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文化戰爭

原載《信報》2009年1月5日〈兩地一檢〉專欄

  今天是○九年第一個星期一,祝各位今年順利。

  以色列以報復巴勒斯坦激進派為由,連日空襲加沙,更派兵進入,所造成的傷亡僅次於常規戰。對手則以「聖戰」為名,動員伊斯蘭信眾報復,反過來又予以色列再次動武的藉口。與此同時,伊拉克、阿富汗、非洲、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菲律賓、印尼國內繼續有武裝衝突。連篤信佛教的泰國和柬埔寨也為了一個古蹟而開火。暴力的背後涉及深層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敵對雙方少說也已鬥了十幾年,誰也勸不了。雙方好不容易停火,但一有機會就故態復萌,就像慢性病,藥力過後就復發。

  西藏問題說到底也在於文化。藏人的宗教和文字源於印度,重精神而輕實用,信仰的虔誠舉世罕見。漢人本應加倍「追求」藏人,才能平衡印度的影響,但看不慣藏人「迷信」和缺乏競爭心,以致同床異夢。藏人的習慣和執與高原環境有關,已存在了上千年,任何干預只會適得其反。藏與漢文化相反的結合,大概只有在聯邦制下,才有可能和諧。藏人現在也用手機和上網,經濟上可信也會慢慢與世界接軌,但要由他們自發來完成,外界只能提供誘因。

  文化主宰人的思想行為,往往決定歷史的走向。五百年前南美原居民遭到西班牙殖民者屠殺,就是樸素的原始文化被高階段擴張性文化取代的悲劇,結果西班牙文幾乎同化了整個拉丁美洲。

政治熱情向南遞減

  二十年前的「六四」,北京沸騰,全球震動。但在內地,聲勢由北到南遞減,廣東幾乎沒有人上街。要說粵人山高皇帝遠,為人功利,沒有理想,還不如說他們精明,心裏明白政治,但寧用經濟實力來發揮影響。因為過去這一百年,廣東書生報國的多,成功的少。康有為和梁啟超維新不成,更差點要砍頭。大總統孫中山空有理想,駕馭不了袁世凱這類北方梟雄。

  歷史上太多關乎民族命運的文化悲劇。想扭轉文化造成的弱勢,單靠教育不足恃,更需要解放思想。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都被西方後來居上。拖中國後腿的,現在我們都相信是儒家;近年的成就正是拋開儒家的迂腐,發揮勤儉和實用民族性之功。但同期內,伊斯蘭教義沒有改變,教徒也沒有變心,卻為何早期文化發達,後來那樣不濟?

  阿拉伯世界有三億人、有油元為後盾,但內鬥不絕,面對七百萬人的以色列逢打必敗,顯然不能只歸咎於猶太人有美國撐腰。這不但關乎民族,更關乎宗教的顏面。人們會問:是否西方人信的才是真神?誠然,伊斯蘭地區沒有民主自由。但阿拉伯人抗議以色列時的表現,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民族陽剛,正正受制於猶太人的陰柔。同樣受基督教排斥,猶太人能打入歐美社會,掌握經濟、學術、輿論命脈,伊斯蘭信徒就做不到。

生活小節文化差異

  但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帶來的情趣遠多於美國學者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視為現階段國際間主要矛盾的文明衝突。友人最近在村屋的天台請喝下午茶。見我的咖啡涼了,隨手拿起杯子往隔壁的院子一潑,換上熱的;而且邊潑邊笑,以「不文明」而自豪。她是創意人,受教於歐陸,遊走於中華與羅曼文化之間,品味精緻過上電視的專家。往隔壁潑水(只要不是潑到晾曬的衣服上)、隔著窗子八卦,是她在意大利小住時,與鄰居「互通有無」的方式。

  香港受收斂的英國文化薰陶,看不起這種意式隨和,日本更會視為野蠻。日本女主人為客人去廚房換咖啡怕要先欠身說「不好意思」,傾倒涼咖啡時得輕輕的,回來放下熱咖啡又得再次欠身說「累你久等了」。往意大利人的院子潑咖啡,對方可能罵完就忘了。中國人往日本人的院子潑水,怕會引起二戰的回憶。

  文化和政治同屬上層建築,型態主要取決於下層的經濟。(但我不相信馬克思說的,經濟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這就像人的性格基本上取決於DNA,但也受後天影響。)文化屬於陰力,難以量度、觸摸,對社會的影響不若政治、經濟這類陽力來得直接;但以柔制剛,反而比陽力難應付。政策若有違傳統,民眾必陽奉陰違。俄羅斯革命後,列寧以為只要專制集權,就能把蘇聯由農奴時代帶進社會主義,但很快就慨歎:改變老百姓的習慣比推翻沙俄更難。

  何謂「文化╱文明」,留待同文洪清田兄去闡釋。但常人道,文化也就是生活方式。西方古時說,有兩個國家為了吃滾水蛋時,應該敲蛋的尖頭還是圓頭而開戰。今天的人笑說:夫妻為愛而結婚,為牙膏筒應該擠頭還是擠尾而離婚。這也就是說,生活上的歧異看似小事,但日積月累,日後一旦有利益衝突,很容易激發對抗。

  上周的除夕倒數就挑起了法國人的民族情結。法國認為自己的原子鐘比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計時器更準確,要求國際上改以法國標準來決定零九年何時降臨。所爭的只是零點○○……秒,但所反映的是法國對世人重英美輕法國的憤慨。的確,羅曼語系、信奉天主教的法、意、西、葡民族長期屈居信奉新教的英美盎格魯薩克遜文化之下。希望法、意學者能就英美學者的「新教優秀說」提出有力的反駁。

白宮不敢摧毀圖騰

  今天本來想講美籍法裔市場專家 Clotaire Rapaille 的暢銷書 The Cultural Code(英文原文Broadway Books ○六年出版;簡體《文化密碼》○八年出版)。就不同的民族看待同一種產品的偏重和忌諱,作者所列舉的案例很有說服力。但字數已夠,留待讀者去發掘。結束本文前,我只講一個近例:美國必定會救汽車廠,原因不僅是為了三百萬份工作。汽車相當於美國拓荒時期的馬匹,是美國自由精神的圖騰。開車縱橫三千哩的國土,愛到哪裏就到哪裏!經濟學難以估量這種滿足感,香港人從「城邦」角度出發也很難理解。我討厭開車,但我敢打賭,白宮不敢摧毀國人的圖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