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裸進與裸退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1 30 星期三

港人在性方面比內地保守,但對吳女士這種裸法,不但不反對,更希望內地以至本港的大小官員,今後都能裸得這樣徹底。

先謝謝讀者陳仲海上周三託人轉來的電郵。來郵說,美國八年前大選的票數爭議,戈爾「上訴又上訴,……最高法院頒下裁決,……才認輸。」換言之,戈爾是被逼低頭的,並非筆者說的那樣偉大。

回到正題,報載法國總統的愛人布魯尼(Carla Bruni)成為西班牙男性雜誌《DT》二月號的封面女郎,但穿戴的不是本國名牌Gucci、Celine……而是「birthday suit」(生日裝)。雖然三點不露,但準第一夫人為世人全裸,以前還未聽說過。

我們講黨政分家,但法國人更著重性政分開。總統密特朗在位後期,情婦和非婚生女曝光。但第一夫人處之泰然,國人也未因為總統有兩頭家而感到不安。密特朗離世後,在全球轉播的殯儀行列中,第一家庭的大婆、二奶和私生女並排站在靈柩邊。克林頓如果是法國人,在辦公室與女生嘆雪茄說不定民望更高。

世人對法國人的開放逐漸習以為常,直到這次更風流的總統上場。年僅半百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一邊競選,一邊與妻子Cecilia鬧分手。當選與離婚的行情齊頭並進。

不要說受儒家薰陶的東亞,即使在基督教的美、英,一個不能齊家的人根本不會獲得提名。但法國選民不以為忤。而這位女中豪傑也說到做到,在丈夫當選後,毅然辭去第一夫人的榮銜,更著書罵總統不忠不義。換了華人世界,怕要以洩露國家機密論罪。

薩先生遷入總統府後,深宮難耐,獲友人介紹一位出身豪門的歌手兼模特兒以解決需要。兩人乾柴烈火,很快就雙棲雙宿。第一女伴榮升大內總管,總攬愛人的起居;總統則被指不愛江山愛美人。

本來,法國總統的房事,只要選民接受,外國人管不到。但世間的井水河水有時候分不開。薩先生也許怕晚間無人伴寢,日間無法工作,出訪時欲把女友帶在身邊。但伊斯蘭和印度教國家嚴守教規,若承認貴賓的未婚關係,國民恐怕會暴動,只好請總統註了冊後再來。

或因此,最近傳說薩生先結了婚。不料第一女士說,No, I am still available! (我仍然單身)總統愈解愈窘,民望也應聲插水。

傳媒顯然不太喜歡這位法國第一女人,說40出頭的布小姐面首三千。現在爆出她以裸照候選第一夫人,看來想測試總統與她感情的韌度。

但說也巧,法國美女「裸進」總統府之時,中國的鐵娘子吳儀再次重申3月「裸退」中南海。女副總理深得世人敬重。她所謂的「裸」是中國式的,取其意境,並無法式的實質。這種裸法,國人不會譁然,只會叫好。但女性的國家領導人用「裸」字來形容自己全退,在中國社會裡很需要點勇氣。

希望吳儀退休後,除了鑽研中醫學,也能抽空來香港逛逛。港人在性方面比內地保守,但對吳女士這種裸法,不但不反對,更希望內地以至本港的大小官員,今後都能裸得這樣徹底。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誰來為上周拍電影?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1 28 星期一

上周剛講過〈黑色的一周〉。不料接著的一周,港股倍加瘋癲,幾乎刷新所有的紀錄,今後相信也難得一見。

周二和周三先後創下恒指下跌與上升最大點數的紀錄,一日的波幅超過兩千點,相當於一成市值。周四就更神奇,一日內兩次狂升暴瀉。據報導,先是上午在港股直通車的憧憬下暴漲,下午二時五十五分上到全日高位,較前一天升近九百點。但五分鐘後,法國興業銀行交易員以四十九億歐元創下歷史上個人最大虧損的消息曝光,恒指隨即在五分鐘內急跌近八百點。其後的八分鐘內,有人趁機撈底,恒指反過來倒升六百點。但收市前四十五分鐘內再度崩盤,全日埋單較前一天跌五百五十點。

股市如災難驚慄片

周四最後那六十五分鐘,反覆無常,荒誕離奇,是一流的災難驚慄片。本周相信仍有反覆。前天有報紙說,問題在於〈法央行准周一狂沽貨平倉 無通報聯儲局 法興小子累美減錯息〉。實情是否如此,留待本報的專家去評說。但美國聯儲局長伯南克先是說次按無足慮,現在又來狂減息,與前任的格老,功力顯有距離。

我早已過了投資年齡,看行情純屬好奇。隔岸觀火,上周的股市有點像荷李活劇集《ER》(仁心仁術)。巴黎這個重要的部位爆血管,倫敦、法蘭克福等大器官的血湧向巴黎,很快就失血過多。

紐約作為全球的心臟,加緊泵血仍應付不了,病人兩眼翻白,被送到ICU。當值的大小醫生就像劇集裡,為了如何救急爭執起來。最後由ICU主管伯南克拍板,先輸血保命,然後再來清除病源。

大小股民驚惶失措

由於病源在巴黎而醫生在華盛頓,與香港分別有七和十三個鐘頭的時差,我們雖然被美國《Time》(時代)周刊推崇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在這次病發中只是二線器官,除了靜待醫生救援,別無他法。周四的港股在幾分鐘內大幅度轉向,價位直線上落,大戶都措手不及,更輪不到小戶買賣,數以十萬計的蟻民望天打卦。

金融市場背後的電訊網絡有若人的血脈。光纖將電子貨幣輸送到世界各地,相當於血管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我由此想,應該有人仿效法國文豪Marcel Proust(普魯斯特),用上周的危機寫一本金融版《似水流年》。只要流暢簡明,必定是最暢銷的文學/動漫/災難片。

一個可能性是根據上周巴黎、倫敦、法蘭克福、紐約、東京、香港的買賣紀錄,路透和彭博的電訊稿,以及這六大交易所和當地大行的閉路電視錄影,整理出一份按小時計的流水帳,闡明各事的關聯。在跡近失控的股市中,大小股民驚惶失措,正說明了人生的無奈。但除了眾多損失慘重的股民,可能也有個別幸運兒忙中落錯單或來不及落單,就如空難片裡,有人因為塞車沒趕上飛機,逃過大難。

但要慣以金錢衡量成就的金融人貼錢寫小說,要鄙視財經的文藝人承認金錢並非只會腐蝕人的靈魂,並不容易。有商界「才女」寫過些消閒性的商場故事,但缺少深度,算不上是文學。但能者不為、為者不能,亦世間常情。

傷殘人士勵志故事

上面說到普魯斯特,以下介紹一個他的現代「同行」。

普魯斯特雖然家境富裕,可專心創作,但能夠頂住哮喘,寫出上千頁巨著,令人欽佩。他若活在今天,有先進的醫療和電腦,肯定更多產。只不過會由擔心出產變成煩惱出版。出版商現在以盈利為先。夢囈式的《似水流年》,想出版三百頁都難。

但同樣是傷病的法國作家,我今天要說的Jean-Dominique Bauby更驚人。他並非寫得更好,而是寫作的難度更大。Bauby在九七年離世前夕出版病榻札記《潛水鐘與蝴蝶》(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長期病患寫書勵志很平常,但Bauby患的是locked-in syndrome(閉鎖症候群或綜合症),全身癱瘓、不能發聲,只剩下聽覺和左眼。寫書時,由他人按照法文裡各字母出現的頻率,先頻後稀地依次讀出,他聽到想要的字母時眨一下眼。一天下來,筆錄員讀到上下顎僵硬,也只能記錄大約兩頁手寫稿。上百頁的書要寫多久,不問可知。

這個經過現在拍成電影,年初一公演。我上周看了預演。導演把鏡頭當作作者的眼睛,用第一身的角度拍攝,十分動人。

作者說,他雖然動彈不得、有口難言,就像書名說的,像潛水員那樣被潛水鐘罩著,與外隔絕;但思想是自由的,只要運用回憶和想像,就可以掙脫軀體的束縛,像蝴蝶般在花間翱翔。全身癱瘓而仍然享有莊子般的灑脫,套用一句濫調,作者對自由不屈不撓的追求,重現了人性光輝。

但這部作品的意義止於此,難以用來激勵傷殘人士。主角中風前是著名時裝雜誌《Elle》的總編輯。看過荷李活電影《Devil Wears Prada》(穿Prada的惡魔)的讀者都可以想像,Bauby在時裝王國的法國是天之驕子,〈Elle總編英年癱瘓〉是頭版新聞,病榻回憶錄必定一紙風行。出版商會出錢請人幫他完成這本書。其他傷殘人士寫書不會這樣方便。

反過來,Bauby的例子使我想起,英國物理學泰斗Stephen Hawking同樣不能發聲,主要靠眼瞼和臉部的肌肉來表達。但他地位崇高,有人為他研製專用的電腦,使他可以演講、上網。Bauby如果有類似的電腦,應該可以自己寫書,甚至可能仍然在生。

