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黑色的一周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1 21 星期一
上周是黑色金融周。美國投行為次按埋單,觸發對衰退的恐懼。隨著總統競選漸趨熱絡,本報前日社論直指〈經濟主宰選情 政客爭相派糖〉。離任後將會因為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而留下惡名的布殊,周五減稅一千五百億美元救市。但股照跌,政敵照批。選民新寵兒奧巴馬說,總統對有錢人愛得太多,對窮人〈愛得太遲〉。
恒指借華爾街走勢,上周向「易死」(二四)的關口邁進,較去年底的三萬二頂峰回落了近三分一。本報「股王」說,「大方向已改變」(見上周一本報。想知道曹Sir有乜好推介,標題是〈看好黃金、內需、資源股〉)。現只看,恒指會否提前到達他預測的八月二萬三低點?
股市轉冷後,熱錢急謀出路。今年樓價據說會回復九七年的歷史高位,有人四出掃貨。周五公布的數據〈私樓落成量11年新低〉,更觸發〈封盤潮〉。
通漲席捲全球
與此同時,衣食住行排隊加價。即期英國《Economist》(經濟學人)的封面提醒讀者注意〈The Global Inflation Scare〉。通漲若是全球性的,一旦來臨,即使移民也避不開,只能靠投資抗衡。沒錢投資的基層只能節衣縮食。
通漲在望加上千億盈餘,當局搶在過年前預告,下月底公布的預算案「派糖」。昨天多份報章以〈退稅免差餉五百億〉為頭條,但政團會繼續開天殺價。在資訊時代,基層就業機會少、待遇難提升。最先進的社會也未找到協助弱勢自立,但又避免長遠增加財政負擔之道。論者崇尚北歐的創意和人道。但小國寡民、位處邊緣、大國壓力較少等因素可能同樣重要。這些香港學不來。
社會責任難避
民間電台昨以「停播」三個月來「限時」政府修例開放電波,市民相信會接受。當局宜借勢撤消控訴、及時修例,作為與泛民尋求政制妥協的基礎。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起訴民間電台,更上層樓機會受損(見上周本欄)。現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大派利市,被視為特首曾蔭權給本家「上好牌」,繼任機會增。不過社會變得快,四年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有友人指出,現在財富集中在財團和政府手裡。若此,在協助基層上,財團可以幫政府一把。這並非要財團蝕錢「製造」就業。但可利用本身的力量,誘導市場對基層的需要作出回應。
今天的社會希望財團像人那樣有「修為」。有心的財團會得分。即期的《經濟學人》就撥出十四頁,專講企業的社會責任。社論雖同時指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力和局限,但從其關切可知,企業不能再當社會責任冇到。二十年前只需考慮環保,現在要負起對人的責任。
富豪慨歎民主的〈壞處〉(見前天本報),還不如慨歎人醒覺後,不再那樣「順攤」。從前買豬肉搭豬骨,現在要搭豬潤。財團除了比市場,也要比民心。
不少財團近年主要在「沒有民主」的內地投資,避開本港的民粹壓力。但內地經過三十年的粗放型發展後,現已開始收拾後遺症,港商無法靠北上來規避社會責任。今年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或有點過火,但可堵歐美工會和左派之口,減少出口障礙。珠三角和長三角成本大增後,須加快由世界工廠提升為發達地區的工廠。特區政府宜協助港商升段,開拓LOHAS(樂活)價值觀的新市場。
說到內地,一般相信共產黨要面子,今年八月首辦奧運,十一月慶祝開放改革三十年,明年十月更是主政六十周年的大壽,期間內一定唔衰得。但中國除了主觀上會撐住經濟,客觀上是否也看好?不用說,境外的人較多看負面。但內地人也許有生活經驗、人文價值較弱,看法較正面。廣東的《新周刊》在內地媒體裡傾向開明,但元旦號的封面話題〈Money今年講普通話〉顯然是說,全球資金「向中看」。中國若成為美國次按風暴的資金避風塘,香港亦將看好。
悼念一位朋友
最後讓我借本報一角,紀念一位文藝界的朋友。
上周三除了恒指跌千四點、程翔繫獄千日,閱報得悉黃婉玲病逝。至今記得早年與紐約《中報》的舊同事聚餐時,身材高佻的她站在灣仔道「美利堅」門外等位的情景。這次看《蘋果》的全版報導,才知道她為香港的文藝和內地的公義付出了那樣多,那樣為朋友喜愛。很久沒看過那樣真誠的報導,但愈感人就愈令人覺得,才、貌、品、愛兼備的她四十九歲就離開,用老話說,天妒英才。
其實,我與黃婉玲並未在同一屋簷下工作過。八十年代中期,我到紐約《中報》工作時,她已離開。我真正共事過的是她的伴侶王慶鏘。Jacob與我是《亞洲週刊》創刊時期的同事,當時編輯部裡的中英文全才,做事快,稿子很少需要改動。後來我先離開,他則因為同事間一宗爭取公義的事件,與幾位年輕人集體「劈砲」,現在的名字與國際電影節分不開。近年拿起電影節的節目表,發覺中文說明除了英文原意,還加入香港角度,我就猜是Jacob寫的還是他改的。
Jacob是文藝人裡的異數。直長髮、小鬍子二十年不變,勁謙遜、超低調,甚至很少開口,但偶然會幽一默。我周三看到《蘋果》的特寫後,即時從舊同事江瓊珠處取得他的電郵,問是否方便在專欄裡提到黃婉玲。他即日回覆說:「婉玲……前年在北京安了另外一個家,計畫完成95年開始有關中國婦女運動的紀錄片。這個紀錄片現在沒法完成了,但她也覺得沒所謂,這幾十年過得夠充實和快樂了。離開也是慶祝生命的延續。」
我沒見過一對這樣豁達的伴侶。他倆有心靈上的歸屬,比基督教徒死後的「塵歸塵,土歸土」,更接近大自然。
Hang on, Jacob!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