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111120日陰:《賽德克.巴萊》之一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經典對白

磅礡悲壯、對兩岸和新一代都政治正確的歷史巨製。但平鋪直敘,角色平面,無須推敲,毫無回味,濫用暴力,兩小時就足以演完。



政治正確,因為對台灣人來說,體現了力抗外侮、寧死不屈的台民精神,警告今後意欲犯台的強權,這就是你們來犯的預示。
反之對大陸來說,活現了台胞英勇抗日,以鮮血捍衛祖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愛國精神,拆穿了台獨哈日的「謊言」。
而對新一代來說,所體現的是荷里活歷史上最賣座電影Avatar裡,弱勢族群反抗機械霸權侵佔家園的進步觀。這在港是菜園村抗地產霸權,在大陸是村民反抗官商黑社會勾結,拆遷民居、強併農地,用作豪宅商場以牟取暴利,令千千萬萬人失卻社區家園、世代謀生方式的惡行。
上述頭兩種政治正確性剛好對立。但who cares,政治含義本來就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因此,上述台灣人喜愛的含義,也適用於藏人和維吾爾人。有人甚至說,港人怕亦有同感。這我倒完全沒想到。港人這樣現實,只會捲鋪蓋,哪願意拼命?

我一度懷疑,導演魏德聖哪來七億台幣拍這樣大的片子,還以為對岸透過監製吳宇森私下資助。後來上Wiki,明白這段歷史是台灣人的驕傲,而正如上述,在現實上對台灣也有意義,因此當地會有人願意出錢。何況魏德聖挾《海角七號》的盛譽。


本片值得嘉獎,但恐怕也會被罵的是,呈現了原住民以砍敵人頭多少來體現英雄氣概的「獵頭族」陋習。導演忠於事實,不為戲裡的英雄掩飾,像大陸那樣,只講高大的一面。問題是,要說明這點,兩三個鏡頭就夠了,何須斬瓜切菜?兩個半鐘頭的上半集,拍攝頭顱與軀幹分家、跌落地上或者勝利者手挽頭顱的鏡頭,少說也有十次。少兩次就講不清歷史?還是以為砍頭像露點,次數愈多愈賣錢?
同樣值得嘉獎的是,這部戲很難拍。首先,戲是在崎嶇的山地拍的。第二,聽戲裡生硬的唸白就知道,不少演員是用漢人充數。經過漢人六十多年的管治,台灣的原住民幾乎都已漢化,只會講國語,也絕少能夠像戲裡那樣,上下山如履平地,在山間追逐打鬥。

肩膀要休息了,下次續完。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部片的原住民角色沒有用漢人來演,原住民演員都是用泛泰雅族的族人來飾演,台灣目前原住民有14族,其中泛泰雅族的就又分泰雅族、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賽德克族還有分3個族群,大家使用的語言都不同,或是口音會有不同,所以的確大部分演員都是硬背對白,如飾演劇中主角莫那的林慶台是泰雅族的,會說泰雅族語但不會賽德克語,所以必須硬背台詞。

另外,在霧社事件之前,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衝突事件,你也許只是看到一堆砍人的畫面,但其實背後是日本統治以來所發生的各個重要事件,有些對日本的理番政策有影響,有些對原住民的生活有影響,所以都是必需的。

因為台灣不是中國,我們的歷史一直是被掩蓋的,這部電影的優點是沒有採用美國或中國慣用的英雄主義角度來拍這個故事

匿名 提到...

十幾個砍頭畫面
和一顆炸彈炸死一群人
哪一個血腥?

現代人習慣電視新聞裡戰爭不見血的殘暴
反而覺得一命換一命的見血戰爭較殘酷了?

匿名 提到...

中國片「讓子彈飛」也是殺來殺去的,可就沒聽見中國人影評說它血腥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