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中國經驗 車房創意

原載《U Magazine: Life》issue 222 專欄 2010 02 26

1781年英國人Watt(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後,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無不拜他之賜。但本刊總編輯Chris Andersen認為,兩百多年後,世界已進入DIY(Do-It-Yourself)時代,蒸汽機開啟的工業革命已過時,有必要再來一次。因為,有了電腦後,知識垂手可得,產品要求度身定做,人人均可自行設計。只要有創意,在家即可賺錢發財。

Andersen鼓勵讀者在車房創業,部分是受中國經驗啟發。他發現,「世界工廠」一個最大的長處是應變靈活,能夠快而廉地滿足小訂單,適應愈來愈分眾的市場。但其實,美國的微軟和蘋果電腦也是在車房開始的。只要善用IT優勢,美國應可重拾光榮。

香港寸金尺土,最接近的例子也許是翻新舊式工廈,廉價租給創業者。Andersen有視野,但相信IT萬能,宜留中存疑。他此前提出的《Long Tail –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長尾論)和《Free – The Future of Radical Price》(免費論)仍待驗證。

本期另一文是內地有網迷因為成癮而入營,但不足一日即因電擊等治療,cure變成kill。香港傳媒也有報道,但詳細道來,令人想起美國拍成電影後贏得奧斯卡的Ken Kesey名著《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杜鵑窩)。

另一文講述加州的高鐵大計。美國至今沒有高鐵,並非科技欠佳,而是國人放不下象徵個人自由的私家車。加州作為美國最左的州份,本來不喜歡高鐵。但科技公司多,現在右派的阿諾當州長,想刺激就業、輸出技術。但居民阻力會很大。或因此,當局至今未公佈時速多少、何時落成。

《Wired》
期號:Feb. 2010
售價:約$40
售賣點:灣仔美軍商場
網址:wired.com

《新知客》月刊
期號:2010年2月
網址:newlore.cn
再過一個周日就是奧斯卡。《阿凡達》在戲院里已接近尾聲,話題都已講完。但荷里活的科幻特技由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到《阿凡達》以來的發展值得回顧,對本港發展創意也有參考的價值。特別是兩個對開的圖片頁,按年份列出期間內大片在技術上的改進。(@旺角榆林/$13)

《Atlantic》月刊
期號:2010年3月
網址:theAtlantic.com
隨著Google聲稱網絡遭入侵、白宮對華轉趨強硬,美國再度驚呼中國黑客的威脅。James Fallows的《Cyber Warriors - Pentagon vs. Chinese Superhackers》直指中國雖然軍力威脅不到美國,但網絡施襲所造成的損失以百萬美元計,不排除會拖垮金融和制造業、滅絕所有的網上資料。內容無新意,而只是反映自由派對華的態度。(@Dymocks等大書店/約$70)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100225四:管他的財政預算

寒流隨春節而遠緲,接著連日「回南」(黃梅天),漫長的炎夏不遠矣。

自從曾蔭權任財政司慣性派糖後,每年的預算案只是全港瓜分公帑的活動。事前人人呻窮開價,事後呻冇著數。昨天財爺讀完報告後,我下午去上健身班,同學間幾乎沒有好話。一個最多40的男生問:「你話政府有乜係做得好架?」今午看電視,主播的頭一句是「各階層」都不滿意。得益較多的基層嫌〈扶貧欠長遠〉;得益最少的中產問〈「係咪唔喊嘅 BB就冇奶飲?」〉〈豪宅買家「唔志在」租金回報少〉的標題暗指內地炒家抬高樓價害港人。
但最騎呢的不是預算案本身,而是〈財爺「復古」派floppy 議員四出撲磁碟機〉。這和與民對話的Facebook賬戶只開三小時,同樣顯示當局與時代脫節,所謂唔做好過做。除非你認為,將積存的軟碟物盡其用,環保慳家。

《蘋果》引述路透社對23國24,000人的調查,發現〈用錢衡量成功 中韓最物質主義〉,比例是69%,印度以67%緊隨其後,接著是日本的63%。西方比例很低:加拿大27%、瑞典28%、荷蘭29%、法國32%、美國33%。但我不相信三個中國人裏只有兩人覺得賺錢最多就最成功,與篤信宗教的印度人幾乎相同,與港人最愛的日本也相差不遠。中國的被訪者是否照搬官話?西方比例低乃意料中事,但名單裏為何不包括英國、油國、伊斯蘭國家?

豐田社長首次出席美國會聽證,承認過度擴張忽視安全。此說早已傳遍天下,說了等於沒說。美國車被打垮將近30年後,藉著Japan bashing(上次是1980年代)來奪回市場的機會有多大?中國車又能分到多少羹?

昨晨打開電腦,最吸引我的不是頭條〈39.4萬港人身家千萬 富婆多過富翁〉,而是旁邊的即時短訊〈德國首位女總主教 醉駕衝燈被捕〉。大男人會說朽木不可雕;女人會說有人做大新聞,貶低女性。

決定一個媒體的影響力,記者看重獨家新聞,知識界看重言論,但我更看重日常報道的技巧。陳寶珠的百歲養母昨晚不幸在女兒演出的場地猝逝。今天兩大報,一份說〈養母紅館暴斃 寶珠照常演出〉,予人的印象是冷血;但另一份說〈不知母已離世 專心演出〉。原來,養母倒下時,陳在後台準備演出,演完後才獲告知,其時養母已離世。換言之,陳未盡孝一事即有責任,也是工作人員的,與她無涉。前一報雖然在新聞稿裏說,「未有及時得悉養母出事,至表演圓滿結束才驚聞噩耗」,但標題是第一印象,可能已造成誤解。該報的影響力不及,豈是偶然?

為免官方藉尋找轉世靈童來控制繼任人,今年7月將滿75歲的達賴說只要藏人同意,他願意廢除轉世制度。有報紙說〈藏學專家狂轟罔顧歷史〉。由於西藏問題屬國策,沒有建制內的人敢發表另類意見,「藏學專家」之前應加上「內地」,以示有別於流亡的藏人和西方專家。「藏學」一詞也多餘,若非專長,報紙又怎會引述?

  香港二十年前還有不講政治的純商業報紙,俱往矣。今天判斷敏感的報導是否可信,先要瞭解該報的取向、受眾對象。現在社會「透明度」高,媒體不敢『老作』或明顯歪曲,但會作大合意的事件、貶低不合意的。某媒體若被指未恰如其分地處理某宗新聞,會辯說是口味,再辯不過時就說忙裡疏漏。
達賴日前在美領獎時的講話,兩大報本週日的報導就幾乎相反:
一份說〈達賴:獨裁中共應退下來〉:「達賴......表示,中共是一個獨裁的資本主義政體,並非真正的社會主義……已沒有群眾支持,也沒有堅實的思想意識。『有時候,我認為已到了中國共產黨有風度地退下來的時候。』」
對手說〈達賴領民主獎「我的思想更紅」〉:「達賴認為中國應建立一個更強的社會保障體系,並說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思想比中國的領導人更紅。』」
我沒有翻查講詞全文。但就達賴的往績看,他會講話,尤其明白西方人的心理,但用詞不嚴謹。這兩種矛盾的內容當時也許都講過,只不過兩報按政治喜好各取一端。讀這種報道,所瞭解的不是新聞本身,而是兩報新右(neo-con)與新左(new left)的性質。

最後,推薦蔡子強今天在《明報》見報的〈大家希望「Big Brother watching」?〉由上週少女因為衣著被小型賽車纏住氣窒身亡說起,批評不談個人責任、凡事推給政府的風氣(以下節錄):
「世間是會有意外的。要防止意外,最重要的是,增強自身的警覺性和安全意識,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事事依賴政府防止,意外或可減少,但那必然是一個十分窒息的社會。追求百分百安全的社會,代價可能是George Orwell《1984》所說,「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社會。」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後」來的煩惱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10 02 23 星期二

本欄歲晚收爐前以《答80後》為題。但世代之爭不會隨虎年的到來而了結。

反高鐵青年借用建制派的習俗,年初二為市民上香,「求家宅」得下籤。「凡事待遲」的籤文令人想到遷拆菜園村。代表出鏡的美少女勸你我為經濟發展的速度想一想。同期內,50後的社科學者對於同輩被80後的精神領袖指名道姓,暗示其落伍、接受招安而憤憤不平,80後也「當仁不讓」。

政治方面,建制擺明杯葛激進派的「普選公投」,溫和派大概會「被動地」投票。五區補選的總投票率能否接近五成,為公投「背書」,很視乎80後會否放下對「大佬文化」的厭惡,傾巢而出。

少年反叛本乃人性。我作為40後,在學時,就有人高呼「Don’t trust anyone over 30.」,今天對80後來說更是老而不。但成年人要知彼,方能迎接挑戰。

今天的網民反建制到近乎無政府,一個深層的原因是got nothing to lose。一個半世紀前,馬克思說城市無產者搞革命最堅決,因為「失去的只是枷鎖,得到的是全世界」。今天以Twitter「起義」的80後不也「一無所有」?80後不錯柴米無憂、缺乏危機感。但教育上權利的灌輸超前,品格的培育滯後;經濟結構偏重金融和地產;回歸後內地人才湧到;加上IT革命不斷要求在職者更新技能,否則隨時用新技術或後來者取代,青少年往往只能在父母的蔭庇下生活,缺乏上一代的滿足感。當學位增加得快過職位、大學生的預期高於技能時,事業的機會固然銳減,挫折感就更大。

這種教育膨脹、與產業錯配的弊病,內地更嚴峻。高校畢業生由2000年的107萬暴漲到去年的600多萬,崗位與學位的差距連年擴大。繼去年熱論電視劇《蝸居》裏,靚女大學畢業後選擇當大官的「二奶」,相信是配合下月的「兩會」,報章近日驚呼2億80後〈結婚置業成第一恐慌〉、大學畢業後在市郊貧民窟暫住覓職的「蟻族」〈吃剩飯團年〉。

