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230427四晨雲24°C 65%:中國會勸俄完土歸烏?

    過去2天,國際頭條先後是1.美國總統Joe Biden宣佈競選連任;2.俄去年2月底攻烏以來,中國領導人首次與烏統通話,承諾派員訪烏,謀求與俄談判。
    1.由於主人公高齡80,堅持與年近80的死對頭Donald Trump鬥法,除了美國人,世人都不太想看。美國人話齋:Give me a break!
    2.俄攻烏14個月以來的重要突破。歐美大力挺烏,世人也不屑俄大蝦細,但長貧難顧。中國為了對抗美歐率領全球的圍堵,與俄抱團可以理解,但道義上較難取信。現選在駐法大使釀成幾十年僅見的外交風波後出手,可望「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但能否說服敵對的烏、俄雙方,以及烏背後的整個西方陣營,恐怕關鍵在烏方的點題:如何看待被俄軍攻佔的烏東?
    中方以往予人的感覺上是偏俄(這次駐法大使就按1945年8月二戰結束起算,說前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各國無主權,言下之意,連烏克蘭說到底都是俄國的。),會勸說普統退還過去一年所佔的烏東土地?
    注意:這已不算俄方在2004年攻佔的當時屬於烏克蘭的戰略重地克里米亞半島。
    俄方說:中方已準備好建立談判進程。且看烏方和西方能否接受。
    Good luck.

230427四晨24°C 65%:費解的兇案

    今晨ST的〈食肆東主涉買兇斬人釀命案〉說:
1.1長者上班途中被斬死:懷疑因投訴樓下食肆凌晨開工發出噪音而被「教訓」。創傷部位非要害,但下手過重、事發凌晨3點幾未及救援。
2.地點:近年斬人頻繁、南亞活躍的元朗。
3.8人被捕:1買兇華人(食肆東主)+七收水做嘢人(6男1女,有非華裔)。
4.奇異點:事涉3輛私家車+1「武器庫」。涉事車輛據報已拆毀;武器庫則有9把刀、1個鐵錘、18部手機。
    我好奇的是:死者據報係半夜替更既「豬肉佬」,凌晨獨自步行番工。竟要出動8人做佢、2輛車接應,事後要拆毀車輛,收費幾多?
    這似乎只有2種可能:a.死者其實係「李小龍」或者某方面既「大佬」,等閒埋唔到身;b.呢行既專才大量過剩,接job飢不擇食(因為移民冇人收,又唔敢碰國安?)。但事後要拆3架車,使唔使倒貼?
    斬人似乎已成為個別地區的風土病。頭尾4年街鬥+疫情造成的蕭條,恐怕又加劇了病情。希望仲有得救。
    我地香港既司法唔止文明,更重要既係lelient。因此,好多撈世界既人都選擇來港發展,避免去附近動輒10年起跳、服刑嚴苛的地區。我地香港吸引專才喺有優勢既!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230423日晚23°C 89%:無言的選擇

    新冠確有把炮,全面解疫才3.5個月,又作勢回歸。我不多的熟人裡,竟多過1人中招,包括爆疫3年來從未失守者。有專家預料,今後數月亦即今夏,會再來幾波。但不是說病毒的活力與溫度成反比嗎?我倒要看看,自己能否繼續不失身。
    但國家已採用新的抗疫觀,港疫情只要不失控,應會維持開放。
    疫後復常以來,久違了將近4年的海外友人陸續回訪,順便處理在港積壓的私事。今日與「回歸者」話舊歷時之長,十年來僅見。
    如今回想,昔日海內外的同窗同事步入社會後,各有路向,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今天處境的差異當初難以想象。個別甚至走上當年自己從未想過的路子,連性情都有所調整。
    如今步入晚年,要說不勝唏噓,還不如接受命運的安排。放開懷抱,過好餘下的日子,迎接那最終的宿命。
    我生性無藝術細胞。但朱銘的雕塑,記得最初見到的好像是「太極」,就覺得那叫做「質樸的真實」。自此對他的作品都持敬意,有一次去台北,拜訪了集中展出他作品的朱銘park。今天傳來他在台久病自殺的傳聞,享年86。
    誠然,生命無價。但一旦久病纏身,借用《聖經》的話,即便擁有全世界的人,也沒有人救得了。
    週前老牌諧星吳耀漢病逝。媒體引述他2019年在電視訪問中說,自己的腎臟只剩一成功能,每天要洗4次腎。注意是每天,不是每週。我當時就想,難道他自2019起,住在醫院「隔離」(粵語)甚至長住醫院,否則怎可能每天進出醫院4次(洗1次腎聽說要一兩個小時。目前似乎還沒有體積小到可以放在一般人家中的洗腎機)。即便住在醫院隔壁,一天進出醫院4次,每次個幾鐘,也就除了醫院和居所,哪裡都去不了。這樣的生活,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但吳耀漢自2019起活到2023,已很了不起,值得敬佩!
    對於朱銘的選擇,只能唏噓歎息。
    May God have mercy.

