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230529一晚29°C 74%:香港有得撈?

    停了一周後上gym很努力,但也吃力。晚飯後只能就這兩天注意到的2則新聞閒扯,爭取早點休息。
    週日ST〈新能源國企「狠炒」2,000應屆生〉:內地進入新時代,國企不再=國家包起!
    週一〈解放軍邀美等43國參觀北京衞戍區〉:
    什麼是衛戍區?沒猜錯的話,大概就是古時天子直屬的御林軍。不會對老外洩露軍機,危及國安吧?當然不會!
    美歐日韓…步步收緊對華包圍圈之時,國家這樣開放肯定算計過:以示開放的善意,不會這樣大意。
    那麼,美vs中最近彼此放軟,是姿態還是實態?我賭後者:鎖國3年、強力整頓後,急於恢復成長、追回發展。但發覺內循環不可能讓14億人充分發揮其才智,說到底還是要做開放的國家!反過來,美國也急於借14億人的購買力來撐番起疲弱的經濟。說白了,雙方都急於開飯。
    從這個角度看,國家很需要借香港來强化中國對世界開放的形象。特首連非洲元首都親自接待。與此同時,就內地客投訴CP空姐歧視,港政壇大姐說,內地有官員覺得投訴過火。當局看來想息事寧人。
    由此看,中國不想生事,而想刷新形象,在可見的將來恢復盛唐萬民來朝、舉世敬仰,中華文化領導世界的地位(不想看文字的朋友,可以上網看唐三彩的圖片)。香港即非昔日的長安(那應該是北京、上海),也至少是盛唐的泉州。
    若此,國家會在經貿上全力挺港,給予很多好處。不過政治上就不必幻想。總之回到30多40年前魯平說的:香港是經濟城市!說穿了:與政治無涉!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要700萬人做吃飽後等長肉的豬,那最好另謀高就。她要全力發展,不想跟你鬥。你走,彼此都好。放心去你喜歡的社會,看你喜歡的東西,講你想講的話。香港自然會有人來填補你留下的空缺。但如果你唔忿氣,認為這個地方是你的,要繼續鬥,她也奉陪。包龍圖在堂上有句話,左手捋鬚,右手把驚堂木一拍,《包公案》裡有,自己看吧!
    總之,香港要由董建華時代的Asia’s World City調整為China’s World City。注意:是向全世界開放,不是只限於中國的盟友,而且要比得上全球最開放的city--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但只是經濟方面,而且要擺(不只是講)明是China‘s 。不能是Asia’s那種國屬不明的自由港。
    是耶非耶,you bet!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230528日午晴30°C 69%:俄事老難勸交

    果然,中國的俄烏戰事和事老勸烏克蘭放棄被佔的土地。消息雖來自美國右翼的WSJ,但符合中國的思維,中方也未否認。
    但G7領袖日前在日本廣島為烏統上演眾星拱月,擺明say NO。
    再說,中方對外一向謹慎。這次特使先過訪與俄對立的各方,最後才訪俄,招來通報「敵情」的閒言。和事老若不夠中立,如何說服另一方?
    俄攻烏至今15個月,烏固然生靈塗炭,但可信俄撐不下去,美歐日撐烏也是死頂。中國則急於和平求發展。誰都想早日議和,但背後總要說得過去。莫說面對烏克蘭和G7,就算面向全球80億人,想做好和事老,也要拿出比較dignified的posture.
    歐洲、中東、非洲限於歷史,常見一個民族分居兩個鄰邦。如果強國可藉武力「解放」鄰國境內的同族,弱國唯放棄被攻佔的土地以求和,只怕世無寧日。
    近日巴爾幹半島上,阿爾巴尼亞裔佔九成的科索沃被指壓制佔少數的塞爾維亞,隔鄰的大國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的核心地帶)與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族,作風強悍,會否效法俄越境解放族人,設立自治區?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230527六晚28°C 83%:移植長龍分藍、黃?

    空姐「排內」若是文化衝突的「無心之失」,抵制內地捐器官給港人則有港內不兩立的决絕。
    初聞以為港版「伯夷叔齊誓死不食周粟」,但再想發覺相反。港人因為反對內地捐器官給港人而撤銷捐贈器官,是逼等待移植的港人今後只能靠內地,害的是「自己人」。
    內人有14億,找到配對捐贈者的機會客觀上是香港的200倍。但14億人里,輪候移植的人肯定也很多。逼港人等內地捐贈,對14億人顯然不公。
    這些港人如此決絕,相信是聽說內地私下買賣器官,甚至活摘囚犯、病人的器官供移植以牟利。過去20/30年,每逢路過法輪功的街站就見圖文並茂的展示。近年街站不再,但顯然一些人對大陸賣器官刻骨銘心,拒絕往
    上面賣器官確有其事。這兩天新聞還有一宗,有醫生被判刑。問題是一年幾宗,佔14億人的比例,是否有效制止。當然,由於新聞管制,港人傾向不信內地的數字。但反過來,法輪功式展示,我不敢說一定比官方可信。
    最後,這多多少少成了宗教:信者得救。信法輪功的人拒絕與陸為伍,即便捐器官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你估最後會否像2019年的黃vs藍地圖,有網站將等候移植的港人分為黃vs藍兩路。黃人只捐俾自己友,將藍人丟俾大陸去救?