廣東《人物週刊》過年前的專輯直指80後是《失夢的一代》,〈夾縫生存 三十難立〉,只好〈回歸體制〉。所引述的網上「80後通史」文才令人叫絕,現實令人心驚(註:括號裏的註釋是我加入的):「夫80後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指改革開放後,讀高中和大學要付費),不逮高等學校之分配(指大學生要自行覓職,政府不再安排),適值擴(大)招(生),過五關,斬六將,碩(士)博(士)相繼,數年乃成,負債十萬。覓生計,十年無休,披星戴月,秉燭達旦,蓄十萬。樓市暴漲,不足購房,遂投股市,翌年縮至萬餘,抑鬱成疾。入院一周,傾其所有,病無果,因欠費被逐院門。醫(療)保(險)曰,不符大病之條例,拒賠。友憐之,賒三鹿(或指三聚氰胺)一包,沖而飲,卒。」

如果香港的80後阻住經濟轉,內地的80後失業大軍更可能動搖國本。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100223二:保育勢將燎原

昨天家事多,不夠時間寫「公事」,今補上。

為免「普選公投」受孤立,《蘋果》首次拋開傳統的自由主義,用盡議題來刺激反建制情緒。昨用〈複製菜園村〉的頭條爭取反高鐵的80,今再用〈馬會.....賭波賭到癲〉的頭條和〈政府把關失敗〉激發師長和宗教界,更利用即時新聞來刺激無房一族:〈胡孟青:醒來! 不願做房奴的人們〉。
〈複製菜園村〉本來不符合經濟效益,該報也討厭反賭博的道德保守派,但現在學毛澤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馬會並非政府的一部分,卻是建制的象徵。
相比之下,面向教育界因而慣性反賭的《蘋果》對手反其道而行。〈試網上直播球賽 馬會被批太進取〉的標題在網上排位很低、用詞委婉。想放馬會一馬?
《明報》今說,〈原接受賠償 村民「轉軚」〉,暗指複製菜園村令此前的補償遊說前功盡廢、拆遷的安排要重頭來過。與反高鐵陣營重奪議題相比,鄉議局主席週六稱「官不聊生」、「做官比做市民難」,顯與時代脫節。

80後吸收了利東街、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連串鬥爭的經驗,策略突飛猛進。現在《蘋果》力撐,更碰上在舊街取景的《歲月神偷》奪得西方影展的最佳電影獎(該片同仁力挺保育:監製張婉婷說:「如果唔係呢條(永利)街,……一個講香港地方嘅戲,要走去馬來西亞或者廣州拍。」在上環長大的女主角吳君如說,姑公在永利街印刷公司「執字粒」,童年時她經常在附近穿梭),民意已起了根本的變化。《蘋果》高呼〈重建巨輪毀掉「三代人嘅心血」〉,預言〈發展新界勢掀更多爭議〉。星火燎原下,拙於策略和宣傳的建制勢將捱打;成本大大抬高後,很多預定的基建和重建計劃或不再可行。

反過來,《蘋果》貶低有利建制的新聞。〈龍和道首段今午通車 中環往灣仔行車可快10分鐘〉的標題歸入《港聞》類,居《頭條》和《要聞》兩大類新聞之後,而且排在〈寓所燒衣 婦吸濃煙不適〉之後。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100222一:誰是李政道?

今天是年初九星期一,社會恢復正常。這個聖誕、新年和春節,外來的親友特多。久違的上海表姐和表妹甚至帶來下兩代。飯局連連、夜夜笙歌,加上膝蓋擦傷後兩月未癒,不敢跑步,下午gym復課時過磅,後果一定不小。

昨晚友人擺西式大壽。人數不像中式那樣墟撼,但場地高雅、食物可口。而且,友人夫子自道,按相識的時序,逐一交待與在座各人的友情。結論是:朋友也就是extended family。店主也很識做,奉送一pack三十年的白蘭地給壽星。座上個人輪流聞一聞,香氣果然不同。
友人專長視覺媒體,下月就上京另闢戰場。這是近月第二個事業有成的友人決定北遷。她倆長居西方,或不能代表一般的港人,但早期在港生長,這種取向仍然是香港的隱憂。

另一個回來過節的友人久居西方名城,對這個本來就有「文化沙漠」之稱的出生地,更有吾不欲觀之嘆。得知內地新近出版了李政道傳,還未完全適應時差,就連跑兩家老字號和一家專賣簡體書的樓上書店搜羅。買不到書不說,更痛心的是前兩家的中年店員聽他問「Lei Jing Do」的書,不知道是什麼,查過電腦後才說,原來是「搞科學的!」至於樓上的一家,他在紙上手書「李政道」三字後,女店員想在手寫板上輸入電腦查詢,臨摹「政」字時竟然寫錯。
我明白友人的心情,但做慣新聞,見怪不怪。香港不比倫敦、巴黎、東京,到書店打工純屬謀生,店員不一定比常人更愛書。二則李政道贏得諾貝爾獎時,店員還未出生,在新聞壽命用小時來衡量的時代,已是『史前』的事。三則或因諾貝爾獎同伴楊振寧近年居港,李教授避席,上次來港已不記得是何時。他又沒有花邊新聞。美國人說,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四則歷經個半世紀的薰陶,商港性格早已融入港人的血液裡,與投資大、風險大、回報期長的科研背道而馳。港人愛玩科技產品、炒科技股票,但嫌研究科技辛苦、賺錢慢。雖然出過兩個諾貝爾得主崔琦、高錕,但都是在美、英成才。
對於友人的心頭好,我只能建議去深圳買甚至上網訂購。新式教育拋棄了謙厚和尊師敬老的傳統,現在的人只知有我。上一代善用網絡,才不會讓年輕人看扁。

這次入冬以來,冷一周暖一周。上週一天比一天低的氣溫持續了三天後,終於在週五到達攝氏7.7度的底點。週六起逐漸回暖,今天更升到19度。這次回暖後,冬天會否就此了結。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100219五初六:馬英九的Freudian slip?


昨有年輕朋友來拜年。與他一對精靈乖巧的「00後」子女玩,連我也覺得年輕了。

就Google風波、奧巴馬對台售武和接見達賴,中方的分寸掌握得比以前好。未拒絕美國空母訪港,而只是例行地傳召大使。接待非民主國家的反對派出於美國的立國承諾。只要不涉及實質的支持,宜以平常心處之。放下不必要的爭拗,多發展實質的關係。對於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交代,最佳的分寸可能是:強度足以嚇阻其『加碼』,但給自己留有下台的餘地。高調抗議改變不了現實,反淪為笑柄。毛澤東時代聲討美國不下五六百次,但此外毫無動靜,變成自己所罵的『紙老虎』。這在虎年將會是莫大的諷刺。

達賴見奧巴馬後,針對中國的言論和中方的抨擊都了無新意。在他有生之年解決西藏問題幾近絕望。他身後,藏人會激化,對藏漢都沒有好處。

順應美國對華出招,輿論界繼續開弓。《紐約時報》網站說〈Two Chinese Schools Said to Be Tied to Online Attacks〉。上海交通大學和據說與軍方有關的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院被點名。校方自然否認。但即使是真的也不稀奇。關鍵是高層是否知曉。

馬英九初三到星雲法師住持的佛光山參加法會時說:在公益上,「宗教團體做得比政府還好。」坦承宗教有效而政府『無能』,這就是台灣比大陸高明之處。中共相信也明白,宗教比政府更能穩定社會,但總怕其搶去民心、挑戰政府,從而壓制其資源、組織,封殺其國外聯繫,以致其無法幫助政府滿足民眾的需要。這當然是本末倒置。政府不好,即使不准信教,民眾也不會信政府。群體事件層出不窮,與宗教何干?

台灣總統府昨天的新聞稿一度引述馬英九說,他接見美國議員時,用「兩國」來形容兩岸關係。李登輝當總統時提出「兩國論」,曾招致大陸飛彈瞄準台灣。台方這次很快就說,文稿裡的「兩國」乃手民之誤。但想深一層,馬英九接見美國政客時,會否真的是這樣說,而這其實是他的Freudian slip?

自從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洩漏輻射,從而停建核電廠30年後,美國終於向創造就業、減排、重振技術出口、減少進口石油的現實低頭。在10%的失業率下,當年領導全球、激發港人群起反對大亞灣的美國反核聲音,微弱到幾乎無聞。30年前的反核不就像今天的保育?再往上推,40年前是反越戰和中國文革觸發的西方嬉皮浪潮。若此,反建制運動會否是一種10年一換的潮流?10年後,新的潮流會取代保育。到時才建高鐵,大概就不會有菜園村的問題。
奧巴馬宣佈恢復興建核電廠時,引述世界潮流說,全球興建中的核反應堆有56座。但所提到的三個核電大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佔21座,超過三分之一;韓國6座、印度5座,各佔大約一成。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

美國有人認為稅局令其破產,於是留下遺書、縱火燒燬自宅,然後駕小飛機撞向其大樓,引起大火。樓內至少有兩人為他陪葬。附近不遠就是國安機構FBI。官方疾口否認事件涉及恐怖襲擊。但純就破壞而言,個人施襲與基於政治,例如伊斯蘭因素的襲擊,有何不同?

網上的高登論壇昨天流傳說,有線電視今年的一首賀年歌,中段歌詞的第一個字串起來是「你我發揮七一精神」!網上自然熱論。但以香港今天的自由度,有多少人要像古時那樣,在月餅裡塞入紙條才能達到「起義」的目的?今天的確是「娛樂至死」的社會,很多人在玩耍上很有創意,但大都是過眼雲煙。YouTube上令人開懷的片段數不清,但有多少值得傳世?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100217三:互聯網主導社會?