230422六深夜23°C 91%:台版《模仿犯》監粗離

    聽說台劇《模仿犯》在台很熱,花了3天撐完10x55m。
    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幸原著。我好幾年前看的日劇原版,情節早已淡忘。但感覺上,台版不跟日版,而是借這個故事來批判資訊/新聞/網絡(台稱網路)自由的副作用(故事發生在90年代中期,當時手機已開始普及,除了通話,可傳文字簡訊和低像素硬照。是為該劇的好心。無奈作為推理劇,犯罪的情節近乎監粗離,就如今天網絡上的一些資訊,毫無公信力。
    有30多歲的高智商男指使2名20幾歲的男子,先後虐殺5名年輕女子,以此為樂,更在作案前預先通知各大媒體注意猛料,挑戰“檢(察)警(察)”離拉我呀‘!
    輿論沸騰,全民驚恐。但當局始終未找到證據,壓力爆煲。
    你不必愛看刑偵/推理都會想到:這樣的故事世界各地早就見過,甚至有類似的連續殺人案/serial killer至今未抓到兇手。宮部美幸不過是在有線電視惡性競爭、網路普及後,借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的威力,將這種社會恐慌提升到新的高度。
    案件本身不新,今後也有可能再發生。台版不可信的是:
    1.幕後的主犯並非躲在暗處的宅男、鄉間山裡的隱士,而是天天至少要待在電視台8-10個小時、指揮一隊手下採訪製作的新聞節目主播。此人上班時如何精密穩妥地指揮兩個同黨綁架、殺人,不露出馬腳?
    2.更離譜的是,殺害幾個年輕女子如果都是主犯幕後指揮所為,能躲過當局的偵辦,則到了最後,主犯親自下手。但殺的不是在街上抓來的女子,令當局難以追蹤,而是自己朝夕相對、合作了十幾年的電視台女高層。而且,不是在黑夜中綁架帶到山野殺害,而是晚間獨自潛入受害人的寓所,不化妝、不隱瞞身份,在對方的睡床上當面用硬物砸死對方。
    常識告訴我們(見英劇《Silent Witness》):這樣殺人會留下很多證據,例如:可能被人看到入夜後出入死者的寓所(90年代台灣可能還沒有太多CCTV)、在附近停泊自用車。自己當面砸死人後滿身鮮血,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洗、換上乾淨的衣服、銷毀血衣….,隱蔽地離開現場,以免被當局帶回現場物件化驗,以界定凶器,殺人手法,兇手的血型、皮膚細胞、DNA? 。
    戲裡,主犯事後照常上班,對同事遇害表示悲痛,製作節目以懷念這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
    而且過不了兩天,被偵查這系列兇殺案的檢察官刻意‘挑畔’,忍不住入夜後潛入其女性摯友的寓所,用同樣的手法砸死她,拋尸戶外,報復這位死對頭。過程中如何確保不被看到進出死者的寓所、銷毀犯罪證據….,戲裡同樣沒有交代。
    台版《模仿犯》唯一可取的是:當局始終找不到主犯作案的人證物證,最後要靠第一主角的檢察官利用對手的megalomaniac心理,深知其殺人目的是吸引全民注意,成為全台的中心,於是刻意上他主持的電視直播節目,故意說他是nobody,事過情遷,轉眼就會被人遺忘。主凶不甘被辱,忍不住自行承認他就是這個殺人專家,成功成為全民‘膜拜’的對象。
    這一來,當局當然就要扣留此人偵訊,由此交代了犯罪證據的問題。因為不能憑此人一面之詞起訴,搜查此人的寓所發現:貼滿了歷來受害者遇害的照片,也在他的辦公室找到砸人的凶器。
    一句話:台版《模仿犯》借來批判如今台灣對新聞自由的濫用有理,但專業上太疏漏。
感覺上,這似乎確是台灣的長處和弱點:長於文(化,精神面),弱於技(術,物質面),反過來也正顯示為何與大陸剛好相反。
    對岸重硬輕軟,重物輕情。大陸雖然也講情,但核心信仰是唯物,所謂精神面亦以物質為本,止於心理學,不相信有超出物質的精神面,例如宗教、鬼神,也不相信有難以物化、無法定量的人類價值。
    內地推進自由、民主、人權時,必須具體化甚至以物質來定量。因此,內地衡量美國憲法裡的“happiness幸福”,基本上量化為富裕,具體表現為收入、資產、住房、汽車…,不相信個人主觀的幸福感,故與西方人甚至今天香港的黃一代傾唔埋。
    香港不少新一代學咗台灣文青,嚮往hea住生活。但這在大陸會被視為‘躺平’,不為國家民族出力。雖無大過錯,但靠勞動大眾養活,屬於寄生蟲,比騎在人民頭上的不勞而獲好不了多少。一句話在內地,人基本上兩分,難有中間地帶:你不是幫人民,就是妨礙人民。而躺平當屬後者。
    晚了,該睡,Good night.
    最後加一句:台版《模仿犯》,最喜歡的角色是:扮演電視台女記者路女的江宜蓉、扮演女苦主外公、以廟祝為業的馬主委。反而不太喜歡扮演郭檢的第一主角。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230415六晚28°C 53%:半年内又有好多人走佬?

