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110815一晴:公民意識大躍進



李克強明首次訪港。建制和激進兩端都忙於「迎迓」。

特首角逐看來實只兩人,女的日漸擺明冧唐。

外傭居權之爭,釋法呼之欲出。背後有一個不宣諸口的理由:菲傭身為基層,但意識形態強,不同基層港人傾向實用。故「英式」民主派力挺,建制反對。

支持者說,外傭即使有居權也不會長住,更不會帶家人來。再虛假也沒有了。

新加坡近年引入中國精英,目的正是維持華人與教育少、生養多大馬、印尼移民的均衡。

廈門 人反 PX(對二甲苯)化工廠四年後,大連昨「8」人上街逼停中國最大的 PX化工廠(110816補附圖。終於學會用Mac抄錄網上圖片公民意識大躍進。但大連是大城市,對象「福佳大化」是民企 ,換了二三線城市和國企不一定成功,更遑論農村。

《蘋果》說, 大連是太子黨基地;福佳大化東主變身大連地產大亨時,大連書記正是近年藉「唱紅」力爭入常委的薄熙來。事件間接有利「團派」?

珠江源頭南盤江的雲南省曲靖市稱遭5000噸鉻渣汙染。九月立會復會後,食水安全會成為議題。

美國駐華大使Gary Locke(駱家輝)昨攜眷履新。步出首都機場時,挎背囊,穿休閒鞋。妻子和三名子女亦自攜行李 (圖)。不知是否星期日,未見歡迎場面,甚至沒有接待和保鏢,一家五口坐七人車入城。內地媒體說, 村長出門都比美國大使牛。

《東方》《大使寒酸震撼國人》一文說:美國人不會因駐華大使的「寒酸」而覺得丟臉,中國老百姓也不會因為村官派頭大而覺得長面子。 這個講明「代表美國價值觀」的「百分之百美國人」,一抵埗就將了中國一軍。

今天最具挑戰性的報導是:MP《末日博士:馬克思是對的》。馬克思相信:資本主義存在內在矛盾,導致經濟周期性危機。曾經就2008年金融海嘯發出預警的紐約大學教授Roubini舉例說:現在企業削減成本、增持現金,令員工收入減少,從而少開支,令現金不能流向企業。雖然每個人都理性行事,但客觀上是自我毀滅。

Roubini認為, 資本主義正再次面臨「大蕭條」。若缺乏強勁的GDP增長以增加國民收入和消費,也就難以增加需求。 除非有額外的刺激方案,否則只能重組銀行、家庭和政府的債務。

有幾大動亂拖了很久,但不受注意。

歐美連轟了利比亞好幾個月,卡達菲為何打不死?反對派真的能合力治國?

敘利亞一再用坦克鎮壓示威,據說累計已打死3,000人。為何歐美無奈?也門還可以說接近油國,西方手下留情。但敘利亞沒有油,靠何支撐?

另一個是索馬里。海盜肆虐已令全球束手,現再加上饑荒。當地扼紅海南端出口,油輪必經 ,西方為何袖手?沈旭暉在MP問:《東非饑荒如何才能被國際注視?》

110815一晴:志摩峻《洗錢》3*

日本原文:2009年;簡體中譯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

商業犯罪小說,似乎只有簡體。網上未見作者其他作品的繁體版。據簡體網站說,作者志摩峻(Takashi Shima)曾在日本大型保险公司担任董事长、顾问、关联公司总经理, 2006年曾以經濟小說獲獎。

背景是世紀之交的美國德州。一家保險公司的美國人CEO瞞住日本母公司,與當地警長合謀,借保險業務為販毒集團洗錢獲利。過程中為免事情敗露,先手殺了三人。

故事的英雄是母公司派去德州調查的一名日人。調查過程中,此人與日本企業置公司利益於公眾利益之上的做法格格不入。但這是日本社會的傳統,所有群體都如此,他抗拒乏力。此案真相大白後,他選擇脫離主流社會 ,與一位日裔電視主播,在美國東北角的滑雪勝地雙棲雙宿 。