這說明,傷殘人士很多生活上的需要其實可以借助科技。只不過人數少、付不起錢,市場不為。社會以往放棄這些人,讓其自生自滅。但現在人道觀念加強,這可能是政府和財團不得不介入的一個「市場」。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經濟由金融主導風險高

大公報 評論 2008 01 25 星期五

外匯基金周一報的是去年的喜,港股的悲才是當天發生的事。我們還來不及慶祝去年的喜,股市即已轉向。這充分說明,經濟由金融主導時,不但風險高,而且喜與悲近乎「實時」。你這一刻發達,下一刻可能破產。大戶按個鍵就走了,恒指應聲回落,一眾小民坐了艇。

過去這10天的戲劇性發展,相信是香港開埠以來所僅見的。自上周三起,股市坐上瘋狂的過山車。起初恒指每天上下千點,幅度雖大,但近月早已習以為常。不料發展到本周二和周三,波幅突然倍增至2,000點,接連刷新一升一跌的點數紀錄。在一天上下一成的狂潮中,股民前一天才恐慌性拋售,第二天就瘋狂搶購。

金融主導 悲喜交集

當數以萬計的股民爭先恐後進出市場時,也就是金錢最能發揮力量的時候。大戶交易量大,在輪候買賣的長龍中排在前頭,獲得較好的價位。小股民排在後面,無論買還是賣,都只能承接大戶的水尾。我周三下午路經灣仔的銀行和證券行,只見門口黑壓壓的一片。每個人都緊盯著頭上的熒幕,搶著按報價鍵盤。這些通常是股市裡龍尾,看著指數乾著急那一群,令人想起荷里活的經典喜劇《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瘋狂世界)。

本報網站周二的首頁最能說明股市如癲馬對社會的風險。當天的頭條是《美國救市無靈丹 港股再瀉1383點》,二條是《外匯基金賺1422億大豐收》。地獄與天堂並非在同日出現。外匯基金周一報的是去年的喜,港股的悲才是當天發生的事。但我們還來不及慶祝去年的喜,股市即已轉向。這充分說明,經濟由金融主導時,不但風險高,而且喜與悲近乎「實時」。這一刻笑,下一刻可能哭,但再過一刻,又可能破涕為笑。

永遠戰戰兢兢,心靈稍微脆弱都受不了。

但人就愛這種「無常」。風險越大,賠得越多,贏得越爽,只不過輸的機會遠大過贏。更刺激的是,透過電訊網絡,全球市場一線牽,交易再大、買賣雙方相隔再遠,只要按下「enter」,彈指間就可完成。但也因此,你這一刻發達,下一刻可能破產。又或者反過來看,這一分鐘一貧如洗,下一分鐘已腰纏萬貫。

去年日撈千點的狂喜仍在眼前。不過兩三個月,恒指已從歷史巔峰的32,000回跌了三分之一。奧運在即,港股應該可以看好。但像近日這樣,有若失控的野馬,非社會之福。股市到底是機會還是風險,就如半杯水,你看它是半滿還是半空,視乎個人的性格。

文明盛世 須思長進

上月底,有外國駐港記者來電,就2007年的回顧徵求意見。我提到香港的繁榮過分依賴金融的風險。現在的大錢早已電子化。這分鐘熒幕上的資金進賬不知幾個億,把恒指推高幾個價位,小股民以為橫財將至,跟著入貨。但大戶下一分鐘按個鍵就走了,恒指應聲回落,一眾小民坐了艇。

寫到這裡,想起年來據說賺了「500億」的本港「股神」,不知這次是撈底還是拋售?而在恒指「高瘋」時說看「四萬」的「賭王」,不知現在又看多少?

配合前天在瑞士開幕的本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美國《Time》(時代)周刊上周提醒我們,這就是金融中心的代價。該刊說,相對於19世紀的帝國時代、20世紀的戰爭時代,21世紀是金融時代,亦即金融市場將會主宰今後100年世界發展的方向。而「食得鹹魚抵得渴」,比我們大的兩個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在最近這場股市風暴中也無法倖免。紐約作為全球的老大,更是事件的風源。

該刊上周的封面大題《Tales of 3 Cities》(三城記),使人想起英國大文豪Charles Dickens(狄更斯)的名著《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但所講的不是革命和悲苦,而是發展和富裕。而從該書面世的1859年至今的一個半世紀裡,世界由雙城發展到三城的變遷,更恍惚是中央台紀錄片《大國崛起》的城市版。反過來,由《雙城記》時代上溯大約300年,世界的兩大都會,西是威尼斯,東是明朝首都北京。但中國人自大、不思長進,北京沒多久就由文明之都淪為腐朽之城,被列強予取予攜。

樹大招風 居安思危

狄更斯以「雙城」來描繪當時世界的巨變,因為在19世紀中,只有倫敦和巴黎稱得上是大都會。美國雖然也相當發達,但與歐洲的old rich相比還未夠格。香港就更不入流,英國人上岸才十幾年,還說不上建樹。

但一個半世紀後的今天,紐約超越倫敦,成為世界之都,我們也趕過了巴黎。但香港有今天,除了華人的才智、英國的法治,也因為我們與內地之間有單向的屏障,使我們得免內地的動盪,更得以利用內地人多但發展滯後的弱點,先後成為東亞的「小龍」、「世界工廠」的服務中心。

回歸後這10年,內地企業湧來上市,更使我們升格為世界第三金融中心。1996年起的10年內,港股市值激增了將近4倍。

但正如溫總說,樹大招風。過去這幾個月,特別是最近這幾天提醒了我們,步步高陞的同時,風險也有所增加。對於突如其來的危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好好活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1 23 星期三

李光耀這番高論,使我想起中國古時有昏君問飢民,沒飯吃為甚麼吃樹皮而不吃肉麋,也就是肉粥。

這個話題與本報的讀者也許比較遙遠,但如果與你們的父母談起,相信他們會有所感。

有雜誌在地鐵登廣告,封面是周星馳的近照。本來是為賀歲片《長江七號》做宣傳,但給我的印象是反高潮。

不知道你是不是看「無厘頭」電影長大的。但對我來說,星爺風靡一代人,並不是太遙遠的事。不料轉眼間已滿臉坑紋,樣子很「殘」,粉絲相信看得很痛心。上Wikipedia中文一查,怪不得,不經不覺,他在無線主持兒童節目《430穿梭機》出身,已經是25年前的事,今年45。這幾年還不時傳出緋聞,但再過幾年,恐怕就真的要改演星「爺」了。

沒有甚麼比這更能說明人口老化。再過25年,星爺將會接近暮年,今天看這篇文字的朋友,也有不少將近退休。由於健康觀念普及、醫療改善,香港現在的人均壽命超過80歲,今後還會更長。目前的出生率不變的話,25年後,怕有過半人口年過半百。

老來做甚麼好呢?你的父母又是怎樣打發時間的呢?巧的是,報章近日引述84歲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人要有新的「刺激」,要「對周圍感興趣、繼續面對挑戰」;退休後看書、打高爾夫、飲酒度日,恐怕活不了多久。說得誇張些,想長壽就要「自強不息」。是不是很嚇人?

的確,李光耀卸任總理17年來,除了為政府當顧問、掌管投資公司,還見外賓、出訪、演說,用他的話說,保持對世界的認識,知道新加坡應該怎樣做來適應世界的變化。為了保持健康,他也做運動,但嫌打高爾夫費時,改為跑步,省下時間好多做事。

我不知道你的父母是否想這樣「頻撲」,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光耀推崇的這種生活,絕少長者能夠擁有。一般退休人士即使想工作,也請纓無門,除了當義工。

李光耀這番高論,使我想起中國古時有昏君問飢民,沒飯吃為甚麼吃樹皮而不吃肉麋,也就是肉粥。我於是把這段新聞用電郵轉給一些六旬上下的朋友。

一位朋友回郵說:「怪不得(本港的)富豪永不言休了!不過老朱(鎔基)退下火線,不見得即時鬱死!李光耀胡說八道!」

另一位朋友說(原文是英文):「他怎麼會放棄影響力呢?這是他的命根,而他也相信自己做的是天大的好事。但他應該尊重其他人喝酒、打高爾夫、讀書的選擇權。好好過吧,我們每個人的選擇,可能正是我們虧欠自己的。」

是的,好好過吧。就在上周,傳來一個朋友離世的消息。很受人愛戴,為了拍攝一部中國婦女的記錄片,近年以北京為家。但未及完成就被癌症召去了,只活了49年。

有點難以接受。但這就是人生。

為了那些需要活下去,但未能如願的朋友,好好活吧。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黑色的一周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1 21 星期一

上周是黑色金融周。美國投行為次按埋單,觸發對衰退的恐懼。隨著總統競選漸趨熱絡,本報前日社論直指〈經濟主宰選情 政客爭相派糖〉。離任後將會因為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而留下惡名的布殊,周五減稅一千五百億美元救市。但股照跌,政敵照批。選民新寵兒奧巴馬說,總統對有錢人愛得太多,對窮人〈愛得太遲〉。

恒指借華爾街走勢,上周向「易死」(二四)的關口邁進,較去年底的三萬二頂峰回落了近三分一。本報「股王」說,「大方向已改變」(見上周一本報。想知道曹Sir有乜好推介,標題是〈看好黃金、內需、資源股〉)。現只看,恒指會否提前到達他預測的八月二萬三低點?

