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聖誕大片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2 22

這裏對西方的批判明顯不過:重物質,輕精神,以機械文明看輕其他文明,更要其他民族仿效……以為科技和武力可解決所有的問題。

今晚做冬,後晚是平安夜。但聖誕翌日是周六,令大多數人少放一天假。不過,去年聖誕適逢金融海嘯,市道慘淡,今年好得多,宜及早安排節目。

這個假期有兩部電影值得一談。以最高成本挑戰最高票房的《Avatar》(阿凡達)選擇在氣候大會期間開畫,相信並非偶然。

脫去科幻和3D的包裝,這其實是環保片。故事說,人類竭盡地球的資源後,打其他星球的主意。但外星球的礦藏位於當地土著的聖地,後者拒絕搬遷或開發。人類為了派兵進攻,用類似武俠小說裏的「移形換體」法,派人化身成土著,混入其陣營打探虛實。不料探子被土著「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同化,成為部落的駙馬爺,更與土著並肩作戰,以弓箭和馴服的動物對抗人類大殺傷力武器的入侵。土著傷亡枕藉,但精誠所至,終於保住家園,把人類趕回到「垂死」的地球。

這裏對西方的批判明顯不過:重物質,輕精神,以機械文明看輕其他文明,更要其他民族仿效;濫用大自然的資源;以為科技和武力可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使人想起歐洲人「發現」美洲後,以開化、救贖為名,用堅船利炮屠殺原居民、殖民擄掠,後來非洲和亞洲也受到類似的對待。近者則全球最強大的美軍為了貫徹美式民主自由,由越南打到伊拉克、阿富汗,但未真正打贏過一次。

如果《阿凡達》令人聯想到高鐵與菜園村,《十月圍城》則用功夫片的形式提醒我們,香港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1906年底,派駐九龍城寨的清兵得悉孫中山將由日本來港搞革命,部署刺殺。孫先生雖然是港大高材生,但主張民族平等,對英國在華的利益不利,港府對清廷的陰謀隻眼開隻眼閉。港人裏的革命者只好召集一批「烏合之眾」,與殺手火併。戲的前半部像災難片,逐日倒數孫先生抵港的日子,藉此交代雙方的部署和敢死隊員的背景,營造決戰氣氛的同時,用各人的愛情和親情突出他們最終犧牲的悲壯。後半部則是一眾大牌藝人幾乎全部死光的打鬥。

但撇開血腥與煽情,這部片比《阿凡達》更值得看。除了重現百年前的天星碼頭、皇后大道中和石板街,更提醒我們,近百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志士的避難所,又反過來將西方思想北傳,為中國的現代化催生。

香港是民族屈辱的象徵。沒有人想到,壞事裏也會變出「好事」。由辛亥到六四,內地每逢有戰亂、動盪、飢餓,香港就多一批難民,港人裏也多了一批像戲裏甄子丹、謝霆鋒、巴特爾 (內地籃球中鋒)、黎明、任達華扮演的「義工」,本着不同的目的,卻走上同一條的「叛逆」路。希望香港的這個作用,今後也不會稍減。

戲裏出現最多的街名,除了皇后大道中,就是近年成為保育焦點的結志街。如果到中環看電影,散場後不妨經行人天橋上結志街,沿着區內孫先生足迹的標記走一回,順便看看堅道上他的紀念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