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140217一晴暖:我的傳媒觀

   過年大半個月,友人傳來的訊息一悲一喜。
   一個比我年輕的研究院同窗中風留院,有知覺但無法表達。同窗一家是虔誠的基督徒,信仰支持著他們。願主降福。
   這再次提醒我,God do not promise us a rose garden,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年來,從家裡相差八十多歲的一老一少,一個日漸衰退,一個幾乎每日學會一種新的技能,使我深深認識到,人生的認知和活動能力是一個出生後由零漸長,接近中年時達到最高點,然後逐步回落,晚年逐一將技能交還給上天的循環,最終歸於塵土。無人能夠倖免,而只能求加快升軌、減慢降軌的途程。
  與此同時,經同窗努力,終於聯絡上一個40年無音訊的中學大學校友。而且,啓動此事的並非在港的同窗,而是這位朋友來港前,在廣州讀小學時的同學。他們校友聯誼時,大概就缺我們在港認識的這位同學,來函詢問,由此促發我們在美的一位大學同窗努力尋人。

   昨家人提醒,邊看電腦邊瞄了幾眼焦點人物出席的《城市論壇》直播。
   我一怕hardcore politics,二怕拗頸,覺得自從電視普及後,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其實更多是人氣、口才加演技的比拼。
   雙方拗頸,觀眾「信」誰,我相信基於證據和論點的「真理」不會多過三成。說白了,你即使掌握真理,但若口拙、不會演戲、不懂群眾心理,撞著毓民、大班、奧巴馬這類名嘴,有理說不清。
   而我剛好口拙、討厭演戲,所以本能上懶聽電台,也不看這個港台經典。對李慧玲的認識僅限於她任職報紙時的文字。她紅遍天後,只看到報紙有關她做節目的反應,感覺上她是繼毓民、大班後最凶狠的批判者。至於她講的有多少是本於理、是否超越前輩,我懶得深究。想了解新聞自由,我寧可看美國劇集《Network》。
   注意:上文的「信」字加括號,因為在今天的開放社會,關鍵在於大眾信什麼。但人形成信念不一定本於事實,甚至不一定須要合理。
   正如世界末日、神鬼、UFO,以至較為貼身的股市主跌還是主升、美國何時加息、中日會否開戰、中共是否很快「仆街」、六四何時平反、梁振英會否中途「頭痛」、全球暖化會否上演災難片的《The Day After》、香港會否地震海嘯、疆獨會否來施襲、……,世上100種揣測,可能有95樣有人信,但成事的可能只是極少數。
   因此,在開放社會裡,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只是公關營造大眾信仰的遊戲。權貴明白此道後,請記者教他們講大家中聽的話、幫忙說服同行、為他們淡化紕漏。因此,慣常代公眾質疑權貴的記者看著厚祿和照顧子女工時的份上,紛紛利用所掌握的媒體和大眾心理,轉行爲大機構搞宣傳,反過來幫權貴說服公眾。
   不怕說,我的傳媒觀不及今天常見的「先進」。我不相信,傳媒的理念與市場必然排斥多過兼容,而理念應壓倒市場。我不buy只求銷量廣告、不求人道關懷的媒體,但也怕理念掛帥,以為只要政治問題解決、民生即水到渠成的新聞鬥士好心辦壞事。
   我佩服的傳媒人要善於表達理念、巧於借市場來傳播理念。電視普及後,文人辦報就已失效。如今網絡隨身、實時資訊無孔不入,傳統媒體只有融入網絡才能生存,所謂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從這個傳媒觀出發,我佩服的傳媒主黎智英和施永青。兩者都能兼顧理念和市場,辦報成功,而巧的是,兩者都因為報紙對建制有壓力,在廣告上被中資杯葛。
   當然,這兩個老闆很不同,黎智英超人地street-smart,充分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達成報紙的理念和市場。他過去一年來,借蔡瀾逐一與影壇大哥大姐拍「動新聞」、「閒聊」,我起初納悶。後來想,大概是看到現世代「玩的就是真理」,借娛樂業來延續報紙的生命,甚至不排除借明星爲政治上「正義」的事業動員。
   我為「肥佬」打過短期的工,很佩服他的sharpness和洞察力。當然,他之所以成功,除了在市場上用盡人的弱點,對內也就是對同事夠狠。他需要你時,絕不吝惜高於市場的待遇福利。但一不需要時,一分鐘都不留,冇人情講。但分手時依足合約,絕不欠你一個仙。我寧可這樣的人多過拖泥帶水,邊找你差錯邊與你講價,但心裡不情不願,最後還是逼你走的老闆。
   要去做gym了。施永青下次再說。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i Mr. Tsui, I am a journalist and there's something I would like to enquire privately. Do you mind to leave your email address so that I can contact you?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