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救地球,你先!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2 14

港人上周連創下兩項歷史,先獲諾貝爾,繼而在足球場上首次「抗日」在東亞運動會奪金。但亢奮歸亢奮,大事歸大事。氣候暖化威脅人類已成共識。但是,「碳政治」【註】關乎經濟利害、地域差距、意識形態,謀求大幅減排溫室氣體的聯合國大會取代世界貿易會議,成為最激情的舞台。

論排廢,以美國人均最多,中國總量最大,雙方都想把減排的壓力卸給對方。奧巴馬上月無法與胡錦濤達成協議,接着訪華無果,關係轉冷。美方再度對台售武、力撑反建制的中國人,中方報復產品輸美國遭到限制的大「氣候」下,雙方借題發揮,你說我休想拿甜頭,我罵你「沒常識」。

與會的三大集團在哥本哈根已吵了一個星期;加上環保組織居中施壓、傳媒在旁起哄,除非大國領袖在最後兩天的峰會上高抬貴手,否則很難在今後五天內達成可行的協議。

減排短期內會拖慢經濟、改變生活習慣、淘汰一些行業,人人都說「After you!」,其中美國、歐盟、日本、澳洲……阻力最大。這些「早富國」工業發達、生活用電耗油多、抗拒核能,加上議會制肘、金融危機,所承諾的減排遠低於百分之二十五的聯合國安全下限。美國國會承諾的「百分之十七」以二〇〇五年為基數,相對於國際公認的一九九九年基準,實際上只減排百分之四。行政當局上周將溫室氣體列為法定污染物,強制減排,以息眾怒;但繞過國會,可能遭到「司法覆核」。

「將富國」阻力大

次之的阻力來自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發展快、人口多、排廢總量大但人均小的「將富國」。雖願意顯著減排,但不欲經濟放慢增加失業、動搖國本,與聯合國的指標仍遠。中國更急於超英趕美,汽車產量已超越美國,全球第一。這次同意自我設限,因為看準節能減排是大生意,西方技術並無優勢,想藉機開發搶佔市場,引導經濟由代工生產向創新科技轉型。

與此相反,非洲窮國和一眾遠離大陸的小島把減排當作政治本錢。這些「難富國」排廢少,據有道德高地,而且勉強溫飽,環保主要由大國「埋單」,故可抬高大國減排的價碼,暗裏與其講數以換取資助。或因此,非洲代表一上場就在鏡頭前罵大國:「每年只資助(全球窮國)一百億美元(以減排),還不夠(因氣候而死的)非洲人買棺材。」島國更上演「亡國」騷。馬爾代夫在水下開國務會議,以警告富國遊客,兩極的冰山若繼續融化,早晚會淹沒它們這些水上天堂。圖瓦盧代表當眾落淚,懇請富國救命。

上述的減排三派有點像香港立法會的商界、愛國黨和泛民三大陣營。中美鷸蚌相爭,難富國可望漁人得利。有說英國資助一眾島國合組「脆弱十四國」聯盟,以對付中、印、巴。但以台灣的對外經驗看,小窮國「認錢不認人」。歐美外援受國會約束,不一定能滿足其需索。這類島國大都位於太平洋當中,人口一般只有幾十萬。哪天真的被淹,可由全球大國合力資助地理上最接近、地多人少、富裕文明的澳洲,全數收容其難民。

中、印把廢氣的禍害上溯到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燃煤機械,也過於牽強。燃煤機械面世後,頭一百五十年,全球趨之若鶩,不能現在才來向早富國索償。同期內,由國家、國界、民族、宗教到資源……不公不義不知凡幾。如果都追溯「歷史責任」,勢無寧日。

反過來,排廢責任你推我搪的困局顯示,隨着時代進步、正義「升呢」加上地球這頭蝴蝶展翅、哪裏可能地震的混沌理論,無人不是「持份者」,責任的界定不再以科學和法律為本,而是由民粹政治主導。強國減排絕對應該加碼。但我懷疑以目前的技術能否可信地估計各地的排廢、釐定責任時又能否避免用政治來代替科技。若觀念超前技術,甩開客觀標準,靠政治正確性去落實,只會扭曲公義。

這次碳政治的公關大戰,名副其實刀光「諜」影。會前爆出英國學者的電郵,內容涉嫌造數以加強暖化的論據。環保界不否認電郵是真的,但有說俄羅斯抗拒減排,派前特工抹黑對手。

最近這一、二十年,氣溫的確上升,但長遠有多嚴重主要靠估。為免日後來不及挽回,現在就行動確有必要,但不等於決策符合科學。目前電腦仍未能預測一個月後的氣候,只能用已知的記錄來推算長遠的走勢。但相對地球巨變的周期,有溫度記錄以來的數據只是滄海一粟,不一定可推斷幾十年後的變化。但環保超越科學成為信念,加上幕後的利益,例如有利環保的研發會獲得資助,科學家作大與環保訊息煽情、導演拍攝海嘯片以警世,本質上並無分別。為了改變秩序的慣性、對抗建制的強勢,誇大是社會運動的慣技。

接着在手機可以辦理註冊的時代,中國是大會要角,代表團團長連續三天被拒諸門外。然後是會議開幕後,左派的英國《衛報》爆出丹麥與美、英等富國私下擬就協議草案,想利用丹麥主持會議的權力,塞給會眾通過。窮國大罵內容偏頗。

爭議之一是否定現行的國際減排協議《京都議定書》,不再寬待窮國,強制其與富國一樣,接受減排的目標,硬性規定排放的「峰值」(上限)和限期。

中印綠色科技仍幼嫩

第二是以人均為減排標準,今後四十年內,窮國的排放約只是富國的一半。按人均而非總排放計算,看似對新興大國有利。問題是以中、印近年的經濟走勢,四十年內幾乎必定超越西歐,甚至可能挑戰日、美。理論上,中印兩國可改循綠色途經發展。但綠色科技仍幼嫩,可見的將來難以普及,壓低中印的上限無疑是綑綁其手腳、令其長期屈居西方之下。

第三是由美國主宰的世界銀行取代聯合國以資助窮國搞環保;但是否資助取決於窮國減排的「表現」。背後的動機可能是聯合國以一地一票作決定,不利富國,美國想透過世銀重掌生殺大權。

更詭秘的是,密議曝光後,隨即傳聞中、印曾參與草擬。換言之,中印是兩面派,先出賣其他發展中國家,被踢爆後又裝作震驚。個中情節比間諜小說更離奇。

註 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碳政治指各國就誰排放多、誰應該多減排的角力。最理想的是「碳中立」,也就是排出與吸入剛好抵銷,不致溫室效應惡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