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逼宮、廉頗、蜃樓

原載《信報》時事評論<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30

滙豐股價是港人的「命」,泛民總辭則是港人的「夢」。不知道本報讀者今天關心哪個較多。

可信是泛民三黨在講數,連日就李柱銘參政以來「最大危機」沸沸揚揚的兩大民主報周五突然「收口」。翌日,民主黨黨鞭司徒華與社民連對手上電台對質,承諾請黨員為五區總辭後補選的泛民成員助陣;政壇賭王毓民更用先否決政府方案再總辭來「捆綁」泛民在立會的二十三票。中央頭痕!

遭多年戰友破天荒地公開批評其未經黨內討論就支持總辭逼「公投」是「糊塗、唔懂政治」後,李大狀當晚認錯,勸同道團結為重、「冷靜,諗一諗」。意料之中,同屬大狀背景的公民黨認同,但慣常搵交嗌來滙聚激進勢力的社民連罵華叔「失憶」,說最先提出總辭名單的正是他本人。

普選訴求硬碰硬

不知是否因為公投犯中央之大忌,傳媒和民主派學者都潑冷水,指民意不支援總辭,喻為迷債。但以事論事,這招很絕。現已有三成多市民贊成,接近民主派在選舉中的得票率,與反對的只差十來個百分點。官員若失言,泛民又不出錯,力谷下有可能拉平。

泛民若三黨合璧,五區補選將會是泛民明星魅力與建制動員能力的對決。建制主要靠左派鐵票。但政府幾乎每周都有失誤(上周即失信於一中學,令驗毒大計難度倍增。最近唯一得分的是增加新樓面積的可信性),游離票會借泛民出氣。若此,建制裏只有陳婉嫻敢說穩贏,泛民應可維持議會的否決權。用一兩席的代價來激化市民、難倒中央、挑動西方,作為「賭博」,賠率不低。泛民的五區總票數若不少於建制,形成港人「強烈」要求二○一二年普選的印象,派彩就更高。

總辭真正的風險不在輸贏,而是與中央決裂。香港會否被視為另一個西藏?上月柏林圍牆倒塌滿二十年,前東德地區不滿國家統一至今仍然東貧西富,緬懷昔日共黨治下的全民就業和安定。這令中央更深信,西式民主不可行,共黨長期執政、專心發展、四十年後再談民主方合「國情」。中央為香港政制設關卡,起初是手段,不讓英國藉「還政於民」搞變相獨立;現在相信已變成目的。「功能界別亦可普選」論,北京早就有人提過,如今在關鍵時刻重提,可信是逐漸讓港人「習慣」,以備到來的一天。

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們愈來愈靠內地,普選的訴求將會硬碰硬。除非世界大變,否則三年後中央換人,初期也會維持延續性。現只多了一個變數:失落的一代在社會上不持份、無所懼,激進有市場。中央使硬反有利其凝聚。網上憤青有若新世紀的城市游擊隊,與傳媒互動,製造畫面,以廣宣傳。人數少,但快閃、有破壞力,逼建制用不成比例的代價來防範,令公眾埋頭YouTube,疏於正事。政府用強則平添人權話題。一如美國抓拉登,建制與網民一明一暗、角力的代價懸殊、官僚的應變又不及民間靈活,幾乎必敗。

延後退休激發憤青

華叔因反對總辭而被罵「年齡與智慧成反比」,挑起了一個我持份的話題。藝員陳鴻烈和播音皇帝鍾偉明上周在開工過程中「猝死」。事發突然,甚至未及與家人告別。但兩位長者相信並非因為要開飯,像周刊說的「捱到死」。

獲港台同事盛讚「好人專業」的鍾偉明見證了香港戰後六十年,由重建、難民、暴動、起飛、本土意識崛起、六四後中英角力到回歸後的社會紛爭。同期內也經歷了電子媒介由電台、電視、互聯網、收費電視到手機的挑戰。現在娛樂方式多,他離去後,語音劇相信也會隨着最後一代聽眾而淡出。

兩位藝人離去使我想到近乎強制的退休年齡。最近,只有三十歲的學者沈旭暉在《明報》撰文指,「大量高質素退休人士足以工作至八十歲,卻被迫於六十歲退休。」更有代表公務員的議員要求延後退休年齡。

現在滿六十歲即失卻固定收入。但頭五年不享有「長者卡」,很多開支要付全費。本報讀者或不介意,但對基層的長者有壓力。要問我主張延後退休至六十五歲,還是說六十歲就領長者卡,實在說不清。港人平均活到八十歲。現在不論能力、工作態度,滿六十歲就一概起身(CEO例外),有錢的失落,沒錢的發愁。有人遲生育,子女仍在學,有人積蓄不夠,有人像上周離世的兩位前輩,一身武藝,只求有尊嚴、不靠別人、遠離抑鬱。雖然可做義工,但除了醫生、律師、會計師,有多少義工用得上你的專業?

但正如上述,市場和網絡全球化後,年輕人上位機會少,延後退休只怕激發更多憤青。美國把「平等」變成教條,反「歧視」成為無賴的金鐘罩。只要肯上班,沒有人敢要七十歲的人退休。電視新聞雜誌60 Minutes的幾個主持由四十歲做到八十幾,年輕人怎出頭?我不相信三億美國人,只有他們能夠勝任。

兩相權衡,應該讓年滿六十但願意工作的好員工原薪留任,又或兼職,負責培訓、監察。有了網絡後,在家亦可開工。這對生產力、家庭和諧甚至如沈旭輝說的社會價值觀都有好處。政府應鼓勵公私企業,但避免擴至領長俸的公務員,以免對市場和庫房構成壓力。

伊債太虛幻境?

最後回到文初提到的滙豐股價。近年豪冠全球的阿拉伯小國杜拜無法償還六百(有說八百)億美元,衝擊全球金融。但款額遠小於華爾街大行,西方處之泰然。恒指暴跌千點後,今天應會反彈。但杜拜的浮誇對中國人是深刻的教訓:

‧杜拜想重現古代伊斯蘭帝國的光榮,中國則亟於民族復興。但金融海嘯捲來,才發覺七星級酒店、棕櫚型人工島、全球第一高樓、可旋轉的豪宅……只是海市蜃樓。中國的經濟雖然有實體,但形象工程遍布全國、發展項目無邊無際,只怕地產爆煲、打回原形。

‧杜拜與此前破產的冰島,都想轉型為金融中心。「財技」憑創意一本萬利,但缺乏實體、利潤與風險成正比,最後爆煲的「中心」不會只是這兩個。

‧借債發展易,捲袖建設難。個人靠碌卡消費,國家則靠舉債谷經濟,過度槓桿停不了。債務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周轉失靈,就可能觸發連鎖反應。

‧港府想包攬的伊斯蘭債券是否太虛幻境?