    今午看到一則我這個年齡段的港聞,幾乎想轉告一眾退休後的朋友。但再想後打住了,怕藍的以為我危言聳聽,黃的以為我詆譭他們。
    指的是法國RFI中文網說:〈調查指移民潮半年內再現高峰 後遺症:七成「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
    友人裡雖然有個別這兩年外移,可信與環境的改變有關,但我這行的敏感度可能僅次於政界和社運,慣性關心政治,以敢言為榮。如果覺得在新環境下難以發揮所長,外移在所難免,香港也得免清凈。
    但感覺上,我不屬於上述調查那七成,也不覺得友人裡十有七抑鬱。即便倒過來,三成抑鬱似乎都嫌多。誠然,2019以來,有人不時會呻這呻那。但更像行內的慣性,與精神科無關。我未聞有誰行為生變,形成問題。過去這幾年,要說生活曾經被改變,那是因為疫情,與政治無涉。
    如果我所知的長者不屬於上述調查的七成,那難道是基層的長者?此前媒體提到過:子女外移後,留下一些基層長者無人看顧。但基層長者1.不屬於勞動力,不容易獲發達地區接納;2.財力不足以移民後買樓、安享晚年。
    預料“移民潮半年內再現高峰”的長者來自哪個階層、年齡段?難道是資深的律師、醫生、會計師、建築師?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230413四晚23°C 85%:常理當新聞

    解除抗疫的地域隔離3個月以來,外遊和與從外地來訪的親友歡聚,可說是東亞人的共識。
    歐美不適用,因為一年多以前就改與病毒共存,基本上不再限制異地往來。
    今天與兩位久違的友人飲茶。外來的一位上次見面,記得是過境在隔離營裏的視頻通話。即使本地的一位,也限於疫情加上此前的街鬥,多年未見。
    但不好意思,久違後雞啄唔斷,由早市坐到下午茶時段,耽擱了人家的生意、員工的福利。
    居間不知道怎麼提起AI。朋友說chat得很滿意,介紹我一款app,不是全球皆知的ChatGPT。但原來只有iPhone版,Android的確差一些。
    網絡時代,全球幾十億手機用戶,無時無刻地出po看po。居中有無數人藉po來譁眾牟利。幾十億人每天瀏覽到的資訊,大半都是pastime。
    就說本地的新聞網站吧,很多內容本屬常理。只不過我們沒有特別想,才被人當作新聞拿來賺點擊。
    例如通關後,媒體反覆報道出入境人流的「熱」和「冷」。誰都知道:1. 港人和內地人餓了3年多,一「放監」,大多數人都會「報復性」地出境旅遊、探親,因此一放假就湧出境理所當然。2.港有英國人留下的基督教假期;但內地放中式社會主義制度的假期。由於港vs內地的長假錯開,港人出遊的旺季vs內地人湧來港的時間不同。因此復活節,港人湧去日、韓、歐…,但內地人要上班上學,不夠客來港填補,港市面顯得冷清。港旅遊業要等內地五一長假,才能獲得補償。到時個別地區或再見廉價團客佔用路面。
    至於最近內地廉價客湧到,而中上客人數似乎不及2019前,會否是中上客大都已來過香港,封關3年後首次外出,首選遠途,而不是熟口熟面的香港?
    今4.13,中央主管香港的欽差抵埗視察。中央大員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停留6日,記憶中前所未有。看來不僅要藉此界定深層次的矛盾,甚至此行就選定解決之道,回京後緊跟港的進度,從此消除不穩定的因素。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230407五晚22°C 75%:馬英九「陸演」無助於大選

    起初以為,馬英九搶在其繼任人過境美國之前處女登陸,目的是幫藍營在來年11月的大選中拉近差距。但看其「馬」不停蹄地沿著長江遍訪昔日國府重地之敬虔,最怕拉不到票,反而倒賠。
    有「馬」衝破重重綠色阻隔而來,陸方盛情有加理所當然。但台民普遍綠化,會否覺得,前總統與對岸太融洽,完全是一家人,與自己的地域認同,差距太大。
    看馬先生在陸拜祭先祖先烈時,一再飲泣涕零,可信出於真心,並非政客演戲。但忠孝節義的中華傳統,在當今的台灣,恐怕在藍營裡也絕無僅有,贏得了誰的心?
    就馬先生此行,台民唯一得著的是:只要馬先生繼續守在台灣,陸方動武多了一重考慮。總不能事前密告,請對方迴避。若此,2027年或者可以安心。
    說到底,馬先生此行為自己贏得了陸方的敬重,但無助於拉近兩岸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