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230525四晚27°C 89%:Flag carrier「排內」風波降溫好事

    本土flag carrier CP成都飛港航班,3空姐「私議」內地客英、粵兩音不全被錄音事件,暴炒了两天後,今晨突然降溫。香港在中央全面管起來的今天,恐怕是策略性的,內地所謂有理有利有節。重點在有節。
    有媒體站在本土立場,念盡理由為3女開脫。但該報走歐美progressive路線,又怎會不知,3位靚女simple and naïve到連歐美以歧視為大不韙的常識都沒有。換了飛美國,敢私下嘲笑非裔(黑人)乘客的英文難聽難明,怕被告到甩褲。
    CP暗示,炒3人是為救公司、救同事。說白了,萬一被14億人罷買、限飛,收復3年疫下損失的希望將成泡影。
    為3女辯解的一個理由是:有關的言談純屬私語,並非對乘客發表。
    白痴!你與愛侶閂埋房門,點搞都係私事(除非涉及傷害、毒品)。但萬一唔記得落簾,被對面影到上網,不但成為笑柄,更可被告上法庭。而家3女就係好衰唔衰,俾內地客錄咗音。
    工會引用勞工條例,話可以要錄音的乘客刪片。同樣冇腦:對立的錄音會攞住手機宏埋你面前咩?否則點收集有人不當的證據?工會係唔係要立例:以後坐CP,乘客要交出錄音錄影設備?
    但反過來,炒了3女後降溫有理。問題的根源在flag carrier出於英治傳統,本土性強,與「共產」內地格格不入,要有計劃地轉化才能適應。炒3女或可殺雞儆猴,但員工上萬,若人心不服,陽奉陰違,仍難免出事。
    這種出於政治、社會、文化的分歧,非單靠處分可以解決。中方與港人搞到咁窩,源頭就係80年代安排回歸過程中,硬將港人的抗拒當作純法律問題去處理,強行由上impose來推行,忽視了英治百五年來港人覺得安心的慣性,以及客觀上由於內地49年到76年文革落幕反覆的動盪,激起港人藉反共來自保的心理。
    對上述3女,或可考慮讓其半薪復工,為期半年,期間接受「內情」培訓,包括內地的社會、生活習慣,以及習慣用普通話招待內地客。培訓合格全薪復聘。
    對於其他要面向乘客的員工,恐怕亦當如是。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230524午晴:書摘-Agatha Christie《自傳》裡的人生觀

    周前曾摘錄偶爾看到的日本漢學家著中國《諸子集》。以下是同樣偶爾看到的電子書:
偵探女王《自傳》(新月出版)。
    Agatha Christie(克利斯蒂,1890-1976),出身19/20世紀之交的英國中上家庭,家人關係融洽,有才氣品味毅力,興趣見識廣,文才不限於寫通俗小說。無奈偵探小說太暢銷,出版商不想她分心寫嚴肅的文學。《自傳》可能是她過百部作品裡,最多人讀過的非偵探類。
    《自傳》從1950年作者60歲時開始構思,其後間歇地寫,一段一段地累積,不完全按發生的時序,前後寫了大約15年。
    以《自傳》看,作者為人真誠。末尾的〈後記〉更可見其真摯豁達的人生觀,深明人的秉性和局限。
    在不動原意的情形下,博主「動」過下文的個別字眼,希望更容易閱讀。
    我在網上只見到簡體版。只看繁體的朋友可以用Word轉码:
    
    写自传的想法是(1950年60歲随丈夫在中东考古期間)在Nimrud(亚述王国古城Calah,今伊拉克境内摩苏尔以南)的(野外寒舍)“Agatha之屋”里突然想到的。
    今天(75歲)重新审视当时(過去15年)记下的一切,我感到很满意,我想做的事都做过了。这就像一次旅行,不是回顾式的跋涉,而是前瞻式的长征——循着生活的路径,回到那个踏上生活征程的自我。我不为时空所限,任凭心绪徜徉,笔触时而驻足不前,时而前后跳跃。
我想我在记忆里留下的都是经过筛选的事物,包括许多荒唐事,但不知道为何又变得很有意义。人类生来就是如此。
    我现在七十五岁,是封笔的时候。就生活本身而言,我想说的都已说了。
    我已日薄西山,静候那终究会到来的召唤。之后我将去往一个未知的世界,用不着去考虑那以后的事。
    我随时等候死神的光临,我觉得我已经非常幸运了。我的丈夫、女儿、外孙和善良的女婿都陪伴着我,他们组成了我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我还未到惹人嫌的年纪。
    我一向最佩服爱斯基摩人。他们会在晴朗的日子里为年迈的母亲准备一餐丰盛的饭菜。之后她便独自踩着冰雪离去,一去不回……
    对于这种充满尊严、毅然地告别人生的方式,我们应该感到骄傲。
    当然,写下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太容易,实况可能是我活到了九十三岁(博主:作者實際活到86歲),把所有人都逼疯。因为我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只能抱怨最新的助听器不管用。我会不住地提问,转眼又忘了答案,又问相同的问题;我会与护士大吵,说她给我下毒;或者擅离最新的上流社会老人院,为家人带来无休止的麻烦。当我最终命丧于支气管炎时,这样的窃窃私语会此起彼伏:“我们有时候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感觉,忍不住觉得,这对她是仁慈的解脱……”
    这确实是仁慈的解脱(对他们而言),更是莫大的幸事。我会待在死神接待室里,坚持享受生活的乐趣。当然,随着岁月流逝,有些生活的乐趣再也享受不到了。
    再不会有长途跋涉,也不会有令人向往的海水浴、嫩牛排、苹果和黑草莓(因为牙齿的缘故),以及阅读小字号的印刷品。但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歌剧和音乐会、读书,以及躺在床上进入梦乡的乐趣,梦中常会有年轻人来探望你,热情地与你恳谈。最惬意的莫过于坐在阳光下打瞌睡,陷入对往事的回忆。“我记得,我记得,我降生的那所房子……”
    我回到了永存于心间的(儿时故居)阿什菲尔德。哦!我亲爱的家园,我的安乐窝…… 我的故居……哦!我亲爱的家园……
    我做的梦...永远都是阿什菲尔德。背景还是我降生时的样子,尽管梦中的人都是今日的人。...
    就在一两年前,我又重返故地——不是重返阿什菲尔德,而是重返阿什菲尔德曾经屹立的地方。我知道我迟早要去,虽然去那个地方会令我痛苦,但我还是要去。
    三年前,有人写信来问我是否知道那幢房子要拆,开发新的产业。他们想知道我是否能保全它,他们听说我曾经住在那里。
    我去见律师,问有没有可能买下那幢房子,当作礼物,也许捐赠给老人之家?但行不通。四五栋别墅和庭院被打包卖掉,都要拆,然后营建新的“产业”。阿什菲尔德无可避免要被拆除。
    大约一年半前,我痛下决心,驶上了巴顿路……
    这里已经没有什么能激起回忆的了,只有我所见过最简陋的一片小房子。高大的树木荡然无存,小树林里的白杨树杳无踪影,只剩下山毛榉、惠灵顿树、松树,以及紧邻厨房的榆树和黑色的冬青树。我甚至无法确定房子曾经矗立的位置。唯一的线索是,那棵智利南美杉在它曾经屹立的地方桀骜地留下了残骸,在杂乱无章的屋后空地间奋力地生长着。
    周围全都铺上了沥青,寸草不生,青绿不再。我对它说:“勇敢的智利南美杉!”便转身走了。
    看到了这一切之后,我并没有感到十分介意:阿什菲尔德曾经存在过,可是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存在过的会永远存在下去,阿什菲尔德还是阿什菲尔德,它永远在我的回忆里,而我不会再感到痛苦。
    也许有一天,有个咬着塑料玩具、敲打着垃圾箱盖的幼童,会凝视着一个浅黄色发卷、神态严肃的小女孩。小女孩站在草绿色的蘑菇丛中,手执铁环呆立在一棵智利南美杉旁。她注视着幼童吮吸的塑料太空飞船;幼童则注视着那个铁环,不知道铁环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鬼魂……
    再见了,亲爱的阿什菲尔德。
    有那么多事情可供回忆:爬上一条鲜花铺成的地毯,来到Sheikh Adi的Yezidis Shrine……坐落着宏大、带瓦顶清真寺的Isfahan,神话般的城市……在Nimrud屋外的红色日落……在西里西亚山口前走下火车,来到傍晚的寂静中……秋日的新森林里的树木……在托贝湾与罗莎琳德一起在海中畅游……马修在伊顿公学对哈罗公学的板球赛上场……马克斯从战场归来,回到家和我一起吃腌鲑鱼……那么多的事——有些很无聊,有些很有趣,有些很美好。有两个野心得到了满足:与女王共进晚餐【博主:指ERII請吃飯】
(姆妈如果知道会多么高兴啊,“猫咪,猫咪,你去了哪儿?”);有了大鼻子Morris,我自己的小汽车!最深刻的体验:在一整天无望的搜索之后,金丝雀戈尔迪从窗帘杆上一跃而下。
    一个孩子说过:“感谢上帝赐予我丰盛的晚餐。”
    如今,在七十五岁的时候,我能说些什么呢?“感谢上帝赐予我幸福的一生,给了我深厚的爱。”
一九六五年十月十一日于沃灵福德