《魔幻聖誕》泛民版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1 24

事件中持份者很多,但人人都只聽自己想聽的、講自己想講的。苦的是市民,被各種真情假意疲勞轟炸。

二零一二年的立法會選舉方案上周終於見家翁,與四年前被泛民否決的大同小異。官府作勢苦口婆心,泛民照例高聲反對,但結局幾可預知。

人大釋法早就把二零一二的選舉框死。特區無論怎樣變,所增加的民主成分都近乎零,更不要說是一併按泛民的要求,就其後各屆如何邁向普選的「路線圖」作出承諾。但泛民為了揭露制度的「虛偽」,作勢力爭。特區向中央交差,泛民則想鼓動選民,雙方都假裝大局未定,一攻一守。市民表面上是爭取的對象,其實即使贏了,派彩也近乎零。

立法會裏建制與泛民的對比與四年前否決方案相差甚微。這次吵個一年半載,最後可能還是過不了關。只要看上周末高層的演出即可知,雙方真正的比拚不在場內的拉票、箍票,而在於如何把否決方案後,選舉方式原地踏步的責任推給對方。

在這場公關大戲裏,曾蔭權大可扮演《聖經》裏釘耶穌十字架的羅馬總督Pilate:身在其位,擺足姿態,夠鐘就洗手說:「你哋自己要釘死佢 (政改方案) 㗎,唔好賴我!」真正緊張的是帶頭推銷的唐英年。特首的這位副手看似聽話的公子,沒有董建華那樣固執,中央會接受,港人也不大抗拒。這次只要不過不失就篤定上位。

說白了,事件的癥結是泛民不接受釋法的結果,甚至不接受人大以至這個政權,於是裝作不明白曾蔭權為何不能向中央爭取,對他說,你不幫市民,那就讓我們上京面聖。但香港議員上訪,當局不敢像對內地人那樣軟禁甚至監禁,於是借咗聾耳陳隻耳。事件中持份者很多,但人人都只聽自己想聽的、講自己想講的。苦的是市民,被各種真情假意疲勞轟炸。

政改雖然只能按中央的劇本上演,但泛民舞台經驗豐富 (其中一個是政治gag《東宮西宮》的主角),必定出盡八寶。目前最可能塞進的折子戲是「總辭公投」:由全港五大選區各出一個泛民議員向立法會請辭,然後在原來的選區以「二零一二普選」為主調參加補選。由於五區各只有一席候選,不像立法會換屆那樣一區多議席,泛民認為,若己方大勝,例如五人合計得票佔五區票數的七成,也就相當於全港在「公民投票」中支持二零一二普選。

泛民總辭並不違法。當局不便開罵,只好說經濟不景,全港補選勞民傷財、徒增紛擾,希望市民反感,令泛民知難而退。對中央來說,建制會否在補選中輸給泛民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民間」主導公投相當於挑戰國家「主權」,最怕藏獨、疆獨效法,在西藏、新疆搞地下公投。

補選一旦成事,建制只怕不能杯葛,但又沒有人頂得住泛民的明星。投票率若與立法會換屆相若,泛民又勝出,也就十分尷尬。黃毓民慣性豪賭,且看中央如何接招。就目前看,這個平安夜不但不是Silent Night,甚至可能會嘈到過年。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奧巴馬無功而還 泛民總辭不例外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23

奧巴馬上周在華逗留的時間四倍於訪日或訪韓,但熱度有如同期內香港的溫度,一天比一天低。遊覽故宮時神情凝重、在長城上一人躑躅、遊罷後美言欠奉,相信並非偶然。

專訪美總統竟開天窗

他在東京時對華期望殷切;但在新加坡開始與中國爭拗;在上海演出美式政客「棟篤講」時,座上青年都是官方的心水,不得不由自己的大使代「網民」就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提問,而即使這樣也不獲CCTV直播,新華社更刪掉他對為政者「廣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忠告;到了最後一站北京,有求於中方之處均無功而還,與胡錦濤就像一九七二年中美關係剛解凍時,各說各話,不讓記者提問;離境當天更被對方像教仔般拋古書訓誡;在華唯一指定的中國媒體專訪,發表時竟然開天窗【圖】。而就在他離華當天,新華社試播「中國CNN」,誓與美國的世界觀抗衡。

奧巴馬在經濟低迷中率領多名部長,包括二名華裔部長來訪。但除了確認「世界需要中美合作」、需要多溝通,只承諾合作研發綠色能源。選民會說,總統此行不是no big deal, 而是根本no deal。說句笑,為免被譏為當年的的英使,來華「屈膝」仍無法說服乾隆通商,小奧說不定會在Facebook裏 "unfriend" 老胡。

胡錦濤一反「有朋自遠方來」總會給點面子的中華傳統,英國Economist 罵他 "paranoid" (緊張兮兮),但說不定是新左派的主意,以示腰板硬。人民幣不願升值或情有可原。據說銀行以美元資產為主,美元一旦貶值即資不抵債。至於說「普世價值」、勸北京在台灣和西藏問題上「以和為貴」,美國總統來華都慣例推銷,國人耳熟能詳。不講反會引起揣測、被指「叩頭」。

老胡用「國情」和「核心利益」頂住小奧、在雙方的記者會上「黑口黑面」,也不妨視為對內的交代。胡不像前任毛、鄧、江那樣大性情,但表現卻超穩定,鏡頭前從未失態。剛以悲情悼戰友,轉眼就以笑臉迎國賓。這樣的人當然深明美國對華的利害,怎會隨便翻臉?小家的反而是中宣部。

正覺得國情難解,海外友人轉來《南華早報》高級寫手Alex Lo本月十二日見報的「中共自我完善論」。題為Predicting the Past的文章以中央對環保由忽視轉向重視為例,「說明」「一黨專政」也能適應時代。作者引述混沌(chaos)論,指出反共論常見的盲點。這就是歷史軌迹遠較線性來得複雜,不能以昨天來解釋今天、預測明天,因為「趨勢的轉向幾無法預測,即已發生也不易察覺」。

但是,Lo講出了中共「向好」的現象,未能解釋其為何能由毛澤東時代的殘酷鬥爭變成今天的納言善變?如何確保不會走回頭?又為何獨有此能耐,世上其他政黨都學不了?

