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總柱子上屠狼「燒鵝」的創作。崔少明攝 |
我以此為題,並非泛論這次泛民和建制的成敗,而是因為投票前,幾乎從來不談現實政治(以別於民生和公共秩序)的家人,突然在家庭聚會上配起票來。市民這次的認真由此可見。
前天票站一開門就隨家人去。週日大清早,投票廳裡職員多過選民。每個選民有三個職員為其核對身份證和撕發選票,需時十秒八秒。換了羅湖過關,尖峰時間的人龍怕要排到香港仔。
港式效率不適用於選舉,是因為法治精神強,驗證「均真」?地區直選點票要8-9小時,200萬票的超級區議會更要13-14小時。台灣選民多兩倍,一南一北的車程是香港的五倍;美國面積幾乎像中國那樣大,選民比香港多幾十倍。但台、美大選當晚就有結果(除了小布殊連任那次。由於與戈爾在佛羅里達州的百萬票裡只差200多票,為了逐票核對,確保這點近乎零的差距無誤,似乎花了一周)。港人為什麼不介意這樣慢?
投完票,繞道去政總兜個圈,看反國教撤出後的餘韻。政總範圍內的柱子貼滿了屠狼「燒鵝」的創作。情緒似乎比03年50萬人遊行更強烈,而且擺明反共,只差沒說推翻。
更重要的是,本土意識近年隨自由行勃興。每次遊行都有團體打著英國殖民地的旗幟高呼「自治」。FB上常見「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的聲明。港大民調指支持台獨的香港人上升到兩成半,四人行必有此好焉。若此,有人敢調查港獨意願的話,相信不止此數(回歸前記得有大學的美國教授搞過,答案據說是兩成。此人近日又蒲頭,許是民情的指標)。
那天看港女在殘奧花劍決賽擊敗中國奪冠,我就猜沒有傳統媒體敢高呼《香港打敗中國》。果然,連AD的報道都只限於6W!但余翠怡的笑容殺死人,又怎會不激發憧憬。
至於選舉,開票現場的焦點是公民黨想一單兩席,碰上建制派「完美」配票,結果損友而不利己。本身的兩名大狀靚女固無法連任,民主黨久經百戰的老將也連帶出局。但到了開票翌日,焦點已轉移為激進派大躍進。
的確,配票取勝純屬建制的技術優勢,不完全反映民意。說白了就是黨紀嚴明的優勢。這裡所講的黨當然不是香港這些鬆散的蚊形黨,而是內外鬥爭有九十年經驗的大佬。
當初要港採用比例代表制,就是深知自由世界的人理念再好,一旦面對生死,為了自保又必然相殘。此時只要有上黨在幕後為各建制黨配票,就必然可得享漁人之利。上黨手握13億人的資源,加上黨紀如山,各建制黨派再不願意也會俯首聽命。
這也就是港人早期辯論普選時,反普選的《明報》老闆金庸與挺普選的《信報》老闆林行止筆戰的所在。金庸認為普選則共黨必勝,因為港人一盤散沙,只有共黨有組織力量。金庸有此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歷過抗戰、內戰,來港後又在《大公報》起家,領教過共黨幕後的能力。但我好像寫過,其實金、林都對,差別在於歷史階段。普選初期共黨必勝,因為民主派和選民不懂得選舉操作。但進入中期後,民主派和選民累積了智慧,逐漸可以抗衡共黨的組織能力。那時民意就會主導賽果。
這也就是港人早期辯論普選時,反普選的《明報》老闆金庸與挺普選的《信報》老闆林行止筆戰的所在。金庸認為普選則共黨必勝,因為港人一盤散沙,只有共黨有組織力量。金庸有此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歷過抗戰、內戰,來港後又在《大公報》起家,領教過共黨幕後的能力。但我好像寫過,其實金、林都對,差別在於歷史階段。普選初期共黨必勝,因為民主派和選民不懂得選舉操作。但進入中期後,民主派和選民累積了智慧,逐漸可以抗衡共黨的組織能力。那時民意就會主導賽果。
目前仍屬普選初階。歷經週日的慘敗,泛民自然說今後要合作。但放心好了,各黨意識形態由左到右差別大、處事作風有別,表面上修好,到了生死關頭又會各自修行,讓建制得利。這才是常規。恐怕還要輸一兩次,才會放下自己為大局。
但激進派勃興才真正反映民意的變化。政改方案當然是焦點,但由董到曾這15年累積的窩囊,植根了激進的土壤。目睹05年韓農來港反WTO的壯觀,接著連串的保育洗禮,加上曾蔭權七年任內以「大市場,小政府」為名,可做可不做不做,派點小糖,然後伸大手板等北水,自由行不斷擴大的副作用湧現,最後則是政改方案將泛民分化為公投派和談判派。再到這次反國教,匯聚成03年以來反政府最大的動力。激進派看來方興未艾。
夜深了,這個話題有排講。也許明天再續。
2 則留言:
共產黨哪裏會不理解普選操作問題?只是他們也不是笨蛋,想在群眾自行調節成功之前大獲全勝,令大家「無仇報」而已。
激進抬頭可能也是計劃之內。鎮壓的口實多的是,非暴力不合作是否有效的反制手段,實在很難說。
今次選舉的其中一樣特性是中間路線萎縮。
1. 民主黨得票固然少了,最算公民黨都只有 0.4% 增長。
2. 社民連+人民力量 增長了 4.5%
3. 就算激進的更偏向激進,例子是黃洋達 vs 陶君行。性格較鮮明的較優勝。
4. 最算建制派都偏向了更建制保守。一個明顯例子是建制中較中間的葉劉淑儀,同上屆比差不多少了一半票。(就算加上來分她票的劉健儀,都比上屆少)
5. 反而梁美芬的票多了萬幾票。
我的結論是新增的選票大部份走向兩極,保守的更保守,激進的更激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