    博主:我希望我最後那天,也能講出上文最後的那段話。記得《聖經》有句話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230523二午陰28°C 84%:又估错!

    港媒昨晚說,懷疑以電鋸殺中年繼母棄於元朗路邊的港男外逃。我即時想到此前有港青攜女友赴台殺害後潛逃回港,由於兩岸角力,至今未能引渡回台受審,猜此人逃台。
    原來自作聰明:今晨大報頭條說是〈歐洲〉。
    疑兇40出頭,用BNO登陸歐洲?看準目前西歐大國以印裔總理主持的英國最拒華,不會引渡港人受國安法時代的審訊?果真,此人著實天才。
    此外還有一點:今晨只有一份近月頻頻爆料、放氣球的大報說疑兇逃往〈歐洲〉。另一份大報只說〈海外〉。
    若的確只有一份大報獲得放料,今後每日起床,怕首先要掃一眼,以防向隅。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230522一午雲31°C 70%:政府要我每程俾多1蚊?

    行會召集人、立會資深議員先後表示擔憂後,建制大報頭條引述唯一出身泛民的前朝運房局長「溫馨提示」:長者搭車是否由而家2蚊加到3蚊?
    政府試水溫?換咗5年前,泛民怕會與壓力社團率領萬計的長者上街反暴政。
    依家國安法下唔上得街,且看民間出乜「軟」招。
    唔怕講,我身為得益者,早就在此說,2蚊政策冇腦(但我不記得當時是怎麼說的)。
    我咁反動,唔係因為在學時出身於自由(或者稱為最右)經濟學派聖地。我只係美國市政府的成人夜校讀過經濟101、201,連本港今日既中學生都不如。之所以覺得2蚊搭車荒謬,純粹係直覺。
    係人都知:物價總體上隨時間而上升。今日一程5蚊既巴士,5年後可能要5.3-5.5。
    世間幾乎所有物價都如此。只有個別的例外,因為1.發現新既生產原料、發明更有效既生產方法,壓低售價。但公交按地球上無永動機物理規律,靠能源推動,而能源生產有成本。
    因此,我今日俾2蚊搭6蚊一程既巴士,政府為我貼4蚊俾巴士公司。五年後一程變成6個5,我照俾2蚊,政府要貼4個5。10年後可能貼5蚊….如此類推。
    換咗坐十幾二十蚊一程既東鐵、長途巴,由於隨通脹的加幅按比例加大,政府既補貼額就更大。十年後,我如果仲有體力可以坐巴士/地鐵由柴灣去天水圍行濕地公園,一來一回,政府怕要貼成百蚊。一句話:2蚊公交不可能持續!
    這還不算:1.港人高齡化,長者佔人口的比例日增;2.健康隨醫療改進而改善,因而活動範圍擴大;3.平均壽命隨時間而加長。
    此外還有新的因素4:香港加快融入大灣區後,城際交通會大增。十年後,部分60-70歲的長者可能不時要穿梭港九與深圳、東莞、前海,幫手湊孫,又或者來往大灣區歎咖啡、行山…。港九來回大灣區要成百蚊,長者到時仍然俾2x2蚊?
    今晨閱建制頭條,原來2蚊始自曾蔭權時代。但Donald可信是英治下發明積極不干預政策的財爺Haddon-Cave夏鼎基的入室弟子,怎會拋開常理,推出超低價flat rate、非與時並進的政策?
    係人都知:著數易俾難去。著數愈大,俾時愈搶手,去時抗力愈大。壓力團體已成專業,NGO是文明社會的sacred cow,能言善辯,精通大眾心理,佢地死俾你睇。
    優惠長者絕對有理。但決定俾著數係「質」,關鍵在「量」,量變起質變。問題在俾幾多著數先1.幫到基層;2政府負擔得起;3夠靈活可以調節,不會被挑起uproar,動搖國本(像法國那樣百萬人反覆上街)。
    2蚊flat rate顯然不符合上述的2和3.
    即便加到3蚊也只能救燃眉之急。5年後全年補貼可能突破100億,當局又嗷嗷聲,民間又DNLM。
    我上次講呢個問題,似乎是說基本上回復票價x fixed%,但%1.隨年齡段遞減:65-70歲1/2,71-75 歲1/3,如此類推;2.隨一程交通費加大而遞增,例如一程15蚊的長途巴優惠率高過一程6-7蚊的短途巴。具體的比率按人口結構、社會富裕度…微調。此外對綜援戶加一種考慮。
    當然,與此同時,要所有長者改用樂悠卡。
    此外,港九來往大灣區一程動輒50元,港與內要合作制訂優惠,部分由國家補貼。為了鼓勵融合,加一個%作為incentive,但底線是要港和內地地方的庫房能持續,而不是長者眼前開心,子孫媽媽聲。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2305120六正午32°C 69%:《漫長的》炎夏《季節》之始,終於看了一部國劇