中國美醜並行不悖

了解「國情」,有一本書可以參考:泛歐派智囊Mark Leonard追蹤中國改革開放「心路歷程」的What Does China Think?(HarperCollins, 2008;中譯《中國怎麼想?》台北行人出版社)。任職歐洲外交智庫的這位英國學者出版了《歐洲為什麼會主導二十一世紀》一書後才發現,中國正逐漸變成「美國的縮影」,「不了解中國就無法了解世界政治」,於是在二○○四到○六年間遍訪中國建制的意見領袖,探討他們對改革所起的作用。

作者揚歐抑美,取態偏左,但對中國的觀察正中一些迷思。海外媒體偏愛權鬥、醜聞、反政府行為,輕視學術和思想、建制和反建制之間的第三種努力。講到建制只知有貪腐,左派則只知有憤青,志士則必定反建制,以致無法解釋如此爛透的政權,「六四」後為何不像東歐那樣崩潰,成長更快過六四前。社會矛盾雖然激增,但中產不但不像美國政治學說的「發展生中產,中產生民主」,反而支持「專制」。一個人口以億計的拜金社會看似危機四伏,但又高速發展,美與醜並行不悖。中國到底「即將」崩潰,還是創新的模式、發展中國家的典範、新世紀的領袖,至今爭論不休。

就在中國決定改革開放翌年的一九七九年,日本經濟模式也被哈佛教授Vogel(傅高義)譽為「No. 1」,全球熱衷倣傚。不料十年後泡沫爆破,緊接着市場全球化、資訊實時。日本經濟對內高度保護,適應需時。衰退將近二十年後,仍未恢復元氣。中國的經濟雖遠較開放,但今天的市場變數更多、變動更快、波幅更大。恐怕要到中國變天或舉世公認其運作的有效性,方能確定是否No. 1、美式民主學說又是否破產。

獲《中國怎麼想?》引述的意見領袖大都隸屬學術機構,但也有少數學而優則仕。在內地廣為人知,但在港則只聞其名。個別在港任教,但絕少在香港媒體上出現,很少人知道他們的影響。但本欄一向不愛指名道姓。以下只借用此書做些歸納和天馬行空的推測:一、學者、專家的看法是很多政策的來源。但反建制者受壓制,逼使其轉向建制。

二、六四是知識界的分水嶺,之前一律崇美,之後絕大多數人反共救國。但也有人因為貪腐、通脹等問題而走左。

三、六四前發展並不快,但價格雙軌制帶來的投機倒把引發了虛火。

四、真正的發展在六四後。在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推動下,敞開市場,經濟飛躍。

五、但黨控制了一切、缺乏法制,權錢結合,經濟飛躍加深了貧富分化、官商勾結、社保破產、生態破壞,激發公平、環保的訴求,促使經濟上由發展壓倒一切的鄧小平、江澤民路線,轉向以發展為主、「補鑊」為輔的胡錦濤路線,所謂「和諧社會、以人為本」。

六、政治上,胡錦濤似乎奉行新左派的威權論。

七、目前的問題是:這隻「鑊」是否還能補?又是否來得及補?

新左派緩和了經濟上放任發展所形成的社會危機;但政治上主張新加坡式的威權,不但限制了內地的民主,香港也可能受累。偏向保守的釋法、功能組別亦屬普選、揚澳抑港……等中央言論,都可能源自新左派。中央有可能把防止香港在政治上「失控」視為施政能力的考驗。

並非所有中央智囊都保守。以《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揚名的高官,就鼓勵基層進行各種民主試驗,包括黨內選舉、政策公聽、「市場調查」,但在十三億人裏微不足道,威權論似乎是主流。若此,內地可見的將來仍然會以維權對抗威權,泛民的五區總辭也無補於事。

人人可及的創意



U Magazine: Life issue 208 2009 11 20

《Psychology Today》
期號:Dec. 2009
售價:$70
售賣點:交易廣場Kelly & Walsh
網址:psychologytoday.com

近年,「創意」成為濫調。由於靠成本鬥不過別人,政府希望像迪士尼撳住我們搶那樣,用專利來搶回別人。但知易行難,至今見報的大都是gimmick,很難向消費者推銷。

與純從商業角度出發相反,美國《Psychology Today》(今日心理)十二月號(沒有寫錯,不是十一月。老總也許想提早放聖誕)的封面故事同樣是鼓勵《Creativity》,但人人均可參與。因為所講的並非創意人的專利,而是《Everday Genius》,在生活中發揮想像,喚起對生命的熱誠。

該刊引用《Sparks of Genius》一書的作者Michele Root-Bernstein說,現在一提到創意,好像只限於藝術和設計。其實,創意講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在於問題的內容或者解決時用什麼工具。

因此,即使你覺得自己修讀的科目很無聊、職業很機械,仍然可以用創意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沒有必要每個人都懂狹義的藝術,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藝術。

該刊列舉了常人一天的作息,提醒你在不同的時段,都存在著用不同方法去做這些事的可能性,言下之意,可能有些方法比你慣常用的要好。港人可以考慮的包括:如果愛侶激嬲你,不妨用與你慣常相反的方法去回應,很可能會帶來驚喜。下班時試用與往常不同的路回家,除了新鮮感,看是否對你有所啟發。喚回以前的嗜好,無論你讀書時喜歡玩音樂還是攝影,翻出來把玩一下,也許能夠從回憶中帶來新的出發點。



《Newsweek》亞洲版
Nov.23, 2009
同樣是講創意,近年很紅的美國《新聞週刊》『主筆』Fareed Zakaria為美國驚呼。雖然諾貝爾科學獎仍然大都是美國人(其實不少是外來移民,今年的高錕即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由三十年前的微軟到今天的Facebook,IT創意幾乎百分之百來自美國,但兩項根據統計而非主觀性問卷所做的研究發現,由於新加坡、南韓、加拿大、瑞典等地修法改例加強競爭,美國的科技創意在全球只排名第六和第八。關鍵在人力資源,美國雖然領先,但差距縮小。(@便利店/$50)



《BusinessWeek》
Nov. 23, 2009
還是講創意,《商業週刊》以《Fertile Ground for Startups》為專題,唱好美國的《Innovation in a Downturn》,說白了,遭金融海嘯重創後,美國「窮則變,變則通」。有創意的小公司湧現,取代守舊的企業,形成又一次的新舊交替。即使「PC世界工廠」的台灣也不例外。《Taiwan's New Tech Dreams》說,隨著個人電腦業日趨飽和,台灣廠商紛紛改為生產智能手機、太陽能晶片。香港斯人獨憔悴?(@報金鐘/$50)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玩」死奧巴馬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1 17

