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100222一:誰是李政道?

今天是年初九星期一,社會恢復正常。這個聖誕、新年和春節,外來的親友特多。久違的上海表姐和表妹甚至帶來下兩代。飯局連連、夜夜笙歌,加上膝蓋擦傷後兩月未癒,不敢跑步,下午gym復課時過磅,後果一定不小。

昨晚友人擺西式大壽。人數不像中式那樣墟撼,但場地高雅、食物可口。而且,友人夫子自道,按相識的時序,逐一交待與在座各人的友情。結論是:朋友也就是extended family。店主也很識做,奉送一pack三十年的白蘭地給壽星。座上個人輪流聞一聞,香氣果然不同。
友人專長視覺媒體,下月就上京另闢戰場。這是近月第二個事業有成的友人決定北遷。她倆長居西方,或不能代表一般的港人,但早期在港生長,這種取向仍然是香港的隱憂。

另一個回來過節的友人久居西方名城,對這個本來就有「文化沙漠」之稱的出生地,更有吾不欲觀之嘆。得知內地新近出版了李政道傳,還未完全適應時差,就連跑兩家老字號和一家專賣簡體書的樓上書店搜羅。買不到書不說,更痛心的是前兩家的中年店員聽他問「Lei Jing Do」的書,不知道是什麼,查過電腦後才說,原來是「搞科學的!」至於樓上的一家,他在紙上手書「李政道」三字後,女店員想在手寫板上輸入電腦查詢,臨摹「政」字時竟然寫錯。
我明白友人的心情,但做慣新聞,見怪不怪。香港不比倫敦、巴黎、東京,到書店打工純屬謀生,店員不一定比常人更愛書。二則李政道贏得諾貝爾獎時,店員還未出生,在新聞壽命用小時來衡量的時代,已是『史前』的事。三則或因諾貝爾獎同伴楊振寧近年居港,李教授避席,上次來港已不記得是何時。他又沒有花邊新聞。美國人說,out of sight, out of mind。四則歷經個半世紀的薰陶,商港性格早已融入港人的血液裡,與投資大、風險大、回報期長的科研背道而馳。港人愛玩科技產品、炒科技股票,但嫌研究科技辛苦、賺錢慢。雖然出過兩個諾貝爾得主崔琦、高錕,但都是在美、英成才。
對於友人的心頭好,我只能建議去深圳買甚至上網訂購。新式教育拋棄了謙厚和尊師敬老的傳統,現在的人只知有我。上一代善用網絡,才不會讓年輕人看扁。

這次入冬以來,冷一周暖一周。上週一天比一天低的氣溫持續了三天後,終於在週五到達攝氏7.7度的底點。週六起逐漸回暖,今天更升到19度。這次回暖後,冬天會否就此了結。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100219五初六:馬英九的Freudian slip?


昨有年輕朋友來拜年。與他一對精靈乖巧的「00後」子女玩,連我也覺得年輕了。

就Google風波、奧巴馬對台售武和接見達賴,中方的分寸掌握得比以前好。未拒絕美國空母訪港,而只是例行地傳召大使。接待非民主國家的反對派出於美國的立國承諾。只要不涉及實質的支持,宜以平常心處之。放下不必要的爭拗,多發展實質的關係。對於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交代,最佳的分寸可能是:強度足以嚇阻其『加碼』,但給自己留有下台的餘地。高調抗議改變不了現實,反淪為笑柄。毛澤東時代聲討美國不下五六百次,但此外毫無動靜,變成自己所罵的『紙老虎』。這在虎年將會是莫大的諷刺。

達賴見奧巴馬後,針對中國的言論和中方的抨擊都了無新意。在他有生之年解決西藏問題幾近絕望。他身後,藏人會激化,對藏漢都沒有好處。

順應美國對華出招,輿論界繼續開弓。《紐約時報》網站說〈Two Chinese Schools Said to Be Tied to Online Attacks〉。上海交通大學和據說與軍方有關的山東藍翔高級技工學院被點名。校方自然否認。但即使是真的也不稀奇。關鍵是高層是否知曉。

馬英九初三到星雲法師住持的佛光山參加法會時說:在公益上,「宗教團體做得比政府還好。」坦承宗教有效而政府『無能』,這就是台灣比大陸高明之處。中共相信也明白,宗教比政府更能穩定社會,但總怕其搶去民心、挑戰政府,從而壓制其資源、組織,封殺其國外聯繫,以致其無法幫助政府滿足民眾的需要。這當然是本末倒置。政府不好,即使不准信教,民眾也不會信政府。群體事件層出不窮,與宗教何干?

