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央要唐交代緋聞。但傳聞不涉及性騷擾、金錢交易、非正常行為、勒索恐嚇……除了傷害家人,只是人生途程上的diversion。唐的無為眾所週知,但因緋聞致死無必要。領袖應以身作則,問題是高度。今天的人率性,不再重視傳統道德。年少時有一夜情、抽大麻、抄功課、順手牽羊……在所難免。唐雖然是中年「出事」,只要不重犯,無須一律叮走。即使交待,所告訴我們的也不會是真相,只是公關辭令。
@鬼才相信卡達菲不是遭處決。伊拉克擒獲薩達姆時也許美軍在,相對較文明,但下場如一。這教會我們:與阿拉伯人要做朋友,不要做敵人。他們感情澎湃,恩怨分明,有仇的話不會放過你。這也許是宗教和遊牧民族傳統形成的。理性的西方人很難明白,中國人比較容易。
@悅悅離開是好事,coma更痛苦。廣東說要開會檢討、教育,見了黃河,流的只是眼藥水。風氣敗壞了十幾二十年,不可能一次就喚起國人。重慶間接得益。記得六四期間,北京最熱,上海差很多,廣東無聲無色。現實深入廣東人的血液,只有實利打得動他們。
由此想起二十年前的上司,不信道德文化,只信法律,相信為一國兩制構思憲制條文就是the ultimate truth。每個手下都要跟他學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結論是明朝初見「數字管理」,走上現代化之路。
此舉當然是呼應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毛澤東時代滿口革命假大空的反動。但傳統規範被三十年長的政治運動摧毀後,人民迫切要求自由發展,一旦轉向「純理性」,凡事以數字為準,互相攀比。不僅權位和利益,人的關係、器官、色相一律有價。開車若撞死人賠三萬,傷人賠三十萬,那就倒車回來索性撞死以「節省資源」。法律只是自圓其說的廢話。
@昨晚就醫後路經廟街。華燈初上,遊客不少,有些白人坐在馬路中間「炒蝦拆蟹」。其中「興記」18元的煲仔飯在一兩個街口內有三四家店,足足擺滿一個block,座無虛席。我看了很久,但怕擠,光顧了不遠處的一家,煲仔飯貴10元,但仍然爆滿。更墟撼的是,隔離街的煲仔飯名店,門口排了不下二三十人。前兩年已見過這個場面,下次非試試不可。
敢於光顧馬路食肆的白人遊客,看似比以前多。很多本地年輕人、海外華人都怕髒。路邊大排檔的環境確有改善的餘地。但在整潔環境中成長的白人勇於在此環境下體驗地方風味,難能可貴,旅遊協會應予嘉獎。白人當街食炒蜆不僅是為香港帶來生意和就業,更重要的是讓西方人知道中國人為甚麼敢於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促進融合和理解。
@廟街所在的油麻地常見南亞裔。我由此想到,近年流行為他們爭取權益。但將問題單方面歸咎於華人歧視「阿差」,漠視了文化歷史的深層次問題。誠然,我們自恃五千年文明,自古看不起比我們窮、慢、單純……的黑人、紅人、黃人……甚至白人。但南亞裔無法提升地位,除了受歧視,恐怕至少有一半因素是看不起中文,希望接受全英文教育。只不過付不起上萬月費入讀國際學校,想用歧視來達到免費國際學校的目的。
但在世界上哪個地方可以長住,享有同等權利,但又拒絕學95%人口的語言的呢?加拿大夠文明了吧?法律上雖然用英、法雙語,但一旦遷離Quebec省和首都渥太華這個僅有的法語區,住到最繁榮的多倫多、溫哥華、Calgary……,看你只講法語能否上學、求職?
香港的南亞裔,其中又主要是印度裔和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比較願意講仲文,大概與他們又受印度人歧視有關),只學英文、不學中文,說白了是一百多年來都受英國人統治,只看得起英文和英國人。中文對他們來說是下人的語言。
但又不能怪南亞裔。95%的好工都靠英文,因此95%的華人都想子女以英文為主。
我1957年來港後,父親也去求過英文書院。但校長見我十個英文字有九個唔識,一揮手就把我請走。我不怪他,換了我,可能也擔心被這個文盲拖低學校成績。我因此才去讀中文中學。如果英文過關,說不定也進了港大,成為建制成員。
我入讀「中中」中一的第一次英文考試也肥佬。於是只好囫圇吞棗,將所教過的書由頭背到尾。第二次考試時靠默寫過關。中二晉升優異生,此後英文「成為歷史」。中六那年,跟隨同級同學報考港大,英文過關,算是越過中七(當時稱為Form 7)跳級獲得錄取。但缺少A-level數理,只能讀數學,並非我的興趣。同年中大開辦,於是決定了我的命運,否則我會去台大讀物理。
英文的superiority是全世界的現實,中文恐怕再過一百年都趕不上。南亞裔用歧視來拒絕讀中文,中國人只好認衰。好心的融和運動家不是天真就是自欺欺人。
1 則留言:
雖然個人是希望卡達菲反勝而不是被擒,但世事如此 (就和曼聯剛剛慘敗曼城腳下一樣) ,也沒辦法。殺死他的人既給了他一個解脫,也免去了無謂的審判。反正把他送上審判台,也不過是重演薩達姆故事而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