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由51到0的落差






原載《信報》2008年10月13日〈一地兩檢〉專欄

除了今天稍後公布的經濟學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五大獎上周都已揭曉。
中國「零的突破」再次落空。(餘下的經濟獎,上榜機會遠低於已公布的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獎。)但我們兩個月前才在「體能奧林匹克」以五十一塊金牌拋離美國、壓倒全球,一輪到「智能奧林匹克」就反過來吃美國的光蛋,情何以堪。今年適逢開放改革三十周年,胡溫欲以「自主創新」帶動下一階段的發展。現在有人會說,中共「暴政」五十九年,雖然把中國人由東亞「病夫」轉化為「超人」,但只有蠻力。
同樣意料之中的是,角逐和平獎的胡佳「大熱」倒灶。不是馬後砲,要講愛滋關懷,我看不出他比高耀潔更「高大」。看Wikipedia的介紹,也不覺得他有何具體成就。為他造勢,不排除是在京奧年和開放改革三十周年,借他來踩中共。
中國近年社會矛盾尖銳,維權鬥士輩出,但主要是為弱勢爭取土地和飯碗。胡佳特別受寵,相信是因為專注環保、愛滋等西方偏愛的議題,而且受到打壓。西方記者生活優渥,看重高層次的訴求多過生存權,愛鬥士而輕實務。此外胡佳年輕、通英文、會上網,茹素信佛、以freeborn為網名,夠現代。高耀潔則內外都很土,像農民多過醫生。洋記者支持她的人道,但不會把她當朋友。雖然在中國,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婆在鄉下為被社會遺棄的人出頭,面對的壓力遠遠大過一個三十歲的知識分子在京城外國記者和互聯網的蔭庇下作同樣的奮鬥。
但中國聊以自慰的是,美國這次成績也不好,四個得主合共只贏得1.5份獎金,包括醫學0+物理一人0.5+化學三人1.0+文學0+和平0。如果只算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物理和化學各有一個得主是在日本讀完大學後才移居美國的。其中物理獎的日裔得主佔0.5份獎金,化學獎的日裔得主則佔0.33份),更只有0.67分,包括醫學0+物理0+化學0.67+文學0+和平0。(但美國長於經濟學,今天公布結果後,很可能會加分。)
而且,以種族論英雄,我們也有0.33分。三個化學獎得主不但有一個是華人,而且算起來是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的堂侄。
小題:華人諾貝爾的社會學
為了達成大國夢,中國一直希望有中國公民獲獎。但一再失望,難免懷疑受歧視。誠然,和平獎本身就是政治,文學獎的歐陸偏好就更強。但科學獎很少扯上國族和制度,要說有政治,也只是學派之爭。大陸科學家若真的受忽略,也許是不善於用英文論述,就像很多使用弱勢語言的文學家。
諾貝爾獎由瑞典人創立,一九零一年開始頒發,以嘉獎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的成就,被視為智能的桂冠。一九六九年起加入經濟學獎,但並非創辦人的原意。
華人由一九五七年起,累計有八人上榜。得獎時,有七個是美國籍,一個法國籍。其中六人在兩岸三地接受基礎教育,包括大陸三個、台灣兩個、香港一個。八個得主裡餘下的兩個在美國成長,要說中華文化有助於他們得獎,恐怕也只限於幼年時的家教。
華人在一九零一年到五六年間的諾貝爾空白,不排除與不敢挑戰權威、沒有創意、….等民族缺陷有關。但當時的社會也很動盪。中國夜郎自大,要到一八七二年才派人留美,而這些小科學家事後大都回國,在清末的環境裡被埋沒。然後就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國民革命、北伐、國共鬥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至於在兩岸三地受基礎教育的六人得獎時都歸化了發達國家,特別是科技王國的美國,不用說是因為在中國沒法搞科研,就像歐洲科學家在大戰期間逃往美國,最後以美國籍得獎。文學涉及意識型態,流亡的作家就更多。至今唯一贏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就屬於這類。
兩岸三地出身的得獎人裡,有一位前輩接近暮年後,逐漸以香港為家;另一人回流台灣,恢復原籍,為新政權報效。由此看,在兩岸三地裡,暫時只有台灣能夠吸引青壯年科學家回流。大陸雖然經濟傲視全球,但科技精英要不是外流,就是囿於學術界的陋習、為拜金風氣裹挾。香港雖然也有意在科技上爭一席位,但重商的傳統根深蒂固,年輕人寧跟從主流從事金融地產。科研要靠大陸學生支撐。
上述六位得主裡,科學與文學是五與一之比。若把兩個華裔美國科學家算進去,比率更高達七比一。國人的科技成就遠過於文學,可信是國家動盪,父母希望子女以科技來避開政治、確保安全。此外國人偏向理性,而數理化生有規可循。與此相反,文學很主觀。諾貝爾獎的口味要麼很個人主義,要麼政治正確,反歧視,鞭撻落後的東方傳統。而且要表達得夠陰暗、有性的元素。中國人受儒家壓抑,恐怕要一兩代人後才能滿足這種要求。
與此類似的是,得物理獎的華人有五個,化學只有兩個。我不敢說,華人擅長物理多過化學。但作為一個名義上讀化學,實際上寫論文時完全使用物理的人,直覺上以為,理論物理涉及形而上(metaphysical)的思維,例如量子論的測不準原理、宇宙學有關空間和時間的論述,較接近中華文化。我讀書時,有人寫過《The Tao of Physics》(物理之「道」),講述物理與東方哲學的關係。但除了道家煉丹,沒聽說過《化學之「道」》。
中國恢復派學生出國已將近三十年。同期內,歐盟一體化、英國高度繁榮,但美國仍然囊括了所有的華人科學獎。西歐的科研條件和求才的誠意與美國顯然仍有距離。
就諾貝爾科學獎,華人最大的遺憾是醫學獎空白。不知是否華人讀醫講求實用,很少不懸壺而跑去做研究。希望這個偏向今後會逐步扭轉。
但要說沒有中國人得獎,嚴格來說可能不是事實。和平獎得主達賴一直說,自己不反對當中國公民,中央和他似乎也沒有公開否定他流亡前的國籍。若此,按照國籍法,他可能仍然是中國公民。只不過選擇在一九八九年給他頒獎,顯然是針對「六四」,被中國視為恥辱。(完)

1 則留言:

關平 提到...

崔兄,

據我的記憶,楊振寧拿諾貝爾獎時,還未加入美籍,當時應還是保持永久居民身份。他的回憶錄應曾談到這個問題。請查。

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