台灣總統府昨天的新聞稿一度引述馬英九說,他接見美國議員時,用「兩國」來形容兩岸關係。李登輝當總統時提出「兩國論」,曾招致大陸飛彈瞄準台灣。台方這次很快就說,文稿裡的「兩國」乃手民之誤。但想深一層,馬英九接見美國政客時,會否真的是這樣說,而這其實是他的Freudian slip?

自從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洩漏輻射,從而停建核電廠30年後,美國終於向創造就業、減排、重振技術出口、減少進口石油的現實低頭。在10%的失業率下,當年領導全球、激發港人群起反對大亞灣的美國反核聲音,微弱到幾乎無聞。30年前的反核不就像今天的保育?再往上推,40年前是反越戰和中國文革觸發的西方嬉皮浪潮。若此,反建制運動會否是一種10年一換的潮流?10年後,新的潮流會取代保育。到時才建高鐵,大概就不會有菜園村的問題。
奧巴馬宣佈恢復興建核電廠時,引述世界潮流說,全球興建中的核反應堆有56座。但所提到的三個核電大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佔21座,超過三分之一;韓國6座、印度5座,各佔大約一成。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

美國有人認為稅局令其破產,於是留下遺書、縱火燒燬自宅,然後駕小飛機撞向其大樓,引起大火。樓內至少有兩人為他陪葬。附近不遠就是國安機構FBI。官方疾口否認事件涉及恐怖襲擊。但純就破壞而言,個人施襲與基於政治,例如伊斯蘭因素的襲擊,有何不同?

網上的高登論壇昨天流傳說,有線電視今年的一首賀年歌,中段歌詞的第一個字串起來是「你我發揮七一精神」!網上自然熱論。但以香港今天的自由度,有多少人要像古時那樣,在月餅裡塞入紙條才能達到「起義」的目的?今天的確是「娛樂至死」的社會,很多人在玩耍上很有創意,但大都是過眼雲煙。YouTube上令人開懷的片段數不清,但有多少值得傳世?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100217三:互聯網主導社會?


  昨天初三和今天初四,溫度連創入冬以來的低溫,而且連續兩天低於預測,今天又略低於昨天。若有長者、貧者出事,當局怕要背鍋。
  昨天是馬會傳統的開年日。我與妻蒙同窗帶攜,破天荒加入8萬5人入場、11.6億元投注額的行列。貢獻小到難以啟齒,但經席上主人提點,竟然應驗了初哥的好運。

  十三億人的消費力冠全球,美、英、澳紛紛以中國春節活動為招徠。人民網高呼〈春節成為「世界商機」〉。與此同時,此前總是在最後關頭失手的中國花式滑冰,終於奪得奧運金牌。但僅憑新聞片段,總覺得美感運動的中國選手技術超群,但傳達不出感情,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想更上層樓,還須以『文化為體,技術為用』?
  