    蒙華文媒體介紹,花3天看完今年~12x1hr的國劇《漫長的季節》。
    幾乎每天都看劇集,但少看兩岸。
    上次看完整集國劇是2017年的律政劇《人民的正義》。感覺上主角作為反貪英雄太帥太嫩,與現實恐怕有差距。
    少看國劇,一則通常40x50m,我花不起這個時間;二則口味。我看戲是想了解社會,偏向刑偵、寫實、溫馨。國劇基於14億人的價值觀,除了《人民的正義》這類教育性的正氣劇,商業性的偏向富美、追夢、科幻、超越…,與韓劇相近。韓劇我通常看海報就夠。
    月前同樣被新聞引去看反黑國劇《狂飆》,覺得像反黑港片内地版,39x50m只看了頭2.5集。
    改革開放初期,填補文革的文化空白和檢討社會現實,一度流行‘苦情’片。張藝謀、陳凱歌都以此起家。但40年後,國家在全球200個國家裏坐亞望冠,14億人也已中等富裕。人望高處,誰都不想看人喊苦喊忽,社會寫實的題材沒有市場,很可以理解。
    這次的懸疑劇《漫長的季節》是異數,但幸虧只有12集,否則我也會pass。
    劇情苦到痺。大約2016年,范偉(上圖左)演的男主人公王响名副其實 ‘冚家鏟’:剛成年的獨子和妻子先後在幾天內死於非命。緊接著,身邊唯一的姻親(左圖中)又死於意外。
    此劇的創意在於反覆交替用3個時段來講這個前後將近20年的故事:
    源頭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翌年)的國企轉制:按政府工業部門制訂產出和銷售指標,國企奉命執行的計劃經濟->按市場需要而產出、銷售的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若是”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大鍋飯,市場經濟則是“為收益服務”,按需求生產,搵到錢先開得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98年的國企轉制,全國據說~6,000萬員工“下崗”(被開) 。不再上班後,大概改領社保。但當時的大型國企(例如此劇的場景東北大型鋼廠)員工以萬計,廠區大如城市,除了生產設備,員工的衣食住行無所不有。一旦下崗,即便有社保、仍可住在原來的宿舍,與昔日同事、鄰居的關係也大不同。以1家3口粗略計,6,000萬員工下崗,全國約有1.8億近乎1/7人口生活大變。此劇講一個資深員工下崗後將近20年內的騫遇。
    男主人公的父親當年是建廠工人,兒子成年後,按內地習慣入廠,在鋼廠的專用鐵路開火車,運送原料和產品進出廠區,忠心專業,下屬服膺,獲頒勞(動)模(範)榮譽。但開了20多年火車,突然下崗,難以轉職,彷徨失落。
    悲劇發生在鋼廠改制後~幾年的第二時段。政府不再為國企包底後,廠方引入港資,創收或有成,但法治薄弱,腐敗也生成。與此同時,開放市場後,邪路隨正路並生。女大學生為生計到鄰近廠區的‘大富豪’彈琴,主人公的獨子為了追她去當boy。女大生被大客欺侵,加上青少年幫派霸道,這對年輕人最後搞到殺人流亡。
    公安(左圖右是負責此案的刑偵隊長)見屍追查,主人公身為勞模,熱心協助。但始終不明兇手是誰。
    要到凶案發生十幾年後的第三時段2016,公安早已歸案塵封。改行揸的士但誓要為獨子慘死平反的主人公才sense到誰是兇手。
    本身是大悲劇,有些鏡頭血腥。但技巧地以內地的調侃(北方的幽默),加上倫理溫情來調節。但也因此,此劇有趣的是多東北方言。發音是普通話,但有很多‘本土’用詞,我連字幕都看不懂。恐怕要抄下來百度才行。
    此劇角色不少,范偉演得最好,其餘的要角也都稱職。
    對港人來說,此劇有一個‘看點’。悲劇的源頭是兩個衰人:萬人之上的廠長貪腐、生活作風不正;穿金戴銀、整晚在大富豪泡的港商與廠長勾結,掏空半廢棄的廠房。但這位港商雖然不時拋粵語,但打扮像粵省人,也許開放改革後來港取得身份後回流發展。
    戲裡涉案的3個青年使我想起月初黃金周期間,兩宗在張家界(?)等景點集體跳崖的網約3青幫。3人據說在網上約定,彼此不認識。我忘了新聞有否說,3人是否留有遺書。1年輕2決絕3高調4來自不同的家庭、地緣背景。Why?想說什麼?說給誰聽?有此必要?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230517三晨雨26°C 93:梁案與諮詢公司案有關?