  昨天初三和今天初四,溫度連創入冬以來的低溫,而且連續兩天低於預測,今天又略低於昨天。若有長者、貧者出事,當局怕要背鍋。
  昨天是馬會傳統的開年日。我與妻蒙同窗帶攜,破天荒加入8萬5人入場、11.6億元投注額的行列。貢獻小到難以啟齒,但經席上主人提點,竟然應驗了初哥的好運。

  十三億人的消費力冠全球,美、英、澳紛紛以中國春節活動為招徠。人民網高呼〈春節成為「世界商機」〉。與此同時,此前總是在最後關頭失手的中國花式滑冰,終於奪得奧運金牌。但僅憑新聞片段,總覺得美感運動的中國選手技術超群,但傳達不出感情,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想更上層樓,還須以『文化為體,技術為用』?
  
  一如失卻魔力的日本元旦傳統節目「紅白鬥歌」,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春節晚會為了在商業上挽救收視、政治上貼近民眾,勁炒網絡用語。但中老年人看不懂,只上網不看電視的青少年也不見得喜歡。
  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這種既失嫂意,又順不了哥情的世代角力在所難免。但同樣出於「互聯網主導社會」的命題,王丹、嚴家祺等流亡人士在過年前發表《網路革命宣言》。其中最重要的觀點不是用網絡來激發顏色革命,而是認為劉曉波判監已「堵死了和解之路」,是「對改良的蔑視」和「對革命的召喚」,也就是毛澤東當年針對蔣介石說的:拋棄幻想,準備鬥爭。不同的是,當年共產黨要打倒右派的國民黨,現在則西方意識形態的右派要打到以『左派』為名的共產黨。這兩場『革命』前後相距約80年,在中國的朝代更替中算是比較短的。且看中共是否頂得住這個挑戰?。
  但互聯網真的像《宣言》說,已成為官方的「真正軟肋」?中國雖然以4億之眾,高居各國網民人數之首。但當權者深知,只要讓多數人覺得有希望『升呢』、生活上有相當的自由、法治上逐步改進,自我的一代也許只求過得開心,不著緊於政治上的局限。說白了,用生活自由來交換政治自主。英治下的香港曾經行之有效。不過,現在富裕得多、資訊實時,單靠麻痺式的管治不一定足以安定社會。
據內地媒體調查,在網上過年者主要是25歲至35歲的知識分子,生於70到90年代,多獨生子女和在外求學經歷,人情觀念淡泊。

  與奧巴馬會面前夕,達賴遭中國網站tibet.cn抨擊,指其支持印度侵佔中國藏南地區(被印度納為省),又自稱「印度之子」。藏人的文字和宗教來自印度。近水樓台的文化淵源是藏人離心的一個要害、印度針對中國的一大『本錢』。興建鐵路以縮短西藏與中原的距離,不用說是戰略性的。但單靠鐵路孕育不了感情,最終還使漢藏文化得以融和。

  台灣讓陳水扁連續第2年在看守所過年,並不會使法治更上層樓;讓他回家過年反而可以營造祥和。
  
  荷里活有《Ocean 11》,現實中有《Dubai 11》。11人持西歐護照潛入迪拜的酒店房間,刺殺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的高層。迪拜稱,11名殺手裡,6人持英國護照,兩男一女持愛爾蘭護照,其餘兩人分別持德國及法國護照。不用說,有些貌似中東人,擅長以暴易暴的以色列間諜組織Mossad嫌疑最大。同樣可以意料的是,涉案護照的各國說,護照是假的。換言之,與他們無尤。但這並不能令這些國家擺脫干戈。發達地區的護照聲稱已加入生物特徵。但現在看來,沒有一種防偽是破解不了的。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Google「統治世界」中國除外

原載《信報》文化版 書話 2010 02 12 星期五

Jeff Jarvis著《Google將帶來什麼?》簡體譯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9年8月英文原文:《What Would Google Do?》,Collins Business, 2009年月前去深圳背回來的一袋書,首先看的就是《Google將帶來什麼?》。我其實很討厭傳教口吻的IT、管理書,但現在一開電腦就是Google。除了搜索,還用它的電郵、瀏覽器、拼音輸入,看它的新聞和YouTube的視頻(即使自己不主動,親友、傳媒也會提醒我。)

最近看的茂呂美耶著作《字解日本十二歲時》就經常引用),在它的地盤開blog。連友人都用它的地圖來展示當年被關押的監獄。Google至今沒有收過我一分錢,今後借助它的機會會更多。現只待其網上軟件的功能趕上微軟,以便踢走硬碟裏的Office。因此很想知道,Google今後還會增添哪些服務呢。

看完後不覺得有何啟發,也沒有改變我對這類書籍的看法。但沒想到感想寫了一半,Google就揚言要告別神州,令到書名所提出的問題,至少在中國,答案可能不若作者Jeff Jarvis所想像的樂觀。本書如果因為Google與中國交惡而在內地消失,絕不稀奇。

谷歌揚言要告別神州

新年過後,谷歌(Google在華的譯名)說,由於有中國維權人士的Gmail疑遭官方入侵,不再代當局剔除敏感的搜尋結果,不增加自由度的話,考慮放棄內地市場。當局起初嗤之以鼻,明裏重申依法管理網絡;暗裏指谷歌因為不及本土的搜索器百度受歡迎,作勢要挾。但粉絲很緊張,有人到這個另類「美帝國主義」的北京大樓外獻花,高呼「真漢子」。矽谷的Google美國總部也有港人去獻花。同期內傳聞,谷歌在華的辦事處遭滲透,由外籍員工全面接管。

內地約有四億互聯網用戶,是世界之最,手機戶就更多。下一階段互聯網與手機網無縫結合後,威力難以想像。Google寧可犧牲市場,拒絕在自由度上繼續「妥協」,有說是因為兩個創辦人裏的Brin兒時在前蘇聯渡過,目睹猶太裔的父親遭到打壓,對此有切膚之痛。

希拉莉促中國徹查指控

不論傳聞是否屬實,此舉正好碰上奧巴馬訪華無功、美國就業停滯,連累民主黨在地方選舉中接連敗北,急於挽回年底的中期選。或因此,事件上升為對華的「原則性」問題。當年貴為第一夫人時,自傳譯文裏針對中國的批評未經同意遭到刪節的國務卿希拉莉連日高調,認為控制網絡有違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促請中國徹查Google的指控。總統奧巴馬透過發言人,要求中國解釋,據聞考慮向世貿投訴中國限制網絡自由。

加上當局有意封鎖發黃段子(黃色笑話)手機的短訊功能,網民就更激動。內地幅員遼闊,打長途電話貴,短訊被廢。無形中逼人與鄉下家裏斷絕聯繫。有人高呼:「現代的資訊帷幔如同昔日的柏林圍牆!」隱約地把最終推倒網絡圍牆視為政權垮台之時。

中方不滿美國「無理指控」,重申對網絡的管理符合國際慣例。但在內地上過網都知道,能自由閱覽的香港報刊一隻手數晒,而且不是港人平常看的那些。換言之,我們日常看的報刊,當局都不願意讓內地人看到。誠然,內地網絡有不同的自由,例如下載軟件、影音、遊戲、書籍。但很少港人願意用來交換表達自由。

除了中國,伊朗、緬甸的網絡也有類似的問題,北韓、古巴甚至不允許家庭有電腦。要問這些政府《Google將帶來什麼?》答案相信是:既帶來知識,也帶來「不穩定」的因素,要嚴格篩選,只讓有利「和諧」的內容流傳。

在這些國家,Google絕對沒有本書所講的那樣威水。對Jarvis來說,Google不僅包攬你我的資訊需要,更成為「統治世界」的思維,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法則」。本書用了一半篇幅,逐一分析媒體、廣告、零售、公用事業、製造業、服務業、金融、公共福利、公共機構的Google式走向。

那麼,什麼是Google法則呢?這就是管理權由企業轉移給用戶;消費者透過網絡發聲和組織,對企業構成壓力;企業不能再單向地推銷,而要與消費者對話互動,才能達成銷售。

帶來什麼要問內地政府

這類互聯網讚歌份屬老生常談,但在反高鐵、五區公投的香港,聽來卻有另一番意義。作者說,零五年中,他的Dell電腦一買來就壞,維修無效,一怒之下在博客裏說:「Dell sucks! Dell lied! 請把這兩句話放進你們的Google搜索中,讓Dell大曝於天下!」網上透過留言、轉發、評述…. 很快就傳開。記者去問Dell,答覆是:我們只處理本身網頁上的留言,不會理會他人的博客。作者於是改買Apple,然後去信Dell的營銷部,表示失卻信心,要求退款,更在博客中忠告Dell的創辦人說:「你失去一個客戶,也就可能失去這個客戶所有的朋友。因為,透過互聯網、博客……,你客戶的朋友遍天下。」據作者說,Dell的市值曾經一度跌去一半。

網民從此用聽來像粵語粗口的You are Delled!互嘲。Jarvis的網上抗爭令我們想起香港和內地的野貓式維權。港府只登記循「正途」遞交的意見。但「八十後」自主表達,透過網絡凝聚,變幻莫測。不予正視,也就自討苦吃。內地則名義上以上訪為投訴渠道,但地方政府強行攔截,逼使苦主出位、製造悲劇,有損「和諧社會」之名。

因此,要問《Google將帶來什麼?》在內地只能去問政府,Jarvis說的不管用。

100215一年初二:華人不『醜陋』


今晚的煙花大玩『內交』,似乎想在特首競逐上助唐英年一臂之力(見日前一文)。上海和東莞各有一節專題,只不過上天後看不出有何奧妙。起碼我辨認不出大事宣傳的EXPO字樣。
現在的港式過年,由民間求籤上香到官方初一花車巡遊、初二放煙花(內地稱為「煙火」),我都沒有什麼感覺。不求籤因為不想受其左右;不看巡遊因為不想給旅發局做佈景板;煙花則大同小異,see one see all。
早期拱托起過年氣氛的大魚肉、穿新衣、收利市、開賭禁、出外拜年、睇賀歲波……,社會富裕後,幾乎每天都可以享受,過年也就不值錢。所謂的習俗純屬人有我有。
不知始自何時,風水變成香港的大生意。急景殘年,街上的運程書比利是封還要多。而隨著時代進步,堪輿師更由道骨仙風的老者改為外形時髦、把口『朗』過油的中青年。鏡頭前做騷討好,鏡頭後明爭暗鬥。陳振聰案後,會有更多人入行。信風水如龔如心者雖絕無僅有,但現在出路反正不多,靠風水謀生的值博率相對不低。

達賴指藏人苦難,要求流亡者連續第二年低調慶祝藏曆新年。原來,今年的藏年與漢人的年初一剛好同日。北京和達賴近日『談判』後,似乎沒有向外交代。是否明白世人早已看穿這種厭惡性的演出?