股市轉冷後,熱錢急謀出路。今年樓價據說會回復九七年的歷史高位,有人四出掃貨。周五公布的數據〈私樓落成量11年新低〉,更觸發〈封盤潮〉。

通漲席捲全球

與此同時,衣食住行排隊加價。即期英國《Economist》(經濟學人)的封面提醒讀者注意〈The Global Inflation Scare〉。通漲若是全球性的,一旦來臨,即使移民也避不開,只能靠投資抗衡。沒錢投資的基層只能節衣縮食。

通漲在望加上千億盈餘,當局搶在過年前預告,下月底公布的預算案「派糖」。昨天多份報章以〈退稅免差餉五百億〉為頭條,但政團會繼續開天殺價。在資訊時代,基層就業機會少、待遇難提升。最先進的社會也未找到協助弱勢自立,但又避免長遠增加財政負擔之道。論者崇尚北歐的創意和人道。但小國寡民、位處邊緣、大國壓力較少等因素可能同樣重要。這些香港學不來。

社會責任難避

民間電台昨以「停播」三個月來「限時」政府修例開放電波,市民相信會接受。當局宜借勢撤消控訴、及時修例,作為與泛民尋求政制妥協的基礎。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起訴民間電台,更上層樓機會受損(見上周本欄)。現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大派利市,被視為特首曾蔭權給本家「上好牌」,繼任機會增。不過社會變得快,四年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有友人指出,現在財富集中在財團和政府手裡。若此,在協助基層上,財團可以幫政府一把。這並非要財團蝕錢「製造」就業。但可利用本身的力量,誘導市場對基層的需要作出回應。

今天的社會希望財團像人那樣有「修為」。有心的財團會得分。即期的《經濟學人》就撥出十四頁,專講企業的社會責任。社論雖同時指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力和局限,但從其關切可知,企業不能再當社會責任冇到。二十年前只需考慮環保,現在要負起對人的責任。

富豪慨歎民主的〈壞處〉(見前天本報),還不如慨歎人醒覺後,不再那樣「順攤」。從前買豬肉搭豬骨,現在要搭豬潤。財團除了比市場,也要比民心。

不少財團近年主要在「沒有民主」的內地投資,避開本港的民粹壓力。但內地經過三十年的粗放型發展後,現已開始收拾後遺症,港商無法靠北上來規避社會責任。今年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或有點過火,但可堵歐美工會和左派之口,減少出口障礙。珠三角和長三角成本大增後,須加快由世界工廠提升為發達地區的工廠。特區政府宜協助港商升段,開拓LOHAS(樂活)價值觀的新市場。

說到內地,一般相信共產黨要面子,今年八月首辦奧運,十一月慶祝開放改革三十年,明年十月更是主政六十周年的大壽,期間內一定唔衰得。但中國除了主觀上會撐住經濟,客觀上是否也看好?不用說,境外的人較多看負面。但內地人也許有生活經驗、人文價值較弱,看法較正面。廣東的《新周刊》在內地媒體裡傾向開明,但元旦號的封面話題〈Money今年講普通話〉顯然是說,全球資金「向中看」。中國若成為美國次按風暴的資金避風塘,香港亦將看好。

悼念一位朋友

最後讓我借本報一角,紀念一位文藝界的朋友。

上周三除了恒指跌千四點、程翔繫獄千日,閱報得悉黃婉玲病逝。至今記得早年與紐約《中報》的舊同事聚餐時,身材高佻的她站在灣仔道「美利堅」門外等位的情景。這次看《蘋果》的全版報導,才知道她為香港的文藝和內地的公義付出了那樣多,那樣為朋友喜愛。很久沒看過那樣真誠的報導,但愈感人就愈令人覺得,才、貌、品、愛兼備的她四十九歲就離開,用老話說,天妒英才。

其實,我與黃婉玲並未在同一屋簷下工作過。八十年代中期,我到紐約《中報》工作時,她已離開。我真正共事過的是她的伴侶王慶鏘。Jacob與我是《亞洲週刊》創刊時期的同事,當時編輯部裡的中英文全才,做事快,稿子很少需要改動。後來我先離開,他則因為同事間一宗爭取公義的事件,與幾位年輕人集體「劈砲」,現在的名字與國際電影節分不開。近年拿起電影節的節目表,發覺中文說明除了英文原意,還加入香港角度,我就猜是Jacob寫的還是他改的。

Jacob是文藝人裡的異數。直長髮、小鬍子二十年不變,勁謙遜、超低調,甚至很少開口,但偶然會幽一默。我周三看到《蘋果》的特寫後,即時從舊同事江瓊珠處取得他的電郵,問是否方便在專欄裡提到黃婉玲。他即日回覆說:「婉玲……前年在北京安了另外一個家,計畫完成95年開始有關中國婦女運動的紀錄片。這個紀錄片現在沒法完成了,但她也覺得沒所謂,這幾十年過得夠充實和快樂了。離開也是慶祝生命的延續。」

我沒見過一對這樣豁達的伴侶。他倆有心靈上的歸屬,比基督教徒死後的「塵歸塵,土歸土」,更接近大自然。

Hang on, Jacob!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我們是否該學國民黨﹖

大公報 評論 2008 01 18 星期五

上周六台灣「立法院」改選揭曉後,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黨主席吳伯雄面對鏡頭的表現,令人想到香港。

只看兩人的表情,還以為國民黨慘敗。無論記者如何起鬨,他們都一臉的凝重。黨內的一線人物在台上一字排開,再三叮囑黨員戒驕戒躁,最後更集體深鞠躬,久久不起,活像選輸了的日本自民黨。

團結為重 不算舊賬

其實,國民黨比原先預料的贏得更多。與藍營兩個小黨囊括了四分三的議席,超過罷免「總統」和「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執政的民進黨除了「總統」陳水扁家鄉的台南,幾乎全部失陷。國民黨想一雪阿扁主政八年之辱,下月一上任就可以掀翻政府,使台灣停擺。

但國民黨不但強調「不罷免 不倒閣 不修憲」以安民心,更聲言「結合一切能勝選的力量」,延攬落選人、傾聽第三勢力,包括被視為最「獨」的「台聯黨」。至於把阿扁朝「台獨」方向改過的「憲法」改回來,也要有「全民」共識才會考慮,而不僅是在議會裡掌握的絕大多數。但在開放的地區,全民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國民黨無疑是對綠營說:放心,可見的將來都不會與你們算「修憲」的賬。

當然,國民黨壓住興奮的心情,是擔心擁躉得意忘形,令中間選民對「一黨獨大」產生戒心。藍綠雙方的基本盤相差不遠,這次保送國民黨上壘的中間選民若在3月22日的大選中倒戈,本來挾「立院」狂勝的氣勢穩坐釣魚船的馬英九就可能陰溝翻船。

民進黨照理很難在70天裡翻盤。但阿扁詭計多端,一旦再出現上屆投票前夕「319」槍擊案這類怪事,仍有可能爆冷。而且這次大敗,除了因為阿扁搞到天怒人怨,與改變選舉辦法,一人兩票、一區一獨贏也有關。綠營的四成基本選票並未動搖,大敗只是因為中間選民倒扁。再說,投票率不到六成,較以往偏低。一旦政爭再度升溫,中間選民湧出來表態,也就對民進黨有利。

政治鬥爭 令人厭惡

但反覆看馬英九在鏡頭前的眼神,他強調不秋後算賬、尋求和解、以及借用毛語錄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帶有某種道德感,不純粹是為了選舉。近年面對阿扁的政治和法律招數,馬英九顯得進退失據。有人說,他是和平時期的人君。但如果這次的和解政策能超越選舉,在今後四年內落實,有可能為2,300萬人重建健康的認同,既重視本土的獨特性,但也不排斥與對岸的合作甚至最終的融合。而只要做到這點,馬英九更幾乎穩定連任。若此則不但是台灣之福,也是兩岸之幸。台灣在政治黑圈裡深陷了十幾年,玷污了民主的美名,不要說島內,島外的人看都厭倦。但回過頭來看香港,我們在政治上沒有緩和的跡象。中央雖然就2017年普選特首開綠燈,但上周日仍有大約一萬人上街堅持2012年雙普選,而且一些輿論領袖在這方面極為執著。與此同時,「民間電台」事件揮之不去。司法程序將會曠日持久,令社會分心,政府除了要打好這場官司,還得在公關上絞盡腦汁,以消除外界的政治疑慮。