    美籍港人梁成運在中國判無期案,內地15日公佈一審結果後,似乎只有「觀察者網」有跟進報道(見美國台媒WJ)。
    值得注意的是:該網提及梁案公佈前不久,內地有諮詢公司“凱盛融英被指利誘敏感領域的中國專家透露隱祕消息,轉賣境外。調查發現,官方公佈說,該公司儲有30萬中國專家的資料,涉及政策研究、軍工、能源、金融等行業。
    「觀察者網」同文講兩案,不會是暗示兩者有關連吧?
    而說也巧,梁案一判決,美國就起訴多名漢語拼音姓名的科技業華人,指其盜竊機密技術。用於中國。其中一些被告目前身在中國內地。
    這會否是中美就‘間諜’案的互動?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230515一傍晚:首見‘港美’‘間諜’在內地判無期

    昨疫情後首次歡慶母親節,撞正今年第一場霪雨,有點掃興。入春後下雨不止10次,但通常小雨,大雨則一個小時左右就收,很少密雨落足大半日。
    港聞即日頭條當屬香港出生、入籍美國的78歲男子梁成運John Shing-Wan Leung(右圖右)在蘇州間諜罪成判無期。這可能是港人在內地非因刑事(燒殺搶…)最重的刑罰。
    更不尋常的是,此人16歲留英,輾轉赴美工作定居,成為德州僑領,為中美文化交流,祖國的和平統一、貧困人口出力,公開支持港區《國安法》。中央外事辦主任(外交最高主管)楊潔篪任駐美大使時與此人的合照見於港ST(右圖,港媒未透露拍攝年份)。
    或因為間諜行為較敏感,內媒未透露案情。但按John Le Carre、Frederick Forsythe小說推測,或涉及雙面間諜的指控,有人同時為對立的雙方提供情報。果真,會否與美中持續角力有關?
    此人或許被媒體當作港人,引發「寒蟬」心理,但在案中其實主要是美國公民,與半個世紀前在港的成長關係不大。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230112六/日凌晨:希望中方出馬俄烏有成

    今晨偷雞借書摘上博。但同日年來的國際困境或有突破,不能不即日補博。何況說也巧,今晚在網上撞到第一部有關的電影。
    中國主席與烏克蘭總統通話後,依约派特使走訪俄攻烏戰事的各主要持份者。中國若真能說服俄烏終戰,比說多少次中國愛和平、不稱霸更有說服力。
    何況這對中國也有利。中國以發展為國策,需要有和平的環境。戰事若再拖一兩年,俄羅斯被打殘,中國失卻頭號盟友,對美歐只怕孤掌難鳴。歐美雖然也受戰事牽連傷元氣,但底子遠較俄羅斯厚,對中國仍然不利。
    剛才看的《Donbass》,因為沒有劇情、主角,以為是開戰期間,在烏東頓巴斯俄佔區拍攝的紀錄片。看了大半方懷疑是扮紀錄片的‘劇情’片。果然,最後片尾打出長串的cast。而且是俄出兵前2008年拍的,說明頓巴斯地區由於俄羅斯族人口多過烏克蘭族人口,早在俄出兵前,就已被區內的俄族居民控制(可信獲俄羅斯暗裡支持,提供武器之類),要求脫離烏克蘭獨立,另立俄羅斯的衛星國,甚至併入俄羅斯。
    俄出兵就是以俄族佔多數的烏東被烏克蘭政府欺壓為由,出兵保護族人。
    俄族在烏克蘭境內無法完全自治,可以理解。但俄羅斯作為世界第三大國,為此出兵打人,說不過去。否則,所有跨越兩個國家的民族都有可能發動戰爭。
    但反過來,俄出兵至今15個月,戰力不像第三大國,倒像第三世界,加上歐美大力挺烏,以致泥足深陷,進退兩難。希望中國為它想個下台階,結束這場悲劇。剛才看的《Donbass》雖然是擺拍,但戰區的生靈塗炭看上去很實在。
    俄攻烏是二戰後發達地區的第一場正規戰爭。此前的兩次大戰:1950-53年韓戰、1965-75年越戰遠離歐美,只有大規模參戰的美國感到肉痛。但這次發生在東歐,離最近的經濟大國德國怕只有1000公里。而且,敵對雙方背後是俄vs歐美,近乎代理戰爭。
    我對這場戰爭一直很留意。但由去年秋天起,不敢隨便寫,覺得雙方放misinfo、 disinfo打心理戰。烏克蘭作為弱方,為了維持士氣,可能比俄方吹得更厲害。看烏方一再成功偷襲、暗殺俄方即可知,烏方比俄方更蠱惑。美歐媒體採用的烏方消息要打折扣。
    近日連俄方記者也說,烏軍反攻與俄方爭奪了半年的烏東城市Bakmut有成。消息炒得很大,但其實只推進了大約2公里,造勢恐怕大過實際。
    不怕說,我至今不明Bakmut為何在戰略上這樣重要,雙方要反覆爭奪。
    太晚了。明天母親節還有家事。
    晚安。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230513六午陰25°C 77%書摘:日版朱自清《背影》

    近年日常有兩種消遣:看電子書與串流看日劇、英劇。
    之所以看電子書而少看實體,因為:可以放大、拷貝、highlight、做筆記、轉換檔案格式同樣地,看影戲上網而不是去戲院、開電視,因為不受時空天氣限制、省卻舟車勞頓(家裡的電視甚至因為大廈天線的問題,難以接收)。
    費用也是一個考慮,但並非主要的。我看的不少書和影視,很難租買實體,即使買來家裡怕也沒有地方存放。例如:以下摘錄的文字,不怕說,我不會為了一則日版朱自清《背影》,網購中譯的日本講談社《中國諸子讀本》。
    以下出自福永光司著《莊子內篇讀本》(王夢蕾譯,後浪出版諮詢)的《後記》(網上只有簡體版。拒看‘殘體’的話,可copy後用MS Word轉為繁體): 

我对中国哲学产生兴趣,决心钻研,要从我与《庄子》的邂逅说起。《庄子》是我的学术领域,但又远不止于此。

我昭和十七年(博主注1)九月从大学毕业,随即被征入伍。五年军旅生涯成为我青春时代的全部记忆。彼时,太平洋战争(博主:指二战的太平洋战区,包括当时日占的香港)已进入末期(博主注2),战火跨越(日本九州西北部的)玄界滩,横渡中国东海,在大陆战场的绝望中彷徨。我生来强健,未能拥有“攘臂于其间”的支离疏那般的幸运;然精神天生怯懦,远不如在妻子灵前“鼓盆而歌”的庄子那般达观透彻。所以我脸色煞白地上了运兵船,怀着满心的恐惧,以现在回想起来仍觉羞耻的样子离开了(日本)内地(赴华)。那时候,几本书静静躺在行囊中,陪伴我远渡——《庄子》、(日本古诗)《万叶集》、(荷兰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柏拉图的《斐多篇》。我曾期望《斐多篇》能拯救慰藉我的灵魂,期望《致死的疾病》能治愈我的不安与绝望,期望《万叶集》能给予我生的欢喜与安宁。可(中华)战场之上,到处是炮弹的悲鸣、精神的颤栗与灵魂的狂躁,这使得书中的睿智与抒情,连带着我肤浅的理解,被悉数打回成一排排空洞罗列的印刷活字。战场一隅昏暗的煤油灯下,只有偶尔细细琢磨《庄子》时,才能让我那懦弱的心,从书中那坚韧的顿悟与豁达里得到激励。在那段生死一线的战地生活里,《庄子》是慰藉心灵的书。

