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真」自豪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2 15

只要看曾蔭權親臨球場,在鏡頭前手舞足蹈為港隊打氣就知道,特區政府多麼需要這劑強心針。問題是,金牌所激勵的民氣能否轉化成建設性的動力?

就上周本欄,讀者「chau」來郵,力陳這次東亞運的成果:加深對香港的認同;讓本港選手學習切磋;透過籌辦比賽提高軟實力;入座率不算低。來信指「傳媒只往壞處看」,認為到過現場才能客觀地評論。我回信表示感謝,祝他看得開心。

自稱「體育界別人士」的這位讀者或許是功能組別選民,由「很多政客批評東亞運」談到自己「贊成普選,希望可以最少行一步。失去05(政改)方案後,我對泛民派開始有壞印象。保皇黨亦好不了多少。」

不怕說,我的背景很不同。上班時就沒有功能票,更不要說是退休後。我相信功能組別應該廢除,並非因為酸葡萄,而是覺得制度已過時。當年有過貢獻,至今仍然讓某些人多一票,予人話柄。

至於體育,我長在廣州,這方面的氣氛比香港更濃。小時候跟隨叔叔看球,來港後喜歡南華,在美國時也看NBA、NFL。但體育於我首先是道德,次之才是競爭。我看重臨場表現多過地域、隊伍、明星,敬重雖敗猶榮的弱旅多過所向披靡的強隊。亨利用手帶領法國隊「贏」得世界盃決賽權,即使明年奪金,我也不屑。更不要說是令人覺得「未盡全力」。若強弱懸殊,近乎單方面「表演」,又或者帶有禮讓性,我也興趣索然。花幾百元看曼聯訪港,我寧可看打真軍的英超。港女乒乓球隊挫沒有張怡寧的「國家隊」奪冠,我並不興奮。源出內地的港隊羽毛球一姐中途傷出,由土生的師妹奪金……又覺得太巧。

東亞運的九個參賽地區,講人口,關島約只有二十萬,澳門五十萬,少過新界的市鎮。論水準,朝鮮一窮二白,不復當年之勇;蒙古是草原,沒有水運,打球又沒有對手。或因此,這次很多決賽只有四五人角逐三個獎牌,幾乎人人有份。或因此,日、韓只派預備組(包括互射十二碼輸給我們的日本隊),內地派二線選手恐怕都勝之不武。劉翔、郭晶晶、林丹等巨星純粹是派來娛樂港人,就如皇馬來訪總得帶C朗。算到底,只有我們是全力搶餬。

我們這次勇奪26金、31銀、53銅,合共110面獎牌,不論金牌或獎牌總數均遠超以往4屆的總和,僅次於中日韓。但若非媒體提到「主場之利」,我們幾乎真的以為自己突飛猛進。原來,主辦者可加入本身的強項,變相用主辦開支來換取獎牌。上屆不列項的壁球,這次讓我們囊括所有七金。滑浪風帆、武術也貢獻不少。他日蒙古主辦,相信會加入騎馬、射箭、摔跤。朝鮮、關島若有錢做莊,怕也會致力「創造神話」(報章頭條)。

港足教練奪金後說:「只有體育才能把人民團結起來。」的確,我們回歸後缺乏向心力。只要看曾蔭權親臨球場,在鏡頭前手舞足蹈為港隊打氣就知道,特區政府多麼需要這劑強心針。問題是,金牌所激勵的民氣能否轉化成建設性的動力?又有多少地區因為體育獎牌而振衰起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