中國設計師玩「奧巴毛」純屬娛眾賺錢,上述學者也只是講出客觀的事實。但奧巴馬在美國正當弱勢,多得佢哋唔少。

由於美國的地位和價值觀的吸引力,加上美國政客善於親民,中國人對來訪的美國總統都有好感。但過去這三十多年裏,又以現正訪華的奧巴馬最受歡迎。

中國有人趁機發財,為奧巴馬穿上中國軍服、戴上軍帽,再將他的姓一分為二,在末了加一個o,變成Oba Mao (奧巴毛),印在T恤、明信片、飾物……上;甚至在「奧巴毛」的造型下,加印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

將美國總統打扮成共和國的創建者、套用後者的姓,是創意人的賞心樂事、年輕人的時尚表現。但在吃過反右、文革苦頭的人眼裏,恍如說「毛伯伯」借美國總統還魂,恨不得啖其肉。

有專長美國的內地學者更對香港有線新聞說,胡錦濤實行「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奧巴馬則搞「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雙方剛好錯位。過去這三十年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如皇帝的新衣。說胡搞資本主義,今天除了個別毛派,沒有人會介意。但美國是發達國家裏最右的,最怕社會主義。奧巴馬當時就被譏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左的總統候選人。上任後面對金融海嘯,斥萬億美元救市被指搞大政府。現在力推全民醫療,以公營成分輔助私營保險,為基層補底,更被指動搖國本。在野的共和黨只要大事宣傳「奧巴毛」的形象,參議院就會否決醫改,令奧巴馬連任的機會大減。

中國設計師玩「奧巴毛」純屬娛眾賺錢,上述學者也只是講出客觀的事實。但奧巴馬在美國正當弱勢,多得佢哋唔少。他是美國第一個黑人總統,言行很另類。思想上在美國的右翼意識形態裏融入歐陸的左翼思維,既注重公平和對弱勢的保障,接近歐陸;但又秉持美國的清教徒傳統,講求自強自律,不像歐陸強調自由在人、責在社會。左右合璧對接受的人來說是「第三條路」,對不接受的人來說是背棄傳統。奧巴馬更容易招嫌的是在實踐上改用合作和諧、以柔制剛的東方精神,背離以實力為本、硬來硬去的美國傳統。突然要低聲下氣,美國人心裏不是味道。

為了防止朝鮮、伊朗的核擴散危及美國,奧巴馬主動接觸這些被布殊孤立的「流氓政權」,與俄羅斯修好,對華政策主攻經濟、次攻安全、遠攻環保。由於在主次上均有求於華,上任至今十個月,幾絕口不提人權,達賴則待訪華後才見面。流亡的中國人固然開罵,歐盟也有微言。

現只希望奧巴馬並非因為左而倒向中國、為了經濟而出賣人權,而是用他認為較有效的方法。獲緬甸承諾在明年大選前解除對昂山素姬的軟禁後,奧巴馬上周在東京推銷這項成就,日前更在新加坡的亞太峰會上,當面促請與會的緬甸總理釋放昂山。但緬甸較弱,願與美國「化敵為常」,不等於伊朗、朝鮮也會跟從。奧巴馬打弱不打強,只怕落得「機會主義」的罵名。

奧巴馬來了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16

Forbes權力榜排名第一的奧巴馬前天在東京表明樂於看到中國的emergence(與rise同屬崛起,但不帶威脅性)、履行與經濟實力相應的國際責任後,今晚到中南海與權力榜上排名第二的胡錦濤促膝談心,期望在彼此餘下的三年任期內攜手「救世」。

現正上映的荷里活電影《二○一二》將古瑪雅傳說裏末日來臨時的救世大任由美國轉移給中國【註一】,許是討好十三億觀眾的噱頭。但三年後的二○一二對華人的確很重要:胡錦濤交班時會否跌棒,令中南海上演《宮心計》?奧巴馬會否不能連任,令對華政策逆轉?馬英九會否將台灣交給綠營,令兩岸再次對抗?香港能否藉第二次換特首止跌回升?

內地明年見真章

由於退隱多年的江澤民出席共和國六十大典時有霸氣、開國元勳薄一波的公子大唱樣板戲、「皇儲」習近平據說無意接班,有人擔心三年後「左派」復辟。但隔代指定接班人是鄧小平定下的,無論是江廢掉自己挑選的習仲勳公子、胡另立左派與江決裂還是薄公子公開與同屬元勳後代的習近平爭位,都較難置信。

江是「六四」最大的得益者、軟禁趙紫陽至死,慣性被罵。但六四至今已二十年,國是裏的「基本因素」 恐怕更大於權鬥。三年後若真的有危機,當在於經濟而非內廷。近日官方宣布「保八」在望、獲世銀認同之時,有國務院官員說,明年將面對出口困難、泡沫經濟、國進民退三大威脅。其中以最後一項的國企日盛、民企日衰最為棘手。由於國企靠政府、民企食自己,而國企管理層容易掏空國有資產,初則國富民弱,繼而全民皆輸,無論稱為國家還是列寧資本主義,都不是可持續的發展。

世銀認為,中國刺激經濟的效果明年會劇減。BBC更引述劍橋大學的華人學者說,不出三年,各國的救市措施都用完後,中國就會陷入困境。說白了,內地目前的好景全靠興奮劑,明年方見真章,三年後可能很大鑊。更有專長日本金融的西方人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中國用政策來指導銀行放貸,加上貨幣升值【註二】,與日本二十年前同出一轍,最後恐怕難免泡沫爆破、長期衰退。的確,中國的暴發可信泡沫不少、成長遲早會失速,而在全球狂掃資產,也會像當年日人在美國那樣,招致China bashing、在跌市中蝕大本。但中國人比日人能吃苦、轉彎快。以韓國人應對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看,衰退會比日本輕、復蘇快得多,變天的可能性不大。

「包青天」也自身難保

開放改革以來,每逢美國總統訪華,都有國人視為青天出巡,想攔途申訴。當局也一如應付上訪者般四出封殺。官方這次甚至「搶先」處決烏魯木齊「七五」暴亂的八名維吾爾族和一名漢族主犯。

奧巴馬是美國華人學者口中「歷來對中國最客氣」的美國總統,上任十個月以來,只強調中國對國際社會、因而美國與其合作的重要性,避談人權,講明訪華後才見達賴,令其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恍若諷刺。

不要說美國和中國人的右派,連歐陸盟友也覺得他「綏靖」(appease)【註三】。

上周一,歐洲領袖雲集柏林,推動一列一公里長的巨型骨牌,象徵二十年前拆除分隔東西的圍牆,觸發蘇聯控制下東歐各國推翻共黨的連鎖效應時,讓最後一塊狀如中國古代石碑的骨牌屹立不倒。新聞片一霎眼而過,看不清楚碑上的書法。但弦外之音甚明:世界距離自由只剩最後一塊絆腳石,奧巴馬,你也要推一把,不能因為在經濟和國家安全上有求於中國就不顧人權!