停战(指19458月日本投降)一年半后,我终于再次踏上故乡。比起当时(日本)国内的生灵涂炭,我的生活似乎更悲凉。那时打定主意,重新走学术之路。年迈的父亲又一次孤零零地站在乡下简陋的站台上,在冬季寒冷的天幕下沉默地目送我离开(相信是作者离开故乡,去大学深造)。车窗外,他那沧桑的身影映在我眼中。我不由地想,搞学问真是悲伤的事。而我却整整虚度了五年,只因求学路上举棋不定。最后是父亲骤然离世,狠狠地嘲笑了我的无能与懒惰。那一天是昭和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握着父亲冰冷僵硬的手,眼泪夺眶而出。那是我的前半生最悲惨的一天。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掀起阵阵波浪。我从火葬场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试着在庄子的“笑声”中体会他的悲伤。彻底被生活打垮的我,抬头仰望(日本)南国五月的天空,微笑……对我来说,《庄子》是教会我在悲惨之中微笑的书。

父亲去世后,我在高中任职,开始在京都、大阪两地往返的日子。即便对于我这种身体健康的人,也绝不是轻松的活计。然而每当沿途的风景倒映在眼中——或是鳞次栉比的房屋,或是连绵不断的森林;急行电车在轰鸣中疾驰的这四十分钟,似乎总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些许清爽之意。后来,年轻一代生机勃勃的梦想和希望,唤醒了被我一度遗失的青春。我决定在这上天赋予我的境遇之中,用最坚韧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虽说与庄子那至高的肯定还有云泥差别,但在我心中,也渐渐生出一丝仿若勇气一般的感觉。对我来说,《庄子》是一本赋予我不屈不挠之心的书。

……

如若已逝之人能感知生者之心,我想谨以此拙著,当作一份迟来的歉礼,献给我去世的父亲。

福永光司 昭和三十年十月一日于洛东北白川寓所

 

博主注1:昭和是日本已故天皇的年號,昭和年+25=西元,故昭和十七年=17+25=1942年)

博主注21942年似乎未至於太平洋戰爭的「末期」。日軍194112月初偷襲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同一時間在東亞方面閃電進攻港、星、馬,美國才不得不對日宣戰。美軍要到翌年1942,才發狠在太平洋戰區反攻。故42年仍屬太平洋戰區初期,距離末期仍遠。

世間常有意想不到的事。隨意翻看日本漢學家寫的《莊子內篇讀本》,竟然會看到一篇很感人的散文。但又並非純粹是散文。

作者說,他帶著日本古詩、中華的《莊子》、西洋哲學、古希臘經典去中國打仗。在中華戰場上,最能予他以慰藉的,竟然是中國的《莊子》。關鍵恐怕在於:莊子一切都看得開吧!週末愉快!

今後希望不時抄錄些看到的書籍、影視,既減輕創作上博的壓力,也對看過的作品表示感謝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230512五晚24°C 77%:如果百歲的老母有AI....

    老母近日滿100歲(還是101?。老一輩的生辰純憑口說,無文件為證),加上母親節將屆,昨午與家人去安老院看望她。是為疫後第二次。
    下午時分,母親按例與院友排排坐在高背椅上。雖然不認得家人,但精神好過上次見她。時有笑容,拋出一兩句短語。但都是我與家人不諳的閩南話。如果人失智後,語言反映潛意識,老母看來最珍惜她在故鄉成長的頭十幾年。
    母親升中時,或因日軍打到福建,被家裡送來香港。但可能中學還未畢業,香港就淪陷。其後,不知怎的與我父親結婚,轉到廣州生活。我因此在廣州度過童年。接著49年解放,55年獲發單程證移居香港,住到今天。
    但母親離鄉後,活在粵語(穗、港)和滬語(我父親)圈子裡,沒有機會講閩南話。她的子女也就沒有學「母」語的環境,只會講「父」語。
    但其實,我寧用滬語換閩南語。閩南語到台灣、星馬都吃得開。但上海最近200/300百年才崛起。成為東亞的金融中心後,有如中國的倫敦、紐約,只有窮省的人(例如我出身安徽的父親)湧來謀生。滬人作為人上人又怎會外移?故世上只有閩僑、粵僑而無滬僑,滬語出了上海,或只見於富貴的小圈子,例如香港50-70年代的蘇浙會所。抗戰到解放初期南下香港的滬杭甬人士,下一代(也就是我這一代)自動長成粵語人。滬語在港無以為繼。父親80年代中期離世後,我再也未講過滬語。雖然講了幾十年後不會忘記,但無疑太浪費。
    再說今天,14億人從小受普通話教育,上海作為中國的「金都」,有大量外來人口。上海今天日常主要講滬語的人口怕不夠一半。
    因此,我以不諳母親的閩南語為憾。
    說回昨天見老母。前後個多鐘頭,她講了幾十句話。只聽出一句粵語:「做咩呀?」我由此想起,最近全球既狂熱又狂爭的話題:AI。自由派按例高呼「狼來了」。由於AI的智能原則上會自行進化,有若人出生後,智能循序漸進。但人的智能發展有上限,AI是無機的,萬一智能發展無上限,最終聰明過發明它的人,反過來控制人類怎麼辦?
    有史以來最高的IQ據說是162(屬於目前墨西哥一個11歲的女童,比此前已知IQ最高的Albert Einstein和Stephen Hawking高2點)。AI的IQ萬一no glass ceiling,搞出個1600,全人類就由AI的主子淪為AI的棋子。
    但我智力不多,缺乏自由派的深度,思想停留在世俗層次。見了老母後,只想到AI可否自動將我母親講的閩南話,轉化為粵語輸入我和家人的耳機。與此同時,將我和家人的粵語轉化為她懂得回應的閩南話,輸入她的入耳聆聽器。長者、家人、護老者不會覺得令他們增添麻煩、侵犯私隱、….吧?
    其實,除了與老母溝通,我2019年上半年長時間入院期間就覺得,IT無須作太大的改動,就可以顯著減輕病房的routine,善莫大焉。例如:
    公院病房按例要每天定時(例如:7時、12時、16時、20時...)為每個住院者量度4-5次血壓、體溫,甚至血糖…。全程人手操作:助護/學護推著座地的血壓計,每經過一張病床,都要喚醒病人、將血壓包套上手臂,然後手書錄得的數字。量體溫也一樣。巡完所有病房後,返回護士站,將手書的數據鍵入電腦。為防出錯,恐怕至少要校對一次。
    我想,是否可以讓病人配戴類似智能手錶的醫用手環,較頻密地(例如半小時1次)量度數據,自動發送給醫院網絡。數據一旦觸及警戒線,網絡立即示警,讓護士趕來病床察看。
    當然,醫用手環量度生理數據要準確過智能手錶,達到醫學標準。目前的智能手錶有待升段。但能大大減輕護士的工作,對病人的照顧更貼身、更保險。這個軟硬件的改良很值得研究!
    余生也早,否則,真想有機會為這些小事出點力。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230511四夜24°C 74%:時代的產物和時代的終結