羅馬上周撿獲50噸、總值500萬歐元的中國製冒牌衣物。以此規模,當局應早已知曉。選擇在中國新年前來打擊,顯然要給中國人難看。華人為了讓家人活得更好,由奴工到出賣自己、作奸犯科,不惜一切。拉丁民族浪漫但懶散,講拼勁、效率、靈活性,與華人沒得比。意大利和同屬拉丁民族的鄰國西班牙,都曾經有人針對華人。
我想不出有哪個民族比華人生存力更強。就在今晚,偶爾看到BBC Knowledge頻道《工業世界的七大奇跡》第六集。純就節目名稱,我本來不打算看。但鏡頭前一些戴中國農民尖帽的人吸引了我。原來是講美國東西橫貫鐵路。時為19世紀中期,還未發明電影。現在播出的影片是請演員重塑的。旁白不止一次稱頌當時被『賣豬仔』去美國的中國人。其中一個營造商說,他起初反對引入中國人,後來才明白,要不是中國人,這條鐵路不可能在六年內完成。
橫貫鐵路當時分為兩段,由美國東岸和西岸同時朝美國中部興建。但兩段都想搶先建到終點,別對方的苗頭。這個壓力最終由中國工人承受。旁白說,中國工人曾經在一天內鋪設十英里的路軌。以150年前的技術,簡直不可思議。不用說,數以千計的中國工人不幸喪生。今天的人會不齒於這種『奴力』。但中國人的堅韌,不容得我們說『醜陋』。

北約對塔利班展開近年最大規模的『圍剿』。但捷報未至,先就禍及無辜。歐美軍隊裝備一流,但在落後地區打遊擊,幾乎沒有一次是贏的。這次也不宜太樂觀。

BBC中文網11日發表北大韓國留學生「Dexter Morgan」的中文文章〈談中國: 中韓文化之爭〉。意料之中,就韓生對中國人的批評,讀者反應強烈。BBC於是在翌日發表〈都是「國家」惹的禍〉。文章稱「我們發表」韓生一文,顯示作者「蒙克」是BBC的工作人員。所謂「都是『國家』惹的禍」,說白了也就是:沒有中國這個國家就好了。對於這種『恨』,我可以理解。但BBC中文網如果也帶有『流亡』心態,顯然有違客觀的招牌。

東亞足球杯落幕。中國竟然壓倒日韓奪冠。但足球有太多偶發因素。至少得觀其行兩年,才能確定中國是否真的擺脫了「恐韓症」。港隊這次連吞三場蛋,合共淨輸10球,獲大會頒發「最佳體育精神」獎。曾蔭權和香港傳媒繼續裝作沒事。但領隊稱失球「一場比一場少」。似乎只要再多踢幾場,輸球就會由正數變為負數,反敗為勝,精神之偉大猶勝阿Q!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100213六:寫在大年夜

今天是大年夜。昨與多年未見的海外友人見面,兼職導遊,未能按時在週五更新博客。

友人每次回港,總會重溫雲吞麵和魚蛋粉。但這次去筲箕灣的安利覺得失望,去銅鑼灣又找不到麥奀記。我於是帶她去吃中環的本店。至於魚蛋粉,建議她下次回來去試香港仔的山窿謝記。吃過麵後,我順路帶友人去附近的牛腩名店九記。但走到門口方知不營業,但又沒有年晚收爐的告示。門口的夥計說他也不知道不開門。九記一向最大牌,晚飯時間休息,全港絕無僅有。
日前去一家內地移民開的餃子店,門口貼出2月11日收爐、3月1日復工的啟示。這些特色小店早收而遲開,看來過去一年賺到錢。意料之中,主婦對著電視說,今年過年的物價比去年貴。
昨天傍晚送走友人後,到旺角看書,然後沿著花園道北上與家人會面。『女人街』的一段擠得像年宵。太子道以北的花園街原來都是小食肆。由於鄰近花墟,買年花者多,幾乎每家門口都有人在等位。但我們所選的茶餐廳廚房似乎有故障,炒河要等半小時。但夥計算是很友善,沒有叫我們改點上菜快的食物,以便多做生意。這種耐性目前仍屬例外。希望香港逐漸能在疏導人流和文明享受之間,找到較佳的平衡。

香港新聞淡靜。值得注意的只是,《蘋果》昨說溫和民主派的〈聯盟盼與中央談普選 唐英年態度積極 答允反映訴求〉。由於中國暫仍脫不了『人治』,溫和派願意放下英式法制觀念,在港府無權解決的大問題上直接訴諸中央,中央應給予方便。若死守法制,港府凡事請示,幾上幾下,徘徊不前,市民既看不起港府和『港共』,也會罵中央,唯激進派得益。唐的態度亦令人聯想到下屆特首。唐年來曝光都是與內地握手,中央似乎想給他加分。但此人看上去只是好心的富家公子,優柔寡斷,予人的信心不比董建華多。

「兩會」之前,與美國的摩擦相信陸續有來。就奧巴馬預訂下週四見達賴,中方措辭克制。但美方若不縮沙,中方為了下台,相信會臨時取消美國軍艦同日訪港。至於前天《明報》高調指〈軍方倡拋美債反制對台售武〉,只是刺激輿論反彈、讓鷹派觀點見光死。
《明報》繼續為兩會放料。前天署名孫嘉業的《中國評論》說〈經濟路線調整 李克強擔綱〉,捧李、滬和汪洋,相當於間接貶其對手。
年晚逐一宣判異見分子,有違中華傳統。中國今天不錯『富甲全球』。但世界輪流轉,在網絡時代轉得尤其快。誰也不擔保,哪天不會倒過來。到時,所有舊賬都會被用來反攻倒算。寬容才是和諧之道。
由於劉曉波、劉霞夫妻面對重刑的從容大體,劉曉波作為第一個中國直接炮製的諾貝爾和平獎,行情看漲。達賴去國30年才得獎,主要是被借用來抗議六四鎮壓。故得獎雖然是因為中國,狹義上獎牌並非中國搞出來的。至於高行健,得的是專業性的文學獎,在意義上不及和平獎。而且得獎時流亡法國兼已入籍,在法律上不算中國人。只有劉曉波是中國重判的後果;而且是中國籍、得獎時人在內地。
馮正虎在過年前夕獲准回滬與家人團聚,終止東京機場三個月的流亡。但與劉氏夫婦相比,看不出其真誠。
內地21名記者、作家和學者評選的09年「爛書榜」獲非建制的港報捧場。冠軍是民族憤青的作品《中國不高興》。此外『高中(去聲)』的作者包括余秋雨和郎咸平。我看的兩大報都不提評選者的身份。但就新聞裡突出這三個中獎者看,可信是自由派打親建制的手法。

北韓月前的貨幣『改革』,三歲小童皆知其不可能。總理日前首次公開道歉。虎年談虎,北韓一向「苛政猛於虎」。故從好的角度看,總理道歉許是北韓回復常理的開始。但當初怎麼會有這種狂想?不從思想上去根治,今後還會重蹈覆轍。

有一位90後告訴說,她不會去美國讀書,因為槍擊案。現在又多了一個例證。這次阿拉巴馬大學三名教職員死亡和三名重傷的槍擊案更開了兩個先河:疑凶是女性;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教授,不是學生。何以為人師表?
國足不但32年來首次打贏韓國,更淨勝3球,賠率達67倍。在東亞運奪冠的港足則繼韓國後,再以3比0輸給日本,兩仗淨吞8蛋。港報噤若寒蟬。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100210三:虎年會「平反」六四?