但現在美國失業創新高、金融壓力未解、反恐戰事泥足、醫改觸動太多利益,奧巴馬逐漸由民望最高的新總統變成空言誤國的大嘴巴。最近更像台灣的馬英九,親自站台仍無法挽回執政黨的地選敗績,令人質疑他一年後領導執政黨贏得中期選舉、三年後個人連任的機會。

何況就在他出訪前,有阿拉伯裔軍人在美國最大的軍營內開殺戒,傷亡遠遠超過美軍進攻伊拉克、阿富汗以來的單一行動。事後發現,美籍兇手Hasan痛恨國家攻打伊拉克,與伊斯蘭同道有聯繫,令人懷疑美軍已遭「聖戰分子」滲透。但為防國內的阿拉伯裔和伊斯蘭信徒遭歧視,軍方的防恐能力遭質疑……自己也有阿拉伯名字Hussein的奧巴馬不提慘劇的緣由和責任,只承諾將兇徒繩之於法。時值美國在阿富汗戰事中進退兩難、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恐襲束手無策,Hasan發難相信不是巧合。就業和為對外戰事止血對選民遠較中國人權來得迫切。只有一位在六四中嚴重傷殘的民運鬥士才會說,奧巴馬如果接見中國政府討厭的人,會贏得選票。

與此同時,中國的周邊國家紛紛在奧巴馬起行前給他難看。伊朗控告美國行山友搞情報、北韓與南韓開火……顯在逼奧巴馬親自上門,勿以為中國可以斡旋。印度亦「適時」讓達賴重訪西藏以南,五十年前流亡時途經的中印爭議地區,以示我手裡也有牌,不要以為搞掂中國就天下太平。俄羅斯人則擔心,奧巴馬與中國搞G2,自己沒戲唱。

法律出身的奧巴馬即使想在中國扮演包青天,也得先處理哈佛師妹Harms為中國未婚夫在安徽被扣的申訴。這位美國女子上訪多月無果,在師兄訪華前去信胡錦濤、上京等候。公安部長據說已下令處理。這當然是中國內政,但奧巴馬有弟弟常住深圳,會關注案情的處理是否合法合情。

奧巴馬在來華前接連懲罰中國產品,預告重點談匯率、經貿上有「突破」,都是對選民交差。人權上除了重申基本價值,恐怕只能由駐華領事館邀請中國博客對總統出題。與異見人士見面,長遠來說不如讓中國的新一代更能接受「普世」價值,避免重蹈老路。

註一:電腦特技鬼怪亂神無所不能,我覺得很膩,沒有看。但據報載,美國導演被去年的四川地震救災觸動,或許也因為痛恨布殊,以致揚中抑美。戲裏的解放軍用普通話安慰沖天大海嘯的難民說:「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大家重建家園。」最後美國關門自保,只有中國接納難民。看來三年後,紐約的自由女神應該搬到上海外灘。

註二:奧巴馬突出對華逆差、講明匯率是訪華重點。中方則默認人民幣會加速升值,被視為藉此換取美方不談人權。

註三:指外交上但求和平而姑息「壞蛋」。源自二戰前夕面對強勢崛起的希特勒時,委曲求全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與狼共舞?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1 10

我們最近聞滬變色。昨有報紙借題發揮,引述內地新浪網說,上海周六晚曾見「淺源」地震。網民說家具搖晃,但官府說只有2.5級,絕大部分人沒有感覺。到底是網民「作大」還是官方「作小」不得而知,但有關報道劈頭就說「即將興建迪士尼樂園的上海市」。易位而處,我們如果打風,上海人也可以說,「長期靠內地客支撐迪士尼樂園的香港,在風雨下飄搖。」

我們也許很討厭上海,但不要忘了,我們兩地都絕少地震,記憶中從未有人因此而傷亡。要建立對上海的優勢,還得實事求是。

上海獲中央支持發展為金融中心後,上周再獲准興建迪士尼樂園。與我們的迪士尼擴建工程同樣於五年後完成,但面積大不止一倍。到時,京滬、京廣、華南沿海的高速鐵路亦已通車,只剩港深段仍未落成。由北京坐火車到上海預料只要五小時,快過坐飛機的地面交通。想玩迪士尼的華北、華中遊客都會選擇上海。目前作為香港迪士尼主要外地客源的內地人,只剩下珠三角的幾千萬。此外就靠港人支撐,變成我們的失樂園。

事情已傳了好幾年,無人不知勢在必行。但一旦到來,仍然「驚詫莫名」。高官照例說些自己也不相信的話,甚麼內地市場「容納兩個迪士尼綽綽有餘」,此外還有東南亞客。但新加坡的賭場明年初就開張,相當於灣仔會展的巨型建築群也同時啟用,東南亞客有更新鮮的去處。我前晚在小巴上碰到相熟的老司機,問起他在新加坡當教授的兒子。據他說,當地市面比我們旺。

相信不是巧合,上海迪士尼簽約之時,連接上海和長江口崇明島的隧道也高調通車,將兩地的車程縮短到一小時。市場大吹大擂,要將豪宅建到崇明。上海多了這個面積大過香港的後樂園,只要有客,再多的主題公園也容得下。香港驚都無謂。

放手讓上海與香港競爭,顯然是中央的政策。從壞處看,正如報紙標題說,香港就此打完;但反過來也可以說中央想喚醒我們,不能永遠要內地自綁手腳,把商機留給香港。

我們雖然嘴硬,但其實心裏明白,香港開埠將近一百七十年,主要靠內地的苦難發達。戰亂和動盪令人才、資金、技術南來避難;對外封閉則把進出口交給我們經手,過河濕腳。即使對外開放的最近三十年,我們也享盡近水樓台之便。天時地利使我們忘了,內地人雖然沒有我們的法治、文明,但與我們一樣,有着中國人勤奮靈活的本質。以前被動亂和共產教條綁住手腳,現在十三億人放手拚搏,全世界都叫難頂。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相對於要討生活,因而明白現實的平民,高官仍墨守成規、用廢話來搪塞。除了上述的局長,另一個高官說,編號只要「由小至大」,豪宅將樓層作大一倍並不違法。IFC如果重編樓層,易名為「202」,試問台北的地標「101」會不會大罵?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互聯網慶祝四十歲生辰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09