場景由東京、達拉斯、紐約、波士頓以北的新英格蘭地區到百慕大,加上日裔「美」女、驚險兇殺、此書大概會拍電影。但故事性其實不如橘玲以香港為背景的同名日文小說,有些細節流於粗疏。翻譯也差強人意,中文版的一些數字明顯地有違常識。

但平心而論,有關騙保險的美國金融業細節相當複雜,中文要一看就懂並不容易,錯漏在所必然。最滑稽的是,德州以南的墨西哥灣經常被譯成「波斯灣」。相信是因為原著按美國習慣,把「Gulf of Mexico」簡稱為「Gulf」。但不熟悉美國的譯者按日漢詞典裡日本字母的排列次序查閱這個外來語proper noun時,首先映入眼簾的解釋大概是這類海灣裡最有名的「波斯灣」(Persian Gulf),遂有此失。

但這種笑話在現實裡又可以理解。內地沒有幾個人既懂日文和日本,又瞭解書裡的美國細節。現在賺錢是人生第一要務。真有此本事,也會用來營商、當中介、收徒……。翻譯文字不值錢。

但簡體出版者借扉頁道出了中國的問題:

2005年,中國反洗錢檢測分析中心共接到人民幣可疑資金交易報告28.34萬筆。

2006年前,中央財經大學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通過對全國個省市區金融系統進行調查,推算得出:我國2005年洗錢規模為何23億元左右。其中,多數「黑錢」主要是通過實業經營進行「漂白」。

廣告公司、咨詢公司、飯店、超市、酒吧、賓館、洗浴中心和夜總會等集中花現金的經營場所,都是洗錢的好地方。」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110814日晴:第一口大Apple

十日未上博。原因是狠心買了部新版Mac Air,決定一次過將PC和流動硬碟累積了十年八年的檔案轉移到新機。每天閱報幾小時,加上做點筆記,多年下來,檔案少說也過萬。而且,前後用過幾部電腦,每逢故障就備份,但事後又懶得刪除重複的。檔案不但山積,甚至不知道哪些較新。最後只好刪除絕大部分剪報,有需要就請朋友幫忙找WiseNews。但筆記就沒有辦法逐一比較,還是只好留下。這前後就花了大約一個星期,但也只能說完成了八成的工作。

這故事教訓我:管理檔案就如管理家裡的雜物,要有discipline。隨便開檔案、directory,隨處存放,最後可能就忘了放在哪裡,白費心機。

這是我第一部Mac。以前不買,除了貴,更重要的是只有倉頡、注音輸入,但我只會拼音。但承接親戚的舊iPhone後發覺,Apple的拼音雖然沒有PC那樣精準,但也可以應付。而新一代的Air除了保持輕薄,也快(處理器由core duo換成i5),而且更新了作業系統。鍵盤又有本來Mac Pro才有的back-lit:外來光線不足時,藏於鍵盤下的燈會自動開啓,即使在黑暗中,在飛機、火車上可以打字。若此,無論在家還是出門,一機搞掂。我不想再維持兩部電腦,一部固定在書桌,一部後備帶上街。一部電腦加一部手機,這應該是everything。否則太多sync,既費時也lose track。

至於說價錢,Mac仍然比一般的PC貴一倍。但自問以我的年齡,還會換幾次機呢?算了吧!還不如用得順心。而且,Mac雖然貴,但作為高檔貨,相對PC的頂尖貨卻又「便宜」了。Sony VAIO的新 Z系比Mac Air還要輕,但要賣20,000元,足足貴一倍。我不相信性能好那樣多。

新機買來兩週,用了大致一周。發覺內附(跟機)的拼音輸入甚至比PC的搜狗、Google拼音法更好用,特別是把候選字由橫條擴大成下拉的矩陣matrix,也就是由1D變成2D,所有候選字幾乎一眼睇晒,減少要不斷按動候選字橫條,以展示更多次選字。再加上內附的手寫輸入,打中文已不成問題,可以與PC說再見了。

