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梅蘭芳》,看你喜歡不

原載《都市日報》2009年1月6日〈都市博客〉專欄

筆者按:《都市》的這個專欄原名〈香江人語〉,今年起改稱〈都市博客〉,我的文字也由周三改為周二見報。該報這次改版,幅度不小,希望成功。


陳凱歌導演的上一部大片《無極》一塌糊塗,但《梅蘭芳》比我想像的要好。兩個多鐘頭不但不悶,甚至嫌結尾太倉促,對京劇伶王在抗戰期間罷演的那七八年做了些甚麼,毫無交代。
為了照顧本地口味,電影在港以梅蘭芳和紅顏知己孟小冬的一段情為賣點,突出黎明和章子怡的生旦配搭。生活上處處受制於妻子的伶王,和一個同行靚女因為在舞台上搭檔而生情,因為妻子的干預而分開。妙的是,伶王在台上男扮女裝,靚女則剛好相反。兩人在舞台上假鳳虛凰,在現實中真情流露。而且性向都很正常,男花旦在台下愛的是美女,女鬚生(老生)愛的是俊男。
但其實,這段情在戲裡只佔中段大約三分之一的長度。在這之前寫的是梅蘭芳在民國初年的崛起,在這之後則突出伶王堅拒在日本鐵蹄下演出的愛國情操。
三段戲裡,我最喜歡第一段,借用梨園來呈現上世紀初,中國由帝制到共和所激發的社會變遷。少年的梅蘭芳滿懷理想,想改革京劇以擴大觀眾面、推動社會進步。但栽培他出道的老伶王在清朝覆沒前深受皇室寵幸,以此為榮,不輕言變革。這一長一幼,長者是行內的泰山,幼者是孤兒,由長者帶大,兩人的關係既是師徒又是祖孫。現在,新生的天才挑戰行內的王者、反咬自己的恩人。最後,兩人各據一間戲院傾情演出,用票房和觀眾的冷熱來決生死。
老伶王與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孫兒打擂台,心情之悲憤可想而知。不幸的是,老人縱使以畢生功力演出首本戲,台下仍然空空如也,觀眾都跑去捧梅蘭芳。他低頭認輸那一刻,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梅蘭芳痛失怙恃,但京劇也自此進入梅蘭芳時代。
我最欣賞戲裡的京片子對白,使人回憶起那個悲憤的大時代,更使我想起走過那段日子的先父。余生也晚,沒有機會看梅蘭芳的舞台演出,只看過1950年代中期他最後演出的彩色紀錄片《宇宙鋒》和《貴妃醉酒》。這兩部折子戲都是梅蘭芳的拿手好戲。他拍片時已接近老年,臉型和身材已發福,但舞台身段仍在。至今猶記得他在戲裡裝瘋時的水袖。可惜梅蘭芳在巔峰時期碰上八年抗日加四年內戰,而中共入主初期可能又拍不出彩色電影。如果能早一些留影,後世觀摹參照會容易得多。
至於電影裡最後三分一講的梅蘭芳留鬚罷演,黎明一向演技「木獨」,真正突出的反而是一個從小迷上梅蘭芳的日本軍官。此人深知,只要能說服伶王繼續演出,就能贏得淪陷區中國人的好感,有利於日軍的佔領。但上司專橫暴戾,看不起中國人,用殺頭來逼伶王就範。伶王拒絕低頭。年輕軍官左右為難,自殺以明志,梅蘭芳才得以看到日本投降那一天。不知道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個日本軍官。這段戲雖帶有政治正確性,但總算營造出悲壯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