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160706三京都第五天熱如港:看Miho念貝老

   第三次去京都,昨終於看了貝聿銘以中國桃花源為理念設計的Miho美術館。
   不難去。但建在山裡,五點就休息,要上午從京都火車總站出發,坐四站JR再換一小時一班的巴士,需要點決心。隨意的話,臨時很容易換成更方便的遊點。
   對遊客來說,賣點在建築多過展品。坐落在離市區將近一小時車程的山區,四幢藝術建築各佔一個山頭,彼此有山脊分隔,其中對外開放的美術館和迎客樓更有專用的美極隧道相連()。以香港今天的成本(香港最接近的建築當屬李嘉誠自資興建的慈山寺),怕是百億工程。
   
出資禮聘貝聿銘的似乎是一個家族,但管理上屬於日本的佛教宗派神慈秀明會,當然是頌揚世界一同、天人合一。
   97年11月開館,比香港回歸晚幾個月。美術館的長廊使我想起貝老設計的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新翼,從而近年很少聽聞的這位華人大師。
   Wiki說,貝老生於17年4月26日,還有8個月就滿100歲。他生於穂,但未曾居。幼時隨同在中國銀行任高職的父親輾轉調職,先後在港、滬接受小中教育,赴美後專攻建築。
   1歲遷港,弟妹皆港生。小學入讀港聖保羅書院。10歲遷滬,初中就讀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中。
   貝老的建築哲學,Wiki說來自每年暑假應祖父要求回蘇州,祖家的蘇式園林大宅形成其「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在於內聚力和歷史」的設計哲學。
   貝老35年18歲赴美國賓州大學讀建築,後轉學MIT,40年獲學士,46年獲哈佛碩士。留學期間適逢中國抗日和內戰,出道後已由中共入主。若回國報效,作為國府
銀行家(資本家)的後人,遭遇怕比梁思成、林徽因更慘。中國天才的宿命造就了世界的大師。
   我不諳藝術,對建築只有用者從便利出發的感覺。但特愛貝老童真的笑容,感覺上是真正的君子,從他身上感受到中華傳統優越的一面。他甚至沒有忘記在港學來的粵語。
   貝老靜靜地在美國安享晚年之時,華人若到京坂神地區旅遊,不妨抽一天到Miso,對大師以表敬意。
   
源於中國的桃花源要由我們的宿敵來完成。大國崛起,禮失反求諸敵。國人若請貝老來打造,他豈會不竭盡所能來回報自己專業理念的本源?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Seems not good.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380647/Aide-98-year-old-architect-I-M-Pei-charged-ass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