但由PC轉到Mac,是有個適應的問題。PC很多日常的小動作,在Mac裡無從入手。例如:更改檔名,把檔案和軟件拖到桌面或者所謂的dock(也就是PC的工作列),刪除不想要的軟件(PC稱為uninstall)。遷移檔案也好像沒有PC那樣方便。此外,Mac多了個command鍵,但又保留了PC常用的control鍵。兩者如何區分..........很多小事還未學會,只能靠educated guess,也就是經判斷後的撞彩。

此外,Mac內附繁簡體互換的功能,用戶無須另行安裝。而且可以只轉換某篇文字的其中一部分,讓一篇文字兼有簡繁體。

Mac內附的拼音並非完全沒有問題。已知的問題與搜狗、Google拼音如出一轍:有些常用字竟然未錄入該拼音。打此文時,「兼且」的「兼」就不在「jian」候選字的頭幾行,不知放在哪個發音方法下。應變的方法是:為想打但不顯示的字多打一個字。「兼且」不顯示就打「兼差」,然後刪去「差」字,再打「且」。

我很早就覺得:電腦設計得再好也必定有漏洞。除非懂得改程式,否則先繞道解決問題。不服氣、鬥氣於事無補。當然,現在可以上論壇開罵,但我寧願做自己要做的事。

Mac Air買來後,陸續湧現美國用戶最高的評價,稱之為「perfect」。我不敢說,只能說用得滿意,也放心。希望今後也如此。

Mac本來另一樣不如PC的是軟件少而貴。但現在有了Apps,Apple即使專用的商業軟件,售價也與PC看齊。供3部機安裝的Mac版Office,每部機平均也只需HK$400,相當划算。

有朋友如果要問我,只要經濟上許可,我會建議用Mac。

Steve Jobs回巢後,由最初的iPod到傳聞下月問世的iPhone 5, 幾乎每出一樣產品都風靡全球。最近在大跌市中,一度超越Exxon,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無論在文化史、商業史上均絕無僅有。與親友說笑,如果有Apple股就好了。現在好像是400美元上下,我算起來也「貢獻」了5股了。但Apple電腦如此取決於一人的「天才」,是否相當於政治上的人治?大樹一旦凋零,會否樹倒猢猻散?

Jobs無疑是曠世奇才,兼具對用戶行為、美感形態、商場競爭三方面的洞察力,既不是只懂得眼前利益的蓋茨,也不是只執著於美觀的設計師。他的存在應該說是偶然的因素。但這種才能可以後天培養嗎?

這是我第一篇用Mac Air上的博客。茲以為記。













110809二《都市》:權利應一視同仁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月9日《都市博客》專欄

中國不僅經濟好過西方,更不惜工本力撐香港。特區護照幾乎全球免簽,中國在外保護公民的表現比得上西方。居權變得值錢。

美國國債歷史性降級觸發全球股災,暫緩了我們與中央的摩擦。但特首三國戰開始熱絡,港澳辦「說三道四」觸動港人特別是公務員的神經,引來與中聯辦誰更大的話題。與此同時,繼剛果主權債務案,外傭爭居權最後恐怕亦難逃人大釋法。今後幾個月只怕有得吵。

由於編制上同級,中聯辦前身的新華社與港澳辦一向鬥大,香港也有人從中取利。回歸後,兩頭馬車本應歸於一頭,但衙門能擴不能收,問題一直存在。

「造王」之年,要「兩辦」不插手無疑緣木求魚。看得見的指指點點只是冰山一角,實際的操作即使傳媒也不知。關鍵是中央過往兩次為港點將都差強人意,只怕這次也不例外。

至於剛果主權案,由於關乎外交,根源不在《基本法》,而在於已有兩千年歷史、中共統治所賴的「大一統」觀。主動要求釋法是明智之舉,終院裁定後再由中央否定,損害更大。

港人或嚮往美式的地方「自主」(美國聯邦是各州自願組成的。按憲法所有權力歸於州,而並非聯邦授權各州自治。理論上,各州有權收回授予聯邦的權力甚至退出聯邦,恢復建國前的狀態。只不過現實中不會發生),但「單一主權」是中國的現實。幸而剛果案這類問題絕無僅有,尋求釋法對法律界無疑是「狼來了」,但以常人看更似「茶杯風波」。