上周煲呔見泛民,為政改熱身。雙方至少要磨半載一年,最後甚至可能原地踏步,恕我今天逃避。

上月二十二日,微軟推出新一代Windows。但上一個版本Vista風評太糟,這次刻意低調。相對Vista華而不實,Win 7以返璞歸真獲得好評。但IT網絡造就新一代王國Google後,微軟PC-bound(「隨機」)的霸主地位已經告終。這次發布的冷清似乎預示了微軟的未來。我還未用過Win 7。但單獨買軟件不划算,想玩Win 7的多觸控熒幕不如買預載的新機。

相當於人類四個世紀

Win 7誕生一周後,互聯網慶祝四十歲生日。四十是港澳《基本法》裏閱歷足夠當特首的不惑之年。但網絡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因而最具「年齡歧視」的發明之一,四十年相當於人類四個世紀。我早就脫節,很多新玩意只聞其名。

同期內,iPhone宣告登「陸」。但一如3G,銷路平平。坊間有兩種解釋:山寨機頂爛市;當局封鎖了iPhone的WiFi上網功能。但其實,山寨版除了外型,並沒有iPhone的功能,內地又很少WiFi熱點,手機是否有此功能分別不大。這兩種答案都是借題發揮,前一種反盜版,後一種反專制。實情恐怕是,Apple電腦不像PC有廉價的相容產品,內地用者少,作為品牌還不成氣候。至於說3G,月費動輒數百元,連香港都未普及。在內地又上不了YouTube、Facebook、Twitter,要3G來作甚?

同期內,互聯網「聯合國」通過,今後可用本國文字為網站取名。但正如香港的中文與英文,名義上的平等不等於現實。鍵盤以拉丁字母為本,輸入其他文字要死記一套按鍵對應法,有人視為畏途。本報網站若改稱「信報財經新聞.com」,海外擁躉肯定叫苦。

手機貼身、省電,滲透率三倍於電腦,近年更日趨全能。Google讓用戶向無鍵盤的手機讀出要搜索的詞語(雖然在香港容易被旁人聽見);廣告商藉網絡鎖定用戶所在,提供附近的資訊。業者由機種鬥到作業系統。Google是網絡的產物,信奉「反經濟」的free culture,免費提供網上服務,藉其他途徑賺錢。但微軟發迹於網絡前,堅持供求有理,用壟斷價來出售獨市產品。為了取代「落後」的價值觀,Google刻意搶微軟的地盤。除了用cloud computing的免費服務打擊微軟的Office軟件,也用作業系統Android進逼手機版Windows。微軟創意枯竭,前景堪憂。

電子書成今年里程碑

IT今年真正的里程碑是e-book。電子書閱讀器存在多年。但電子書要比紙張書便宜才有人買,出版商不願意犧牲慣性收益來開拓新市場,翻書長大的一代也拒絕看熒幕。直到年前Amazon憑着網上書店王國的實力,才用閱讀器Kindle(點燃)了星星之火。但將近三百美元一部,只能下載Amazon的書,檔案又不能用電腦、手機閱讀,刺激Sony、Google等加入競爭。機種相信很快就會多如MP3,最終融入手機、iPod和電腦,令Kindle遭到「創造性的毀滅」。

說到底,現在的手機都能用來看書,為何要多帶一部體積更大的?柔性熒幕可能年內面世。到時,手機可以拉開熒幕,大如一般書籍。想看的書如同最愛的影音,都可以存入手機,隨地與親友分享。而正如電子版的百科全書,文字以影音為輔可加深了解。讀者可以在書旁留下「眉批」、將金句傳給同道。舉個例,毓民的文集插入他的立法會錄影、再由他本人讀出,肯定比純文字暢銷,選票也更多。弱視者更可放大字體、加強熒幕亮度。除非想學關雲長,捲着線裝書挑燈夜讀,否則看不出為何非看紙書不可。

由於政治原因,兩岸三地以大陸民間最熱心紀念「網絡四十」。繼去年的《零八憲章》,有人挾人數多過美國人口的中國網民社會,拋出《網絡人權宣言》,同時在港出書挺博客維權。體制內,文化潮流雜誌《新週刊》上月十五日號推出《二○○九網絡生活價值榜》的封面專輯,高舉《互聯網十大價值》。所選出的年度最有價值網站很值得港人參考。時事雙週刊《南風窗》上月二十一日號以《網絡政治新透視》為封面,提醒讀者胡錦濤視互聯網為輿論「放大器」。胡是否在提醒下屬,慎防人間的小事在網上炒成大事,星火燎原?

《南風窗》只講理論、不提實例,降低了話題的敏感性,但用意甚明。該刊認為,內地網民正超越意見表達的階段,「向行動靠攏」;明年三月的「兩會」就知道,中央會否借網絡來推動政改。但當局近年不惜一切維穩,我猜加緊控制的可能性更大。

網民利用傳播面積大、成本近乎零的網絡特性來對抗封鎖、進行政治動員。但正如香港近日有人透過網上集結、首次衝擊禮賓府,宣洩多於實際。面對在位者在網絡上的反制,暫難言勝。烏魯木齊「七五」暴亂後,新疆自治區索性關閉互聯網。未聞西方網民表示關注。

「搜狗」功效神奇

最後為普及文化賣個廣告。我在廣州讀書時學過拼音,開始用電腦後,懶得背倉頡鍵盤。但繁體視窗的拼音輸入是為台灣注音設計的,每打一字都要按「1234」的其中一個來附帶「四聲」。而且,同音字按文理轉換成最接近的文字時,準確性不足,經常要在同音字裏做選擇。

期間曾求索於大陸軟件,但都不適用於繁體視窗。直到月前碰到繁簡視窗兼容而且免費的「搜狗」(sougou),試用後發覺功效神奇。雖然毌須打四聲,但轉換同音字有八九成把握。只要符合普通話的文理,十幾個字的長句也能轉換。待選同音字的先後次序大致符合在中文裏出現的頻率。搜狗雖然不明何謂「升呢」,但只要打一次,下次再打就會排在同音字之首。而且不論用繁體還是簡體視窗,按一次鍵就能設定打繁打簡,同一句話可以夾雜繁簡體。更意想不到的是,搜狗幾乎每天選錄新聞潮語,通過網絡更新詞庫,以維持同音字轉換的準確性。

