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人也走了,享年92。是否19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南來名筆最後的一位?
這一代的人後來有些選擇自我放逐。但也有人在暮年落葉歸根。人各有志,各適其適,活得寬心就好。
說也巧,過去這幾天,除了上述見報的人物,我還有2宗親友裏的長輩離去。
人世間的規律,年事一到,旁人無奈,只能低頭送別。
下一波恐怕就是…。
現在終於能體會:所謂“好走”有多重要。
兒時在廣州,除了叔叔帶我逛街,培養出對社會的感覺,其實,出身官家的母親在我四五歲時,給我上了啓蒙第一課。
母親教我的第一單念口簧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這首詩直白,照字面解,無所謂‘寓意’,兒童也聽得明。
予我印象較深的,是母親隨後教我的杜甫《兵車行》。
這首詩很悲情,其實並不適合兒童。但4-5歲點識咁多,背咗就算。
我成年後始終沒有問母親,為何自細就用這樣慘的詩教我。母親基本上apolitical,對社會民情並無特別的關注,教我《兵車行》,恐怕純粹是清末民初她當官的爺爺(母親從未提到過她父親亦即我外公。或因外公有幾房,母親屬小房,與外公很疏遠。)小時候教她,現在她來傳承而已。
我不知道是否母親教我杜甫罵皇帝的《兵車行》,以及叔叔帶我逛街認識社會,種下了我成年後走‘歪路’的禍根。但想到這兩天接連傳來的長輩訃聞,還想起杜甫另一首悲歌《石壕吏》所表達的無奈:
這一代的人後來有些選擇自我放逐。但也有人在暮年落葉歸根。人各有志,各適其適,活得寬心就好。
說也巧,過去這幾天,除了上述見報的人物,我還有2宗親友裏的長輩離去。
人世間的規律,年事一到,旁人無奈,只能低頭送別。
下一波恐怕就是…。
現在終於能體會:所謂“好走”有多重要。
兒時在廣州,除了叔叔帶我逛街,培養出對社會的感覺,其實,出身官家的母親在我四五歲時,給我上了啓蒙第一課。
母親教我的第一單念口簧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這首詩直白,照字面解,無所謂‘寓意’,兒童也聽得明。
予我印象較深的,是母親隨後教我的杜甫《兵車行》。
這首詩很悲情,其實並不適合兒童。但4-5歲點識咁多,背咗就算。
我成年後始終沒有問母親,為何自細就用這樣慘的詩教我。母親基本上apolitical,對社會民情並無特別的關注,教我《兵車行》,恐怕純粹是清末民初她當官的爺爺(母親從未提到過她父親亦即我外公。或因外公有幾房,母親屬小房,與外公很疏遠。)小時候教她,現在她來傳承而已。
我不知道是否母親教我杜甫罵皇帝的《兵車行》,以及叔叔帶我逛街認識社會,種下了我成年後走‘歪路’的禍根。但想到這兩天接連傳來的長輩訃聞,還想起杜甫另一首悲歌《石壕吏》所表達的無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這兩句雖然是哀古時小民在亂世中的命運,但延伸到常人生死之別亦無不可。
跑馬地墳場門口的對聯:
“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跑馬地墳場門口的對聯:
“今日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不也是同樣的意思?
你猜,俄攻烏和以打哈兩仗裏,會否有類似的悲嘆?
*今午去公院覆診。地鐵順利,但最後一程的綠巴排咗9個字,高峰時怕排咗70-80人,等覆診的老弱辛苦。上到醫院先知,原來入口處的主幹道大塞車。我本來預鬆的既時間,變成反過來遲半個鐘,趕忙同接待處解釋,怕‘依法’被canc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