真正棘手的是外傭案。要10萬計的外傭長期拋家棄子,來港「解放」我們的主婦,又不准其長期居留,的確問心有愧。但30多年前開始引入菲傭時,香港幾無福利,人人食自己,中國更一窮二白。香港居權既不吸引,也就無人質疑英國人為何「歧視」。

如今社會大躍進,有了最低工資,利用司法覆核維權本小利大,相反政府弱勢。中國則不僅經濟好過西方,更不惜工本力撐香港。特區護照幾乎全球免簽,中國在外保護公民的表現比得上西方。居權變得值錢。

但如果今天不讓外傭居留是歧視,當初不准大陸女傭以同等的條件來港,試問又如何符合今天平機會的準則?

英國人的老謀深算是:菲傭講英文、信天主,唔啱香港男人;但大陸女傭可能搞到華人夫婦家嘈屋閉,又或者嫁人離職,甚至擔心特工扮傭工潛入名門。政策擺明種族歧視,但社會放心,大家裝作看不見。

現在若開放外傭居留,也應按用者後果自負的原則,開放其他地區的女傭來港。例如,為何不讓南亞裔請會講家鄉話、謹守同樣宗教傳統的女傭來伺候老人?

誠然,大陸會有人造假來做傭工,其實另有圖謀。但不讓所有大陸人參與競爭,與不讓菲傭居留何異?任何政策都是為了讓九成五的人得益,對於餘下一個零頭的損害,只能靠把關來限制。

政策只要合理,do good的代價應只佔一個零頭。以此來封殺九成五之利,那不是為民,而是為己。



崔少明 (逢星期二見報)

110802二《都市》:山雨當不遠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月2日《都市博客》 專欄

這次以國策「和諧」為名的列車追撞令多人枉死,不僅是經濟亂飆下車毀人亡的徵兆,民憤之大更是「六四」以來僅見

說也不信,前後不過一年,中國就由全球金融危機的「救世主」淪為危機四伏的國家,行情跌得快過股票。走勢若不變,等不到習近平兩年後坐正,就已出大事。到時只怕不是「六四」式的書生請願,而是類似北非、中東的「群體事件」。這次以國策「和諧」為名的列車追撞令多人枉死,不僅是經濟亂飆下車毀人亡的徵兆,民憤之大更是「六四」以來僅見。唯一較得人心的領導人誠信也受到質疑,中央直屬媒體更群起唱對台,這個體制到了國歌說的「最危險的時候」。

國產列車也許一流,無奈配套三流、調度九流,結果國家泱泱,但乘客殃殃,難屬怏怏。本欲用來折服世界的高鐵變高危,「中國模式」的奇迹崩潰。國內外對手將群起力踩:周邊地區在美國帶領下加強圍堵;疆獨也一再出手。鐵道部怎會成為「獨立王國」,我不知道,但我是相信的。不相信的只是,黨政軍企一家下,事故調查會真正「獨立」。最後恐怕是待高潮過去後,用行話堆砌個報告,建議撤一兩個中高層官僚、炒兩個前線人員,由鐵道部長鞠躬接受。再待風聲過後,為頂罪的人安排相關生計以封其口。

列車撞尾如果在技術上像鐵道部說的信號失靈,在管理上像加藤嘉一說的新舊部長銜接問題(據這位80後日本中國通說,涉貪下台的舊部長無疑瘋狂追求速度,但注意安全。反而是部長換人、降速後有所疏忽),在國家層次上則是體制失效的先兆。

黨政軍企集團日趨掠奪性後,隨着經濟成長,同步擴大了與百姓的貧富差距。為了壓制民怨、維持壟斷,司法機器淪為鎮壓工具。由城管、公安、法院到監獄遂藉機「維穩」來敲詐小民,比舊社會更黑暗。愈來愈多人逼上梁山,豁了出去。當局的控制失效,反過來又更暴戾,惡性循環。

