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奧巴馬行嗎?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兩地一檢>專欄 2009 01 19

  下周一是年初一,本報休息,在此先祝各位牛年大小平安。

  上周講了些我們身邊的 transitions(蘋果電腦的靈魂 Steve Jobs 看來是就此告別了),明天萬里外的 transition 更是本世紀的里程碑。在金融海嘯和以巴激戰中,我們恍惚聽見美國人高歌「Joy to the world, Obama is come! Let earth receive her King ......」。

  明天就任總統的奧巴馬由獨立之城費城坐火車南下首都華盛頓,沿途接受歡呼。走的是林肯一個半世紀前解放黑奴的路,但再往上推,更像二千年前耶穌在信徒簇擁下進入聖城耶路撒冷。世人希望奧巴馬有摩西的異能,將他們與金融海嘯分隔開來,但絕不希望他重蹈耶穌和林肯的苦路。

刷新兩項白宮紀錄

  美國立國二百三十三年後,黑人終於打碎奴隸的枷鎖,入主白宮,與此同時刷新兩項白宮換主的紀錄:新主民望最高,而舊主民望最低。奧巴馬是白宮的第四十四任主人。「四」字在粵語裏諧音「死」,但在滬語裏諧音「水」。他身為黑人,現只希望前一種咒詛不要成真,但後一種預言已成為現實。他將會是放水和赤字最多的美國總統,突破萬億之數。美元若因此而貶值,與其掛鈎的港元和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的中國也有難。有人肉麻到將英國古傳說中的 Camelot 盛世套上新總統姓氏的「頭文字B」,高呼 Bamelot 時代來臨。但聽來更像 bang me a lot。

  新總統除了姓氏,first name(第一名,英國稱為 given name)Barack 也來自非洲,讀來像英文裏的 baroque。而有趣的是,奧巴馬左得有分寸,的確帶點這種歐洲近代的復古風。他在政治上痛斥官僚,誓言還政於民,但重用菁英以防民粹;經濟上既干預「引導」,也強調競爭力,並非只講分配不求增產。他在道德上甚至偏右,要求回歸傳統,強調家庭、工作和責任。

  美國人最難解決的內鬥其實不是伊拉克,而是同志權、墮胎權這類自由派用來鬥基督教的議題(《家庭暴力草案》已打開了香港這方面的缺口,平權議題今後可信會層出不窮。有報紙昨天就仿效上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發表〈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的長文)。女權、基權、工權……等組織最終相信會與奧巴馬分手。

  奧巴馬的 middle name(中間名,有稱為 maiden name 亦即母系姓氏)Hussein(侯賽因)就更尷尬,因為正是被前任派兵推翻,最後被吊死的伊拉克獨裁者姓氏。

  論魅力、轉數、敏捷、口才、文才(他的著作取材真實、文筆感人,並未請槍,暢銷實至名歸)甚至身材(愛運動的總統多,有腹肌的少),奧巴馬絕對是美國總統裏的表表者。但面對金融黑洞,各國一再救市仍未見底。也許除了中、印,衰退已成定局,現只希望不會延續到明年。美國雖然國民願意救市,府會也合力,但實力今非昔比。美國《Foreign Policy》即期的封面大題是〈What if he can't〉,擔心奧巴馬無力回天。因此,他只要以民為念、鞠躬盡瘁、平衡國內外利益,就算對歷史有所交代。我們只能衷心地歡迎、樂觀地期望,並作最壞的打算。

  白宮換人,傳媒慣例先禮後兵,頭一百日先捧,蜜月過後才踩。但這次金融危機名為「海嘯」,可知其擴散之快。全面爆發至今不過百日,累計變化之大恍如隔世。以此看,無須等到四月底,世人對奧巴馬的能力就已大致知曉。

  美國這次換班比較特別的是,新總統專心救經濟,由國務卿頂住外交。篤定獲國會通過提名的希拉莉上周引用哈佛學者和前副國務卿兩年前的提法,要用 smart power 來恢復美國的領導地位。說得具體些,結合政法經社文等內地所謂的綜合實力來達到目的;說得通俗些,軟硬兼施。

  本港多數媒體將 smart power 譯作「智慧實力」,但一份專踩布殊的報紙恭維地譯作「巧實力」,似乎怕我們聯想到美國制敵致勝的 smart bomb(聰明彈),有損奧巴馬的形象。

外交政策偏向強硬

  但看希拉莉強調「軍事力量有時候是必須的」時的神情,她所謂的 smart 恐怕確有落點精準、正中要害的聰明彈含意。由此看,希拉莉對外會偏向強硬,只不過不像布殊—切尼動輒用武,以為自己仍然是救世主。

  希拉莉以「美中關係的發展要看中國態度」的空話交差,看來無意積極發展對華關係。今年是中國的敏感年,人權分子必力促華府對華施壓。希拉莉可信會做點姿態,以收復布殊失卻的美國道德高地。但北京至今不放劉曉波和胡佳,似乎看準了西方要靠其救市。

  美國總統就職日的巡遊,我在八一年見識過,主角是列根。我當時住在華盛頓,一大早上街,最後選在聯邦調查局門外,在零下的寒風中站了幾個小時。當時年輕,又受過風城芝加哥的熬練,不以為忤。「縮沙」的反而是列根。他沒有按慣例站在行進中的開篷車上向國民致意,把責任推給副手老布殊,也就是後來接班當總統、以及今天告別的小布殊總統的老父。現在回想起來,列根上任兩個月就遇刺,雖未危及生命,但他就職那天「縮沙」,不排除是情報顯示有人會加害。奧巴馬明天又會否巡遊?

就職演說不容錯過

  奧巴馬參政前,在芝加哥大學法律系教了十多年書。最近有芝大同窗來函,說奧巴馬直到最近才搬出的校園寓所,七十年代後期曾經是華人教會,有港、台同窗經常去做禮拜。我前年夏天回芝大為論文教授祝壽,經常坐巴士來往芝大和市中心。奧巴馬的寓所就在巴士線附近,只不過當時他尚未成為熱門,沒有人注意。美國總統當選前通常住在郊區,奧巴馬是例外。

  我在學時,芝加哥毫不起眼。但近年大變身,湖濱之美比得上歐洲城市。現再加上奧巴馬的賣點,如果還未選定夏天去哪裏玩,英國《金融時報》一月九日的文章〈The president-elect's Chicago〉可供參考。

  就眼前來說,香港周三凌晨直播的奧巴馬就職演說不容錯過。以他在當選夜的演說看,這次的就職演說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好之一,超越一九六一年的甘迺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