    時代洪流,浩浩蕩蕩。《明報》40年長的尊子漫畫近月兩次被當局點名,指其作品對警方有失公允後,本週日完成歷史任務。記憶中,沒有其他記者、專欄作者獲當局如此「厚待」
    但又不能說當局沒有分寸。第二次被點名的作品(第一次我忘了講什麼),的確辣到有點像「曬馬」。
    政治漫畫大師被飛,擁躉大嘩,西媒更會說港將不港。但長遠來說,更重要的是《明報》能否有效地填補這個名牌專欄的空缺。既反映新時代意識上的需要,又贏得較舊時代更多的美譽(當然要是真正的點贊,而不是如今無所不用其極的網紅造勢。)
    尊子專欄生於《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前一年1983的恐共、爭相移民氣氛中,卒於2023新時代的移民潮下,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終結。
    但換了目前的新時代,是否有不為既定政治服務的諷刺空間?不為捧而捧,不為非而非,唯令市民莞爾、被嘲者在苦笑中改進。過去我們相信,罵政府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希望今後不是倒過來,改信捧政府的才是為民喉舌。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230506六晚29°C 82%:移走視覺污染 與 百度bid輸AI GPT

    昨日間家事+gym,入夜後更被N、M等美國防毒軟件騷擾,每隔幾分鐘就pop-up說我的電腦中毒被黑,立刻續約(我根本沒有用N、M...)交費…。我奮起自救,邊用內地的防護軟件360掃描,邊上網找免費的美國軟件幫忙。中美軟件為我通宵掃描,上博也就免談。幸虧今晨關機再開,催我付費的N、M...已不再pop-up,我也得以繼續做自己的事。
    不料,今晨輪到昨晚加裝的免費美國防毒軟件pop-up,催我加裝它的付費pro版。不勝其煩,一於刪去,如今只靠內地的360看門口。
    借助了美國軟件一晚,相當於旅行途中hitch hike。但原來日常維穩還是要靠內地。用了360好幾年,未曾中毒,也未被催裝付費版。希望360能夠維持這個美譽。
    今天一早就想到話題,但日間爭取時間看書,此刻動筆已晚,只能簡單說幾句。
    移走以六四為題的「國殤之柱」,我倒是贊成的。非為政治,而是實在太醜,恍似「虎豹別墅」的牛頭馬臉,有惡狀無美感。
    丹麥的創作者志向崇高,或想以恐怖形象來突出事件的「殘暴」。但殘暴的行為並非用殘暴的形象最能刻骨銘心。
    沒有記錯的話,柏林的holocaust紀念site好像建造在希特勒自殺前藏身的地堡上。所謂的「藝術」品只是在地面擺放很多條1米多長x矮凳高寬的灰色水泥柱,沒有任何說明、指示。不知者還以為是公園讓遊人得以坐下休憩的裝設。
    一般都說,希特勒當年殺了600萬人,主要是猶太人,還有他認為不值得養活的弱勢,包括老弱傷殘、吉卜賽人...。北京89當年的傷亡一個零頭都不夠,用猙獰的死相來表達,怕只說明藝術段數不夠,志高才疏,要靠譁眾搭夠。
    今天的國際頭條是70多年來,首次再有英王加冕。但與去年9月前任女王ERI出殯直播的收視不可同日而語。ERI對世人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舉世緬懷。但新英王還要看表現。或因此,英國佔民眾絕少數的共和派趁新王聲望遠不及其母,高呼廢除君主制。這種言論甚至見於以國際左翼形象出現的港媒。
    而不巧的是,保守黨昨天輸掉不少國會議席。看來趁經濟困難、民生壓力大,英國下個round輪到左派回潮。共和派會hop on工黨的bandwagen。
    晚了,have a good Sunday.
    最後,今晚看了一則值得留個記錄的文字:230504新浪〈中国,是怎么和ChatGPT失之交臂的?全篇不短,這裡節錄最後幾句:

中国和ChatGPT失之交臂(注:內文講到,有關的AI技術還只是加拿大學者的學術論文,仍屬紙上談兵時,中國民企百度就已看出潛力,率先洽購產權。對方也有意出售。但最後與Google等公開競投,加方學者選擇賣給Google--縱使百度出價完全不輸蝕。)
当我们回过头来品味这个故事的脉络时,不得不感慨。
钱,不一定就是万能的。
砸钱,也不一定就能搞到核心科技。
而当我们面对新的技术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往往大过了欣喜。
于是,再次失之交臂。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230504四「五四」104周年26°C 85%:冇得捞啦!

