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中年再出發

《信報》上網已逾十天,作為報業上網的後來者,背負林行止、曹仁超三十五年的英名。但本港的新聞網址少說也過百,其中一些積極變革,有報館甚至開辦網上電視新聞台。「新來者」想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網民神通廣大

《信報》的影響力雖然歷久不衰,但網絡是年輕人的玩意,而《信報》擁躉大都是中男熟女。本報上網前,有副刊作者以〈電腦白癡〉為題寫道,有母親當機,見愛子三扒兩撥就已解決問題,遂不恥下問,盼能學得幾招,不料被譏為 idiot。

幸而 hkej.com 開通後,從留言可以看出,讀者已逐漸趕上了時代。由於hkej尚未提供舊報紙供翻查,有粉絲摸索出回溯前幾天報紙的方法,公告天下。網民神通廣大、群策群力,怪不得胡錦濤都敬他們三分。

或因此,hkej 打破本港同行的慣例,看報收錢的同時,用論壇做門面,一打開就是網民就即日事件的議論,看當天的報紙還得多按一次鍵。這也許可稱為「網民為本」。網民可隨時發言、設定議題,不像報「紙」,限於篇幅,很少發表讀者的看法。

網上的這種「大民主」近年發展到由網民供料、文責自負,行話稱為Web 2.0。最紅的網站由 Wikipedia 到Facebook,都屬於這類。誠然,有人利用這種自由來自我宣傳、竄改事實,但「網民自決」利遠過於弊。傳媒最令人詬病的是監督他人,卻不讓他人監督,更利用發言權來遂一己之「念」。本報作者林沛理上周四引用戰前意大利左翼思想家 Antonio Gramsci 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論說,傳媒將本身的價值觀裝扮成「客觀知識」或「常識」,模糊背後的假設,利用手中的詮釋權來生產意識形態、鞏固價值系統、為利益集團服務。

我好像在本欄說過,「世界第一大報」《紐約時報》的座右銘「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就最具欺騙性。這句話利用文字技巧,隱藏了報老闆和總編輯的角色,使你錯以為,一宗新聞是否「適合」發表是你決定的。其實,整句話應該是:「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in the eyes of THIS publisher」。這並非否定該報在越戰期間公開《五角大樓密件》的貢獻,而只是說像該報那樣,太相信自己選擇的新聞就最 fit,也就自欺欺人。

Hkej 開通,初期得益最大的是海外原來的讀者。九七移民和在外的香港學生今後不但能得悉香港菁英的觀點,更可以參與討論以回饋社會。

用論壇做門面,客觀上是加快發揮《信報》的影響,由隔日提前到即日,網民的看法反過來又可作為報紙的參考。鄭經翰五年前在商台開咪時,迫使政府即日回應事件,被譽為「十點前特首」。信報論壇所起的作用,還待觀察。用文字回應本來較電台有深度,但中文不易打,會對一些人特別是精英的參與造成限制。幸虧視窗自XP版本起,附帶手寫輸入。買一支手寫筆,應該可以解決上論壇的需要。


生產技術換代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報紙上網首日發表長文〈順理致遠 應有所宗〉,探討印刷報在網絡夾縫裏生存的可能。話題並不新,但林先生作為經濟學者,放得下文人對字與紙的執,奉勸印刷媒體「順」其「理」才行得「遠」。

網絡取代印刷,紙張不敵熒幕,純屬科技帶動生產技術換代使然。就中文出版來說,二十五年前機械打字╱植字機取代「執」鉛字,十五年前電腦打字取代機械打字╱植字機。再過十五年,手機應該可以解決熒幕小、打字慢的問題,用來寫稿比得上PC。到時,有線寬頻會與手機網絡合而為一,地球上每一寸土地也可能有攝錄機覆蓋(當然,我們也會為私隱而擔憂)。記者可用手機採訪遠處的對象,就地向全球發布。電腦甚至可能代替記者,完成簡單的採訪。目前 Google 的英文新聞就由電腦自動向全球網站收集新聞、分門別類,但很難看得出其不經人手。

電腦撰稿無疑較新聞分類難,但一般人看新聞,要求一看就懂、毌須推敲,次之方求文采。新聞稿要寫得明快,關鍵是第一段的導言(lead)要理順「6W」(人、時、地、什麼、如何、為何)的邏輯關係,而處理邏輯電腦遠比人強。例如論斷今年製作最大的「港」產片《赤壁》,影評人的創意在於褒貶恰如其份、用詞精闢。至於劇情、團隊、場景等公開的資料,大可交由電腦去電影公司網站下載後改編。

文字翻譯可信最終也會由電腦產生初稿,再交由人手去「執」。正如電腦撰稿不能代替莎士比亞,電腦也不可能好過翻譯大師。但現實中,待譯的文字無論數量和費用,均非社會所能負擔。乾等政府撥款、專家出馬,不如先為大眾解決基本的溝通,用電腦產生符合原意而大致看得懂的文字,再交由專才潤飾。《反歧視法》生效後,有不諳英語的南亞裔來光顧,翻譯軟件起碼可以大致告訴你,顧客需要什麼。

翻譯軟件存在已久,現在有些網頁附帶這種服務。而不用說,正如北京的菜牌逐字硬譯「夫妻肺片」,電腦譯文經常鬧笑話。但其實,軟件絕非文豪,但也沒有差到這個地步。每當中文Word提醒你,你所用的字「可能」不合語法時,通常都有點道理。最新的Word 2007更收入兩岸對應的詞彙,將簡體換成繁體時,會自動將「水平」改為「水準」。

有北京食肆將「童子雞」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我們也認定是電腦的傑作。但其實,真的硬譯,應該會翻成「baby chicken」,與原意相近,又怎會加插個「without」,棄簡就繁?內地初中生都知道 sex 解作「性」,又怎會用這個字做菜名?內地人博宣傳無所不用其極,恐怕只是有人想製造新聞。

原載2008年7月14日「兩地一檢」專欄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俱往矣,大慨成本效益不易為 --『打破本港同行的慣例,看報收錢的同時,用論壇做門面,一打開就是網民就即日事件的議論,看當天的報紙還得多按一次鍵。這也許可稱為「網民為本」。』

It is fine unless others are forbidden to express it again in another way that may seem fit to you, it is not fine. --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in the eyes of THIS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