事件本屬牌照問題,但電台由激進派主持,不可避免地被輿論提升到言論自由、打壓反對派的層次。這是西方記者最有機會見報的話題。加上事主與堅持2012年雙普選的基本上是同一批人,這兩個事件彼此互撐,知識中產也把兩者連在一起看。處理稍有不當,都會刺激對中央決定的反彈,不利於社會就2017年普選特首的方法達成共識。

與此同時,愛國議員前天正式翻陳方安生的「十成按揭」舊賬。但兩相對比,普選和電台事件的爭議遠激烈得多,一加一減,形勢未許樂觀。

放下歧見 解開死結

還有19天就過年,緊接著就是2012年選舉辦法的高層次諮詢。政治氣氛若不改善,只怕到時又是朝野各說各話。

希望各界能從國民黨這次大勝汲取教訓。反對派除了要看到台灣普選的好處,也要看到國民黨以大局為重;建制則應看到,權力非必要不用是當權者最重要的一種修為。強制性的公權相當於自衛武器,以防不時之需,平常最好像國民黨說的,連想都不要想。

至於反對派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質疑現主席接受廣東政協委任,覺得公會近年忽略人權,言下之意,懷疑同行靠攏、「出賣良心」。我們不能一口否定這種可能。但同樣是當顧問,把廣東政協換成西方政府,我想不會有人擔心大律師的獨立性受到侵蝕。說白了,我們不相信這個黨、這個政府。換了工黨、保守黨、民主黨、共和黨來邀約,大概就放心了。若此,香港解開政治死結恐怕不會比兩岸解凍更樂觀。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國民黨大勝後的聯想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1 16 星期三

世間的選舉幾乎都是「一家獨贏」,又都以多數票來決勝負,只要比對手少一票,所有權位都歸對方,你和擁躉白做一場。

我很怕寫硬政治(hard-core politics),覺得政制太枯燥,選舉則太殘酷。

誠然,商場如戰場。但世上的錢賺不完,商戰很少由贏家獨取。但權力不能分享,世間的選舉幾乎都是「一家獨贏」,又都以多數票來決勝負,只要比對手少一票,所有權位都歸對方,你和擁躉白做一場。八年前的美國大選,就出現得民心者當不上總統的怪談。

美國有三億公民,兩大候選人得票都以千萬計。但總統由一種先直選、後間選的方式決定。首先是分州點選民的票。美國有50州,每個州按人口獲分配若干名選舉人,也就是最後投票選總統的選舉團代表。(但與我們的選舉委員會成員不同。美國的選舉人是象徵性的,必須按選民投票的結果將票投給總統當選人,不能自把自為。我們的選委毋須看市民意願行事。)

但由於採取獨贏制,在任何一州,你只要多一票,該州所有的選舉人都要選你當總統,而不是按得票比例來分配選舉人,你與對手一人一半。

因此,你即使在人口少的州份慘敗,對手囊括了小州的選舉人,但只要運氣好,在人口多的大州贏一個馬鼻,由於大州選舉人多,而小州少,你最後累計的選舉人仍然可能多過對手。但由於你在大州只贏一個馬鼻,在小州輸成條街,你所得的選民票其實可能少過對手。但最後你當總統,而不是選民的寵兒。

這種巧合百年難得一見,但八年前把現在的布殊送進了白宮。當時,布殊與對手戈爾點了49州的票後,後者的選舉人票仍顯著領先。但最後的佛羅里達是大州,布殊只要勝出,加入佛州的選舉人票,仍可反敗為勝。

結果再戲劇性也沒有了:布殊在佛州過百萬的選票?,大約以兩百票壓倒戈爾。但很多選票發覺有問題,而布殊的胞弟正是佛州州長。戈爾一方告到最高法院,要求驗票。官司拖了幾個星期。最後戈爾為免國民長期爭拗、政府停擺,自動棄權,讓布殊當選。

他的擁躉同聲一哭。我不是美國人,但當時我也感到黯然。這是公義的問題,不是哪個人的勝負那樣簡單。但現實是美國只能有一個人話事,兩雄相爭,必定有一個要走。只不過這次走的是贏得選民的人。

但我佩服戈爾,為了國家,毅然放下成為總統、名留青史的機會。果然,4年後的大選,布殊有在位的優勢,加上美國正在反恐,國民不想換人,戈爾再也沒有機會。

但要說美國制度優越,不如說是兩百年政治文化薰陶的結果。戈爾有此量度,因為「制度高於個人」的原則已溶入了國民的血液,違背者將成為歷史罪人。

台灣的國民黨上周六橫掃四分之三立法委員席位後,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再三告誡擁躉勿驕、勿鬆懈。首次得見他的「大家」風度,他看來確是和平時期的總統。希望他順利當選,帶領2,300萬人走出低谷。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黃仁龍的豪賭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11 14 星期一

首先謝謝讀者「石頭記」,平安夜抽空在我的博客留言,指出本欄當天的錯誤。我說陽明山莊美國「芬佬」被殺案的女被告Nancy Keeshin「其後被引渡回美受審」。其實,她於零五年九月一日在高院被判終身監禁。據說申請回美服刑,但未獲證實。

讀者指出錯誤後,更回應我在文裡開的一個玩笑。我說:「今天(聖誕前夕)寫甚麼反正不會有人看,我大可扯淡。」但讀者說:「總有人有心思看呀!」

再三謝謝這位朋友,讓我知道有人盯著,不要有恃無恐。

但讓我再開個玩笑:平安夜還來博客,如果你是「電車男/女」,但願你今年遇到戲裡的知音啊!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回到正題,當局控告「民間電台」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影響力的報紙矛頭幾一致指向政府。本報周五連發三砲。社論指〈政策落後於科技〉;主筆練乙錚則在專欄裡直言,共產黨由反對派變成當權派後變臉;或許與傳聞卸任議員後重新開咪有關,近年被謔為「煲呔針」的鄭經翰也要求〈開放大氣電波〉。

就快過年,對外宣布政府總部的設計拍板、開放邊界禁區就好。港人承認二零一七年普選特首的現實,不等於「擁抱」。只要有話題,情緒很容易逆轉,重新排拒中央的決定。當局真正該做的是,為一七年想個合理的普選辦法,令市民樂於接受。起訴激進派只會為昨天的二零一二雙普選遊行動員市民。警方說離開維園時有六千八百人,民陣的估計通常高得多。有多少人是被這場官司喚來的?

黃仁龍伸出頭來待宰就更不智。這位律政司司長出身平凡,勤學成才,職業高尚,年輕英俊,態度謙恭,政見溫和,敵人不多,與中央關係好但不令人反感;只差點財經底子。下任特首的可能人選裡,以他最容易為市民接受。但如果他如傳言中力促強硬對付無牌廣播,則不僅失卻溫和的形象,更會被視為內地的「臥底」。有董建華前車之鑑,七百萬人若少了一個較好的選擇,至少得承受五年的後果。

起訴激進鬥士賠率低

激進派是半職業性的鬥士,起訴他們注碼大而賠率低。司長如果目的是建立威望、對中央表忠心,則恐怕打錯算盤。現在人人拼經濟,泛民失卻方向。現在政府來打壓,泛民求仁得仁。周四,曾健成與一眾議員得悉高院應律政司要求,禁止其廣播後,當街開咪。議員陳偉業翌日更申辦新電台博拉,並準備好由他人接力。政府吃不完兜著走。

而說也巧,民主報前天頭條指當局〈突改控罪超速64公里變29公里……放生林建岳〉,「百億富豪……有錢大晒」,翌日跟進稱〈警察員佐會小巴的士汽車學會……促交代〉。知識報同日標題〈議員促律政司解釋〉,矛頭直指黃仁龍。前任的梁愛詩當年放過胡仙,司法部自此矮了半截。黃若不能妥善化解,仕途恐將止步。

民以公益為名抗命,官以公權為名執法,其實都是在賭公眾押誰的寶,以公眾默認的道德標準和鏡頭前的「演出」來定輸贏。但輿論慣例不信公權,官即使有裡,也輸了一半。告司徒華就是自討苦吃。李柱銘如果是「民主之父」,華叔則是「愛國大老」。退下火線後,目前只是以「老」這個本錢來撐住支聯會。告他只會使更多人出席今年的「六四」晚會。有人笑說,華叔鬥了幾十年,就是未坐過監。到時就算被判無罪,也要在庭上搞點動作。在牢裡過一夜,回憶錄會生色不少。

無牌廣播存在已久,現在來秋後算帳,又只告泛民,刑不上行會成員、愛國女將,只會令人聯想到內地,從而更急於普選。但知識報質問政府,〈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則恐怕只是想借勢打公義牌,與民主報搶讀者。為公義而死,在緬甸、巴基斯坦、非洲、內地或有之,但在港則完全脫離現實,趕跑的讀者怕比招來的多。

反過來,當局擔心無牌廣播危及海空航行安全,正如專家說,份屬作大。現實中,好此道者絕無僅有,個別這種活動應不會干擾公用頻道。若真的有很多人仿效,市民自有分寸,無須現在就高調取締。台灣有過百個「地下電台」,因為對執政的民進黨有利,當局縱容。這在香港不會出現。

再說技術上,現在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廣播,我也被拉過夫。寫到這裡,我特地打開Vista桌面上的港台和商台頻道,邊打字邊聽新聞。網上電台目前的接收率微不足道。但3G正逐漸普及,收費相信會降低。屆時網上電台會push入手機,令接收率大大提高。擔心大氣廣播還不如擔心網上電台。

特區對付激進電台,有說是內地不滿「反動」訊息越過邊界,井水干犯河水。但法輪功是最好的例子。灣仔移民局前的行人天橋和政府總部前的砲台里,天天展出他們血淋淋的控訴。鬧市每天都有過萬內地客,肯定很多人見過。但有多少人因而改信法輪功或退黨?法輪功說勸退了三千萬黨員,相當於中共公布的黨員數字四成,布殊都做不到。李洪志有此本事,早就可以取代胡錦濤,還需要流亡?他們的電台和電視台,你會接收?

