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裡青蛙,從哪裡來?是從那水田,往河邊游來。甜蜜愛情從哪裡來,是從那眼睛裡到心懷。哎呀媽媽,你可不要對我生氣,哎呀媽媽,你可不要對我生氣,年輕人就是這樣相愛。」──印尼民歌
前天,中央有兩項對港人的刻意表態,但港媒也刻意淡化。一是駐軍模擬有講粵語者入侵新界,海陸空齊出動,翌日經央視公告天下。二是退休前主管港務的陳佐洱訪港後提醒13億人,港獨如病毒般蔓延。他引述當年上司魯平近日在港《South Morning China Post》發表的文章,指鼓吹港獨是「純粹的傻瓜」,因為若非內地支持,香港只是死城。
回歸十五年,三軍此前好像只在深圳演習。現在直接在港境,講明敵人講粵語,結合同日陳佐洱和魯平的警告,當屬「項莊舞劍」。
港獨可信是在蔓延,但肯定沒有病毒那樣猛烈。熱衷者主要是年輕網民,以走偏鋒的文人為精神導師。激情起鬨多過有組織實幹,富裕社會的自我憧憬多過政治肉搏所需的紀律韌力。激發的因素主要是回歸後本港不振而內地「恐怖」,對英治的緬懷份屬次要。這是高於物質層次的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只說,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在內源於物質基礎,並沒有說物質是意識形態「唯一」的成因。魯平避談港獨的政治根源,只講港人的物質生活所繫,令馬克思學說淪為拜物教。
香港無疑靠內地支持才能生存。但子女反叛在今天的家庭很常見。萬一有人不認父母,難道就斷糧斷水?比鄰地區的關係是否就這樣處理?上Google Map即可知,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也鋪有港深之間那種的輸水管。新加坡當年脫離大馬獨立,後者有否以斷水來逼降?星馬現在也可能有爭執。大馬若動輒說,要不是飲我的水,你早就死光了,世人將不齒,新加坡也會獲得舉世的同情。
這並非鼓勵港獨有恃無恐,而是說,鄰近地區相處的關鍵除了國家層次的領土、主權、利益,還存在著更基本的人的價值:尊重生命、寬容差異。港獨是心理病,基於物質,但高於物質,心病還需心藥醫,單靠物質上的依存約束不了。
蘇格蘭有人要獨立,英國只能苦笑,協議讓其公投。富裕的巴斯克地區要求獨立,財政拮据的西班牙拒絕,但也沒有在巴斯克軍演,用巴斯克語要對方投降。
中國涉外地區的歷史是很不幸,不僅國土被侵佔,而且是落入當時在列強裡管治殖民地相對有效的兩大「強盜」手裡。英國在港和日本在台的建設,與清朝此前的無能敗壞形成鮮明的對比,令當地同胞產生了留戀。當時非洲、中南美、亞洲大都是列強的後園,但法、西、葡、意管殖民地靠擄掠原始資源、政治高壓,除了語言,絕少建設。但英、日本身講求實際、規矩,管治殖民地較有條理、對經濟看得較遠,除了眼前的榨取,也留意發展以免殺雞取卵。
說白了,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有些台灣人和香港人覺得,當年「養父」給我的教養好過現在的生父。再加上國民黨光復台灣初期粗暴統治,種下二二八的藉口;香港回歸後急於重建國民意識、施政一再觸礁、壓制民主力量,台獨和港獨的由來就是這麼簡單。
但國民黨治台頭四十年諱疾忌醫,中共在港只不過是重蹈其覆轍。台灣人的地方意識已扎下了根基,可見的將來看不出大陸如何恢復台民的一統意識。年來大陸已開始明白台灣人的這種心理。兩岸若最終能以「一簷兩戶」的聯邦制重歸於一家就不錯了。香港不錯單獨生存的本錢與贊成港獨的人口都與台灣不能比,即使大陸像英國對蘇格蘭那樣開明,我也不相信獨立有意義。但年輕一代受「勇敢追夢,必有所成」的西方個人主義熏陶,越脅迫以斷水斷電的現實,他們越堅持。來門口軍演和魯平、陳佐洱發狠話就像風神這個「純粹的傻瓜」,以為可以靠猛吹來讓人脫下大衣,結果不敵以光和熱來令人自動解甲的太陽。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地彼此滲透,很多港人有幾種地域身份,感情上不止一種認同。港獨除非上升到暴力層次,否則你奈他們何?
魯平、陳佐洱猛吹反港獨號角,再次使我想起港澳辦過去三十年路線的後遺症。現在比較明白了,港澳辦一如對台辦,任務是收復國土,官員怕被罵賣國,成為千古罪人,故寧左勿右。回歸前在六四的背景下拼命壓縮港人的民主空間,深深刺激了港人。英國人拍拍屁股走了,最終中國自己要面對700萬有怨氣的市民。回歸後,本以為派糖即可消怨,不料外圍因素和特區政府都不爭氣,再加上「西環」的因素,港人糖照收,怨照飆。最終只好像以往那樣,應付不人民內部矛盾時,就推給外因,罵他人干預、陰謀。
年來台辦溫和了些,港澳辦改由外交官主持,也少了些火藥味。但前任還想繼續撐自己留下的後遺症。回歸前延續新華社的「西環」不妨撤銷,把港務一統在港澳辦旗下,而由港澳辦在港保留一個幾個人的辦事處,與京定期輪換人員。
1 則留言:
將爭取落實香港基本法及維護本土權益說成是港獨,是抹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