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初看Steve傳》剛上博,就聽友人說,網上已瘋傳。果然,內容與Kindle版一樣,更可以拷貝章節,方便節錄寫作。
與Steve雖然不同級,但我的這位PK朋友也絕對是天才。一如Steve,科技與人文齊飛,觀察敏銳,洞察力強,腦筋轉數和四肢反應超班。身在萬里之外,但對港事和IT gadget的掌握,猶勝我在港。也許2017年該參加普選特首-地下。
友人是單車友,足跡遍及中南半島和喜馬拉雅山南北麓。應該學九把刀,把事跡拍成《那些年,我們一起踩的單車》,告訴世人,香港不是沒有才能的年輕人,只不過租貴地小、教育教條……。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絕無僅有先看小說再看電影。小說本身就很感人,甚至好過大陸純情的《山楂樹下》。電影版大概因為演員的年齡,略去男主角讀小學時另一段情感上的缺失,有點可惜。
但影音版有新一代可愛教主陳妍希(圖左,演真人沈佳儀,戲裡改稱沈佳宜)+六塊腹肌的酷男柯震東(圖右,演本名柯景騰的作者兼導演九把刀),配以四位喪爆的中學生、純情與友情的甜蜜與苦澀、最後的婚禮場面,再加上少男上課時集體「打手槍」(台灣國語)和體院身材大展等文字版裡沒有的票房大殺傷力武器,感染力非文字可比。
就puppy love往往無法結果,戲裡有一句至理名言:因為女生比同齡的男生成熟。有情不能成眷屬,但仍然能夠維持真誠的友誼,令最終的婚禮場面成為經典。
撇開藝術,遠勝侯孝賢1986年自戀的《戀戀風塵》和楊德昌1991年的《牯嶺街殺人事件》,更反映了時代由苦悶抑鬱轉進「玩的就是真實」。打破香港華語片多年來的票房紀錄,理所當然。
想瞭解子女、學生、信徒為甚麼這樣「離譜」,父母、教師、神職人員宜包場。但所講的是15年前。有了手機後,年輕人「進步」得更快,今天應更有「創意」。看開點吧,毛主席說,把壞事變成好事。
有香港導演說想請這對當紅炸子雞拍愛情武俠片。港產片似乎只有兩道板斧:黑社會和功夫。大陸剛開放時,有人以為香港所有人都是「社團」成員,都會功夫。
香港教育這樣死板,但電影逃避,就像周星馳的《逃學威龍》。自由度遠遜的新加坡拍了《小孩不笨》,現在印度也有《3 Idiots》(作死不離三兄弟)。日本影視文藝更一直在探討校園問題,例如欺凌(天皇的女孫都不能倖免)。只有香港娛樂界繼續做精仔,賣座賺錢,避談社會。這就是香港的侷限。
有關小悅悅的問題,友人說:
西方現代性中的「理性」有耶教打底;中國的宗教重個人升仙得道,冇話要愛他人。
北京友人屋苑的公共地方污糟不堪,屋內就好潔淨。依家的人,公家野費事理,亦理唔到,只顧私家,不重公德,亦沒有私德,只睇錢...
「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優良傳統生命力這樣強,中華文化肯定可以再發揚光大五千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