裁判官「一審」成名

這並非說民間電台的節目無厘頭,而是說激進的渠道影響極微,打壓反而是為其宣傳。更值得探討的是認為電台發牌制度違憲的裁判官。香港沒有獨立的主權,低級法官通常審一輩子案都不會用到憲法。這位法官「激」得有點異常。

有人會猜此人想在法界揚名立萬,或者從政接「四大狀」的班。不知道是否想保護事主,媒體只說他四十歲,在英國學法,但不提畢業的中學、師從哪位大狀、是否專長人權……,特別是成長時,中英鬥爭和六四是否令他沒齒難忘?

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中國年」坐穩過山車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8 01 11 issue 111

除了都是中國現代名人,姚明與毛澤東還有甚麼相似的地方?實在考起我。老毛只打仗,不打球,1976年離世時,小姚還未出生。而且,老毛與美國人搞不好;但美國人愛死了小姚。

硬要找共同點,那大概是他們都「好鬥」。只不過老毛是在戰場上,小姚是在球場上。小姚這仗打輸了,可以再來過,不會連累國人;老毛由國內鬥到國外,而且動刀動槍。打完韓戰搞反右搞文革,人人談虎變色。

但現在是「中國時代」,這一老一少多了一個共同點:被西方當作年終的封面人物,只不過一貶一褒。

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亞洲版的聖誕新年合刊以《China Now》為封面專題,把姚明當作中國人「頂天立地」的代表,提醒美國人2008是「中國年」,需要留意哪些變化和人物。

但姚明早已家傳戶曉,無須介紹。《新聞周刊》只是借他來說明:在全球10大新星裡,最重要的是13億人的新「儲君」,趕快與習近平buddy buddy。習公子現在主管港澳,美國看來要在港落重注。

不過,該刊認為,中國這個〈Fierce Superpower〉(兇猛的超級大國)其實很〈Fragile〉(脆弱)。言下之意,不要把寶都押在中國身上。

同期內,《Economist》(經濟學人)將遲耶穌一天出生的毛澤東擺上封面。表面上看,〈 Mao and the Art of Management〉(毛與管理藝術)一文是推介老毛的治國經驗。但本欄去年最後的一期說過,這份英國週刊最近很「右」。這次不是把老毛當作Warren Buffet(畢菲特),而是罵他玩弄口號、操縱傳媒、犧牲朋友、只革命不生產。

毛澤東的功過,中國人很清楚。但離世30年後,仍備受西方重視,足證他的歷史地位,以及中國的國際影響。

08可能是中國坐過山車的一年。各位坐穩了。

Info:《Newsweek》/07年12月31日號和08年01月07日號合刊/定價:45港元/售賣點:便利店/國際版網址:newsweek.com/id,有印刷版內容;《Economist》/07年12月22日號和08年01月04日號合刊/75港元/售賣點:英文書店//網址:economist.com,有雜誌內容。

要兩電多減價何其難

大公報 評論 2008 01 11 星期五

電力新協議雖然寫的是10年期,但延長了發電設備的折舊,兩電實得的利潤其實與現有協議一樣,仍然獲得15年的保證。加大資產有助於加電費,下次勁加電費,很可能是因為減排。9.99%的減費承諾,兩電實際的「損失」甚微,甚至可能埋下了加費的新伏線。

新年只過了一周,但西區海底隧道變相加價,中電和港燈的電費減幅未如人意,再度彰顯了公用事業監管的困境。

政府早期從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出發,只要商人願意承包的公用事業,一律外判。而為了確保香港重商的美譽,關注承包者的回報多過用戶的利益。加上當時經濟好、通脹高,官員根據眼前的走勢給予最優厚的條件,簽下長期的「不平等」條約。回歸10年後,全球化改變了市場。市民挨了多年的通縮後,不願意再忍受對商界的傾斜。但協議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我們在可見的將來仍然要為過時的安排承受過高的成本。

「城下之盟」令人嘅嘆

為了說明政府簽訂「城下之盟」之前,議員已有先見之明,電視台近日重播回歸前司級官員在立法局的發言。大官斬釘截鐵地說,西隧任意加價的情況不會發生。這位先生當官時被指霸道;退休後掌管公用事業,更因為管理不善而被逼退。但人已離世,罵他還不如調整思維以免重蹈覆轍。

回歸前,人們在政治上雖然擔心「九七」,但深信樓股只會漲不會跌、公務員英明神武、港式管理世界第一。我們既然咁叻、制度咁好,又點會上錯轎?高官覺得議員的疑慮不值一哂,完全正常。只不過他不加掩飾,才成為眾矢之的。

但回歸後,我們遭遇到多年來最嚴重的蕭條,更踫上禽流感和沙士。同期內,長三角飆升,珠三角穩步發展,由我們的學生和夥伴升格為勁敵。再加上中央用個人遊和CEPA為我們紓困後,我們開始認識到自己地小人少、缺乏腹地、獨沽一味金融的局限。

由於「中華電力」和「香港電燈」挾十億計的年利潤,仍然自元旦起加價,幅度高於通脹,政府周一公布與兩電達成的新《管制計劃協議》時,突出兩大成果:一是「許可利潤」由目前的13.5%-15.0%減少到9.99%,達到上屆政府承諾的單位數字,電費可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起減一成以上;二是利用罰款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為了顯示談判之艱巨,當局說,環保局長與兩電一直「拗」到除夕晚即將倒數時,對方才接受條件。

協議年期尤其費解

但只要看翌日本報社論的標題《「兩減一開放」必須要落實》就知道,叫好的人不多。社論說的「開放」指市場而言。但有人戲言,電力市場開放較普選來得更遲。新協議雖然寫的是10年期,但延長了發電設備的折舊,兩電實得的利潤其實與現有協議一樣,仍然獲得15年的保證。引入其他電源起碼是15年後的事,較中央開綠燈的特首普選年份2017晚5年,甚至晚過立法會最早可以普選的2020年。

這類協議玩弄定義和財技,即使專家也不一定看得出所有的奧妙。但有報紙指出了一個檢驗真理的標準:看股價。協議公布後,兩電的股價表現好過大市。換言之,新協議對兩電比預期中好,也就是對市民比預期要差。

兩電的現狀是歷史遺留的病態:

本港表面上有兩家電力公司,但中電和港燈各自為政一北一南供電,拒絕轉讓多餘的電力給對方,故其實全港任何一處都只有一個供應商,屬於絕對的壟斷。而由於電力不能中斷,新建電廠少說也要好幾年,兩電一旦存在即無法取代。在電費上固然可予取予攜,與政府談判時更有恃無恐。連要求雙方的電網互聯,以便在供應上互補這樣起碼的合作,兩電都一口拒絕,由此可見其絕對的地位。

由於地理上接壤,中電的電網可與深圳聯接。近年珠三角電力短缺,中電透過聯網賣電獲利豐厚,故電費較港燈為低。維港兩岸的電費目前相差四成,「一市兩費」的奇景舉世罕見。

為了提供誘因,確保電力供應,政府按兩電的資產淨值來制訂其「許可」的利潤率。只要低於此水平,兩電即可申請加價。當局若然否決,兩電可對簿公堂,令香港負上違反合約精神的惡名。而既然資產越大賺得越多,電廠也就傾向加大投資。即使設備空置,也可透過加價由用戶承擔。這種監管模式製造經濟上的「道德風險」,早已過時。但香港繼續沿用,而且目前的許可利潤率比同類地區高將近一倍。今後利潤率雖然降至9.99%,但只要無法確保其投資合理,兩電就大有空間以提高利潤率。

為今後加價埋下伏筆

由於新協議要求減少污染,兩電不但可名正言順地加大環保方面的投資,更可以藉此收取雙重的收益。首先,加大資產有助於加電費。次之,減少污染可根據協議獲得財務獎勵。換言之,下次勁加電費,很可能是因為減排。環保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你甚至不敢對加價說不。