有沒有缺點?當然有!但相對好處,我可以接受。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政風」凜冽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1 03

今天出門之前,你與家人添衣了嗎?今晨預料最低只有17度,入秋以來最「冷」。H1N1正在摩拳擦掌。不過,北風再冷,流感再兇,也不及「政風」凜冽。《施政報告》得分創新低加上「益親戚」的傳 聞,令曾蔭權的政治溫度跌破紅線。無奈他不信邪,反過來罵傳媒抹黑,火上加油。

但回歸只有12年,如果先後兩位特首都被逼引退,將有損「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顏面。中央看來會避免曾蔭權步前任「腳痛」的後塵。但威信盡失,餘下這三年更難管治。

將於本月推出的政改諮詢,幾乎肯定又是得個桔。限於中央的底線,方案不會開明到泛民可以接納。黃毓民等看準曾蔭權民望低,必定勁踩以搶分,建制則循例反駁。最後又是一場口水戰。

經濟上喜中存疑。美國上季恢復增長,但奧巴馬勸國民等就業好轉再歡喜不遲。的確,歐美過去一年收購瀕危的大企業後,未能確定何時退市,生怕公眾無力承接千億美元計的資產,令股市再次崩盤。但與此同時,挪威帶頭加息,預告低息期終結。至今仍然較多專家相信,包括眼光頗準的大鱷索羅斯,這次衰退屬W形而非V形。言下之意,近月的反彈只屬過渡性,要再跌一次才會真正復甦。

由於輿論口誅筆伐、政府作勢干預,加上價高兼面臨加息,本港樓市作勢掉頭。但年底是holiday season,不是旺季,過了年方能作準。對政府來說,針對樓市最要命的不是本地輿論,而是香港以9,000美元一方呎「喜」創全球最貴豪宅紀錄後,美國的CNN(有線新聞網絡)走訪「籠民」,令全球皆知香港「富者居所無價,貧無立錐之地」。更有甚者,政府回應CNN時,意指籠民願打願捱,住在市區貪圖方便。對於須就近搵食的居民,市區的籠屋的確方便過新界的公屋。但若有選擇,相信大多數籠民寧揀公屋。

每個過來人的故事,都是香港歷史的一塊拼圖。最近,回歸前寫政論、回歸後畫水墨畫的朋友方蘇想到另類的表達:在他所經歷的回歸前日子裏,選出二十多個熟人,為對方作像,再由各人寫300字介紹自己,附在一起公開展出,取名《我家我城:人與歷史》。筆下的「戰友」包括司徒華、李怡、程翔。想看華叔的新寫實形象,可以在本周五至下周一到金鐘的太古廣場。利益申報:方蘇早期登過我的稿,這次也被他用來充數。

自作孽不可活?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02

我上周隨本報放重陽假,期間看了兩本有關國際的書,覺得頗有啟發。今天本欲以此為題,不料繼美國總統,曾特首也對傳媒發動「自衛還擊戰」,較高較遠的話題只好讓路給眼前激情的演出。

奧巴馬把美國收視率最高的右翼新聞台Fox(霍士)列為「敵人」,憑的是高票當選和過人魅力,賭的是醫療改革等歷史性偉業過關的機會。美國人打從小學起,就在班上搞選舉、討論公共事務。香港的「政治家」在美國恐怕連鎮長都選不上,最忌東施效顰。

在劣勢中回罵傳媒形同自殺,曾特首能否捱完餘下的三年,頓成疑問。論力度,這次倒風較六年前五十萬人上街令董特首提早引退還差得遠。但適逢「北風」南下,重感冒怕少不了。《施政報告》得分創新低後,曾蔭權被指奉召北上聽訓許是讕言;但溫家寶重申挺港時,不再說「支持特首依法施政」則是事實。

既定代價

就有關他「益親戚」傳聞的處理手法看(見上月十九日本欄),曾蔭權指「個別報章……無中生有、惡意中傷」,並非全無道理。但民望低,加上當年曾以高官身份,為留英學醫的兒子返港執業出頭,對於新近的指控,市民寧可信其有。

在自由社會裏,當權者與傳媒雖然都是服務公眾,但後者代表公眾監督前者,雙方在本質上對立。而對公眾來說,當權者操生殺之權,理應禮讓傳媒,即使捕風捉影、「惡意中傷」,也只能咬碎銀牙和血吞。說白了,當權者受傳媒氣是權力既定的代價,雙方的關係如同藝人與娛記。娛記「睇死」藝人靠他們宣傳,因此除了報道娛樂界的宣傳活動,也根據自己的喜好,真真假假地塑造聳聞、挑動爭鬥來上位、賣錢。藝人只能當作見報的「廣告費」。

由於讓傳媒享有優勢才能有效地監督當權者,美國兩百多年前就在憲法裏加入《第一修正案》,授予傳媒尚方寶劍,並且在三十多年前,首次對總統開鍘。但有權必有濫,有行業就必有保護主義。當權者若「官字兩把口」,傳媒也有「無冕皇帝」之稱。既然黑白分明的投訴絕無僅有,當權者若官官相護,傳媒有發言權在手,為了行業的面子,又怎會不側側膊?

傳媒也藉着善言,誇大其監管者的功能,掩蓋以窺私、起哄來迎合受眾,從中取利的一面。在現實中,「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美式yellow journalism、Give Me A Murder A Day(英國傳播學者Kevin Williams著作的書名)的英式小報永遠不缺。只不過在網絡時代,murder 換成了 rape。

選擇「自焚」

扒糞在理性時代是小報的專利,大報不屑;但步入感性時代後,主導着除財經外所有的新聞(由於財團的震懾力,財經新聞最「乾淨」)。權貴出風頭不是新聞,出醜才是新聞。因此,give me a scandal a day! 證據不夠就用語氣搭夠。權貴如果反擊,就高舉言論自由、高呼「受迫害」。最後,誰最能扒糞,誰就主導大局。這反過來鼓勵公眾「篤背脊」、博見報。減少濫權的同時,也扭曲了對公正的判斷。

