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220818四晚29°C 86%:別了,張文藝!

晚飯後上網,一個老朋友走了:〈張艾嘉叔叔「俠隱」作家張北海紐約去世 享壽86歲〉

原載美國華文WJ
與張北海(本名「文藝」,見)相識於半個世紀前的留學搞「運動」時代,後來成為工作伙伴。

我第一份工在月刊當編輯。向名士約稿,他樂意為之。此後3-4年,他寫我編(出版、新聞工作行話裡,「編」指審閱作者的原稿、改正錯別字、校對、必要時找圖片配來稿…),他每月月初來稿,講紐約文化生活,筆名「張北海」(他沒有說筆名的來由,我也沒問)。我每月1號將新出版的雜誌寄給他。

期間他放年假,由於政治問題,回不了台灣省親,來香港見過面。但年輕時,總想爭取時間做最多的事,即便只是會友、聊天(台灣所謂蓋,大陸叫做侃),也分秒必爭,各有各忙。用文人的話說,我與他也就在文字上「神交」而已。

後來我在港結婚,他特地從紐約遠道送我一件很漂亮當然也很紐約、價值不菲的格子毛恤,有點英國classic味。我都不知道英文怎麼說,但那肯定是我最有品味的衣服之一—因為我毫無taste,既不會選衣服,也懶得動腦筋。但40年後,這件衣服當然也不在了。

我編了4年月刊後,轉去美國工作。地近紐約市,與張文藝等一眾「運動」朋友見面機會就多了。後來搬到紐約唐人街編報紙,就更天天見。雖然不是見張文藝本人,但有一年半載,與他夫人在唐人街隔壁Soho(注1)區的一個地庫同事。張文藝夫妻與兒子當時就住在步行幾分鐘到唐人街的Broadway大道。

當時也知道張艾嘉是他姪女,只不過不知道原來被姪女叫做「中國最後一位老嬉皮」。但我覺得這個稱呼是當年台灣的標準。60年代的美國嬉皮有3大要素:rock, drug, sex。Sex是指free sex而不是否定愛侶關係,華人當時稱為濫交,現在one night stand也很普通。張文藝似乎一樣都沒有。音樂他大概愛紐約爵士樂;drug作為有妻兒的男人,每天「執正」做白領,根本不可能(當然不排除絕無僅有地,那個晚上與朋友圍圈輪流抽幾口大麻。注2)。

張文藝生活上的嗜好,我只知道:酒,而且以當年的文人習慣,是西洋烈酒,whiskey、gin這類。當年文人之間還不流行紅酒,更不屑香檳(婚禮場面例外)。張文藝似乎每天必喝,而且量不小。

我會說,張文藝是一個完全同化於紐約市文化的台灣文老。識紐約文化掌故絕對多過好紐約白人。

80年代以前,大陸還未開放,西方沒有大陸人。香港人當時不重文化,在西方多屬技術人才。留美的華人作家、藝術家…十有九是台灣人。

90年代以後就倒過來,大陸人overwhelmed西方,尤其是美國。現在在美國,由上到下,各行各業,最出色的和最不堪為人道的,可能都是大陸人。所以也怪不得美國人擔心。

別了,張文藝!也許另一個世界見吧。

張太太,節哀保重。

注1:紐約市的Soho區其實是South of Houston的簡稱,借來沾倫敦著名的娛樂區Soho蘇豪的光。Houston是曼哈頓南部東西行的一條大街,但要讀haoston,唔跟德州大城Houston讀hiuston。原因不明。但直覺上,紐約人相對美國南部的德州,肯定有好大的優越感。

注2:我讀書時,有一個周末去香港同學住的undergrad dorm,在宿生圍圈傳吸時,被傳過兩個round。但一來嗆二來暈,轉身就要衝到戶外吸空氣

沒有留言: