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210207日晚20°C 83%:繼續發茅

 今27/6繼續走低,過年應可看好。

當局亦繼續發茅。果如行政會大狀預告,繞過專家,批准未有三期數據的科興來港。

但過去半年發布數據好無搭saap。行政如此,科研好得幾多?好奇之下,Wiki其資產、產品、設備、人才,一概冇料。只知地址在北京、NASDAQ上市。過訪官網,每種產品只有一句話。

但作爲唯一的國貨,林鄭非頂硬上不可。否則港人只打洋貨,太唔似樣!

但我念過先。有得揀的話,寧可pass。

疫情方面,今日值得注意的是,有近日離港高就的非官方專家高調見報。溫文的教徒,傳教講專業,不談政治,少批評人。但今日長篇專訪,擺明有微言:〈批政府抗疫不夠果斷及現混亂 「話唔擺花市,聽日又擺番」〉,就香港的前景,〈冀保留開放形象 科研投放有耐性〉。

這位先生一度可能係最popular的大學校長,如今遠走他鄉,幫香港的頭號對手發展醫學科技。預料一去9年,他日即便落葉歸根,只怕古詩云,「回頭已是百年身」。際此疫情,加上移民潮再起,很富象徵意味。

Good luck啦, Dr.!


緬甸政變後,連日有人上街,據說成千過萬。幸而至今平和。

但只怕軍政府突然出手,釀成悲劇。

前年港玩足一年街霸,泰、緬…看在眼裡。如今倒過來,港轉靜,唯靠法院收拾後遺症,輪到泰、緬玩。港青怕有很多感觸。


今晨一開機就見到Christopher Plummer的頭條。幾個月前才看他在懸疑加劇《Departure》裏演歹角,口齒清楚,舉手投足無老人的問題,一下子就走了。新聞說在家摔倒,就這樣去了。

就在大約一周前,疫情一年以來,首次有同過事的人染疫離世。應該細過我,日常健康據說沒有問題。但不知怎的,一確診就入ICU。病癒出院後沒幾天二進宮,這就走了。但人遠在紐約,只聽到咁多。難道係醫療問題?

這位朋友是唐人街知名的華人攝影師。雖然不諳中文,但認同華人社會,熱心公益,70/80年代就出入唐人街,爲華人社會留影。我那天看美國華文的《世界日報》,才得知他離世。大約40年前,我在他當總經理的華文報館當編輯。時間不長,大概一年半載。後來看Facebook,連我們的John Tsang在紐約讀中學時,都認識他。

這再次提醒我:人到了某個年紀,包括我,這一分鐘健康,不擔保下一分鐘不出事。幸運的話,無痛離開。不幸的話,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無法自理,甚至長期臥牀,自己痛苦,更連累家人。

縱或只是0.1%的可能。心理上也要有此打算,一旦到來要認命。

每晚上牀,每朝起牀,感到呼吸暢順,冇病冇痛,都是賺的,我都祈禱感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