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2305120六正午32°C 69%:《漫長的》炎夏《季節》之始,終於看了一部國劇

    蒙華文媒體介紹,花3天看完今年~12x1hr的國劇《漫長的季節》。
    幾乎每天都看劇集,但少看兩岸。
    上次看完整集國劇是2017年的律政劇《人民的正義》。感覺上主角作為反貪英雄太帥太嫩,與現實恐怕有差距。
    少看國劇,一則通常40x50m,我花不起這個時間;二則口味。我看戲是想了解社會,偏向刑偵、寫實、溫馨。國劇基於14億人的價值觀,除了《人民的正義》這類教育性的正氣劇,商業性的偏向富美、追夢、科幻、超越…,與韓劇相近。韓劇我通常看海報就夠。
    月前同樣被新聞引去看反黑國劇《狂飆》,覺得像反黑港片内地版,39x50m只看了頭2.5集。
    改革開放初期,填補文革的文化空白和檢討社會現實,一度流行‘苦情’片。張藝謀、陳凱歌都以此起家。但40年後,國家在全球200個國家裏坐亞望冠,14億人也已中等富裕。人望高處,誰都不想看人喊苦喊忽,社會寫實的題材沒有市場,很可以理解。
    這次的懸疑劇《漫長的季節》是異數,但幸虧只有12集,否則我也會pass。
    劇情苦到痺。大約2016年,范偉(上圖左)演的男主人公王响名副其實 ‘冚家鏟’:剛成年的獨子和妻子先後在幾天內死於非命。緊接著,身邊唯一的姻親(左圖中)又死於意外。
    此劇的創意在於反覆交替用3個時段來講這個前後將近20年的故事:
    源頭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翌年)的國企轉制:按政府工業部門制訂產出和銷售指標,國企奉命執行的計劃經濟->按市場需要而產出、銷售的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若是”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大鍋飯,市場經濟則是“為收益服務”,按需求生產,搵到錢先開得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98年的國企轉制,全國據說~6,000萬員工“下崗”(被開) 。不再上班後,大概改領社保。但當時的大型國企(例如此劇的場景東北大型鋼廠)員工以萬計,廠區大如城市,除了生產設備,員工的衣食住行無所不有。一旦下崗,即便有社保、仍可住在原來的宿舍,與昔日同事、鄰居的關係也大不同。以1家3口粗略計,6,000萬員工下崗,全國約有1.8億近乎1/7人口生活大變。此劇講一個資深員工下崗後將近20年內的騫遇。
    男主人公的父親當年是建廠工人,兒子成年後,按內地習慣入廠,在鋼廠的專用鐵路開火車,運送原料和產品進出廠區,忠心專業,下屬服膺,獲頒勞(動)模(範)榮譽。但開了20多年火車,突然下崗,難以轉職,彷徨失落。
    悲劇發生在鋼廠改制後~幾年的第二時段。政府不再為國企包底後,廠方引入港資,創收或有成,但法治薄弱,腐敗也生成。與此同時,開放市場後,邪路隨正路並生。女大學生為生計到鄰近廠區的‘大富豪’彈琴,主人公的獨子為了追她去當boy。女大生被大客欺侵,加上青少年幫派霸道,這對年輕人最後搞到殺人流亡。
    公安(左圖右是負責此案的刑偵隊長)見屍追查,主人公身為勞模,熱心協助。但始終不明兇手是誰。
    要到凶案發生十幾年後的第三時段2016,公安早已歸案塵封。改行揸的士但誓要為獨子慘死平反的主人公才sense到誰是兇手。
    本身是大悲劇,有些鏡頭血腥。但技巧地以內地的調侃(北方的幽默),加上倫理溫情來調節。但也因此,此劇有趣的是多東北方言。發音是普通話,但有很多‘本土’用詞,我連字幕都看不懂。恐怕要抄下來百度才行。
    此劇角色不少,范偉演得最好,其餘的要角也都稱職。
    對港人來說,此劇有一個‘看點’。悲劇的源頭是兩個衰人:萬人之上的廠長貪腐、生活作風不正;穿金戴銀、整晚在大富豪泡的港商與廠長勾結,掏空半廢棄的廠房。但這位港商雖然不時拋粵語,但打扮像粵省人,也許開放改革後來港取得身份後回流發展。
    戲裡涉案的3個青年使我想起月初黃金周期間,兩宗在張家界(?)等景點集體跳崖的網約3青幫。3人據說在網上約定,彼此不認識。我忘了新聞有否說,3人是否留有遺書。1年輕2決絕3高調4來自不同的家庭、地緣背景。Why?想說什麼?說給誰聽?有此必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