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人人可及的創意



U Magazine: Life issue 208 2009 11 20

《Psychology Today》
期號:Dec. 2009
售價:$70
售賣點:交易廣場Kelly & Walsh
網址:psychologytoday.com

近年,「創意」成為濫調。由於靠成本鬥不過別人,政府希望像迪士尼撳住我們搶那樣,用專利來搶回別人。但知易行難,至今見報的大都是gimmick,很難向消費者推銷。

與純從商業角度出發相反,美國《Psychology Today》(今日心理)十二月號(沒有寫錯,不是十一月。老總也許想提早放聖誕)的封面故事同樣是鼓勵《Creativity》,但人人均可參與。因為所講的並非創意人的專利,而是《Everday Genius》,在生活中發揮想像,喚起對生命的熱誠。

該刊引用《Sparks of Genius》一書的作者Michele Root-Bernstein說,現在一提到創意,好像只限於藝術和設計。其實,創意講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在於問題的內容或者解決時用什麼工具。

因此,即使你覺得自己修讀的科目很無聊、職業很機械,仍然可以用創意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沒有必要每個人都懂狹義的藝術,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藝術。

該刊列舉了常人一天的作息,提醒你在不同的時段,都存在著用不同方法去做這些事的可能性,言下之意,可能有些方法比你慣常用的要好。港人可以考慮的包括:如果愛侶激嬲你,不妨用與你慣常相反的方法去回應,很可能會帶來驚喜。下班時試用與往常不同的路回家,除了新鮮感,看是否對你有所啟發。喚回以前的嗜好,無論你讀書時喜歡玩音樂還是攝影,翻出來把玩一下,也許能夠從回憶中帶來新的出發點。



《Newsweek》亞洲版
Nov.23, 2009
同樣是講創意,近年很紅的美國《新聞週刊》『主筆』Fareed Zakaria為美國驚呼。雖然諾貝爾科學獎仍然大都是美國人(其實不少是外來移民,今年的高錕即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由三十年前的微軟到今天的Facebook,IT創意幾乎百分之百來自美國,但兩項根據統計而非主觀性問卷所做的研究發現,由於新加坡、南韓、加拿大、瑞典等地修法改例加強競爭,美國的科技創意在全球只排名第六和第八。關鍵在人力資源,美國雖然領先,但差距縮小。(@便利店/$50)



《BusinessWeek》
Nov. 23, 2009
還是講創意,《商業週刊》以《Fertile Ground for Startups》為專題,唱好美國的《Innovation in a Downturn》,說白了,遭金融海嘯重創後,美國「窮則變,變則通」。有創意的小公司湧現,取代守舊的企業,形成又一次的新舊交替。即使「PC世界工廠」的台灣也不例外。《Taiwan's New Tech Dreams》說,隨著個人電腦業日趨飽和,台灣廠商紛紛改為生產智能手機、太陽能晶片。香港斯人獨憔悴?(@報金鐘/$5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