    繼年前立會基本上排除反對派後,區議會民選議席由100%改為20%+參選要過建制3關+議會主席換成政府官員,以及以國安為定港神針,讓武官主持政府…,還有遊行掛牌等安排,純為完善新時代的政制,我們理應有心理準備。
    歷經2019年的街鬥,過去將近3年收緊政制和法制,說明我們現正處於「反中亂港」~30年後,撥亂矯枉的「過正」階段。
    這一波「過正」說不定要15年,確保國安法下成年的一代不再有「反亂」的基因,即便開放直選,也必定由愛國人士佔壓倒性多數,政制天平才會再擺向寬鬆的一邊。若此,全面普選說不定還要25年。
    以上純屬臆測,並無可信的根據。你可能有更合理的猜度。
    *昨外出,側聞市民笑談:警方求才心切,高矮不論,「肥佬」(指DSE中、英科)照殺。當時就挑起我條筋:呢批新紥師兄唔知會唔會俾個機會我呢的老嘢做文書幫手,寫出更、報案、問話既中英文report。唔敢要求入職警局,只求part-time,打穩的晚年本,希望到時入間好的既老人院。
    但再轉念就知道冇行。警方對班後生如此寬容,因為有AI!到時阿Sir只須對住個咪口述,背後的生成性AI(例如舉世趨之若鶩的ChatGPT)就會按警方規範生成報告,阿Sir甚至唔使簽名,因為收音咪附帶鏡頭,已攝入講話阿Sir既容貌,成為最確鑿既signature。
    總之,part-time都冇得撈啦!
    這就是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230501一勞動節24°C 71%:看DSE,想起辜負了先父

    接連2天家事。先是3年來首次上山緬懷先人,接著全家為至愛的孫輩慶生。兩日內一家四代,承上啟下,純屬巧合。
    闊別3年後,哥連臣角多了些新客,有人去年中才遷入,怕與疫情有關。但空位日少,有些「單位」上下兩代合用。是疫情期間的「過渡性房屋」還是恆常的安排?會否被笑另類「劏房」?
    同樣地,過去3年,家人能維持返學、工就已不易,一年只見一兩次。昨晚再見慶生的孫輩,足足高咗半個頭。再過1年相信就高過我,升高中就會超出港男的平均高度(好像~1.73/5‘8‘’)。
    還記得這位孫輩出生時,在醫院裡第一次抱他。下次再轉眼,怕就是高中,我到時就count my blessing了。現在很明白老人的心情:希望看著孫輩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自己離開前,大學畢業有工有伴。但如今不再是祖輩可過問孫輩教養的時代。Equal rights/平權適用於兒童,連父母都只能因勢利導,不能教訓指揮,祖輩更要shut up。我無兒無女,既是重大的欠缺,但有禍也有福。自問不善communicate,至少不會害了兒孫。
    我運氣很好。雖非父親親生,但父親恐怕比親生的更惜我,一生只鬧過我一次。
    先父生於清宣統治下,歷經北洋軍閥、北伐、日軍侵華、內戰、中共建國初期、韓戰。來港作為難民,但求兒子有技術防身,去邊度都唔憂。剛好一個甲子前,我中六(高三)面臨升學。香港當時唯港大一間大學,但中中英文差加上六年制(英中七年),畢業唔可能入港大,想升學只能「出塞」:有錢去美加,冇錢去台灣做僑生。
    父親在國民黨治下成長,但更關鍵的是冇錢供我,想我去台灣國防醫學院:隸屬軍隊,學費食宿全免。代價是畢業後要做2年軍醫,此後可退役自立,留係台灣做醫生,或者去台灣的盟友美、加深造居留。
    這本來是good deal,但偏偏我1.驚血,2.手特笨,一係唔做嘢,做嘢打爛嘢,死都唔肯學醫(當時我無起碼的社會常識,唔知醫生既收入同地位與其他行業點比。選科單靠直覺上的喜好。)父親見我死硬,退而思其次,勸我考台大電機系,理由一樣:工程師去邊都搵到食,中等收入。而且,醫生、工程師唔使求人、拋頭露臉,啱我的口吃。老父為我念嗮,只不過我白癡。
    同樣唔好彩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海外中國人陶醉在首次有華人贏得諾貝爾獎的夢裡。楊振寧和李政道專長的理論物理學,成為一些海外華生的憧憬。我不知自量,申請台大時,私下首選物理(其實我的物理科分數並不高),將父親叮囑的電機貶為次選。而好衰唔衰,台大又竟然收我讀物理。當晚,父親一生人第一次大聲鬧我。
    現在明白父親的苦心,他不想我像他那樣吃虧:上海復旦土木工程畢業,但來港後學無所用。英文差,廣東話唔掂,加上人到中年,打雜怕都冇人要。
    不只此。本來,我可以先入台大讀物理,讀一年後看能否轉電機。但又咁啱咁橋,就係個年,港府為了應付父母和我這類五十/六十年代由上面湧落離不諳英文的難民,將3間私立大專合併成立中文大學,容納無機會入港大的中中生。我也就唔使去台灣。
    如今回想,當年成為中大第一批學生,實屬天意。、
    不過,中大冇實用既理科,我只能讀pure science,無法按父親的苦心,學到一門專業防身。辜負了父親,自己也多波折。
    我無子女,也難以教書,因而中學畢業後,就不怎麼留意中學會考、報大專的問題。直到今年,輪到熟人的子女,才首次注意這個可能決定17-19歲青年一生的關口。
    而且,今年正值3年疫情後,首次6年中學期間,幾乎有一半時間靠視頻授課的一屆。DSE考卷可調整深淺來就番3年遠距離授課的因素,但客觀的水準走唔甩。只怕就業時會招來異樣的目光。
    在此只能希望今屆考生好運,也能在升學後,得以補番前三年的欠缺。
    說到這裡,想起自己當年。當時的教育是最最傳統的,就係中英數理化生史地聖經(我讀基督教學校,《聖經》是必修課),其中數分普通與高級,冇社會公民這類。我當時一如班上其他同學,照例報10科交差。但會考期間唔爹唔弔(相當於而家的hea),放榜大概相當於今日1A2B4C,其餘4科僅及格。換咗今日,肯定入唔到中大,至少唔會係熱門科系。
    總之,我好彩,唔好彩既係父親,咬住牙關幫我交學費,仲幫我念埋點升學自立,無奈我不成器。如今無以為報,只能去他的靈前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