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再見董歲月?

原載《都市日報》2009年3月24日〈都市博客〉專欄

法律不是說,不但要做到公義,而且要讓公眾看得見嗎?不幸的是,現在公眾看不見。不用說,官員的民望肯定看跌,現只看跌多少。

  最近似乎回到董建華的歲月,當局幾乎每天都被抓痛腳。本欄上周才講過藥物安全,但幾天下來,頭尾到底有多少宗已說不清。

  與此同時,還未埋單的欠帳像信用卡數那樣累積,包括一些特大的,例如雷曼迷債、梁展文事件⋯⋯。長此以往,當局說不定要在全港各區設立辦事處,回收各種有問題的產品。但不安全的產品,例如藥物、電子產品,以一般的程序棄置通常也不安全。回收的數量激增後,如何避免污染環境又成了新問題。

  不過也好,起碼可以製造工作機會,以免勞工局長一出鏡就預告失業上升。有人生產和包裝廢料、有人專門收集和棄置、市民則買完又退帶旺交通、受害者需要治療甚至打官司、監管部門年終無休、傳媒忙於調查、議員忙於追究,總之都為GDP作出了貢獻。至於對生活品質有沒有幫助,那又是另一回事。

  現在回想起來,藥物接連出事,不可能是一下子突然產生的。問題相信一直存在,只不過當時公共意識沒有這樣強,市民比較能忍,當局樂得清閒。現在一旦發現,人人格外留神,內部有人踢爆,有關部門得過且過的慣性也就表露無遺。

  當局無疑很想救火。上周六中午,見女常秘在鏡頭前推銷藥物監管的新措施。由於是直播,女官足足講了三四分鐘。用詞文謅謅,但絕少食螺絲,顯然是背講稿。不只此,聲調猶如唱戲,頭部定時地左盼右顧,看來受過公關訓練。只不過初次演出,不夠自然,更像上鏈的公仔。由於看她的表演更富娛樂性,我聽完後,只記得她強調政府如何努力,反而不明新措施是甚麼。

  與此同時,看大官就梁展文事件回答議員的質詢。答案是標準的公務員板斧:梁先生申請打私人工時,並沒有錯報資料;審批者也依足本子辦事。借用美國的名著《I’m OK. He’s OK》。總之,政府裏所有人都OK,除了你哋班麻煩友。

  可以相信,梁先生所呈報的資料都正確。但法庭請你宣誓時,除了說Nothing but the truth,不是還有一半,叫做All the truth嗎?梁先生說他離開政府後,打算從事內地業務,言下之意,與他曾經處理香港的房屋政策沒有衝突。問題是,他沒有提醒審批者:聘請他的公司與他當官時處理的紅灣半島樓盤,隸屬同一個東主。

  中學生都看得出,大集團可以透過名下的另一家公司聘請梁先生,從事與港無關的業務甚至只是掛名,從而對他當官時,有利於集團內其他公司本港業務的決定作出回報。因此雖然在字面上,梁先生的新職與當官時的決策無關,但在更高的層次上,其實有「可能」相連。注意:我說的是「可能」,並非必然,目前也沒有證據說這是事實。但法律不是說,不但要做到公義,而且要讓公眾看得見嗎?不幸的是,現在公眾看不見。

  不用說,官員的民望肯定看跌,現只看跌多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