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290926五夜29°C 80%:中美緩和,峰會在望?

    人生每個階段各有‘羈絆’,老來不一定較得閒。
    退休後,有人要顧家:照顧自己和伴侶,湊孫,陪伴上一代過好最後的日子。有人無牽掛:旅遊、吃喝、打牌、歌舞、運動、信仰、文藝…嗜好千百種。
    到頭來,‘老’友之間見面,除了志趣相同的,並不比返工時更多。
    算起來,我一個月見不到一次舊友。現在見得最多的,反而是退休後上興趣班的同學。讀書時的同窗最多6年,但退休後的興趣班同學,最長的將近20年。
    50/60年前的‘書友’天涯海角,各有不同的大(國族)小(住處所在的地區)環境,sense of belonging可能都有差別。老來才遇到的同學,反而是活在同一個環境裏。
疫情期間,幾乎有兩年,大家都冇堂上,彼此見不到,但同病相憐。疫情過後再見番,可能高興過分別已大半個世紀的書友。
    昨日與多月未見的朋友飲茶。友人愛旅遊,等不及公院排期,年前去外地換膝蓋半月板,比港便宜一半。再次見面,慣例問走得怎樣。說還有些痛,但大致沒問題。友人今年已两次外游,上4000公尺都没有高原反應。👏👏👏
    月前,有興趣班同學北上一間港人最知名的大醫院換半月板,說一隻膝蓋幾(俗語說:無三不成幾)萬。聽說效果滿意。說不定有一天輪到我。
    坐七望八後,友人聚舊,多少會談到自己下一步的安排。在西方獨居的朋友,這個問題尤有必要。
    唔係咒人,我60年代中初到美國。同校有五六個香港仔。此外有一個星洲來的post-doc,因為講粵語,所以黐埋我地玩。有一日徬晚,住係好幾個街口外既佢,突然開車過離呻。原來,所租住的3層木屋傳出異味,報警後先知:其中一層既獨居老人走咗唔知幾多日。呢位朋友要漏夜搵地方搬。
    60年代,美國仍屬黃金時期,也有如此淡薄的家庭(老伯難道一個親人都冇?)。如今怕見怪不怪。
    因此,身在西方的獨居‘老’友,尤其是地域縱橫千里,人際地理距離遠的美、加,人到70‘後’,或須考慮移居長者邨。費用當然不菲,聽說月均要6-8,000美元。但住食無憂,安全有保障,包括基本的護理。
    這裏並非替人做廣告。美國的老人邨早已家傳戶曉,使乜我離吹。
    我以先父最後幾年之鑑,希望到自己將近不能自理時,遷入護老院。到時話唔定要上大灣區。雖然以現時母親的經驗,入院舍並非上策。但自己辛苦好過留係屋企,連累埋照顧的家人。現只求上天,讓我最後的日子不要那樣長。
    
    至於大事:中美關係似乎放緩:
1. 總理出席聯大,接連會見美國商界。
2. 中國不尋求WTO給予特殊待遇,據說此舉移除了對美關係的其中一個障礙。
3. 美國眾議員團訪華,逐一與外長、防長會面。全程客氣,未見任何一方有語言、姿態上的角力。
4. 500架波音輸華,美大使話將近傾掂。中方冇否認。
5. TikTop中轉美敲定:美資80:中資20;用美方algorithm;數據存美雲。特朗普應該好高興,民主黨相信也無話可說。
    若此,中美元首下月底在韓話舊,怕十拿九穩。
    至於另一個美方提到的話題:芬太尼,相信中方也唔會坐視。
    美方已判了中國籍的一男一女將芬太尼原料輸美。
    若查實有化學廠輸出原料,這方面我們可以做的嘢。唔係因為美國逼埋離,而係某種‘普世價值’,冇人應該靠毒來維生發跡!我們有過鴉片戰爭之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