入冬以來冷一周、暖一周,名副其實「週」而復始。近日「回南」,類似北方說的黃梅天。但大年夜和初一預報又會轉涼。
昨天新聞多,今天花了兩個半小時才看完《蘋果》和《明報》。今晚與妻家團年,時間有限,只能摘要而談。

正如劉曉波提名諾貝爾(今年可能有過半機會獲獎),譚作人以「煽動顛覆」罪判五年、阻擾港記採訪、港媒的反應均「意料中事」。較特別的是不提揭露川震倒塌的豆腐渣校舍,而以「六四」文章入罪,以及曾蔭權第一時間公佈為港記『維權』。曾雖然維護了面子,但也使人覺得,一旦涉及內地政治,港府是『廢柴』。《明報》引述「中央部門」說,〈搶兩會世博前解決〉,「有必要『集中處理、從重從快』以震懾涉及政治的犯人」。

兩會在即,明槍暗箭不絕。《明報》署名「孫嘉業」的《中國評論》專欄有點像該報查良鏞年代的新聞『小灶』,今天說由於出口受限、人口老化,中央終於不得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模式」,「經濟甚至政治嬗變迫在眉睫」。但習慣勢力強,古今中外的改革通常雷大雨小。昨天博訊署名「雲飛楊」的專訪〈中央高層密謀「有限度」地平反六四〉說,相信也是『冇米粥』。

中國的頭兩條高鐵「武廣」和「鄭安」一通車就故障,杜拜超豪的全球第一高樓也不例外,令人聯想到兩國暴富而急於求成。問題相信在於管理多過科技。敬業樂業、一絲不茍是人生態度,並非單靠培訓、高薪可以養成,根源在於文化傳統、家教、社會風氣。
72歲的蘇格蘭人George Kerr上週成為全球第七名在世的柔道十段。他練習柔道超過半個世紀,所得的領悟是:「尊重、誠實、紀律和禮貌。」沒有一樣是關乎克敵制勝的技巧。

今天的兩宗報道顯示,非建制的港報也為政治服務,只不過不為官方而為自己。
有國泰機師投訴,本地白人僱員的房津與薪金相若,但華人一個子兒也沒有。反共報顯著報道,標題直指〈種族歧視〉〈條例太多豁免〉、利用華人〈廉價勞工〉來取代外籍機師。但力撐南亞裔平權的新左報版位既不起眼,標題更平淡到近乎交差〈本地機師不滿國泰歧視 指外籍機師享房津 月入高四成〉。
反過來,預算案放空氣說進一步提高煙草稅後,新左報立刻用顯著的版位指〈致癌三手煙 兒童易受害〉。由於父母不敢用子女作賭,借兒童來嚇父母是施壓的慣技。
就是因為這種心態,該報的『進步』顯不出真誠,感染力遠遜反共的對手。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年晚收爐答80後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10 02 08 星期二

下周二是年初三公眾假期,我隨本報休息,謹祝各位虎年順利。展望虎年,最「龍精虎猛、生龍活虎」的相信是80後。本欄上周見報後,在電郵裏收到一個反高鐵紀錄片的YouTube網頁。八分鐘的影片沒有旁白或字幕,畫面也很平和,只有人學劉翔,想跨欄進入立法會,沒有電視上常見的撼鐵馬或胡椒噴霧。來函者的英文名發音與片尾打出的攝影師中文名相同,對觀眾提出三個問題。試答如下:

怎樣看80後?借用毛澤東的話:「世界是你們的。」我讀科學出身,相信宇宙有規律,世代更替就如人的生死。我讀書時留過長毛、示過威,更曾長期逃學、辜負師長,也至今不接受金錢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講到示威,你們父母那一代在你們年紀的時候,曾經在維園為保釣吶喊。雖然對權力中心的中環毫無威脅,但被警官威利率領手下打得頭破血流,打完還落案起訴 (我當時不在港,只看到報道)。今天有了人權,站出來的人多,社會甚至父母都支持,沒有人敢再揮舞警棍。今後你們的自由度會更大,聲音也會更響,但有得也會有失。

怎樣看高鐵?高鐵若覆蓋全國,香港很難獨善其身。你們在網絡中成長,港深高鐵其實很像光纖網絡由街入屋的last mile (最後一哩)。美國的電話網絡當年升呢時,財團把街道上公共的銅線換成高錕校長發明的光纖。但認為最後的一哩 (美國獨立屋多、農舍和豪宅距離幹線遠,說得誇張些,入屋的一段可以長達一哩) 屬私產,要住戶分擔成本方肯更換。起初不少住戶拒絕,因為用銅線也可以通話。但傳真機出現後,用銅線傳輸慢、易斷線,經常要重傳,長途電話費大增。

及至1990年代中互聯網出現,銅線更即時報廢。今天的70後都深知以KB秒速撥號上網的痛苦。除非用戶搞 「公投」,將最後一哩列為公共設施,逼財團用過去幾十年所賺的電話費吞下更換的開支,否則只有低頭。現在內地的高鐵若止於深圳,來往香港的乘客要提着行李下車去換沒有座位的東鐵,不也像住宅用銅線來接駁全國的光纖?來往香港若太轉折,不僅內地人止步,數以萬計在珠三角有家庭、有工作的港人也不喜歡,包括你們的親友。以錦上路為總站接駁西鐵不也很轉折?你來往東京,機場喜歡成田還是羽田?但我完全同意,669億的造價太貴,必須省減。

怎樣看香港?我不看好。在位者只知向上伸手,商界只知政治特權,反對者只知找茬,中央則只知派糖。我沒有華叔「活着一天就奮鬥一天」那樣偉大,但也希望有點奮鬥。

我相信事物是相對的,對現狀既有期盼但又「知足」。《感恩的心》這首歌或者可以說明我的態度。這是一個很快就會接你們班的90後女生介紹我聽的,帶點宗教情懷,但與宗教無關: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伴我一生 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 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100208一:書摘:清末拖延政改幫了孫中山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風雪百年一遇。香港昨天也下了一天密雨,由早到晚幾乎未停過,以冬天來說,相信也是幾十年一遇。
其實下雪不難應付,真正危險的是雪後低溫結冰。1980年,我住在華盛頓。下雪後去上班,剛踏出家門就在透明的薄冰上,頭朝後仰天摔了個直板。那時年輕,換了現在,恐怕再也起不來。現在的住處有斜坡,過年的揮春恐怕首要「出入平安」。

今天真好,報上沒有什麼新聞。各方看來在閉門造車,等過年後出招。
週末傳來,華叔證實患上第四期肺癌。以他的名望,應該不缺醫療,反而怕主意太多。他在確診後為新書撰寫的〈前言〉裏說,「活著一天,就奮鬥一天。」希望他能及時完成自傳。上次在朋友的聚會裏見他,他還未驗身。我當時還建議方蘇把他為華叔的造像(原畫已賣出)複印成小張,在華叔寫揮春時義賣。
阿仙奴繼曼聯後再敗給車路士乃意料中事。但香港足球兩個月前在韓國參與的東亞運裏奪得冠軍,被曾蔭權借用來挽救民望,轉眼間就在東亞杯慘吞五隻韓國蛋。因為,韓國上次只派青年軍,這次才出國家隊。有實力的對手不玩東亞運,因為名義上有九個地區,但中臺港澳佔了四個,蒙古和關島只是陪襯,最後座上和場上大都是華人。

昨天下雨,只好在家翻書。自問看不懂社科理論,又怕考證和掌故,故很少看內地的文人雜誌。但2月號《讀書》署名「邵建」的〈清政府最後的時間表〉頗有心思。北京三聯書店名下的這份小型月刊本來是新左派的領頭羊,但內地思想界近年有點像蘇聯倒臺前夕的東歐,以親美反共為主。或與此有關,該刊上層近年內爭,最後換了老總。但也許我看得少,純就這期看,由包裝、文風、內涵一如以往,主調也仍然偏左。李明歡的〈歐拉伯:源起、現實與反思〉就反對歐美而偏向伊斯蘭。
但就今天來說,此刊所謂的新左其實還是舊的,死咬住美國的霸權,對資本主義根本的問題關注不多,更缺乏時下透過日常生活的建築、設計等去倡導人文、關顧弱勢、對抗單一經濟發展的建設性探討。在資訊實時和全球化的時代,若停留在Noam Chomsky、Edward Said的層次,難以應付右派。

回過頭來講上述的邵文。作者以清廷覆亡前六年,梁啟超如何力促傚法英式立憲來避免革命,來凸顯「不改革反會激發革命」的結論。
作者引用了兩段梁啟超當時的文字(未提供篇名)。第一則也就是「苛政猛於虎」,在此迎虎送牛之時,令人唏噓:「夫孰使我百業俱失,無所衣食者,政府也;夫孰使百物騰湧,致我終歲勤勞而不得養其父母者,政府也;夫孰使我一粟一縷之蓄積,皆使吏胥之婪索者,政府也;夫孰使盜賊充斥,致我晷刻不能即安者,政府也。」
另一則是梁啟超當時在日本給老師康有為的信:「(主張推翻滿清的)革命黨現在在東京佔極大之勢力,萬餘(留)學生從之者過半。前此『預備立憲詔』下,其機稍息。及改革官制有名無實,其勢益張。」意指政改稍有希望時,革命的氣勢收斂;政改若被視為虛與委蛇,革命的勢頭必然反彈。用今天的話說,梁啟超其實是保皇派,借政改來化解革命、頂住孫中山。無奈清廷不領情,更反過來打擊,把改革派逼上梁山。故某種程度上,辛亥革命是清廷自找的。用邵建的話說,「政改可遏制革命,改革進一步,革命退一分。但假革命必招致真革命。」

邵文按時序列出清廷最後五年的政改進程,對今天的內地和香港有鑒古知新的作用: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1906年:9月1日頒聖諭「預備立法」,稱「俟數年後,規模初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先等數年,然後再過三關「查看、參用、妥議」,才說何時實行,一無時間,二無限期。)
1907年:9月20日下詔預備成立資政院(資政院並非立法機關,而是類似內地政協、香港早期立法局的諮詢機構。但即使如此也只是「預備」成立,並未說何時);10月19日下詔令各省速設咨議局,以「籌計各地治安,並為資政院儲才之階」,換言之,類似香港的區議會。梁啟超隨即在日本成立「政聞社」,協助清廷調查各國立憲制度,換言之,類似香港今天的建制派智囊。
1908年:7月3日政聞社上書清廷稱,「事必實行則改良易,空言預備則成功難。凡事如斯,豈惟國會。」國會不開,「灰愛國者之心,長揭竿者之氣。」 「時不我留,乞速宣佈期限,以三年召集國會.....。」也就是催谷『時間表』。8月27日清廷頒布憲法大綱,「限九年籌備完成」,亦即以1917年為限。11月14日光緒去世;翌日11月15日慈禧去世,稚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載灃攝政。
1909年:10月各省咨議局成立。其中的立憲派成員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要求速開國會。
1910年:咨議局成員在京三次請願,歷時數月,要求一年內召開國會。10月3日資政院開鑼,欽定與民選成員各半,使人想起香港的立法會。成員多數贊同咨議局之議,對朝廷上奏。清廷最終將原定的期限提前三年至1913年,同時勒令各省請願代表「即行回籍,不得逗留京師。」此舉與立憲派的期盼相差太遠,間接助長了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軍起義(兵變)。多省宣告獨立,清廷名存實亡。10月30日,清廷下令資政院起草憲法。11月3日頒布十九條憲法,8日公告天下,但回天乏術。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不改政體,結果連國體都不保。」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100205五:林鄭看漲?北京放棄馬英九?

