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補:AD160823 |
『女長城』這次接連險勝巴西、荷蘭和塞爾維亞,大致都看了(所謂『大致』是因為不必看畫面,聽現場中國觀眾的吶喊和TVB的評述已知道每一分誰贏),憑心說帶點運。塞爾維亞昨『臨終』前開球出界(還是落網?),就是天注定。
第一球迷第一任奧運就失利,下屬不用說要大大檢討。想識國情,『舉國體制』是很好的開始。說白了就是不計工本的自小軍訓:市、省、國家各級體育學院在全國發掘『神童』,五六歲就徵召入校寄宿,費用全免,按各自的強項由朝練到晚,文理學科交差就算(愛國的話可以說是少林寺)。
學員此後代體院出賽,敗者淘汰,勝者由市、省、國家拾級而上,頂端當然就是奧運、世錦賽得金。但晉升的過程中滲入黨和長官意志,造成不公貪腐。有原國手去國後,以在國際賽上打敗中國為榮。
就舉國體制,我自小聽聞。56/57年在廣州市三中讀初一上學期。同級有林同學,單名Yxxx,善體操,是體育老師指定的助手。全班上堂學跳馬,先由她示範,然後站在鞍馬旁,每個同學跳過時扶一把,包括我這種扶不上馬的爛泥。
同學當時就傳說,她下學期會轉去廣州體育學院。我讀完上學期就來了香港,不知道林同學最後在體育ladder升到哪一級。當然,當不上市手、省手、國手,亦可教體育、陪練、培訓,但待遇和地位就不能比。
中共49年建政時,唯蘇聯是瞻,照搬老大哥的這種制度,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體育先有個人意願,學校從旁助力,有商業價值後才摻入市場因素,本質上有別。冷戰時期,體育王國美國不忿被蘇聯加東德超越,曾抨擊其假業餘真職業,有違奧運的業餘本質。
當時不罵中國,因為中國未入奧運。如今卯盡13.7億人的才智、GDP第二的實力和軍事式訓練,金牌甚至輸俾英國,少出聲為妙。乾隆時代率團來華求通商的英皇特使George Macartney再生,會振振有詞地說,Why should I kneel before thee?
要說公平性,這裡可以給弱者講句話。金牌數取決於哪些項目入選奧運,很多項目是強國早期定下的本身強項,不同項目的含金量差天同地。
團隊球類,每方幾十人打生打死,只算一金。但怕只有十幾個歐美國家參賽的馬術,一人上陣也算一金。但一匹良驅身價動輒幾百萬,日常養馬、訓練、維護場地,每年非幾百萬不可。西歐古時的這種貴族傳統,即便在西方,亦非常人可望可即,亞非點玩?中國雖然也有參加,但靠的是英國土生的華裔遺才,真的貴在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