沒有人會理會,但現在獲得了金融海嘯的「引證」。由於說得逼真,出版以來每月重印不只一次,作者的「金本位」貨幣觀可信不代表官方。但國人不忿人民幣被美國濫發美元拖累,偏激的「愛國」觀有市場。
同期內,西方傳媒說中國不准媒體捧奧巴馬,但人民喜歡他。言下之意,這個政府不代表人民。但中共搞外交,歷來對強國講實利、對弱國講仁道,故對歐美寧可右派上台。原因是右派(極右除外)像港人,只要有利經貿,願意在人權上妥協;但左派重人文,偏向民粹,比較不願意用經貿換人權。中共則從實利出發,只要能繞過主權,一切有商量。毛澤東在文革期間與美國的右派總統尼克遜簽定在台灣問題上「互不否認」的《上海公報》,即為明證。
但過去三十年的中美關係說明,民主黨在現實中不一定比共和黨難纏。卡特和克林頓初上任時,都曾經就人權對華施壓,但後來都與中南海友好。最能說明現實的是,開放改革之初,卡特基於「遷徙是人權」的原則,當面要求鄧小平讓人民自由出境。鄧反問:你想要多少?意指我這十億人巴不得都去美國,但你容得下嗎?據說卡特從此不敢再叫中國人移民。由此看,國際政治說到底以國家利益為本,中國對奧巴馬重新起用克林頓政府的班底無需太擔心。面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後遺症,中國正急於找到持續發展的「王道」,政治權和生存權都需要大幅度地提升。若此,不妨借用美國下任總統的壓力來推進改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