這次沒想到的是,溫家寶成為附帶的傷亡,晚節不保。22年前,兼任總理的趙紫陽自知無力回天後,到天安門廣場與留守學生道別說:「我來晚了!」當時溫陪伴在側。現在輪到自己。事後第6天才到達現場,發言時無論神色語氣都不像有權解決問題,令人懷疑其只是用「溫」情來軟化受害者。

內地輿論借龍應台的書名《孩子你慢慢來》,懇請當局放慢發展。但一黨國家靠「明君」管治,只求效率,不設監督。試想一艘13億人的超級油輪不設煞車,一旦開順了就停不了。現在內地各行各業、大小集團都巧立名目來牟利。利益集團以開發之名榨取民膏;各種專業借趕超國際來爭取資源。就在列車追尾出軌之時,國產潛水器預告明年打破深度紀錄,覆蓋全球海底。反過來,事故也繼續發生:上海有地鐵入錯線,幸而及時煞住。

經此一役,港人更反共。有網友在我的博客留言,說移民是時候。有人看過官定國情教育的問卷,決定將子女由本地學校轉往國際學校。我完全可以理解。由於換班,中央在今後兩年內調整體制、從根本上紓解民怨的可能性不大。山雨只怕不遠。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110803三熱:每人欠鐵道部1,500元

特首戰開始浮上桌面。報章炒各陣營的明槍暗箭。高佬想靠政綱取勝,但阿太也轉趨高調。且看在位者如何反擊。日前一度高調的愛國大黨領袖銷聲匿跡,看來只是false alarm

這次列車追尾,中南海為何幾乎失蹤?港報說,因為眾大員在北戴河為十八大的權位謀。

鐵道部這個獨立王國到底有多大,現在才算有點感覺:上半年埋單,負債逾20,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金融危機爆發後,全國刺激經濟計劃的半數。13億人每人平均欠債1,538元,大約是一個月的最低工資。怪不得誰都動不了,因為《Too Big To Fail》(金融海嘯後美國的一本書名)。

同理,我從來不擔心美國國債會違約。因為,美國違約,全球都會仿效,觸發樹倒猢猻散的心理作用。各國若不為國債背書,心理上的衝擊比08年的華爾街海嘯不知道大多少倍,沒有人受得了。即使兩大黨在這個問題上形同寇仇,對達成的妥協多麼不滿,最後也只能死頂。

報載,美國的失業人士在林中紮營常住。我住過兩年的New Jersey(新澤西)州名列其中。美國東海岸的這個科研基地在教育和收入上比較先進。但科研是花錢的部門,經濟不景時領先裁員,經濟轉好時滯後增聘。這些紮營者平均學歷說不定不低於我們的中環。

去年九月的美國東岸深秋,我與妻第一次去拜訪美國自由派哲人、嬉皮始祖Henry David Thoreau(梭羅)位於波士頓近郊的故居。此人力主人與大自然同在,憎惡消費、反對有形的政府,拒絕交稅。在一個美得像九寨溝的Walden Pond(瓦爾登湖)邊上建小木屋獨居,刻意遠離社會。室內不過100,只有床、桌、椅、火爐、水壺、兩件衣服。波士頓冬天最冷攝氏零下二十多度,不夠木柴取暖的話,絕對可以凍死。此人日常讀書寫作,靠林中的果和湖裡的魚果腹。每隔幾天走路去附近的小鎮,打散工換錢買食物,大概是所謂的staple糧食。

此人在美國具有聖人般的地位。雖然主流社會只是把他當神主牌,形式上畢恭畢敬,實則上保持距離,繼續追求世俗歡愉。但他的理想很感染了後代。你可以說葉公好龍,但任何時代都不乏精神上的擁躉,小屋前總可以見到有人思念緬懷。他的事蹟和理念更成為學校的教材。

香港文化人進步的思想來自歐洲,特別是歐陸,知道Thoreau的恐怕都不多。但對於他把《Civil Disobedience》(公民抗命,一本他以此為名的著作)視為個人對抗公權必要的武器,相信是能夠接受的。