  一如失卻魔力的日本元旦傳統節目「紅白鬥歌」,中央電視台直播的春節晚會為了在商業上挽救收視、政治上貼近民眾,勁炒網絡用語。但中老年人看不懂,只上網不看電視的青少年也不見得喜歡。
  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這種既失嫂意,又順不了哥情的世代角力在所難免。但同樣出於「互聯網主導社會」的命題,王丹、嚴家祺等流亡人士在過年前發表《網路革命宣言》。其中最重要的觀點不是用網絡來激發顏色革命,而是認為劉曉波判監已「堵死了和解之路」,是「對改良的蔑視」和「對革命的召喚」,也就是毛澤東當年針對蔣介石說的:拋棄幻想,準備鬥爭。不同的是,當年共產黨要打倒右派的國民黨,現在則西方意識形態的右派要打到以『左派』為名的共產黨。這兩場『革命』前後相距約80年,在中國的朝代更替中算是比較短的。且看中共是否頂得住這個挑戰?。
  但互聯網真的像《宣言》說,已成為官方的「真正軟肋」?中國雖然以4億之眾,高居各國網民人數之首。但當權者深知,只要讓多數人覺得有希望『升呢』、生活上有相當的自由、法治上逐步改進,自我的一代也許只求過得開心,不著緊於政治上的局限。說白了,用生活自由來交換政治自主。英治下的香港曾經行之有效。不過,現在富裕得多、資訊實時,單靠麻痺式的管治不一定足以安定社會。
據內地媒體調查,在網上過年者主要是25歲至35歲的知識分子,生於70到90年代,多獨生子女和在外求學經歷,人情觀念淡泊。

  與奧巴馬會面前夕,達賴遭中國網站tibet.cn抨擊,指其支持印度侵佔中國藏南地區(被印度納為省),又自稱「印度之子」。藏人的文字和宗教來自印度。近水樓台的文化淵源是藏人離心的一個要害、印度針對中國的一大『本錢』。興建鐵路以縮短西藏與中原的距離,不用說是戰略性的。但單靠鐵路孕育不了感情,最終還使漢藏文化得以融和。

  台灣讓陳水扁連續第2年在看守所過年,並不會使法治更上層樓;讓他回家過年反而可以營造祥和。
  
  荷里活有《Ocean 11》,現實中有《Dubai 11》。11人持西歐護照潛入迪拜的酒店房間,刺殺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的高層。迪拜稱,11名殺手裡,6人持英國護照,兩男一女持愛爾蘭護照,其餘兩人分別持德國及法國護照。不用說,有些貌似中東人,擅長以暴易暴的以色列間諜組織Mossad嫌疑最大。同樣可以意料的是,涉案護照的各國說,護照是假的。換言之,與他們無尤。但這並不能令這些國家擺脫干戈。發達地區的護照聲稱已加入生物特徵。但現在看來,沒有一種防偽是破解不了的。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Google「統治世界」中國除外

原載《信報》文化版 書話 2010 02 12 星期五

Jeff Jarvis著《Google將帶來什麼?》簡體譯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9年8月英文原文:《What Would Google Do?》,Collins Business, 2009年月前去深圳背回來的一袋書,首先看的就是《Google將帶來什麼?》。我其實很討厭傳教口吻的IT、管理書,但現在一開電腦就是Google。除了搜索,還用它的電郵、瀏覽器、拼音輸入,看它的新聞和YouTube的視頻(即使自己不主動,親友、傳媒也會提醒我。)

最近看的茂呂美耶著作《字解日本十二歲時》就經常引用),在它的地盤開blog。連友人都用它的地圖來展示當年被關押的監獄。Google至今沒有收過我一分錢,今後借助它的機會會更多。現只待其網上軟件的功能趕上微軟,以便踢走硬碟裏的Office。因此很想知道,Google今後還會增添哪些服務呢。

看完後不覺得有何啟發,也沒有改變我對這類書籍的看法。但沒想到感想寫了一半,Google就揚言要告別神州,令到書名所提出的問題,至少在中國,答案可能不若作者Jeff Jarvis所想像的樂觀。本書如果因為Google與中國交惡而在內地消失,絕不稀奇。

谷歌揚言要告別神州

新年過後,谷歌(Google在華的譯名)說,由於有中國維權人士的Gmail疑遭官方入侵,不再代當局剔除敏感的搜尋結果,不增加自由度的話,考慮放棄內地市場。當局起初嗤之以鼻,明裏重申依法管理網絡;暗裏指谷歌因為不及本土的搜索器百度受歡迎,作勢要挾。但粉絲很緊張,有人到這個另類「美帝國主義」的北京大樓外獻花,高呼「真漢子」。矽谷的Google美國總部也有港人去獻花。同期內傳聞,谷歌在華的辦事處遭滲透,由外籍員工全面接管。

