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兩地,尤其是>九成靠旅遊的澳門,這次兔年可望鬆一鬆。港媒〈澳門料新春日均旅客>4.7萬 酒店多爆滿 過年月賭收或超預期〉。
港穗高鐵昨恢復,今建制報頭條報喜〈名店街爆人龍〉,高唱〈年宵花市今日開〉。
我週六也曾特地行廣東道。其中兩間相鄰的名店門口係有短龍,但冇人拖喼,我唔敢話係內地客。內客當然會湧來,今週一係高鐵通第2日、兔年倒數第6日,怕周中先漸入佳境!本地人辦年貨趁早。
昨港媒反過來高調報道港人豪遊東京。但昨匆匆上博,忘了引述MP前一天報道的澳牛太子爺留學日本、娶日妻落籍,但入鄉隨俗之餘,係東京淺草開食肆弘揚港食。不過唔包括帶攜佢家族發達既澳牛快餐。我可以理解。澳牛待客既精神係:唔使急,最緊要快!但日人既文化慢條斯理,貼身服務,跟唔上澳牛一分鐘上餐、十分鐘起身既光速架!希望太子爺成功。港人係東京如果有時間,不妨去睇下。
內地有專家說,14億人口裡,感染人數上升的速度超出估計 不到20天就走完了別國3年的路。聽來像早期政治運動時代高呼的多快好省、超英趕美,「一天等於二十年」。
衛健委公佈放開以來~6萬人疫歿後,長期被視為非官方發言人的胡老總補充說:~6萬是“在院死亡”數,亦即不包括染疫後未入院而死亡的。此說有理。
下一個問題是:就國情來說,院內死vs院外死的比重大概如何?再說簡單些,院內少過還是多過院外?差距大約是多少?
我隨機地想,按香港vs內地的家庭經濟、食住、醫療等條件,如果用港729萬人日均~50人套用在內地,會否太離譜?
近日疫訊一喜一憂。喜的是日、台都說,入境內地客的有疫比率降至~10%,與01.08放開頭兩天的~30%差天同地。若此,內客湧港播疫的可能性不大,人日的日確可能也不夠2萬。這兩天才想到:最近港日確逐漸回降,會否是濕熱如早春,新冠怕熱?
港穗高鐵昨恢復,今建制報頭條報喜〈名店街爆人龍〉,高唱〈年宵花市今日開〉。
我週六也曾特地行廣東道。其中兩間相鄰的名店門口係有短龍,但冇人拖喼,我唔敢話係內地客。內客當然會湧來,今週一係高鐵通第2日、兔年倒數第6日,怕周中先漸入佳境!本地人辦年貨趁早。
昨港媒反過來高調報道港人豪遊東京。但昨匆匆上博,忘了引述MP前一天報道的澳牛太子爺留學日本、娶日妻落籍,但入鄉隨俗之餘,係東京淺草開食肆弘揚港食。不過唔包括帶攜佢家族發達既澳牛快餐。我可以理解。澳牛待客既精神係:唔使急,最緊要快!但日人既文化慢條斯理,貼身服務,跟唔上澳牛一分鐘上餐、十分鐘起身既光速架!希望太子爺成功。港人係東京如果有時間,不妨去睇下。
內地有專家說,14億人口裡,感染人數上升的速度超出估計 不到20天就走完了別國3年的路。聽來像早期政治運動時代高呼的多快好省、超英趕美,「一天等於二十年」。
衛健委公佈放開以來~6萬人疫歿後,長期被視為非官方發言人的胡老總補充說:~6萬是“在院死亡”數,亦即不包括染疫後未入院而死亡的。此說有理。
下一個問題是:就國情來說,院內死vs院外死的比重大概如何?再說簡單些,院內少過還是多過院外?差距大約是多少?
我隨機地想,按香港vs內地的家庭經濟、食住、醫療等條件,如果用港729萬人日均~50人套用在內地,會否太離譜?
近日疫訊一喜一憂。喜的是日、台都說,入境內地客的有疫比率降至~10%,與01.08放開頭兩天的~30%差天同地。若此,內客湧港播疫的可能性不大,人日的日確可能也不夠2萬。這兩天才想到:最近港日確逐漸回降,會否是濕熱如早春,新冠怕熱?
憂的是:美國疫控中心CDC說,Pfizer輝瑞藥廠如今廣泛使用的二價疫苗(亦即港的復必泰二價)或與一些長者中風有關。此說未經科學確認。但長者最需要疫苗,如果偏偏不能打,咁就好弊。
希望港專家能及早澄清這個憂慮。我都係長者,只不過暫時未有資格打二價。但先父死於中風。見過鬼怕黑。病者苦,家人更苦。
內地「寬疫」一步到位,不用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要把過去3年失卻的成長追回來。原來,2020和預測的2022都<3%,1978年底改革開放以來最低。(參考日前MP中國版頭條〈粵清零3年耗1468億 支出年增50% 疫情反覆致失預算 有地區開支10.9億變28.1億〉)
中國對西方最厲害的武器不是導彈、空母,而是14億人的購買力。但購買力靠持續的高增長。90年以來年增7-8%,一下子連續3年掉到3%,莫說購買力下降,14億人富了30年後,突然手頭變緊,心理上也很難適應,必須盡快谷翻上去。各省市日前重演幾十年來的做法:爭相預告本省市今年的增長目標,普遍~5%,但個別高到7-8%。今年各省市看來會好似開放前期咁搏命,而且或明或暗地鬥快博政績,難免有些亂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