  特首選情:一份熱心政治的大報剛說過〈建制唱好梁振英〉,今天就說〈林鄭請纓統籌處理舊樓塌樓 翌日淩晨電郵特首自薦〉〈鐵娘子連續兩天黑衣佩白花〉,更為此發社論,又借八卦欄說〈梁振英反對減利得稅 官斥要特首食言〉。兩個疑似特首候選人被視為『土共』或『維京』,有人希望借公務員來抗衡。該報的右翼對手則借林鄭月娥來批親中出身的局長:〈林鄭表明負責暗批民政局 冧樓善後曾德成側側膊〉。

  《明報》今天頭條說〈司徒華肺部有點狀陰影〉。無論是否同意華叔的觀點,他的鍥而不捨在講求現實的香港絕無僅有。希望他老人家吉人天相。

  北京勁貶馬英九:從《文匯報》的標題〈政治盤算 馬呂一拍即合〉看,北京視台灣現任總統接受政敵呂秀蓮以傳媒人身份的專訪為向綠靠攏。馬若不能連任,北京會得益嗎?
  
  李嘉誠蟬聯《福布斯》的香港富豪榜首名。但慣例踩他的報章說〈緬甸學運領袖今向李嘉誠請願:「和黃勿做罪惡幫兇」〉。反過來,《文匯報》不忘指出,港富豪〈北拓神州大賺〉,暗示港人靠內地,想賺錢就不要「搞搞震」。

  反建制繼續針對警隊:〈雙重標準嚴告襲警 苛待示威者〉,引述記協主席說〈鮮有制裁 外國記者被打無人理〉。『持分者』藉機施壓:〈警隊電訊科集體請假抗議外判〉。

  官官相護的指控:〈施襲過程有片睇卻說證據不足 前高官子打記者 律政司放生〉。
  
  一國兩制新現象:今天報章標題〈冤民來港申冤 中聯辦拒接待〉。由於官方打壓申訴,內地人將個人問題帶到香港,利用這裏的言論自由曝光。這不但增加港人對內地的關注,申訴者回去後若遭到打壓,港人對內地更反感。

  馮正虎是否有點造騷?


  昨晚到友人家吃私房菜。頭盤(前菜)都有六七碟,足與官宴比美。而且由採購到上菜一人包辦。友人是香港廚事的遺才,書香世家,學有專長,旅外多年,下廚為樂,中法意日菜都精通。一次過款待十數人應付裕如,但只服務親友,無意以此為業,甚至無意曝光。
  友人退休後這幾年,由於家人一半在外,經常往來歐美。但今後擬較多在港居停,以專長回饋社會。她在港的朋友有福了。
  香港發達前,很多專才遠漂美加。多年後,在港已連根拔起,即使想回歸,一聽樓價就咋舌。加上子女在外成長時,中國仍然又亂又窮,對中華文化好感不多。為人父母者一旦回流,逢年過節還得飛回歐美團聚,難望子女過來。這也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在外終老。
  名義上,地球無國界,人活在哪裡都一樣。但早期外出的港人相信大都願意回饋自己成長的社會。現在少不免帶點遺憾。

  反過來,有家傳戶曉的美國大企業從事一種投資期長、風險高的業務。一個香港出身的留美專才獲聘來亞洲打天下。由於夫婦倆都是香港人,理所當然以港為總部,再在亞洲核心地帶遍設前線部門。
  但這位朋友很快就發現,香港名為總部,實則只是文書中心。由於地價高逼使人們追求短利,叻仔叻女很少從事這一行;亞洲業務主要靠中國內地、印度甚至俄羅斯,身為亞洲區CEO就得不斷在中、印、俄等地巡迴。但這幾個重鎮相隔很遠,不少說坐飛機有時差,日常在亞洲與美國總部聯繫更日夜顛倒,每隔幾個月還得回美述職。長期下來,疲於奔命。夫婦名義上以港為家,實則見少離多,有時候甚至要約配偶由香港飛到出差地點見面。最後只好將亞洲總部搬去上海。
  故事主角從事的行業在經濟上舉足輕重,香港也一直說要發展。但貿易、地產和金融早已決定了我們經濟的大方向,任何回報不夠快的行業都被篩掉。上述外資棄港就滬的例子也許缺乏普遍性,但仍然令人警惕。

  政府的健身班停頓了將近一個月後,前天恢復。與不少同學已同班了好幾年。這次久別重逢,一個健談的同學劈頭就問,「好耐(很久)唔見你喔!」她顯然記得,我蹺了『上學期』最後兩堂課。我給她看上次行山摔倒,至今包著紗布的膝蓋對下部位。得知我的傷口很久都未復原,有同學問有沒有驗過糖尿,有的說用紗布透氣不好,建議用透明的噴霧。還有一個說,她有一次傷口也是長期灌膿,不能濕水,但用雙氧水洗滌很痛,要用褐色的藥水,但藥房不賣,要醫生處方。她的先生也是我們的同班同學,望著我說,「你肥左喔!」。我說添了四磅。他開玩笑說:「重好睇。」(更帥)。
  這對夫婦在班上不但最年輕,也十分好人。我笑他們應該生一個,為社會做貢獻。但他們不看好前景,對下一代也不太恭維,拒絕製造『人之患』。
  這也許就是公民社會的一種體現。一班十幾個人,彼此不知姓名、職業。除了同班上課,唯一的共同點是中年為主的香港居民。但時間久了,默默之間已成為朋友,邊做運動邊聊天,彼此關心。偶爾講到時事,以批評居多。民情由此可見一斑。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100203三:原來最明白何謂民主的是中國人

  近年最轟動的社會新聞昨終於裁決。陳振聰被指提供假遺囑,龔如心的遺產判歸華懋基金會。上訴大概又會拖一兩年。我翻過標題就算,懶得理會陳會否被起訴。「千億」家財之數恐怕誇大很多,我不相信王德輝和龔如心兩夫婦的財力足與李嘉誠匹敵。但人飽足後關心無聊的事,傳媒也就樂得熱炒來賺錢。

  「民主就是獨立的個體和獨立的組織在文明社會中使用除暴力外的透明手段爭取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遊戲規則。」
  這句52個字的中文看懂了嗎?看不懂就看英文翻譯吧:
  「Democracy is a set of game rules that, in their gradual process towards perfection,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in a civil society seek to maximize their interests by using transparent and nonviolent means.」
  看不懂可不行啊!這據說是全球關心政治的網民票選的「民主」最佳詮釋。壓倒30多國逾1,400個網民奪標的,是有「中國公民記者第一人」之譽的「八十後」網誌高手周曙光,網名「左拉」(zuola)(相信是倣傚法國自由主義者Emile Zola, 1840-1902)。而且住在內地,並非流亡者。
  美國國務院為了「透過新媒介打破文化地理藩籬,吸引全球年輕人」而舉辦的《民主就是……》徵文比賽,要求在Twitter(內地稱為「推特」)限定的140個字母或中文字內,說明什麼是民主。在中美爭執升溫之時由中國人得獎,再及時也沒有了。
  這個「民主網戰」相信是對華『冬季攻勢』的一環,短期內陸續有來,下次是奧巴馬接見達賴。配合大環境,與台灣姐妹報連線的民主報昨天一天內有六條內地的負面新聞:〈死火的士 驗氣不合格 借中聯辦出手 中石化施壓機電署瞞報〉〈換回鄉卡號碼次次改 港人受累 內地提款被拒 賣樓碰壁〉、〈向津巴布韋賣軍火 中國收鑽石〉、〈車票售罄?春運首班車載客僅 8%〉、〈台軍斥:歷史不容許竄改 插手吳宇森新片 中共染紅美國飛虎隊〉、天津〈狂漢駕巴士橫衝直撞 9死 11傷〉
  中國會否在兩會後開展『春季自衛還擊戰』?

  上週才看過南非第一任民選總統曼德拉真人真事改編的荷裏活電影《Invictus》(不敗雄心),十分佩服(見昨天的《都市日報》專欄)。但同日就有港報說,〈南非總統偷嗒細姪女生私生女〉。曼德拉這個67歲的繼任人原來現在同時有三個妻子,這次見報的是第四人。四個女人總共為他生了20個子女。南非原來民主和部落習俗並行不悖!不知道是否傚法伊斯蘭?男人最多可以娶多少個老婆?