蔡子強上周的《明報》專欄更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兩面。政客無權時高呼自由;有權後往往相反,連美國最偉大的自由派總統傑佛遜也免不了。後者在野時高呼寧要報紙、不要政府;但當權後認為,報紙唯一可信的內容只是廣告。不用說,他無權時覺得報紙罵在位者是伸張公義;當權後覺得自己是victim。同樣地,繼曾蔭權罵傳媒,政敵長毛也「鬧記者係狗」。原來,對方來自他眼中「世界十大最無恥的報紙」。有關報道沒說是哪份報紙,但可以肯定,長毛如果是特首,罵傳媒更不留情。

這次的倒風始於《施政報告》公布後第三天的上月十六日。多份報章頭條指特首親家代理燈膽,懷疑全港家庭改用慳電膽的政策是利益輸送。接着那幾天,在近月為了雙普選而全力動員對政改方案施壓的右翼民主報A,私怨當頭、逢官必罵的民粹報B,以法律和新聞道德為賣點的左翼民主報C帶領下,全城熱論。期間更爆出特首弟婦持有的雷曼迷債獲「保皇」議員協助,順利索償。

更要命的是事發一周後的二十三日,A報引述「左派」消息說〈特首被傳面聖解畫〉、〈施政報告出爐十日 中聯辦未確認〉;繼而於翌日說〈民怨不斷升溫 突然「召見」有先例〉、〈溫家寶拒撐煲呔〉。

不料,面對中央換馬的揣測,曾蔭權不以實事化解攻勢,更選擇「自焚」。A報二十五日直指其〈學新疆新聞辦 選擇性放料〉。原來,特首辦前晚澄清上述雷曼案時,只知會部分報章,電子傳媒全部「被蒙在鼓裏」。媒體靠消息開飯,不獲對等放料,形同借競爭對手來置其於死地。邊緣媒體遭冷落或只好認命。但若包括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全行都會起而對放料者宣戰。

註定輸梗

有媒體咬定「曾濫權」,除了出於公益,也是利用市民對他的惡感來促銷或推動普選。但曾蔭權既然不會為此告到法院,而要通過傳媒來回應,也就不可能以較為公平的法庭式對質來以證清白,而只能與傳媒鬥公關。但既不為市民所喜,嘴和筆又不及傳媒,註定輸梗。

說到底,市民對曾蔭權的惡感源於政治積怨。回歸十二年,歷經董建華「八年浩劫」、梁展文案等眾多事件,港人對政府普遍反感甚至抗拒,寧可信中央。但對中央一再支港既愛且很,愛其實利,恨自己不能自理。

經濟上,市民逐漸深信地產商奸詐、獲政府偏袒,不再接受高地價、由上而下滲透的發展。心裏明白世界已經改變,賺錢不若從前容易,要加強競爭力、發揮創意。但一個多世紀以來,追求短利已成為港人的性格,一時間轉不了型。

接連兩位特首的「失敗」更動搖了港人對中央選人的信心。市民對曾蔭權已失卻耐性,而既然商人和公務員都不稱職,對下任亦不看好。有人在Facebook上發起「全民倒曾力量」,反對「欽點」特首直至達成普選,並於昨天首次到曾蔭權的住所門外抗議。A報用「起義」來形容該群體。危言聳聽在網上見怪不怪,但「起義」通常指武裝反叛,並非大眾傳媒用語。有人或想再次刺激曾蔭權失態,進一步搞大事件。

買樓?講笑!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10 27

呎價「七萬一」的世界紀錄很可能是吹水,但炒風由豪宅波及中產上車盤,令樓價成為《施政報告》公布後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則了無異議。

「睇樓嘛?上面有示範單位喔。」長周末下午的IFC(國金中心),大隊身穿黑衣的白領頻頻遞上樓盤廣告。也許因為不是穿香港假日常見的短褲波鞋,我不止一次被選中。

但以我的年紀,像是買樓的嗎?除非是大樓換細樓,省下錢去環遊世界。但單位的所在決定單位的級數。把在IFC的展出當小單位的人,那肯定不是我。

的確,呎價「七萬一」的世界紀錄很可能是吹水。但樓市炒風由豪宅波及中產上車盤,令樓價成為《施政報告》公布後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則了無異議,否則政府就不會頻頻出招撲火。

只要聽經紀頻頻致電業主游說即可知,早在金融危機仍在深化時,炒風已見端倪。這當然不是因為香港經濟領先全球復甦,而是內地錢作怪。相當於香港最富裕一成的內地人即使只是千分之一,其中有百分之一來港買樓,就有一萬三千人。何況有的不只買一個單位。

內地人來買樓,原因很多。一是投資移民,以近月動輒萬元的呎價,買個六七百呎的單位就夠領身份證,人身有保障,旅遊、經商、子女受教育都方便。二是投資,香港地少人多、法治強,樓價長遠看好。三是黑錢......等其他考慮。由於香港的這些生活優勢,內地只要繼續成長,來置業的人口比例也會繼續「升呢」。

這並非勸你買樓,準備給內地人接手,而是說南北規模懸殊,香港樓宇的供應預算今後誤差會很大,樓價波幅就更大。繼續按本港人口來作預測肯定過時。反過來,內地萬一不景或調控,香港樓市也難免坐過山車。不要總以為,熱錢南來,香港必定有着數。

而同樣因為內地,貧富懸殊今後會更惡劣。我們最近才被聯合國選為世界冠軍。不是護短,香港的確貧富懸殊,但要說慘過分分鐘餓死人的非洲,我猜是統計上的偏見。緊隨我們之後的亞軍是新加坡。但眾所周知,新加坡其實是高稅率、高福利的『社會主義』國家。港、新真正不如西方的是民主。由此看,統計者是歐陸式左派,討厭人多地少、搏殺靈活、重物質輕政治的東亞發展模式,偏愛北歐等人少地多,發達已久,高度民主,有優越條件培育人文價值的『上帝選民』。

本欄說過,香港貧富懸殊,關鍵是製造業等處理實物的基層工作北移後,只餘下靠電子作業、基層無用武之地的金融業,以及『歧視』中年人,靠樣貌口才、三文兩語、善解人意來引客的服務業。結果,月入十萬計的上層靠金融、地產,月入數萬的中層靠會計、設計,月入數千的下層不想看門就只能拿綜援,很難脫貧。加上中上層有餘錢可投資,用錢賺錢;下層的收入只夠餬口,即使年前國企上市,明知『有得執』也冇錢抽籤,差距更大。

內地的有錢人湧來後,除了增加上層的比重,加大統計曲線的另一端,暴發式的生活也會令中下層更痛恨貧富懸殊、加大階級矛盾。對此還須打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