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社會主義好?

2008年8月4日周一「兩地一檢」專欄

上月的四宗同類工潮不但很快就迫使資方加薪,而且獲市民同情,令其他行業的工友躍躍欲試。同期內,主管商務及經濟發展的局長甫上任就說「商界好奸,非常凶險」。局長講的雖然是未當官時的感覺,但年輕時的想法會否影響她今天的判斷?與此同時,〈拾荒競爭劇 長者意外頻〉〈受傷工人簽不平等約〉的標題在知識報上幾乎無日無之;以財經為重的本報,上周有文化人罵曾蔭權鼓勵市民「拼博」,實際上是支撐「樓價飛升、股市奸險、市場壟斷」,〈喪盡天良〉。

這再加上民意由支持發展轉向保育,社會顯然正向左轉。由於內地開放和全球化等變遷,香港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過時,走左或許可以平衡幾十年來「買辦式資本主義」的偏差,為社會找出路。但對施永青所謂〈港人漸傾向社會主義〉(見上周三《am730》)的後果,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施永青有此一嘆,原因是電台聽眾將通脹歸咎於奸商,要求政府調查甚至限制價格。年輕時信仰過馬克思,但最終白手興家的地產經紀一哥說,市場供求自有規律,愈管愈糟,大陸就有物價局,但通脹比香港更嚴重;港人一旦明白干預物價其實是搞社會主義,後患無窮,就不會這樣天真。

他指出了公眾的矛盾:有人罵超市不同地區的分店售價不同,要求全港統一價格;另有人罵不同地區的油站價格相同,要求分區定價。但以我看,這種矛盾完全合乎「理性」。公眾其實是說:全港價格以最低者為準,哪裏最便宜,各區都要看齊。總之我要最數!

「平坦」不一定好

施老闆的市場論也嫌太簡單。理論上買家有權不買,賣家若定價太高,貨賣不出去就會虧損。現實中,日用品不能不買,而跨區購物須付出額外的時間、車費、搬運、精力,買家真正的選擇遠小於理論上的。那天在書展就聽見有人指後面說,哪邊有攤位打七折。但誰有耐性為了十元八塊,走完十幾萬方呎的展館,記下最便宜的攤位和書名,才回過頭來買?八達通普及後,由於省卻找贖,連鎖店的優勢就更強。

大概只有電子交易才接近理論上的市場效率。但話說回來,現在社會富裕,物價佔收入的比例低,多數人承受得起不同商店的差價。只不過糧油等必需品一漲就是幾成,市民才起哄。

施老闆擔心的「社會主義風」,有一定的社會基礎,短期內還會強化。其中三個外因更屬於「不可抗力」:  一、市場全球化:人、資、物可以快捷地跨界流動後,好處是全球各地都可以用最低的價格享受最好的產品,但副作用是淘汰地方上因為市場流動不便而得以存在的行業。內地開放對香港的影響,就在眼前。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Thomas Friedman 前幾年憑 The World is Flat 一書紅遍全球,認為全球市場已進入無障礙時代。但「平坦」就是好的觀點太膚淺。將近八百年前,成吉思汗的騎兵能夠征服歐洲人,就是因為由蒙古到東歐,沿途沒有大山大水的阻隔。不用說,今天的發展中地區就像當年的歐洲,不希望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往來暢通無阻,以免被後者的產品踏平。

再打個比方,本來物競天擇,小動物長期被大動物獵殺,最終會進化出防禦的能力。但這個過程可能要幾百萬年。河這邊的小動物目前還沒有自能力,一定反對架橋,讓對岸的猛獸可以過來覓食。雖然,橋是雙向的,兩岸居民使用的機會均等。陳水扁當總統時抵死不與對岸三通,就出於這種心理。

科技淘汰工種

全球化合乎人類的發展,但觸及太多人的根本,只能分階段進行,讓弱者在生活有保障下退出市場。

二、資訊科技加強自動化程度:有了八達通就毌須再用人手數錢、解款;洗手間用紅外線自動灑水和烘乾手後,少用了清潔工;坐在控制室裏透過熒幕管理大樓,所需的人手少過以往靠徒步視察……。用科技取代人力是永恒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

理論上,被「減省」的工人經再培訓後可轉行。事實上,現在只有服務業請人,而服務員與顧客面對面,要求樣靚聲甜、兩文三語。一般工友限於年齡、背景,即使培訓也做不到,以致從此失業。

全球化和科技無法取代的工種大概只有:需投入感情或身體接觸的服務;帶有地域認同的創意,例如藝人、港產片;體育競技,看不出虛擬的C朗或姚明會比實體更受歡迎;政治,憲法上不可能接受虛擬的領袖。

但即使這些職位也不是永恒的。娛樂事業用電腦代替特技人,用動漫取代大明星;網上的足球大賽分薄了對英超聯的注意力。政客用博弈軟件協助競選、做決策,可能比局長每月花十幾萬元請政治助理來得划算。再說,兩年前誰會想到可以用動感來玩電子遊戲?現在有了 Wii,只要想想電子訊號可以刺激神經,躺在按摩床上,戴上3D眼套,性工作者、紫藤的生意將買少見少。

醜陋的現實

長遠來說,世界因為全球化和科技而得益,但短期來說,對基層的同情激發了反對發展的全球聲浪。由○五年聖誕前夕韓農來港反對世貿,發展到去年底本地的保育抗爭,新左派已在港生根,切.古瓦拉式的英雄也已誕生。在這些人眼裏,基層工作被取代並非社會發展的必然,而是跨國奸商唯利是圖,與各國政府「官商勾結」的劣行。不幸的是,醜陋的現實加強了這種觀點。上周就有退休高官高薪加盟他主管房事時,從政府手裏獲得億計利潤的財團。

第三個外因是 no fault 意識的氾濫,但字數已夠,今天無法交代。

港人傾向「社會主義」,除了外因,還有富裕後惰怠、開放政治、新移民等內因。他日一併再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