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0月22日〈香江人語〉專欄
本欄不時收到讀者來郵,內容通常都是鼓勵,請讓我在此說一聲多謝。寫這個欄,除了幫讀者打發在地鐵車廂裡的時間,也希望在日常生活裡有點參考價值。
這也就是上周講一本書的原因。現在全球不景,社會氣氛急轉直下,今後一年半載看來都好不了。我因此想起作者的故事。一個養尊處優的長者馬死落地行。子女本來很恨他,但得知他重新做人後,來他打工的咖啡室幫襯,為他加油。老父熱淚盈眶,但謹守本分,繼續做到下班才與子女相擁。
老一輩的堅忍在今天已經很難想像。但不同的世代在不同的時代成長,任何一代人都有強項和弱點。我最近看了一套日本的青春小說《池袋西口公園》,在香港「27%青少年曾經想死」的報紙標題下,很能觸發點思考。
這套書的第一冊是十一年前出版的。時值日本戰後歷時最長的蕭條,人們喪失了鬥志,社會近乎絕望。作者石田衣良想透過街頭青年目睹的怪現象,展示人間尚存的希望。換言之,這套書其實是勵志的。但作者沒有說教,用推理小說的形式、青少年的語言,自嘲調侃,一炮而紅。
石田成為暢銷作家,除了描寫生動,也因為他反體制,在失意的人裡獲得共鳴。他特別看不慣日本按年齡、出身、學歷、職位來論成敗的層級制度,人人都要服從比自己年長的,無論是否有理。
書裡用一個家庭破碎、無一技之長的下層少年做英雄。池袋作為東京的旺區,就像我們的「油尖旺深」,存在著雙失青年和童黨。除了遊手好閒、蝦蝦霸霸,還有發源於東京,現已蔓延到台港的「援交」問題:在學的少女陪男人「消遣」,賺錢用來玩樂買名牌。
但在石田筆下,就在這些成年人看來毫無前途的少年裡,存在著關懷。書裡的主角不是童黨的頭,但卻贏得區內青少年的敬重。他看似懶散,實則正義有腦,聯同區內的童黨,解決了很多警察兼顧不了的地下社會問題,救了不少人。
「仗義每多屠狗輩」的故事很多人都看過,但通常都是成年人。石田認為,在我們看來「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少年裡,也有可貴的品質。言下之意,不要因為今天的青少年看似不務正業、中英數不及我們,就忽略了他們的另一面。時代變了,他們不會再按照父母從小長大的規範去生活。他們有自己的語言、衣著、道德準則,但不等於他們不想上進、沒有是非觀。要了解他們的長處、順著他們的勢去發揮。的確,我們少年時,父母不也看不慣?但我們成長後,也不見得比上一代衰多少。青少年要說是真的沒出息,還不如說是衡量成敗標準的問題。
石田沒有說故事有多真。但寫得逼真,社會背景不可能沒有根據。以社會變化之快,這套書本來已經過時,但碰上金融海嘯,又再度活然紙上。不是說,文學是生活的提升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