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新」經濟掛帥

原載 U Magazine: Life Issue 193 2009 08 07


「改善人類關係和建設社區,將會取代物質消費,成為人類追求的目標。」
經濟危機令以利為本的觀念受到空前的質疑,本刊應運而生。「New Economy」也稱為綠色經濟,重視經濟帶來的生活質素多過銀碼和GDP的數據。有人以三個標準來衡量經濟是否綠色:經濟上健全,生態上可持續、合乎社會公義。


但質先於量不等於不講量,而只是「不僅」追求量,不能凡事鬥多,總之越多越大就越好。

作為新雜誌,本刊具有創造潮流的能力。夏季號的重頭戲是Fritjof Capra和Hazel Henderson呼籲人類改為追求〈質的成長〉。此外,最早預見這次危機的美國學者Nouriel Roubini認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下半年恢復正增長(多年前亞洲經濟狂飆時,美國學者Paul Krugman就預言我們遲早崩潰。後來果然應驗,他也贏得了諾貝爾獎)。早年以良種小麥對抗飢荒的諾貝爾獎得主Norman Borlaug雖已九十五高齡,仍然為人口不斷增長下的下次飢荒憂心忡忡,高呼「第二次綠色革命」。

其他內容包括:亞洲金融服務業趁西方之危掀起收購潮;中國現代藝術品的炒風爆煲;智商測試並不能準確衡量智力;德國性工作者(在當地是合法的)加強推廣、減價回扣以對抗低迷。

但與不少華人想法不同,本期開列了全球戰後的十大獨裁者,沒有一個是中國人。
《The New Economy》
期號:Summer 2009
售價:$70
售賣點:金鐘
網址:theneweconomy.com

新周刊
2009年8月1日號
這本內地文化雜誌以〈大褲衩與小蠻腰〉為封面,但並不養眼,因為不是騷緊身衫的靚女,而是講兩岸三地的地標。「大褲衩」是北京今年春節上演《沖天大火災》的中央電視台總部,「小蠻腰」是號稱世界最高的廣州電視塔,兩者都即將落成。但市民罵前者而愛後者。這種大眾「偏見」到底有沒有道理?有的話,那又是甚麼道理?
(@尚書房/RMB15)

Time亞洲版
2009年8月10日號
美國的《Time》與對手《Newsweek》在海外早已式微。但現在亞洲崛起,亞洲版時有驚人之舉。即期就搞了《Can China Save the World?》的封面故事。要問我,答案當然是「否」。中國自己也說,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但全球十大經濟體,只有中國仍有增長;全球GDP的排名可能很快就超越第二位的日本;今年可能成為歷來第一個在汽車銷售上超越美國的國家......也都是事實。只不過不能自滿。只要看美國就知道,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
(@便利店書店/$5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