內地約有四億互聯網用戶,是世界之最,手機戶就更多。下一階段互聯網與手機網無縫結合後,威力難以想像。Google寧可犧牲市場,拒絕在自由度上繼續「妥協」,有說是因為兩個創辦人裏的Brin兒時在前蘇聯渡過,目睹猶太裔的父親遭到打壓,對此有切膚之痛。

希拉莉促中國徹查指控

不論傳聞是否屬實,此舉正好碰上奧巴馬訪華無功、美國就業停滯,連累民主黨在地方選舉中接連敗北,急於挽回年底的中期選。或因此,事件上升為對華的「原則性」問題。當年貴為第一夫人時,自傳譯文裏針對中國的批評未經同意遭到刪節的國務卿希拉莉連日高調,認為控制網絡有違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促請中國徹查Google的指控。總統奧巴馬透過發言人,要求中國解釋,據聞考慮向世貿投訴中國限制網絡自由。

加上當局有意封鎖發黃段子(黃色笑話)手機的短訊功能,網民就更激動。內地幅員遼闊,打長途電話貴,短訊被廢。無形中逼人與鄉下家裏斷絕聯繫。有人高呼:「現代的資訊帷幔如同昔日的柏林圍牆!」隱約地把最終推倒網絡圍牆視為政權垮台之時。

中方不滿美國「無理指控」,重申對網絡的管理符合國際慣例。但在內地上過網都知道,能自由閱覽的香港報刊一隻手數晒,而且不是港人平常看的那些。換言之,我們日常看的報刊,當局都不願意讓內地人看到。誠然,內地網絡有不同的自由,例如下載軟件、影音、遊戲、書籍。但很少港人願意用來交換表達自由。

除了中國,伊朗、緬甸的網絡也有類似的問題,北韓、古巴甚至不允許家庭有電腦。要問這些政府《Google將帶來什麼?》答案相信是:既帶來知識,也帶來「不穩定」的因素,要嚴格篩選,只讓有利「和諧」的內容流傳。

在這些國家,Google絕對沒有本書所講的那樣威水。對Jarvis來說,Google不僅包攬你我的資訊需要,更成為「統治世界」的思維,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法則」。本書用了一半篇幅,逐一分析媒體、廣告、零售、公用事業、製造業、服務業、金融、公共福利、公共機構的Google式走向。

那麼,什麼是Google法則呢?這就是管理權由企業轉移給用戶;消費者透過網絡發聲和組織,對企業構成壓力;企業不能再單向地推銷,而要與消費者對話互動,才能達成銷售。

帶來什麼要問內地政府

這類互聯網讚歌份屬老生常談,但在反高鐵、五區公投的香港,聽來卻有另一番意義。作者說,零五年中,他的Dell電腦一買來就壞,維修無效,一怒之下在博客裏說:「Dell sucks! Dell lied! 請把這兩句話放進你們的Google搜索中,讓Dell大曝於天下!」網上透過留言、轉發、評述…. 很快就傳開。記者去問Dell,答覆是:我們只處理本身網頁上的留言,不會理會他人的博客。作者於是改買Apple,然後去信Dell的營銷部,表示失卻信心,要求退款,更在博客中忠告Dell的創辦人說:「你失去一個客戶,也就可能失去這個客戶所有的朋友。因為,透過互聯網、博客……,你客戶的朋友遍天下。」據作者說,Dell的市值曾經一度跌去一半。

網民從此用聽來像粵語粗口的You are Delled!互嘲。Jarvis的網上抗爭令我們想起香港和內地的野貓式維權。港府只登記循「正途」遞交的意見。但「八十後」自主表達,透過網絡凝聚,變幻莫測。不予正視,也就自討苦吃。內地則名義上以上訪為投訴渠道,但地方政府強行攔截,逼使苦主出位、製造悲劇,有損「和諧社會」之名。

