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111209四藍天:電影與歷史


趕在週末前,回覆幾則網友的留言。
首先謝謝haode2010的關心。筋腱關節發炎的話,做運動好還是不好,我先後遵從過三個治療師的建議:依次是多做;不做;輕做。截至這一刻(不排除下一個刻有變)的經驗是:多做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忍痛硬做,的確可增加手臂的活動範圍,但只怕進一步撕裂筋腱,留下更長的手尾。不做則手臂活動範圍迅速縮減,我不敢繼續,怕最終上臂會癱瘓。這一刻寧取國粹的中庸:做自己覺得在痛感上尚可接受,相信不致於進一步創傷的輕運動。這相當於你建議的「每隔半小時做一兩下, 保持關節活動。」
我現在做的「運動」,常人聽了就發笑:用患手梳頭,因為我連這都做不到。由於手舉到額頭高度就扯痛,近月都是用左手洗漱。最近甚至扒飯都痛,搞得不好最終要改用叉子。
至於冰敷,由於不太方便,用得比較少,但今後臨睡前會試試。
@謝謝sekssdragon指正。你沒有「捉字蚤」。我那天信手寫來,的確沒有核實。是的,《Pulp Fiction(危險人物)才是Quentin Tarantino cult的奠基作。我當時也曾慕名見識,現只記得John Travolta和暴力。《Reservoir Dogs(落水狗)後來也看過影碟,但過後就忘了。只知道Tarantino有異相,對亞洲電影頗有興趣,欣賞王家衛(但他喜歡同樣善長暴力題材的北野武Takeshi Kitano嗎)。我當時只寫《Kill Bill》,忘了前兩部,也許Travolta的黑衣黑超(黑眼鏡)看得太多,只記得網民用武士刀女殺手Uma Thurman來調侃克林頓太太Hillary(希拉莉)
不核實就上博當然是我的錯。但說實在的,我現在不寫專欄,除了舒緩打字對肩部的壓力,也是想減輕見報就必須核實的要求。我想多從思想著眼,多考慮那些不取決於事實細節的話題。舉個例,武昌起義是誰開的第一槍;南京大屠殺到底死了30萬還是25.8萬;希特勒殺了600萬猶太人還是574萬,會改變歷史的判斷嗎?細數留待專家去考證好了
當然,有些細節是重要的,特別是時序的先後和個人的動機。例如溥儀、汪精衛這些人,到底是「自願」、「被迫」與日人「合作」,還是說真的相信「曲線救國」……。但這些問題很難憑一兩個事實去定論。人會自相矛盾、前後反覆……,用一刻間的對錯來蓋棺論定容易失諸偏頗。
我既不贊成因為中國幾千年來慣以歷史為當權者服務,從而把歷史作品都看作騙人的鬼話,反過來也沒有興趣將餘下的日子用來翻「歷史廢紙堆」。
@此外有Anonymous的留言,強調《賽德克.巴萊》「非常契合史實的具以賽德克族人史觀」,用來與Mel Gibson「白人眼光為主」、「與史實絕大不符」的《Braveheart》相比,「十分令人訕笑!」
我完全相信,《賽》片忠於史實,而《Braveheart》作大、反英。後者上映時,英國就很不高興。但這個話題一篇博文講不完。我既然拜辭《信報》週一的大專欄,也就不想再在博上洋洋數千言。不要說悶死網友,我自己也「gaamen」(上海話:倒胃口)。這裡只列出幾點以供參考:
1.     我明白,賽德克族起義抗日寧死不屈的霧社事件是台灣人的驕傲,尤其是暗含抵禦對岸來犯的威脅。而魏德聖五小時的《賽德克.巴萊》上下集,是台灣電影史的里程碑,這次囊括金馬獎理所當然。但一般人看電影,主要是當作娛樂,還是當作教育?
