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210205五晚19°C 81%:中美雞同鴨講

確診37/無厘頭9,較前兩日的~30略回升。這樣小的幅度恐怕只能當作統計上的noise。

但當局爲清零發茅,會講成疫情反覆,以證封區有理。

媒體落題要把握尺寸。稱〈反彈〉數學上冇錯,但客觀上引人往壞處想,幫官方立論。

世衛在武漢考察有善言,中國總算贏回一仗。

語言與北趨同:〈特首:以忠誠勇毅決心落實國安法〉。

So sick本土人:〈城大女涉圖書館洗手間水淋內地女 英文鬧其「來自中國」〉。即便在Trump治下的美國亦屬歧視,可與美國的極右極左相輝映。

Biden爲外策定調稱,符合美國利益時,隨時可與華合作。這比中國慣稱的「中美利益大於分歧」切合實際。

中方對外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似乎是「利益」,而且是物慾,任何時間,只求與對方有物質可分享。合作開發、投資牟利、交換物資、旅遊往來…,是交往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其餘像人彼此交往的要求,性格、志趣、喜好、信仰…,都可以眼開眼閉。

但世間個人的交往絕少如此功利,即使有也被人看不起。你聽粵曲、嘆普洱;我愛古典、飲latte,就好難行得埋。偶然見一次,怕也限於客套,如坐針氈。雙方都是好人,只不過一中一西,沒有什麼可分享。

但中國對外顯然不是。利益壓倒一切。對方聽古典、飲latte,不但奉陪,而且客套恭維。收起性格、喜好,實效第一,其餘都是次要。

我這樣說,當然也顯得以偏概全。個人相交還有比飲普洱、喝latte相差更遠的價值觀問題。兩個人都識食,但一個係傳統派,最愛鮑參翅肚、東波肉;一個係進步派,清淡素食,有機食材,就肯定無法同枱。但換了中國,即使自己係前者,只要與後者有生意可圖,也會陪對方捱一餐素食,最多飯後再自己「補飛」,好似陪女友食完3星法國餐,個肚仲咕咕聲,趕去補碗雲吞麵。

這種價值差異,在外交上常見於政治觀念,尤其是民主vs威權。中國相信,不同制度的國家可和睦相處、共謀實利,只要彼此都不理對方的家事。但偏偏美歐相信世間人權高過國權,看不慣中國的家事,尤其是管教子民的辦法,經常對中國呢個阿爸指手畫腳。

中國認爲洋人無權干涉中國點教仔;洋人認爲中國有細路受虐待,外人有義務爲未成年,因而未能保護自己的人出頭,阻止大人欺負他們。老豆閂埋門打仔,街外的人有冇權干涉,是中西無法調和的矛盾。港人尤其是本土的後生,相信十有八相信外人有權干預。這就是中國與境外的死結,國安撳得住港人唔表態,但扭轉不了港人的價值。

緬甸就是最新的例子。中國不讓聯合國譴責軍政府。理由相信是別人的家事,外人無權置喙。但國際上一般相信:推翻民選政府不可接受,否則選舉就變成空話。推而廣之,個個國家最終都退回到槍桿子出政權的從前。

但中國覺得沒有問題,緬甸人自己總會解決的,中國當年就是槍桿子出政權建成的,現在好得很,我們外人就耐心看吧。

公說公有理。What can you say.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中國就是因為這樣才在過去一千年間至少有一半時間被人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