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午從WhatsApp得知,親戚的母親100大壽。但確切的日期或是昨天。親戚用加州時間,lag香港15小時。
親戚系出名門,父親似曾任國府財政廳長,出版過幾百頁的中文回憶。但許是粵籍留美派,背景加性格,未追隨蔣家去台而是去LA做平民。親戚這一代在美出生,與中國扯不上邊。但成長在半世紀前,兒時怕亦因黃膚黑髮受過白眼。
但人老來的際遇一如青壯年,可以差天同地。昨日友人之間剛為一位留美時同窗的健康頻繁通郵,晚上回家路上又獲電郵告知,有大學同窗在港入院大修後,回美康復期間在家絆倒。術後無大礙,有巨企的醫療保險為後盾。但來港回美都入院,自然「depressed, exhausted」。
同等收入,在美的居住環境好過港N倍,室內動輒二三千呎,四周鳥語花香,自擁私家花園。但即非複式也有地牢,在家也要上落梯級;商店、公共設施距家至少幾英里,公交純屬象徵,踏出家門就須自駕,無法買餸的話可監生餓死;中產請不起傭人,家務無幫手;子女成年後,很少居於父母家一小時車程內,有事的話鞭長莫及。這種美好生活青壯時enjoy,但老來變成toil。
我67年初到貴地,住在東北部僅次波士頓的第二大城Providence。同校Brown有位物理系博士後,講粵語的新加坡華人,租住三層獨立屋的頂樓。住客聞到臭味報警,黑箱車在二樓抬出獨居的老人。這與日常路經公園時,見到長凳上老人排排坐餵鴿呆滯的眼神相結合,使我感覺到美式富裕的另一面。如今電影裡也常見。
但美國人以自由為核心價值,青壯者不願讓老來的照顧分薄自己的自由。老人則經濟上無力、輿論上無say,人人唯有自顧自。年輕時追夢,征服全世界;老來等死,被自己的床征服。
過去一年,親友間健康多變。年底有親戚突傳腦癌,兩個月就出走。老母進入中期癡呆。另一個家人也發現問題。此前有友人動手術治癌。加上最近這兩宗,似乎到此年紀,no news is good news.
我無大志,慣往下看,容易感恩。有同輩人傳來Apps說,這個時代,70只是壯年。的確,三千年前,姜子牙年過八旬始拜相。但現實中,更多人很努力生活,但天不作美。
同堂做gym有個師姐,比我大不只10年,但絕少走堂,每堂都做足60分鐘。師姐從小愛運動,對於自己80開外的優勢,不覺得是blessing。我羨慕她說:我到你既年紀重每次自己黎做gym,我都願啦!
我冇人咁本事,唯有照顧自己,只求夠鐘時走得容易,不負累家人。年來除了去gym,借家務來自我檢查。反正要做,但無須換衫出街、用儀器花費。例如每天沖三個小暖壺,看倒入滾水時會否濺出。
昨天因為上述友人的case,想到人生或每5年一個階段,各有特定的責任。我家有四代,我現在這5年的責任是:上一代年過九旬須貼身照料,下面幾歲的第三代須陪玩。前者是人生難免的苦差,搞得不好可以家變;後者相反是遲來的最大樂趣。兩者苦樂相抵,上天對我還是公平的。
看著嬰兒逐樣自學人類的生存技能。由四腳爬行到嘗試兩腳直立,倒下大哭,到逐漸站穩跨出第一步,父母在旁固然尖叫,我看在眼裡也是莫大的喜悅。同樣的,他們的第一句不知有無意識的「呀-」,然後模仿大人發聲,迸出第一個大人聽得懂的字,通常是「爸」「媽」,也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我由此更討厭由文化界到財經界借個人ego來濫推的「創意」,似乎行為不與他人有別,說得客氣是無夢,說白了無出息。但其實,人的技能真正自創的怕萬中無一。你為何不鼓勵自己的B第一句開口不叫你「爸媽」,而要自創「呀,啦,咔......」?
抓住人自卑又自大的心理,搞一句滿足人ego的口號,就能推銷很多歪理。創意如是,自由也如是.....
1 則留言:
well said, Mr. Tsui.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