因此,要問《Google將帶來什麼?》在內地只能去問政府,Jarvis說的不管用。

100215一年初二:華人不『醜陋』


今晚的煙花大玩『內交』,似乎想在特首競逐上助唐英年一臂之力(見日前一文)。上海和東莞各有一節專題,只不過上天後看不出有何奧妙。起碼我辨認不出大事宣傳的EXPO字樣。
現在的港式過年,由民間求籤上香到官方初一花車巡遊、初二放煙花(內地稱為「煙火」),我都沒有什麼感覺。不求籤因為不想受其左右;不看巡遊因為不想給旅發局做佈景板;煙花則大同小異,see one see all。
早期拱托起過年氣氛的大魚肉、穿新衣、收利市、開賭禁、出外拜年、睇賀歲波……,社會富裕後,幾乎每天都可以享受,過年也就不值錢。所謂的習俗純屬人有我有。
不知始自何時,風水變成香港的大生意。急景殘年,街上的運程書比利是封還要多。而隨著時代進步,堪輿師更由道骨仙風的老者改為外形時髦、把口『朗』過油的中青年。鏡頭前做騷討好,鏡頭後明爭暗鬥。陳振聰案後,會有更多人入行。信風水如龔如心者雖絕無僅有,但現在出路反正不多,靠風水謀生的值博率相對不低。

達賴指藏人苦難,要求流亡者連續第二年低調慶祝藏曆新年。原來,今年的藏年與漢人的年初一剛好同日。北京和達賴近日『談判』後,似乎沒有向外交代。是否明白世人早已看穿這種厭惡性的演出?

羅馬上周撿獲50噸、總值500萬歐元的中國製冒牌衣物。以此規模,當局應早已知曉。選擇在中國新年前來打擊,顯然要給中國人難看。華人為了讓家人活得更好,由奴工到出賣自己、作奸犯科,不惜一切。拉丁民族浪漫但懶散,講拼勁、效率、靈活性,與華人沒得比。意大利和同屬拉丁民族的鄰國西班牙,都曾經有人針對華人。
我想不出有哪個民族比華人生存力更強。就在今晚,偶爾看到BBC Knowledge頻道《工業世界的七大奇跡》第六集。純就節目名稱,我本來不打算看。但鏡頭前一些戴中國農民尖帽的人吸引了我。原來是講美國東西橫貫鐵路。時為19世紀中期,還未發明電影。現在播出的影片是請演員重塑的。旁白不止一次稱頌當時被『賣豬仔』去美國的中國人。其中一個營造商說,他起初反對引入中國人,後來才明白,要不是中國人,這條鐵路不可能在六年內完成。
橫貫鐵路當時分為兩段,由美國東岸和西岸同時朝美國中部興建。但兩段都想搶先建到終點,別對方的苗頭。這個壓力最終由中國工人承受。旁白說,中國工人曾經在一天內鋪設十英里的路軌。以150年前的技術,簡直不可思議。不用說,數以千計的中國工人不幸喪生。今天的人會不齒於這種『奴力』。但中國人的堅韌,不容得我們說『醜陋』。

北約對塔利班展開近年最大規模的『圍剿』。但捷報未至,先就禍及無辜。歐美軍隊裝備一流,但在落後地區打遊擊,幾乎沒有一次是贏的。這次也不宜太樂觀。

BBC中文網11日發表北大韓國留學生「Dexter Morgan」的中文文章〈談中國: 中韓文化之爭〉。意料之中,就韓生對中國人的批評,讀者反應強烈。BBC於是在翌日發表〈都是「國家」惹的禍〉。文章稱「我們發表」韓生一文,顯示作者「蒙克」是BBC的工作人員。所謂「都是『國家』惹的禍」,說白了也就是:沒有中國這個國家就好了。對於這種『恨』,我可以理解。但BBC中文網如果也帶有『流亡』心態,顯然有違客觀的招牌。

