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220729五晚31°C 80%:請為昨晚舞台的重傷者祈福

Mirror是香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phenomenon。追星的熱度,30-40年前的天王天后望塵莫及。

只要在地鐵大站的行人電梯、銅鑼灣崇光三角地帶(相當於東京新宿站外的十字路口)掃一眼就知道,姜濤幾乎成了萬能的代言人,衣食住行無所不sell。他本人應該不需要藉助一種中老年才比較需要的通便藥·。若此,即使請他推介女性內衣、私密用品,相信也都有效。

Mirror之所以會激發這樣的狂熱,因為背後不再是單純的流行文化,而是對香港回歸後,社會意識顛倒再顛倒的宣洩。此前趨向極端,年前經大力反正,如今正向全速前進。不出五年,社會就會脫胎換骨。不用說,不少市民眷戀上一個大潮,將Mirror當作思想上的寄託。

這完全沒有否定Mirror和擁躉的意思。不怕說,我雖然未聽過睇過Mirror,但按例會掃過娛樂版的標題,真心覺得,呢12條𡃁,尤其係其中既姜濤,絕不簡單。

講話有分寸、打動人,幾乎沒有一句不得體。即使很多是公關的功勞,但不可能每句都事先經過coach,多少可信是他的本性,發乎內心。

月前他去紐約,由於紐約可以說是我繼香港以後的第二故鄉(但限於年紀和疫情,不敢說還有機會回去探訪),我看了有關的報道。他選擇上po的幾個地點,Times Square、自由神像…都是港人熟知,但香港缺少的。此外當街食熱狗,相當於今日港青篤雞蛋仔。

姜濤沒有po紐約全球聞名的博物館、East Village…,聰明。這些是文青的興趣,非但不是流行文化,甚至會覺得snob。

他唯一可以加入的po係紐約人的維園Central Park。反主流的天籟Simon and Garfunkel拆伙大約二十年後,選擇在中央公園復出,帶有反叛的意味。維園對港人不也有特殊的意義? 

姜濤完成在紐約的拍攝後,向東飛經倫敦、巴黎回港,都是港人覺得有taste、文化的聖地。回程不經美加城市很聰明。北美幾乎有2個中國咁大,但只有紐約一個城市接近香港的佈局。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等名城雖然也很信美,但密度低、佈局疏落、太恬靜,香港人去看個金門橋、荷里活就夠了。

Mirror昨夜公演的悲劇,此刻市民唯一可做的是為重傷者祈福。無論你是否有信仰,希望重傷者復原,自主地生活,是常人共同的願望。

600公斤巨屏墮下的原因,當然要查明。甚至不能不探究,會否有人為的因素。

正因為Mirror肩負了一些人對社會意識的期望,調查時絕對不能諱疾忌醫,否則在網絡時代,只會引起更多的猜忌、更深的怨懟。

如今的心態是凡事從最負面的角度去探究、施壓、要涉事者付代價。美其名曰法治,實則凡事認定責在官方,民間必定係受害者。這其實是針對官方但避免國法追究的策略

但我關心的層次低得多,只想問社會心態,如今由娛樂以至做任何事,是否非去到盡不可,否則就不能滿足公眾的預期?能否留一點餘地,作為工作時的安全和保障?

真的要做到這樣龐大複雜的舞台和影音效果,觀眾才覺得滿足,否則就拒絕入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