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逃港》這本書,年初一上博談到先父崔觀鑫1957年帶我偷渡來港的背景。有網友haode2010昨留言,我今午看到,竟然寫的是:「令尊在30年代編輯過雜誌吧? Google找到的資料。」
果然,google將我帶到「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search.action?kanpian=2&field=3&sw=%E5%B4%94%E8%A7%82%E9%91%AB,京ICP備10215816號-1,客服信箱:dachengdata(at)163.com 電話:010-86009974),下有兩個同名同姓,年份地點也與家父當年所在頗為吻合的文獻:
1. 《世界語與中國之關係》 崔觀鑫 復旦實中季刊 1927年第1卷第1期
2 《到寧波募捐所時看到的面孔》 崔觀鑫 復旦實中季刊 1927年第1卷第2期
這裡的「復旦實中」也許是復旦實驗中學的簡稱。
1927遠在我出生之前。先父生前很少提往事。在大陸時也許是怕惹麻煩,但來港後仍然如此。如果不是他來港初期想找事,曾經重溫土木工程教科書,我根本不知道他在上海復旦大學讀什麼。
父親生於辛亥革命三年前的1908年(圖:父親兒時與父母唯一的合照),1927年19歲,確是高中畢業/初入大學的年齡。而既然大學讀復旦,此前畢業於大學附中也不稀奇。我後來就讀的芝加哥大學也附帶實驗中學。
雖然以當時四萬萬五千萬(當時慣稱「億」為「萬萬」)的人口,不排除有同名同姓,但時與空實在太巧。
「大成老舊刊」要付費才能閱覽。為免用境外信用卡交易,等他日北上再說。
但這起碼解決了網友的疑問:以先父當時的年齡,最多只是上述兩文的作者,不會是雜誌的編輯。至於先父大學畢業後是否做過我這行,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他的鋼筆字很工整(我沒看過他的毛筆字)。但除了寫信,沒見過他舞文弄墨,書也不多,沒有任何收藏,最多是看點京戲。朋友都是講上海話的生意人,沒有文化人、學者。
有趣的是,先父後來讀工程,但上述兩文是很文科的題材。如果八十年前就對世界語有興趣,父親當時頗前衛。
但他在第2期說到寧波募捐,那是為誰呢?會不會與同一期的另一位作者陳望道有關?陳是左傾學者,當時在復旦大學兼差,1977年在大陸終老。他在第2期寫的是《談文字功用的有限》。
我懂事後,父親從未提過世界語、寧波和募捐。
與先父同名同姓者連撰兩文的1927,中國最重要的發展大概是國民黨清黨。當時不僅是將國共合作時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人逐出黨,而是真的cleansing。不少共產黨被殺,自此轉入地下。
同樣重要的是父親出生的1908。光緒皇帝和他的太上母后慈禧相隔一天先後離世。由於光緒曾策劃政變,事敗後被慈禧軟禁,很多人認定,慈禧在臨死前整死光緒免留後患。這個謎團雖然沒有答案,但誰都不會相信,一對如同寇仇的母子死得這樣湊巧。
光緒死後,兒皇帝溥儀繼位,號宣統。但只撐了3年就變天。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宣告結束。換言之,先父比辛亥大三年。但接著的共和有名無實,正如今天憲法裏言論、結社等涉及政治的自由。
這些歷史里程碑如何影響父親的抉擇,希望有一天能夠水落石出。
在此謹多謝haode2010,在我出生前先父人生途程的空白上寫下了第一筆。
1 則留言:
崔先生不用客氣, 很高興你找到一點脈胳. 令尊翁中學時已思路廣闊, 但不算前衛吧, 因為1927年世界語已面世40年了. 唸理科的人也要用文字表達對一些事情的理性分析或感想. 魯迅不是從聽筒轉到筆桿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