專長公用事業的理大學者林本利指出,新協議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延長兩電資產的折舊期。這不但加大資產額,令利潤水漲船高,而且日後引入競爭時,由於電網估值高,兩電可收取較高的「過路費」,令後來者經營困難。

總結以上各點,給人的印象是:政府為了達成9.99%的減費承諾,用隱晦的方式補償兩電「多」減的幅度。兩電實際的「損失」甚微,甚至可能埋下了加費的新伏線。

回首過去,公用事業之所以留下爛攤子,要說問題出於當時的審批制度、公務員甚至殖民地,還不如說「香港最叻」的思維害苦了我們。但由於政治原因,不少人仍然深信我們的制度無敵。一講到香港競爭力的危機,就視為逼港人與內地融合,使我們失卻「Hongkongness」的「一國一制」詭計。

因此,儘管商界和專業界憂心忡忡,政界和知識界仍然埋首在政治爭拗裡。關注點的分化令香港陷於停滯。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紓緩公共服務的擠逼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1 09 星期三

現在以知識為本,要求終身學習。想要使市民,特別是學生多進修,圖書館目前我是公共服務的常客。光顧最多的是健身室(上器械操班)、圖書館、醫院(主要是物理治療部)。幾年下來,結論只有一個:供應遠遠追不上需求。

原因相信是人口密度大而政府收費低。收費若不變,擴充服務只會與民爭利。為了紓緩擠逼,公共醫療開始向私人機構買位。健身室也應該考慮,每個區的政府體育館都十班八班器械操班,每班20人,每周兩三堂,每次一小時。先由教練帶領熱身,餘下的時間學員各自修行。可能因為爆棚,每月要重新報名。但最近收緊政策,照舊先到先得,但接受報名第一天專供1年內未報過名的「新生」登記;第二天有餘額才給熟客。

由於幾乎必定滿額,開始報名那天,熟客早上8:30接受報名前就到體育館輪候。9:00後難保有位。網上也可以報。但網站加強保安後,我通不過「安檢」,只好記住下個月哪天開始報名,當天早起去排隊,每月如是。班上的同學相信亦然。我上的這班gym已有兩三年,其中不少人由不認識到成為相知,但在新制下很可能要分手。大家看到通告後,幾乎要聯署。

當局有此新猷,大概是有人投訴熟客多,新人沒有機會。但以我看,想提高使用的效率,限制熟客不如鼓勵同學出席。由於每堂約只收費六元,不免有人「走堂」。規定出席率低者遲報名,對勤力的熟客會更公平。現在限制熟客,更像是官員或者議員用熟客來交差。

改制後第一次報名,我一大早去排隊,總算過關。今後每個月也只能盡人事。

我也光顧過私家club。好處是時間自由、機器多、毋須輪候。但我並非發燒友,做運動只為少看醫生,需要固定時間上課來督促自己;而且獨自做運動,覺得沒有人味。去政府gym上課除了定時,還有同學,可以邊跑步邊聊天。

現在政府gym逼爆,可考慮租用私人club在非繁忙時間空置的機器。後者廉租給政府,供市民以高於政府的收費率使用,既可彌補開支,又可贏得名聲,不失為上策。

至於圖書館,去過的讀者都知道,一來絕少空凳,二來想看熱門的即期報刊,往往要環顧四周,找到正在閱讀的人,請他 / 她看完後轉給你。但答案說不定是:在你前面還有兩個人輪候,你要去問他們。至於暢銷書,預定幾個星期完全正常。圖書館最為人稱道的是可上網訂書,指定任何一間圖書館領取。但服務的量與需求脫節。

圖書館服務不收費,除了政府,只有大學提供,而大學的書種不適合大眾。現在以知識為本,要求終身學習。想要使市民,特別是學生多進修,圖書館目前的面積和藏書至少要增加一倍。而且可以想像,中上層的學生住處較大、學校設備較好,真正需要用圖書館的,主要是出身基層的學生。

今天就談到這裡,政府的物理治療有機會再講。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新年伊始有喜有憂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01 07 星期一

本欄新的一年首次見報,先祝各位今年順利。

  元旦日下午路經舊大丸,見華叔裹在雪褸裏,冒着入冬以來的低溫當街寫揮春,為他「湊大」的支聯會籌款。老鬥士精神很好,近日最擔心的,相信不是周四因為出席民間電台節目而被法庭傳召,而是有生之年沒有機會雙普選。

  還有一個月就過年,我幫襯了兩張。幸虧一國兩制,否則怕被控資助顛覆性組織。排在我前面的女士更手持揮春,頭靠着老人家,由同行的男士拍照留念。

  但普選遠,年關近,我更希望老人以至所有的「反對派」獲發還回鄉證。是否使用是他們的事,但發還證件有助於和諧。北京為了奧運,從去年起放寬控制。熱中藏獨、反對全球化……的白人不時來天安門拉橫額,事後最多驅逐出境。當局對港人應更看得開。

  社民連成員羅就這次北上就二○一二年普選請願,也許是良好的開端。除了記者在北京機場採訪時與公安曾經推撞,官民都很克制。

盼官民邁向非對抗互動

  羅獲准在京投宿,像內地人那樣遞交請願信;而他也默默地完成任務,沒有刻意製造新聞。回港後,據說讚領導人較前開明。希望中央和香港激進派逐漸學會彼此容忍,邁向非對抗性的互動,只要並非與外國組織聯動,最終「長毛」也能夠在天安門前喊喊口號,安全回港。反過來,也希望激進人士逐漸同意:除了衝擊建制,其他途徑也可以促進社會,說不定更有效。

  泛民要明白,內地仍然背負着封建和革命的傳統,到處是官樣文章,硬要其按香港的英式觀念辦事,白紙黑字為準,可能寸步難行。中央派員來主持人代選舉,能不說當選人要「擁護憲法、基本法、一國兩制,愛國愛港」嗎?這「四要」你說它實質也好、官話也好、封殺泛民也好,想選就去選,荷李活話齋:Shoot if you want to shoot, don't talk(語出Clint Eastwood的《獨行俠》系列)。涂謹申在民主黨一線人物裏最年輕,分析力強,本來很應接棒,但職業死腦筋,在字眼上包拗頸。法治是香港的驕傲。但看「四大狀」和馬英九即可知,同樣讀法律,美國人可以做總統,但華人讀死書,搞政治沒救!

  但泛民不濟,愛國陣營也要有節。中央給出普選時間表後,民建聯手執「聖諭」,逼立會對手表態。策略高明:泛民跟從的話,會開罪擁躉;不從則會開罪另一半市民。結果都可能導致九月立會改選後減少議席,令普選特首的草案有機會過關。

  但港人接受中央的決定乃基於現實,不等於擁護;另一方的泛民更相當「死硬」。建制須就選舉辦法提出「寬鬆」的建議,消除市民對devil is in the detail的疑慮,話題才會消失。逼人太甚,民建聯縱使得益,中央也可能因為不夠寬容而失分。

功能組普選站不住腳

  即使建制派組織「香港研究協會」所做的民調,對於二○一七年可先普選特首、以及接着立法會可普選這兩項人大決定感到滿意的受訪者,也各只有百分之五十九和百分之五十六,未至於壓倒性,更不要說是知識報委託民主派學者所做的民調。後者說,歡迎人大決定和歡迎繼續爭取二○一二年雙普選的受訪者均略超過四成,雙方的差距小過統計誤差,換言之勢均力敵。

  我相信客觀上,多數市民接受現實,但反感的人也不少,分化嚴重。而且知識中產大都屬於後一類,堅守「道德高地」,主導着輿論。本來,文人有理論無實際,建制則相反,但傳媒偏愛有口水的人。建制只要令市民覺得過份,優勢隨時可以逆轉。

  維護功能組別就可能適得其反。從譚惠珠、譚耀宗,鄭耀棠、梁愛詩等愛國領袖紛紛附和即可知,普選不等於直選、功能組別有意義並非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個人的看法。張副此言一出,立即被視為政制爭議的「新戰場」。功能組別對GDP的貢獻的確不容否定,一人一票的地區直選也並非最理想的制度,但大選民範疇的功能組別在憲制上站不住腳。

  末代總督在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這樣做,純粹是為了繞過《基本法》,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功能組別的代表性。但如果今天去問彭定康,我猜他也同意這是荒謬的。

  代議制度要求選民和提名人有共同的利益。就某個行業也就是功能組別來說,面對其他行業和公眾時,行內的董事和清潔工會攜手對外。但在行內,僱主和僱員有時候是對立的。代議士如果由全體從業員選出,由於僱員多過僱主,當選者很可能是僱員甚至工會領袖,失卻保障業界的原意。反過來,行內出現勞資問題時,若交由其他議員處理,業界的議員避席,又對僱主不公。因為立會有工會代表,卻沒有人為老闆申訴。

  再說,像零售這類行業,從業員以萬計,但小店林立,貨種差天同地,員工專業性不強,很容易改行,把上下捆在一起選議員,老闆和員工可能都代表不了。

  由全港選舉業界議員就更滑稽。首先,參選人可信會由了解其服務精神的同行提名。但隔行如隔山,面對選票裏的三十個界別、上百個業內提名的候選人,市民怎知道哪一行哪個人好?如果只「剔」幾個知名度高的,大部分界別的投票率可能低到沒有代表性。

  而市民即使選得明智,那也是根據公眾利益。當業界與公眾利益有矛盾,例如銀行、小巴要加費,市民反對時,業界議員應幫提名人還是選民?若一有這種情形就避席,又如何保障業界?

