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互動消除歧視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12 03 星期三

這都是社會的進步。歧視不能單靠立法,即使真的受歧視,也要自強。只有自己站起來,才能消除社會的偏見。

我坐在快餐店裏。有女子從門外走進來,指指我身旁的地下。我還未弄清楚她問甚麼,鄰桌的男子就對女子擺擺手,代我回答了。原來,她剛才坐我這張桌子,留下了東西。鄰桌比我早來,主動作證,表示我坐下之前,座位旁邊並沒有他人的物件。

女子走後,中年男子說,他妻子也曾在餐廳失落手袋。報警後,翌日在附近的垃圾桶找到,只少了現金。以他的觀察,紐約的警察最差,倫敦的有禮貌,但講效率,還是香港第一。再講下去才知道,他是退休警官。

故事很平常,不平常的是這位熱心人貌似(我按美國習慣,除非對方自己說,否則不問別人的出身)印度裔,主要講英文,但間中插一句粵語。他讚同袍或理所當然,但也為香港而自豪,表示會以此為家。

香港能講粵語的印度人不多。不用說,原因是中文在香港長期是平民的語言,精通英文才能多賺錢、有地位。華人都重英輕中,其他族裔又為甚麼要學,何況是曾受英國統治的南亞裔?回歸11年,中國雖然國力日盛、西方的下一代湧往學中文,但150年殖民統治的習慣仍居於主導。

但西方人位居中上層,有下屬代為翻譯,不懂中文沒有問題。南亞裔大都出身基層,不諳粵語的話,學業和就業大受限制。沒有多少公校和基層的職業能夠完全不用粵語。

以常理看,南亞裔發展機會少,主要的原因,香港九成以上是華人,社會上日常以粵語為主,加上南亞裔地位偏低,以致社會資源按比例朝經濟主體傾斜。出於種族歧視的絕對是少數。何況即使消除歧視,也有一個進化的過程。

美國對外來人士最開放。但你能對美國政府說,我非要用中文上學不可嗎?的確,在美國不懂英文也可以生活,但只能做粗工或走偏門。而且,子女長大後與你無話可說,因為雞同鴨講。你能說子女歧視你嗎?美國以往入籍考試只能用英文。近年開始讓拉美裔和華裔用本國語文應考。原因是這些族裔的人口已上升到某種臨界點。但即使如此,你能說,不懂英文不准在美國開車是歧視嗎?如果所有路牌都附帶西班牙文、中文……眼花繚亂,會否製造更多車禍?

《種族歧視條例》明年生效。但說到底,使南亞裔居民獲得更多的機會是互動的過程。社會應該透過制度和教育,減少對非我族裔的排斥。南亞裔則需要認識到香港以至世界的變化,單靠英文已行不通。如果打算在港生活,又拒絕學本地的語言,即使從他們的利益出發也不切實際。難道今後只出沒中環、尖沙嘴,與西方人來往?

繼翡翠台出現印度裔藝員後,最近now新聞台也有貌似印度裔的粵語女記者,同時有少數族裔青年上電台用粵語介紹母國文化。這都是社會的進步。歧視不能單靠立法,即使真的受歧視,也要自強。只有自己站起來,才能消除社會的偏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