2.     Wikipedia方知,Mel Gibson原來是大明星裡少有的保守派。愛用電影來講政治的荷里活影人通常是開明派,批美國的對外「霸權」、親以色列。最為人熟知的是Jean PennGeorge Clooney。但原籍澳洲的Mel Gibon被指反猶、反同性戀。這在荷里活是大忌。荷里活幾乎是猶太人開創的,至今最出色、最有權的多的是猶太人,例如Steven Spielsberg。再說,電影人、創作人多的是同性戀者。或因此,Mel Gibson不住在荷里活,而住在3,000哩外的紐約州。用「反動派」拍的政治片《Braveheart》與進步的台灣版《阿凡達》相比,當然也是大忌。
3.    Braveheart》無論多歪曲歷史,但對我來說,只要兩個基本點不離實就夠了:英格蘭當時對蘇格蘭人進行嚴苛的殖民統治;主角William Wallace領導族人反抗,但失敗被捕,當眾凌遲,死狀之慘不亞於中國所謂的上刀山下油鍋。因此,直到今天,還有些蘇格蘭人要脫離英格蘭主導的大不列顛。著名的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包括最經典的「007」Sean Connelly。
4.    蘇格蘭人反抗英格蘭統治的歷史,與古今中外的反殖民起義有量的差別,卻無質的不同。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為人熟悉的例子,相信是法老王把猶太人整個民族「綁架」到埃及當奴隸。死在金字塔工地上的猶太人可信不知凡幾。只不過他們有上帝出面,用神蹟逼法老放人,讓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的原居地。這當然就是荷里活片《The Ten Commandments(十誡)所本的基督教《聖經》故事。但歷史上,猶太人的確有過這段苦難。難道因為有白人借電影來傳教,就否定埃及人奴役猶太人,後者起來反抗這兩個基本點?
5.    無獨有偶,前天閱報方知,印尼在1947年也上演過《阿凡達》;而今天最開明的荷蘭,60多年前也有殘暴的一面,要到今天才正式道歉。當年12月。荷蘭人為了維持在爪哇的殖民統治,曾屠殺村民。荷蘭稱有150人被殺,但印尼民間組織說有431人。
6.    前幾年有人直升機拍到巴西亞馬遜雨林裡一個赤身露體、手執長矛的部落,但最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有人擔心已被伐木業趕走甚至滅絕。我想,屠殺或不致於,但很可能被開發商的推土機、大卡車趕走。整個部落若只有一兩百人,流落到新的環境裡,或難以覓食,過一兩代就自行斷絕。
7.    但反過來說,經濟開發無止境地侵入原來原始的空間,怎樣做才能既讓可能只佔0.01%的原居民維持自古的生活方式,又照顧到現代人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教育現代人,我們並不需要用這許多的資源,無限量地消費、消耗。但同時要採取措施,一方面保護這些弱勢社群,一方面與他們接觸,讓他們明白不同生活方式的差距,逐漸自願地融入一些現代元素。文明有如細菌(有人或會稱為病毒),無形地,無時無刻地滲透地球上每一個角落。單純的保育鬥爭長遠擋不住推土機。將原居民的生活方式當作顛撲不破的傳統,會愈來愈不可行。怎樣才能保護上述的亞馬遜部族,免被貪得無厭的經濟發展吞噬,很需要點創意,
8.    漢族在幾千年的擴張過程中,也必定奴役甚至殺戮過不少其他的族裔,包括台灣原住民。我日前在有線的殘片台首次看荷里活的《How the West Was Won》。此片當年是經典,現在被《阿凡達》觀點臭罵。白人為了開發美國西部,大量掠奪印第安人(「紅蕃」)的原居地。後者誓死抵抗,但不敵其火力,最終被趕進白人劃定的「保留區」。印第安人被斬斷了祖上的根,在新家難以謀生,世代淪為白人政府的`「綜援戶」,在保護區內酗酒、暴力……,只不過遠離主流社會,大家看不見。我1970年代在美國讀書時,寫過一篇印第安人著作《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An India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的書介。
9. 再說,歷史題材的電影,《Braveheart》大概不會比港產片的孫武、關雲長、墨子、趙子龍……更脫離現實。金庸當年的《書劍恩仇錄》也借用了歷史背景。但讀者十有九只求好看;嚴格要求符合歷史的,百中無一。
先寫到這裡,希望日內補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