  最近有兩篇報章文字打破了一些不成文的慣例。沈旭暉1月31日的〈第四代學者眼中的呂大樂昔日情懷 - 一個學術時代的終結〉針對前輩同行,打破了同行通常不公開抬槓的傳統。蔡子強1月28日的〈當主流媒體開始喪失了信譽〉則在報紙上批評報紙,而且所引用的話似乎就出於該報,有如在佛寺裡邊吃齋邊罵寺裡的和尚。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100202二:親子


  年前有一條蜥蜴嬰兒在廚房的花盤裏死去,昨天終於放生了另一條。純粹是機緣,與贖罪無涉。
不知道是覓食還是迷路,一條只有寸把長但頭部特大的蜥蜴,大白天呆在洗碗桌上,很久都未離去。妻只好給牠留影,裝在盒子裏。
  放生時,擔心路邊的樹墩養它不活,找了一個斜坡上的樹叢。誠然,任何地方都可能有敵人。但大自然自有其規律,只希望小東西逢兇化吉。
  小東西在我家獨自行動,也許不是遭母親遺棄,而是接受覓食的訓練,準備獨立生活。

  那天晚上隨手打開電視,有線在播放真人真事改編的日本親情片《東京鐵塔》。剛好播到母親臨終、兒子守護在旁的一幕,窗外不遠處就是象徵這對母子相依為命的鐵塔。我看過作者Lily Franky(本名:中川雅也)的原著,後來又看了首輪電影。主旨不外是「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中國古語,而這也是我對父親的歉疚,但表達得相當感人。
  我沒有孩子,視為最大的遺憾。但從朋友那裏,也感受到親情的深廣。

  上周去舊同事家。同事與母親同住。伯母年逾八旬,除了青光眼,裏外幾近perfect,體型比相差將近20年的我更fit。大概是跑步不慎,我的左膝近年隱隱作痛。但按摩師對伯母說,年輕人的膝蓋都不及她。更神奇的是,伯母到西藏旅遊,毫無高山反應,連頭都不痛,但又並非因為信佛,得佛祖保佑。反而我去西藏,下飛機兩個小時後就開始嘔吐,在拉薩逗留了四十八小時就鎩羽而回,其中大部分時間躺在酒店和醫院裏。
  伯母在飯桌上談了將近兩個鐘頭,思路敏捷、思想開明,即使今天去上班,相信仍然應付裕如。去年是國共分隔六十年,我們談起龍應台所謂的《大江大海》。伯母與夫婿四九年前夕由上海去台灣,住了將近六十年後搬來香港,唯一不習慣的是語言。港人趕頭趕命,也許還加上「一國兩制,你制我唔制」的心理,懶得去理解別人說的國語(售貨員見到說普通話的豪客或者講英文的白人又當別論)。的士司機不耐煩聽國語,公家醫院的醫生則不能用國語講述病情。伯母有些事還是不得不回台處理。
  同事說,她讀中學時與母親逛公司,母女倆喜歡看的部門和櫃檯,甚至看中的貨品,幾乎都一樣。四十年後,伯母童顏鶴髮,女兒步入中年,兩人逛街還是像姐妹。

  此前又見過另一位舊同事和她的家人。同事和她的夫婿都是年輕的專業人士,大兒子在外國,在港的一對女兒,大的讀中學,小的讀小學。我還在上班時,就在日常的閑談裏知道這個家庭十分美滿。夫婦倆都很開明,子女則既自主又自律,絕少要父母擔心。同事談起子女就喜上眉梢。
  最近在食肆與同事一家見面,確證這個家庭令人羨煞。兩個女兒都十分「kawaii」。這一大一小都很注意母親與客人的談話,但表現的方式不同,令你絕倒。大女兒自覺性很強,一聽母親對我談到她,就故意皺起眉頭、豎起耳朵,好像在『警告』母親,我很用心聽啊!可不要說我的壞話。母親邊說邊笑。一對母女不像在鬥法,更像在享受。
  小女兒則似乎對初次見面的人很好奇,經常離開自己的椅子,靠在母親肩膀上,在耳邊說話。看樣子有很多疑問,但不好直接問我,於是一邊望著我,一邊偷偷問母親。其中一個問題令人絕倒。不怕說,我從來沒有想到會這樣『榮幸』。
  問題是:面前這個人也姓崔,與崔世安是否有關?原來,小女孩特別關心澳門特首,因為有人把他宣誓就任時如假包換的『普通』話放上YouTube,同時把誓詞用粵語諧音編成笑料,作為字幕。加上監誓的胡錦濤皺起眉頭,彷彿懊悔選錯了人,很多人在手機上看得狂笑。
  我的答覆當然使同事的女兒很失望。但我真怕她繼續問,我與那個打人的香港藝員又有沒有關?香港本來很少人姓崔。我做新聞那些年,只有一個同事同姓。但也許累積了三十年的新移民,近年新聞裏經常有人姓崔,有兩個還是社群領袖。
  同事的大女兒就讀於頂尖中學,看樣子很有主見但並非固執。她有可能不按牌理出牌,但並非搏出位的一類,而更像是自行其是。由於她注重私隱,細節我就不說了。唯一可以講的是,這個女生不簡單,將來有可能是風雲人物。我的一個朋友是小妹的中學大師姐,她就曾經叱吒風雲。

  朋友裏,幸福的家庭不止這兩個,但反過來也有個別受到困擾的。例如父母是學者,子女是神童。但也許興趣專一、性格執著、缺少同輩玩伴,有時候會類似日本的「御宅族」。情緒容易波動,但藏在自己的世界裏,父母難以瞭解,也不太接受輔導。這在西方比較常見。
  香港親子問題的主流歷來是東方式的「望子成龍」。但在大學普及、人才全球『覓食』、網絡取代人力的大氣候下,變本加厲。從前為人子女只須背書搶分,現在就業機會縮減、晉升機會就更少,需要十項全能。課堂外還要惡補百科知識、琴棋書畫、運動技能、創意、EQ、領導才能……。子女變成機器,父母變成司機。
  要擺脫惡性循環,目前所知的方法是入讀國際學校,減少填鴨壓力,騰出時間發揮潛能。但這一來,子女在語言和思維上只有西方一種輸入,缺乏東方傳統的均衡,學成後除非留在西方,否則回到香港,容易活在英文人的圈子裏,與本土的社會格格不入。如何趕走填鴨,但又中西均衡,俾能融入社會,至今未有可行的辦法。

  講到這裏,想起最近在圖書館隨手借來的一本書。書本身與親子無關。但日本女作者收入了她寫給亡父的一封信,有《東京鐵塔》的味道。由此又帶出一年多前看的西班牙哲學教授寫給兒子的信。摘錄如下:

Ferando Savater《倫理學的邀請》
  作者是西班牙人,生於1947年。西班牙原文在1991年初版。在港沒有見到英文版或者台灣的繁體譯文。以下摘自北京大學2008年出版的簡體譯文〈前言〉:
  
阿瑪多爾,我常常有好多話想說給你聽,但我始終都是一忍再忍,告訴自己要保持冷靜,因為作為你的父親,我已經給你帶來了很多困擾,更別提我還時常會仗著哲學家的身份給你火上澆油。(我猜你肯定會在心底抱怨:我怎麼會扯上你這個哲學家爸爸!)我明白,孩子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而且我也不想再遇到我一個朋友這樣的經歷:有一天,他跟他五歲的小兒子,安靜地坐在岸邊出海。突然,小鼻涕孩兒滿懷夢想地說:「爸爸,我想跟你和媽媽一起出海,開條小船在水上散步。」我這個多情善感的朋友心裏一動,領結上的喉嚨,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似的。他梗咽道:「沒問題,你想去我們就去!」「到了深海,」可愛的小傢夥望著遠處的大海,繼續他的幻想,「我就把你們兩個扔進水裏淹死。」剛才還被感動得險些稀裏嘩啦的父親,心裏一陣劇痛:「哎,兒子,你怎麼會這麼想—」「當然啦,爸爸,你不覺得你跟媽媽給我餵了太多『罐頭』嗎?」這是我的一個教訓。
  如果一個五歲的小孩子都能想到這一點,我猜,像你這樣十五歲的小夥子,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加深刻了。……我從來都很討厭父母們試圖「做兒女們最好的朋友」,孩子與他同齡的夥伴交朋友,是天經地義的事,跟父母『老師和別的成年人在一起,頂多也就是相處愉快,其實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我十五歲,……我不會信任那些對我「親切」得過份的人、任何希望比我還年輕的人』那些用各種大道理來教訓我的人。…..那些總是嚷著「你們年輕人真好」、「我覺得跟你們一樣年輕」的人的樣子,可要小心他們,像這樣的甜言蜜語,一定別有用心!…..年輕是你們的,是年輕人的,已經年輕過的人還是少來摻和的好。

茂呂美耶(Miya)著《字解日本-十二歲時》
台灣:「城邦文化」屬下之「麥田出版」,2009年3月10日初版
作者是在台灣出生的日中混血兒,中文比得上中文的大作家。以下摘自第61-64頁:

  我的父親在我讀高中時便過世,我從未在父親節送過禮物給任何人,十年前,我曾寫了一篇文章悼念他,卻苦無機會收錄在自己的著作中,我想藉此機會將這封永遠無法寄出的信遞送至冥府,希望父親能收到…..
  父親,您還好嗎?最近心神不寧,很想再度趴在您的背上靠靠。
  前幾年,母親將你的骨灰送到台灣台南某宗教靈堂後,弟弟跟母親吵得天翻地覆,幾乎斷絕母子關係。母親說,她無法每逢盂蘭節同時祭奠兩個先後過世的丈夫;又說,她將來也會到那靈堂去,所以讓您先去等著。弟弟吵得她不耐煩,她只好用弟弟最難受的一句話頂回去:有本事你先結婚生子,再來談這件事!
  其實,送你過去之前,母親跟我商量過。身為女兒的我,哪能表示意見?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樣以後又多出一個回台的理由,於是便答應了。弟弟也是沒經過深思熟慮就點頭,事後才反悔,語言不通,多桑不是會過得更寂寞?何況宗教不同!
  父親,您投胎轉世了嗎?在我週遭,我尋不到您的影子。
  母親常說,您生前不顧家,是個自私的男人。不過,我知道您把朋友擺第一,其次才是家庭。母親脾氣火暴(爆?),您卻沉默寡言,為何會嫁給父親?對身為孩子的我們來說,這是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每次自大海回來在家休息時,您時常心血來潮地張開雙臂,要孩子抓在手臂上蕩來蕩去,看看我們體重增加了沒有;更時常在午夜難耐孤寂,煮一鍋海鮮稀飯,叫醒孩子。孩子叫不醒時,您就把綠油精抹在孩子鼻下。這招非常有效。每年在您的忌日,我到弟弟那裏燒香喝酒,這些往事總會成為我們姐弟倆的下酒菜。妹妹對您的記憶不多,通常只能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
  父親,如果您還沒投胎轉世,等等我,好嗎?
  小時候,每次您帶我們到廟口吃餃子或看電影,出門前,我總要先檢查一下你的服裝,再幫你把襯衫扣子重新扣好。因為你每次都會扣錯。沒有零用錢到租書店看漫畫時,我總是習慣趴在你背上,在悄悄在您耳畔撒嬌說:「歐多(崔注:日語裡的父親),要不要買米酒?」因為我可以得到買米酒時找回的五毛錢。
  升國中後,每次跟您玩撲克牌,您總是會趁我分心時扒一下我的衣領,探頭瞄一眼說:「怎麼還沒有長大?」動作快得有如神偷。害得我每次玩撲克時,不但要注意手中的牌,還得防備不知何時會探到胸前來的那隻怪手。
  升高中後,有一次我做宵夜,不小心將熱油潑到手上。那時,您跑到街頭,沿街大力敲擊每家藥房的百葉窗。兩個小時後,您才買到藥回來,幫我擦藥,並小心翼翼為我纏上繃帶。
  所以,父親,如果您還沒投胎轉世,等等我,我要當您下輩子的妻子。
  父親,台灣大拜拜時,您有吃到盛餐嗎?
  猶記得,母親吵著要跟你離婚時,您的條件只有一個:「我要Miya(崔注:作者名字「美耶」的日文發音。」可是母親也不放我走,於是,您們成了貌合神離的夫妻。到了這個年紀,我非常明白,男女可以在一夜之間結為夫妻,卻很難夜夜都相親相愛這個道理。因此,我不會怪您沒經營好一個幸福家庭。
  二十歲時,我放棄學業,毅然嫁給一個大我十一歲的男人,母親當時只是說:「要是你父親還在,一定會將他揍死!」三是過後,我將丈夫拱手讓給第三者,母親仍是那句話:「要是你父親還在,就算他(崔注:指作者的丈夫)有幾條命,肯定也活不了!」我也認為母親說得很對。
  歐多桑,我這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從未跟您相向把盞過。所幸,歐多桑,您生前最大的幸福,正是在我還未為了別的男人心蕩神馳之際,您就走了。
  歐多,女兒向您,在鬼月的深夜。

《孔子》不敵曼德拉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10 02 02 星期二

看副片名「決戰春秋」即可知,製作費號稱一億五,以奧斯卡金像攝影、王菲復出主唱為號召的《孔子》想兼顧娛樂性,但落得不倫不類。

眼看世風日下,孔子被借用來以正社會、弘揚國威。聽戲裏的孔子論治國(由於在電影院裏無法作記錄,網上也未發現在線的版本,恕我未能引用對白),恍如胡溫說「以民為本,和諧社會」。但周潤發少了學者氣質,演繹欠厚重,看他講富國愛民只覺得矯情。

反過來,內地由於很多話無法直說,在人大和政協開會前夕力捧《孔子》,會令人懷疑是指桑罵槐。戲中的孔子憂國憂民,一度在家鄉魯國(今山東)得寵於國君,位極人臣。但文人鬥不過諸侯,很快就被逼走,出「國」流亡。當時的國大小相當於今天的省。孔子和眾弟子在中原各國流徙,前後十多年,嘗盡白眼,用《史記》的話說是「喪家之犬」,用今天的話說是盲流。晚年方得還鄉,不久即鬱鬱而終。孔子誨人不倦,所講的話也就是後世所知的《論語》。

這樣的孔子會否使你想起溫家寶?相信電影並非藉此暗示,溫總做不完餘下這兩年。但無人不知,地方阻力大,他力不從心。現為階下囚的陳良宇擔任上海第一把手時,就曾仗着「上海幫」的威勢,當面頂撞南下視察的總理。

至於說此片想討好票房,孔子既然傳授儒家的「六藝」,可信兼顧「禮樂射御書數」。而身處「七國咁亂」的時代,朝中有政敵,國外有強鄰,也要有武功防身。但客觀上,孔子的成就不在於百步穿楊、調兵遣將。電影字幕也只說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但戲裏的孔聖能書能射能謀,更像《三國》裏的周郎。

再說,武打和戰爭排場雖已成為古裝片的標準功,但在《孔子》裏加入「四大戰役」,有點像在莎士比亞傳裏加插4P。想看孔子的人不稀罕,不想看孔子的人寧看甄子丹。造型方面,周潤發臉圓腰鼓,像養尊處優的貴族多過大學問家或「喪家之犬」。唯一的高招是借周迅的性感來製造聖人坐懷不亂的話題。

誓言不讓中國扒頭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果看過《孔子》,一定信心爆棚。同屬借偉人以警世的主旋律片,講述南非總統曼德拉治國的美國片《Invictus》(不敗雄心),高不知道多少班。誠然,對今天的人來說,曼德拉遠較孔子來得親切;戲裏由他讀出英國詩《Invictus》裏的金句「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亦令人振奮。但同樣是用娛樂元素來拱托主線,用欖球賽來化解南非的黑白仇恨,最終舉國一心,逆轉反勝奪得世界盃,牽動觀眾情緒的效果,非《孔子》的戰爭排場與武術特技能及。

香港正陷入空前的分歧,《不敗雄心》值得所有關心社會的朋友觀看。想用足球來凝聚民心的曾蔭權,更應看看自己與曼德拉有何不同。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100201一:舊樓、社民連、3D、馮正虎、中日近代史……

兩大報的頭條引述同一個大專教師,指馬頭圍道與塌樓相連的八棟樓宇都已傾斜。《蘋果》更大叫〈逃出馬頭圍〉。全港據說有4,000棟舊樓。這有可能:刺激其他舊樓的居民要求修葺或安置;塌樓的居民指中轉屋偏遠,其中的南亞裔會被借用來挺弱勢;舊樓遷拆成為社運戰場,發展出城市遊擊戰。但舊樓無法集中意見維修,修例要很富創意。

社民連由年輕的律師和社工接班,其中兩人畢業於港大法律系。「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的路線不變,但貼近民生以爭取支持。在激進的潮流中,將會吸引年輕的民主黨人和保育青年。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退出領導層,黃更聲稱不做「太上皇」。《蘋果》力挺,稱〈80後上位平均僅34歲〉〈年輕精英也選擇激進抗爭〉。

數碼產品用更新來逼你換代。英國電視昨首次在指定的酒吧試播3D英超。很多人去年才改用HD電視機,今年又面對3D的壓力。

阿仙奴本屆有運氣,但專吃弱旅,遇強必敗。昨果然輸給曼聯。我事前猜二比零或三比一,後者中的。但並非下注,而純屬腦力勞動以防老人癡呆。
埃及在非洲國家盃決賽中以1:0擊敗加納,歷史性奪得三連冠。但為什在世界盃中始終沒有表現?也沒有英超、西甲的明星?(埃及以阿拉伯人為主,黑人不多。名氣最大的非洲球員都是科特迪亞、加納、喀麥隆的黑人。)

馮正虎有望回滬過年。這位多次在上海機場被拒入境的《零八憲章》聯署人以世博即將開幕、當局讓步為由,結束在東京成田機場禁區近90日的靜坐。
有趣的是馮對官方態度的解讀。《蘋果》引述他說,兩名中國使館官員前天來成田看他,不談回國,而只是「問寒問暖,……感嘆他『現在的生活狀況不好』……我當時對他們講,你們不要再說,我已經明白了。」馮認為這是暗示他可以回國,而「相信事情到這個地步,當局不會搞甚麼名堂。」
馮是否略去了官員的一些表示,否則何以在當局未作出承諾下放棄抗爭?如果駐日官員真的用日式含蓄對熟悉日本的馮暗示讓步,而又保留面子,當局今後面對維權抗爭時會否效法?

中日學者昨公佈《歷史共同研究報告》。就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中方認為「超過30萬」,日方說「最多20萬」。雙方都面對國內壓力,中方不敢低估,日方則不敢高估。「30萬」是中方慣用的數字;但「20萬」之數高於日方一般說法,日本學者勇氣可嘉。至於中方的勇氣,則要看報告裏未公開的二戰後部分。內地對反右、文革、六四的評價,目前由官方定於一尊。報告裏中方的評價有多開放,是政治氣壓的指標。

中美角力升溫,與中國有競爭的地區紛紛放箭。今天見報的是〈高雄軍港外海疑現中共潛艇〉〈送電子禮物裝間諜軟件 中共糖衣陷阱竊英情報〉。台方否認潛艇事。但國安消息真假難分。真的往往先爆料然後再否認;假的則先抹黑,然後不否認又不承認,讓公眾覺得空穴來風。除非特愛軍事和間諜,否則不必太認真。

《蘋果》引用《成都晚報》說,為了讓外籍居民「有家的溫馨」,成都擬興建國人不得入住的「天府國際社區」。租界被指借屍還魂,據說騰訊網93%的受訪者反對。自由世界為了不違反表面的人權,隔開不同的社群時只做不說。最常見的是利用經濟能力。房價動輒幾千萬或月租以萬計,讓付不起的人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受歧視。反過來,有錢人不會選擇社區低下的廉價樓房,做到人人『自願選擇』的印象。

《蘋果》說,熊貓外交始自685年唐玄宗在位時,當時送了兩隻給日本天皇。但消息未交代出處。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