東亞足球杯落幕。中國竟然壓倒日韓奪冠。但足球有太多偶發因素。至少得觀其行兩年,才能確定中國是否真的擺脫了「恐韓症」。港隊這次連吞三場蛋,合共淨輸10球,獲大會頒發「最佳體育精神」獎。曾蔭權和香港傳媒繼續裝作沒事。但領隊稱失球「一場比一場少」。似乎只要再多踢幾場,輸球就會由正數變為負數,反敗為勝,精神之偉大猶勝阿Q!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100213六:寫在大年夜

今天是大年夜。昨與多年未見的海外友人見面,兼職導遊,未能按時在週五更新博客。

友人每次回港,總會重溫雲吞麵和魚蛋粉。但這次去筲箕灣的安利覺得失望,去銅鑼灣又找不到麥奀記。我於是帶她去吃中環的本店。至於魚蛋粉,建議她下次回來去試香港仔的山窿謝記。吃過麵後,我順路帶友人去附近的牛腩名店九記。但走到門口方知不營業,但又沒有年晚收爐的告示。門口的夥計說他也不知道不開門。九記一向最大牌,晚飯時間休息,全港絕無僅有。
日前去一家內地移民開的餃子店,門口貼出2月11日收爐、3月1日復工的啟示。這些特色小店早收而遲開,看來過去一年賺到錢。意料之中,主婦對著電視說,今年過年的物價比去年貴。
昨天傍晚送走友人後,到旺角看書,然後沿著花園道北上與家人會面。『女人街』的一段擠得像年宵。太子道以北的花園街原來都是小食肆。由於鄰近花墟,買年花者多,幾乎每家門口都有人在等位。但我們所選的茶餐廳廚房似乎有故障,炒河要等半小時。但夥計算是很友善,沒有叫我們改點上菜快的食物,以便多做生意。這種耐性目前仍屬例外。希望香港逐漸能在疏導人流和文明享受之間,找到較佳的平衡。

香港新聞淡靜。值得注意的只是,《蘋果》昨說溫和民主派的〈聯盟盼與中央談普選 唐英年態度積極 答允反映訴求〉。由於中國暫仍脫不了『人治』,溫和派願意放下英式法制觀念,在港府無權解決的大問題上直接訴諸中央,中央應給予方便。若死守法制,港府凡事請示,幾上幾下,徘徊不前,市民既看不起港府和『港共』,也會罵中央,唯激進派得益。唐的態度亦令人聯想到下屆特首。唐年來曝光都是與內地握手,中央似乎想給他加分。但此人看上去只是好心的富家公子,優柔寡斷,予人的信心不比董建華多。

「兩會」之前,與美國的摩擦相信陸續有來。就奧巴馬預訂下週四見達賴,中方措辭克制。但美方若不縮沙,中方為了下台,相信會臨時取消美國軍艦同日訪港。至於前天《明報》高調指〈軍方倡拋美債反制對台售武〉,只是刺激輿論反彈、讓鷹派觀點見光死。
《明報》繼續為兩會放料。前天署名孫嘉業的《中國評論》說〈經濟路線調整 李克強擔綱〉,捧李、滬和汪洋,相當於間接貶其對手。
年晚逐一宣判異見分子,有違中華傳統。中國今天不錯『富甲全球』。但世界輪流轉,在網絡時代轉得尤其快。誰也不擔保,哪天不會倒過來。到時,所有舊賬都會被用來反攻倒算。寬容才是和諧之道。
由於劉曉波、劉霞夫妻面對重刑的從容大體,劉曉波作為第一個中國直接炮製的諾貝爾和平獎,行情看漲。達賴去國30年才得獎,主要是被借用來抗議六四鎮壓。故得獎雖然是因為中國,狹義上獎牌並非中國搞出來的。至於高行健,得的是專業性的文學獎,在意義上不及和平獎。而且得獎時流亡法國兼已入籍,在法律上不算中國人。只有劉曉波是中國重判的後果;而且是中國籍、得獎時人在內地。
馮正虎在過年前夕獲准回滬與家人團聚,終止東京機場三個月的流亡。但與劉氏夫婦相比,看不出其真誠。
內地21名記者、作家和學者評選的09年「爛書榜」獲非建制的港報捧場。冠軍是民族憤青的作品《中國不高興》。此外『高中(去聲)』的作者包括余秋雨和郎咸平。我看的兩大報都不提評選者的身份。但就新聞裡突出這三個中獎者看,可信是自由派打親建制的手法。

