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230501一勞動節24°C 71%:看DSE,想起辜負了先父

    接連2天家事。先是3年來首次上山緬懷先人,接著全家為至愛的孫輩慶生。兩日內一家四代,承上啟下,純屬巧合。
    闊別3年後,哥連臣角多了些新客,有人去年中才遷入,怕與疫情有關。但空位日少,有些「單位」上下兩代合用。是疫情期間的「過渡性房屋」還是恆常的安排?會否被笑另類「劏房」?
    同樣地,過去3年,家人能維持返學、工就已不易,一年只見一兩次。昨晚再見慶生的孫輩,足足高咗半個頭。再過1年相信就高過我,升高中就會超出港男的平均高度(好像~1.73/5‘8‘’)。
    還記得這位孫輩出生時,在醫院裡第一次抱他。下次再轉眼,怕就是高中,我到時就count my blessing了。現在很明白老人的心情:希望看著孫輩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自己離開前,大學畢業有工有伴。但如今不再是祖輩可過問孫輩教養的時代。Equal rights/平權適用於兒童,連父母都只能因勢利導,不能教訓指揮,祖輩更要shut up。我無兒無女,既是重大的欠缺,但有禍也有福。自問不善communicate,至少不會害了兒孫。
    我運氣很好。雖非父親親生,但父親恐怕比親生的更惜我,一生只鬧過我一次。
    先父生於清宣統治下,歷經北洋軍閥、北伐、日軍侵華、內戰、中共建國初期、韓戰。來港作為難民,但求兒子有技術防身,去邊度都唔憂。剛好一個甲子前,我中六(高三)面臨升學。香港當時唯港大一間大學,但中中英文差加上六年制(英中七年),畢業唔可能入港大,想升學只能「出塞」:有錢去美加,冇錢去台灣做僑生。
    父親在國民黨治下成長,但更關鍵的是冇錢供我,想我去台灣國防醫學院:隸屬軍隊,學費食宿全免。代價是畢業後要做2年軍醫,此後可退役自立,留係台灣做醫生,或者去台灣的盟友美、加深造居留。
    這本來是good deal,但偏偏我1.驚血,2.手特笨,一係唔做嘢,做嘢打爛嘢,死都唔肯學醫(當時我無起碼的社會常識,唔知醫生既收入同地位與其他行業點比。選科單靠直覺上的喜好。)父親見我死硬,退而思其次,勸我考台大電機系,理由一樣:工程師去邊都搵到食,中等收入。而且,醫生、工程師唔使求人、拋頭露臉,啱我的口吃。老父為我念嗮,只不過我白癡。
    同樣唔好彩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海外中國人陶醉在首次有華人贏得諾貝爾獎的夢裡。楊振寧和李政道專長的理論物理學,成為一些海外華生的憧憬。我不知自量,申請台大時,私下首選物理(其實我的物理科分數並不高),將父親叮囑的電機貶為次選。而好衰唔衰,台大又竟然收我讀物理。當晚,父親一生人第一次大聲鬧我。
    現在明白父親的苦心,他不想我像他那樣吃虧:上海復旦土木工程畢業,但來港後學無所用。英文差,廣東話唔掂,加上人到中年,打雜怕都冇人要。
    不只此。本來,我可以先入台大讀物理,讀一年後看能否轉電機。但又咁啱咁橋,就係個年,港府為了應付父母和我這類五十/六十年代由上面湧落離不諳英文的難民,將3間私立大專合併成立中文大學,容納無機會入港大的中中生。我也就唔使去台灣。
    如今回想,當年成為中大第一批學生,實屬天意。、
    不過,中大冇實用既理科,我只能讀pure science,無法按父親的苦心,學到一門專業防身。辜負了父親,自己也多波折。
    我無子女,也難以教書,因而中學畢業後,就不怎麼留意中學會考、報大專的問題。直到今年,輪到熟人的子女,才首次注意這個可能決定17-19歲青年一生的關口。
    而且,今年正值3年疫情後,首次6年中學期間,幾乎有一半時間靠視頻授課的一屆。DSE考卷可調整深淺來就番3年遠距離授課的因素,但客觀的水準走唔甩。只怕就業時會招來異樣的目光。
    在此只能希望今屆考生好運,也能在升學後,得以補番前三年的欠缺。
    說到這裡,想起自己當年。當時的教育是最最傳統的,就係中英數理化生史地聖經(我讀基督教學校,《聖經》是必修課),其中數分普通與高級,冇社會公民這類。我當時一如班上其他同學,照例報10科交差。但會考期間唔爹唔弔(相當於而家的hea),放榜大概相當於今日1A2B4C,其餘4科僅及格。換咗今日,肯定入唔到中大,至少唔會係熱門科系。
    總之,我好彩,唔好彩既係父親,咬住牙關幫我交學費,仲幫我念埋點升學自立,無奈我不成器。如今無以為報,只能去他的靈前懺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