市民與業界利益有別

  業內提名、市民投票還有一種可能的偏差:專打人權官司的律師、無國界主義的醫生、專長NGO的會計師、保育第一的建築師……在行內集齊提名,然後當作直選來競逐。他們佔有道德高地,有政客的辯才,在全港性投票中很容易贏得足夠的知識中產選票,壓倒專注於本業的候選人。當選後甩開同行為市民服務,以彰顯功能組別的「荒謬」。

  說到底,市民與業界利益有別,在提名人少、選民多的全港性選舉中,有可能出現假功能議員。提高業內的提名門檻雖然可以排除上述的激進候選人,但不能擔保提名人為選民接受。

  現有的選舉代表性小,大幅度拓闊選民又可能令功能組別失卻原意,若此又保留來作甚?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2008大勢險阻


U Magazine Life: what's on 2008 01 04 issue 110

上期講到英國《經濟學人》的年終特刊,感覺到西方可能趁北京今年主辦奧運,多方施壓,令中國〈萬箭穿心〉。這期講講北京《財經》雜誌的回應。

不過很難細講,而只能勸有興趣的讀者買一本。我並非想當推銷員,而是這本《年刊-2008:預測與戰略》有256頁、將近80篇文章,作者包括中央智囊、央行行長、華爾街主管,各人紛紛為今年預警。短短幾百字實在講不清楚,只能列舉些重點----

p.22:去年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被指為當局試探民意的中央編譯局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發表〈政改重點〉,認為中國的民主「將沿著以下三條路線穩步地推進: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逐漸由基層民主向高層民主推進;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競爭。」與我們說的「循序漸進」似曾相識。但到底多循多漸呢?當局相信想牢牢控制住整個進程,故只會是滴水式的滲透。你會否聯想到我們的普選?

p.28: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醒你:「金融體系的困境和危機是不斷發生的。犯錯在所難免。」今年炒股小心囉!

p.32:銀監會首席顧問、前香港金管局副總裁沈聯濤說得更直接:〈每個夢都會醒〉,問「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與今天的次貸(即次按)危機,有何異同?」

p.92: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長Stephen Roach(羅奇)警告亞洲人〈最大的風險是自滿〉,指「經濟低谷正在迫近,…….亞洲準備得並不充分。」暗示金融風暴或捲土重來。

p.96: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豐問:〈中國2008,日本1988?〉意思是:中國今年的經濟很像20年前的日本,只怕重蹈後者「繁榮-蕭條」大循環的覆轍。

p.124去年香港的新股王馬雲預言:他的公司阿里巴巴「過去八年在電子商務上吃的苦,許多公司將會在2008年重新吃一遍。」

p.212:麥格理證券首席亞洲分析師Paul Cavey認為,股市的〈奧運周期不存在〉,「北京奧運會前後……調整…….肯定會發生。但……..股市和經濟與奧運會其實沒有太多關聯。」換言之,股市只是借奧運來炒作,不要太認真。

Info《財經》年刊/港澳定價:50港元/售賣點:大型簡體書店/網址Caijing.com.cn,有雜誌內容。

旺市有「加」和「冷」之憂

大公報 評論 2008 01 04 星期五

這個聖誕新年很「旺」,也是今冬入冬以來最冷的日子。寒流裡我們不會忘記在斗室中顫抖的獨居長者,快樂的人要記得不幸的人。市民雖然收入好了,但百物齊加價心理上難適應。

2008年元旦終於有新年氣氛。所謂入冬以來最冷,是指半夜的溫度而言。日間其實有十四、五度,陽光普照,風也不大,是最好的冬日。只要看鬧市裡熱褲女士依偎著一派悠然自得的男伴,就知道寒流有另類的作用。我們不會忘記在斗室中顫抖的獨居長者。但任何一種環境都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不能強求多數人為少數人的不幸而哀傷。西方人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快樂的人要記得不幸的人;反過來,不幸的人看見別人快樂時,應避免自怨自艾,總覺得社會虧待自己。

好景之中有隱憂

除了「冷」,這個聖誕新年的第二個話題是「旺」。連唱對台的報紙,元旦日的頭條也高唱《市民樂觀程度冠全球 香港08更好》。該報或許是明白讀者心情好,不敢掃顧客的興。但反對派也這樣正面,說明形勢比人強。

但大好之中有隱憂。首先,去年股市漲了四成,十年一遇。今年內地首次緊縮,股市應略微收斂,風險也會增加。一般的預測是:樂觀但審慎。樂觀因為政府換屆、主辦奧運、紀念開放改革30周年,要做出佳績。審慎因為辦奧運樹大招風。國際對手想找岔子,西方激進組織則想逼中國與西方看齊,合力想「唱衰佢」。因此,今年的投資格言也許是:不要逢IPO(新上市股份)必抽、逢內地股必「喉」。

除了冷和旺,節日的第三個話題是「加」。油價飆升了已不只一年,電費和部分小巴元旦起加價,大巴、的士正在排隊。公共事業收費凍結了多年後,這次似乎想玩鋪勁的。市民雖然收入好了,但百物齊加價心理上難適應。

百物騰貴難適應

不只此,內地需求強勁、人民幣升值,食材水漲船高,超市、食肆紛紛跟進。我常光顧的連鎖快餐加了個零頭,灣仔道上的平價雲吞麵和銅鑼灣的名店粢飯更加了一成。店舖加價並非純粹因為素材,更要命的可能是租金。近日傳說今年商舖租金可能加三成。若此,食肆目前的加價只是第一波。

商舖加租除了抬高零售價,還有一個後果:地區的upgrade(提升)或者說gentrify(貴族化)。旺區的舖位約滿後,會陸續轉租給中上檔次的公司。小店流落到人流較稀的舊區,加速邊緣化。按供求加租,由Gucci租下涼茶舖,提升地區的層次,本身難以非議。但樓宇轉手的過程難免有磨擦,一旦涉及政府或被視為「奸商」的大財團,就會有人以保育為名起來反對。

講回上述的加風,低收入家庭沒有錢娛樂,交通和食物佔開支的比例特大,在目前的加價潮中受壓力最多。今春的財政預算看來須提供短暫的紓緩。但培訓不是辦法。誠然,派錢不如教人賺錢。但全球化下生產外移,本地失卻就業機會,而IT的發展看不到盡頭,所取代的人力越來越多,再培訓也敵不過電腦換代的速度。再說現在服務業主導,僱員須與顧客直面,首要外型、笑容、口齒。這是年輕的專利。培訓能教中年人講英語,但無法去除他們臉上的皺紋、給他們甜美的笑容、伶俐的對答。

競爭力須維持

同樣值得關注,但已眾所周知的是:電視新聞每逢講到基層的拮据,必定請有口音的年輕主婦出鏡。被訪者可信是港人在內地所娶的妻子。她們和幼年的子女一如天水圍,成為低學歷、低收入家庭的標籤。每天南下的150名內地移民大都是基層的婦孺,問題已困擾了多年。我們既不能降低配額,以免港人的家人輪候來港的時間更長。而現代社會重人權,也不應限制內地配偶和子女來定居。商界從本位出發,要求額外輸入內地精英。但似乎無人問,這些婦女怎麼辦?政府應考慮津貼初來港的婦女,強制修讀新移民課程,包括適用的技能。但可能要同時設立託兒所,為上課的婦女照顧子女。

此外,全球化和IT化令職場加快淘汰,縮短了人們的職業壽命,增加了職場的爭鬥。今天的年輕人急於取代上一代。他們成長時,傳統觀念日漸淡薄,為了上位可以很無情。今後會有更多中年人提早出局,他們大都願意甚至需要工作,包括一些有足夠積蓄的專業人士。政府應善用這些人才,協助香港維持競爭力。

生意好也得未雨綢繆

為了感受節日氣氛,近日特地與家人去尖東看燈飾、去維園逛工展,除夕夜則去友人家看煙火。尖東海旁很熱鬧,但內地人多,西方人少。這部分證實了報上說的,節日期間,香港和深圳居民「換城消費」。內地人大概來感受當地缺少的聖誕氣氛。但聖誕在西方類似我們的春節,西方人通常在家團圓。