北韓月前的貨幣『改革』,三歲小童皆知其不可能。總理日前首次公開道歉。虎年談虎,北韓一向「苛政猛於虎」。故從好的角度看,總理道歉許是北韓回復常理的開始。但當初怎麼會有這種狂想?不從思想上去根治,今後還會重蹈覆轍。

有一位90後告訴說,她不會去美國讀書,因為槍擊案。現在又多了一個例證。這次阿拉巴馬大學三名教職員死亡和三名重傷的槍擊案更開了兩個先河:疑凶是女性;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是教授,不是學生。何以為人師表?
國足不但32年來首次打贏韓國,更淨勝3球,賠率達67倍。在東亞運奪冠的港足則繼韓國後,再以3比0輸給日本,兩仗淨吞8蛋。港報噤若寒蟬。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100210三:虎年會「平反」六四?

入冬以來冷一周、暖一周,名副其實「週」而復始。近日「回南」,類似北方說的黃梅天。但大年夜和初一預報又會轉涼。
昨天新聞多,今天花了兩個半小時才看完《蘋果》和《明報》。今晚與妻家團年,時間有限,只能摘要而談。

正如劉曉波提名諾貝爾(今年可能有過半機會獲獎),譚作人以「煽動顛覆」罪判五年、阻擾港記採訪、港媒的反應均「意料中事」。較特別的是不提揭露川震倒塌的豆腐渣校舍,而以「六四」文章入罪,以及曾蔭權第一時間公佈為港記『維權』。曾雖然維護了面子,但也使人覺得,一旦涉及內地政治,港府是『廢柴』。《明報》引述「中央部門」說,〈搶兩會世博前解決〉,「有必要『集中處理、從重從快』以震懾涉及政治的犯人」。

兩會在即,明槍暗箭不絕。《明報》署名「孫嘉業」的《中國評論》專欄有點像該報查良鏞年代的新聞『小灶』,今天說由於出口受限、人口老化,中央終於不得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模式」,「經濟甚至政治嬗變迫在眉睫」。但習慣勢力強,古今中外的改革通常雷大雨小。昨天博訊署名「雲飛楊」的專訪〈中央高層密謀「有限度」地平反六四〉說,相信也是『冇米粥』。

中國的頭兩條高鐵「武廣」和「鄭安」一通車就故障,杜拜超豪的全球第一高樓也不例外,令人聯想到兩國暴富而急於求成。問題相信在於管理多過科技。敬業樂業、一絲不茍是人生態度,並非單靠培訓、高薪可以養成,根源在於文化傳統、家教、社會風氣。
72歲的蘇格蘭人George Kerr上週成為全球第七名在世的柔道十段。他練習柔道超過半個世紀,所得的領悟是:「尊重、誠實、紀律和禮貌。」沒有一樣是關乎克敵制勝的技巧。

今天的兩宗報道顯示,非建制的港報也為政治服務,只不過不為官方而為自己。
有國泰機師投訴,本地白人僱員的房津與薪金相若,但華人一個子兒也沒有。反共報顯著報道,標題直指〈種族歧視〉〈條例太多豁免〉、利用華人〈廉價勞工〉來取代外籍機師。但力撐南亞裔平權的新左報版位既不起眼,標題更平淡到近乎交差〈本地機師不滿國泰歧視 指外籍機師享房津 月入高四成〉。
反過來,預算案放空氣說進一步提高煙草稅後,新左報立刻用顯著的版位指〈致癌三手煙 兒童易受害〉。由於父母不敢用子女作賭,借兒童來嚇父母是施壓的慣技。
就是因為這種心態,該報的『進步』顯不出真誠,感染力遠遜反共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