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230123一年初二晚19°C 85%:再見遊客

    初二午飯後再次由天星沿彌敦道北行,順路看廣東道的名店段。
    拖喼絕無僅有,行人都不多,連平日多人的海防道都很暢通。內地客看來未至,本地人怕又忙於拜年、出行。但傍晚看Now,廣東道有內地客。也許旺午前。
    但又並非冇客。行到旺角段,等過海巴時,有1男2女裡的男子用普通話問有沒有巴士到「索道」?我一愕,聽了接著的「山頂」,相信指纜車。說沒有車直接到那裡,下車後要走六七分鐘斜坡,穿過公園。後來,過海巴停完金鐘後停中銀,才知道自己少用中銀站,忘了叫客在中銀下車,沿花園道上坡。是為途人出口與專業帶街之別。
    怎知在中環等小巴時,又有1男1女裡的男子用「普通話」問:A15哪裡坐?我一愕,心想去機場何不就近搭機鐵?但男的接著說「山頂」,這才知道對方搞錯15號同A15,於是指他們去交易廣場地面的大巴站。
    2人走後想起,先後兩批客同樣講普通話,但聽腔調,尤其是第二組客裡的女子離去時的「謝謝」,似分屬台海兩岸。可台、港還未完全通關,台灣中年男女來港旅遊·又覺得不太像。
    但再回想,最怕指咗條黑路俾3人團行。男生問路時,好像提到「東涌」。索道+東涌,莫非真想去昂坪和寶蓮寺?但時已3點多,冬天5點多就天黑,不太可能吧?
    我本以為,如今手機有實時地圖甚至街景,交通apps有巴士沿途站名和抵站時間,九成幾人可自助遊。但看今午的2次巧合,港人若能隨機幫兩句,仍有需有。但:
    1.要增加景點的指示。就講今日有人問既交易廣場15號站。交易廣場既小巴站近大路,有高墻與大巴站隔開,遊客從大路走進來只見小巴,以為15號都係小巴,問勻都唔見。但而家既港人懶理與自己無關既事,十問九唔知。何不在墻上掛塊指示牌「…號站請在前面轉左」,省卻遊客的焦慮和本地人被問的尷尬。
    2.今午第一批客問我之前,也問過其他路人。此人後生,普通話無地方口音或北方捲舌腔,但也許說「索道」而非「纜車」,港人醒唔起,回應時不得要領,他也聽得一頭無緒。
    翻譯有2個層次:a. 純技術性的語音和字義轉換,數學上1 to 1 correspondence的機械轉換,電腦~95%勝任;b.文化差異,一些字詞要按不同地域的習慣,轉換成地方慣用詞。例如:「計算機」->「電腦」,「公交」->「巴士」。這其實並非港vs內的問題。同種同文的美vs英也有需要:手機全球唯美國叫「cell phone」,洗手間美國「rest room」vs英國「WC/toilet」。公共場合針對特定對象的指示牌也要入鄉隨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