元旦日結束的工展則丁財兩旺。報載入場人次近200萬,展商說今年生意好,無須減價促銷。但部分因為長者免費入場,場內大都是伴隨著工展成長的中老年人。我除夕下午三、四點在場內,其時一般機構應已提早下班。年輕人不來工展,相信不是因為工作,而是產品不合胃口。場內不是廉宜、實用的家居用品和食品,就是女性美容瘦身產品。後一類產品我不懂,但在露天攤檔試用護膚品,OL(辦公室女郎)可能嫌cheap。

至於家居用品,今天的年輕人感性主導,購物要好玩、要靚,看重物品的外型、概念……,不求實用,甚至可能看不起實用,而只要開心,不太在乎價錢。這與專掃平貨的師奶到工展抬幾箱即食麵回家囤積,完全是兩回事。工展宜加入年輕人的內容,希望他們能延續父母的這個傳統。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今年大事多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1 02 星期三

如果達不到共識,則2017也無望普選特首,更不要說2020年起普選立會。一環扣一環,很可能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今年第一次與各位見面,謹祝各位08順利。

2008有可能是近年最重要的一年。

3月中是台灣的總統選舉。民進黨若第三次當選,而國民黨從此一蹶不振,台灣走向獨立、大陸出手干預的風險將大增。香港人到時難以獨善其身。表面上看,馬英九為國民黨奪回政權的機會很大。但民進黨和現任總統陳水扁怪招多。上屆即在投票前夕,憑一宗無厘頭的槍擊事件反敗為勝。民進黨為求長期統治,在選舉前可能天天出新招。直到法院確認票數甚至正式上任,馬英九都難以安寢。

接?是8月的北京奧運。中國經濟飆得快,對不少國家造成壓力,招人忌憚。現在第一次辦奧運,全世界都盯住中國。北京市為此大力整頓市容、汙染、英文。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公民質素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過去這一年,中國在國際上頻頻挨批。但也正因為奧運,中國在資訊領域擴大了對外開放。內地隨?經濟起飛,貧富懸殊,權錢交易,人欲橫流。希望經過這場歷練,對內能夠更加合理寬容,邁向真正的和諧。

9月是立法會4年一度的改選。上次是沙士和「七一」大遊行後,氣氛鬱結。這次剛好相反。雖然股市不會像去年那樣瘋狂,但就業、消費相信仍然旺盛。社會心態不同,選舉結果會否與上屆有別?但無論如何,到時記得投票。

第四季將會就如何增加2012年特首和立會選舉的代表性諮詢市民。政府以往的諮詢,通常只有特殊利益的人才關心。但這次除了關乎4年後的選舉,更是謀求2017普選特首的前奏。如果達不到共識,則2017也無望普選特首,更不要說2020年起普選立會。一環扣一環,很可能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相信誰都不願意有人「識少少,扮代表」,把他/她的意見當作你的交給政府。

上面這四件事只是我想到的,難免掛一漏萬。除了國家大事,對我來說,希望今年的通脹不要來得太急。有固定收入的市民最多是少點消閒,總能擠出錢來應付加價的支出。我擔心的是基層的退休人士和單親家庭。很多獨居、沒有政府援助的老人,生活費是固定的。物價上漲的第一波,還可以節衣縮食。漲到第二波,恐怕就捉襟見肘,而要躲在家?,靠隱蔽來省錢。物價再漲下去,恐怕就有人熬不住。最不希望一邊樓股齊飛,一邊有人在樓上飛身而下,因為感到絕望。

我在這方面比較敏感,因為自己也已退休。但我還有稿費等收入,社會上靠吃老本的人多的是。因此,一看「糖又加,鹽又加……」,我趕忙給母親加生活費。她那一代女性,大半輩子都是家庭主婦,老來就靠子女。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高清时代


南風窗 專欄 2008 01 01 第1期

友人来电为《南风窗》约稿,希望写点「港事」,特别是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讲传媒。

的确,内地与香港的媒体都需要多从当地角度去了解对方。开放自由行后,来过香港的内地人以百万计,讲到香港哪里好吃、那里「抵买」(便宜),有时候比本地人还要精。但讲到社会民生,则又是另一回事。这与港人不了解内地是同样的道理。从未到过深圳的香港人绝无仅有,但明白深圳的香港人也绝无仅有。由于两制隔阂所造成的兴趣差异,即使家在深圳的香港人也不一定知道「深事」。

但这是人之常情。游客花钱来享受,不是贴钱买难受,才不要知道当地社会的问题。而且即使知道了也帮不上忙,又何必自寻烦恼。

因此,我对友人的邀约有点犹疑,主要是怕选材不能切合内地读者的兴趣。此前虽然也给《南风窗》写过一次,但那是应邀就我工作过的《信报》作交代。内地读者对这份香港财经报纸有兴趣,大概是因为前总理朱镕基公开说,他每天都看。朱先生没有说他看甚么内容,但在港无人不知,《信报》作为香港最后的一个文人阵地,最卖钱的是评论,特别是创办人林行止的每日专栏和曹仁超可读性与可用性兼备的《投资者日记》。因此,一听林老板两夫妇「卖盘」(转让)给香港首富的后裔,很多老读者和舆论领袖反应很大,担心该报由知识界的言论堡垒沦为财团的传声筒。

我相信,那就是本刊那次来约稿的原因。但交一次差容易,定期「交货」难,这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交代过本栏的始末后,进入正题。相信内地游客也注意到,香港电器店的电视部最近挤满了人,而且都是中年的本地顾客,并非赶电子潮流的年轻人。原来,香港自除夕起,电视广播进入「高清」时代,不少家庭赶着换机。

顾名思义,高清亦即「高度清晰」,译自英文的「High Definition」,简称「HD」。电器店里陈列的电视,又厚又重的传统型号固然迹近淘汰,代之而起的LCD(液晶)和等离子(plasma)平面电视,也纷纷以「Full HD」(全高清)或「HD ready」(HD就绪)为卖点。换言之,你即使是用平面电视,如果不具备HD功能,那也有压力要换机,否则接收两个免费电视台「无线」(TVB)和「亚视」(ATV)新增的高清节目时,只能沿用旧机的解像度,而不能「睇真的」(看得清楚些)。

传统的电视广播采用仿真方式(analog)。香港的带宽只能容纳4个频道,无线和亚视各2条。但当时的总督和洋行大班都是英国人,这两个台必须各留1条英文频道,否则大人物没电视可看。但英语节目是从英、美买来的,本地观众觉得不够亲切,故日常只看无线和亚视的粤语频道。再加上亚视长期积弱,无线独霸八成收视,香港引入收费电视之前,市民几乎只有无线粤语台,也就是珠三角观众熟悉的「翡翠」一种选择。

现在有了收费电视,再加上互联网和3G手机(3rd generation亦即第三代行动电话网络的缩写,今年会扩展到内地)提供的视讯,免费电视开始流失观众。「有线电视」和「now」两大收费服务各有几十个频道,新闻和电影年终无休,更垄断了欧洲的足球赛事,目前各有70-80万订户。就以我来说,由于懒得熬夜,一个月看不了几场球赛。但没有这个选择又觉得不行,最后两个台都订。月花将近500元,但其实除了新闻,每天看不到一小时。

面对强烈的竞争,免费电视只有增加频道才能维持市场份额。对市民来说,免费台若萎缩,最终只会被收费台垄断市场,抬高收费。现在用数码(digital,内地译作「数字」,台湾有时候译作「数字」)技术可以容纳较多频道,广播由仿真转向数码也就在所必然。

香港电视数码化的政策是前几年订下的,但2007年除夕启播,运气很好。过去一年就业好、股市旺,市民收入增加,与此同时,HD电视售价日趋平民化。而且还有半年就是北京奥运,到时数码广播预料可覆盖全港四分之三的人口,人人都想换机,看清楚场上不容毫发之差的赛果。

数码广播除了增加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增加频道,提供较多的选择。香港的免费台以往时段少,只提供大众娱乐,今后会加插点文艺。文艺在港一向是小众口味。但年轻一代兴趣多元、品味提高,创意更成为新时代竞争的要素,文艺会形成新的市场,成为重要的表达渠道。

不用说,我也被潮流裹挟,近日与家人跑遍电器店,看买哪种机好。不过,我其实是被动的。家里的电视用了十几年后,最近画面绿得可爱。要开一阵子,大概是线路热身后,才回复正常。这通常是电视机突然死亡的先兆。不换机的话,只怕阿森纳对曼联的英超联榜首大战那晚,要半夜到酒吧去蹲点。气氛虽然更好,但我是懒人,只要能够在家收看,一动不如一静。

但看过市面上的各种型号后,家里排名比我高的常委叫停。原来想看高清节目,除了要有HD电视,还要买「机顶盒」。但我订阅了2个收费台,再加DVD播放机,电视机已接驳了3个「盒子」。现在再来1个HD盒,4个盒子是否都能同时接驳电视,还是说每次换台都要拔线。常委指示:等内置译码器的新型电视上场再看。

希望下次与你见面时,我已解决了这个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