但即使你對美國思想沒有興趣,Walden Pond也值得一去,保存得超好。九月底的紅葉旺季,繞著像圖畫那樣的湖散步一周,前後大約半小時,所碰到的遊人加起來不超過一百,委實是人間仙境。換了九寨溝,大概要像香港人潮控制那樣,列隊行進,以防停留。

想到這裡,特別要謝謝開車帶我與妻去朝拜的兩個香港朋友:以攝影為業的波士頓地主Anita,以及在紐約曼哈頓、香港和波士頓之間穿梭的電影人Yuet。在美國旅行,除了在紐約,所謂自由行就是租車自駕。我是那種你借我車子都不要的人。如果不是她倆幫忙,肯定去不了這樣好的地方。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110801一晴:疆獨暴民


疆獨真的是暴民,頭腦簡單,盲動殘暴。

日前在和田殺公安還可說是針對國家機器。上週末到喀什濫殺平民,想嚇跑新疆的漢人,根本不用腦。漢人有13億,幾千年來跑遍天下,沒有什麽環境不能生存。為求虎子,新疆再糟也有漢人敢入虎穴。漢人入侵雖然有損維吾爾文化,但因此而濫殺,全世界沒有人敢附和,反會令族人的處境更困難。當然,有人會把話倒過來說疆獨想以毒攻毒,把更多維吾爾人逼上梁山。

范徐麗泰不排除王光亞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一語是暗指曾蔭權內閣裡的前公務員,間接證實了她參選特首的意圖。

至於港人對王光亞的反應,還是慣性地以民主(愛港)和建制(愛國)為界。


週末連場親友聚會,今晨再去理療。

過去四五年,先後三次到公立醫院接受理療,感覺上服務一次不如一次。每個療程8次,大致上一週一次,每次約一小時。這次基本上只是叫我用理療室的設備做指定的動作,然後熱敷15分鐘,最後理療師問兩句、打打氣、擬定下次何時再來。這個療程至今來了7次。理療師純靠目視,沒有觸碰患處以確定部位和病情的深淺,更不要說類似推拿的動作。

但又可以理解。粗略看,公眾需求大,醫院應付不來,只好簡化服務,讓病人自己做運動,減輕醫院的負擔

香港的醫療問題理論上很簡單,但既得利益存在已久,很難解決。民粹決定公家收費只能dirt cheap,而租金和醫生的收費決定私家收費低不了,以致前者只是後者的大約兩成。但香港早期跟從英國的公立醫療,不用保險制度,現在變成尾大不掉。香港如果當初是美國殖民地,大概又會反過來變成保險萬能,從而濫用。

不知怎的,這次把我安排到兒童理療室。同一室似乎有3個理療師,一個服務像我這種成年人,兩個專職兒童。後兩人一男一女,相當專業。男的看上去三十上下,但對幼兒很有耐性。想兒童做運動往往要逗。的技巧有時候比理療專業更重要。兒童不肯做動作,理療方式再先進也無用武之地。

女的理療師則英文超流利,但粵語純正,相信本身是香港人。反而她服務的一個幼童母親,與兒子講英文,但又不像是英語母語一族。娛樂版多年前就說,張學友(還是他太太?)就與女兒講英文,我當時一愕。現在看來,將母語由一種增加到兩三種,是新一代父母的教育法。目的自然是子女長大後,在幾種語言之間揮灑自如,在社會上無往而不利。

這當然很理想。可是,父母自己的英文或者法文、德文、日文 …….要純正。最怕是用半桶水把子女教成半桶水。

但如果我今天有幼兒,恐怕還是只能以粵語當母語教他們。我有一個弱點:一開始與一個人講什麽話,此後就很難改用其他的語言,即使這種語言其實並非此人的母語。早期做新聞,認識了幾個講流利國語/普通話的白人中國通。其中一個的普通話道地到,蒙住臉還以為是北方人。由於話題不是大陸就是台灣,我們打一開始就講國語,從來不用英文。闊別多年後再見,一見面還是講國語。大概只有在敏感的場合講敏感的事,才勉為其難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